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活动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日期:____年____月____日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探究准备一、探究目的1.培养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二、材料用具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材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可能用到的实验用具是:。
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馒头或米饭在口腔内经过细细咀嚼后,其中的淀粉是否发生变化呢?二、作出假设馒头、米饭中含有的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在这个事实的启发下,你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制定计划本实验___ ______(填“需要”或者“不需要”)对照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小组讨论,制定的实验计划如下:1.取两支试管,用标签编号为1、2。
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注入mL淀粉液。
2.向1号试管中注入mL唾液,向2号试管内滴入mL清水。
分别振荡,然后同时放入盛有37°C左右的温水中,分钟后同时取出两支试管,冷却。
3.向冷却后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两滴。
四、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注意要设计对照实验,注意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处理条件。
2.搜集唾液之前要先用清水漱口。
五、进行实验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六、实验结论与分析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加以比较,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__ _ 。
七、交流与分析将本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和所得实验结果同其他小组交流,分析各种探究方案的优缺点。
综合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加深对唾液在淀粉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八、疑惑与讨论1. 本组的实验成功了吗?如果没有成功,分析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2. 如果本组的实验成功了,想一想本组的实验是否还有不足之处?尝试改进本组的实验。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解读
进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旨在观察唾液中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以下是这样一个实验的可能步骤和解读:
实验步骤:
1.准备样本:准备含有淀粉的食物样本,如饼干、面包或淀粉溶液。
将样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相同的淀粉含量。
2.采集唾液:请志愿者吃一小块无味的棉花或咀嚼无味的口香糖,以促进唾液分泌。
然后使用吸管或无菌棉签等工具采集一定量的唾液,并将其加入到淀粉样本中。
3.控制组:设置一个对照组,只将含淀粉的样本加入到试管中,不加唾液。
4.反应时间:将所有试管放置在37摄氏度的恒温水浴中,观察反应一定的时间,通常为10分钟至30分钟。
5.添加碘液:在反应结束后,为了检测淀粉的消化情况,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碘液。
碘液在存在淀粉时呈现蓝黑色,而在淀粉被消化后呈现黄色或无颜色。
6.观察结果:观察每个试管中的颜色变化,记录下淀粉消化的情况。
解读实验结果:
对照组:对照组中的样本只含有淀粉,没有唾液。
因此,如果淀粉被消化,添加碘液后颜色会变为黄色或无颜色;如果淀粉未被消化,则颜色仍然是蓝黑色。
实验组:实验组中的样本含有淀粉和唾液。
如果唾液中的淀粉酶起作用,能够将淀粉分解成糖类,那么在添加碘液后,颜色会由蓝黑色变为黄色或无颜色。
比较结果: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比较,可以确定唾液中的淀粉酶是否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如果实验组中的样本颜色变化,而对照组中的未变化,那么可以确认唾液中的淀粉酶确实起到了消化淀粉的作用。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理解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淀粉消化的过程和机制。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
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
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
还要设计一个对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
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试管同时放入37度的水中,放10分钟左右。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变成了糖等。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唾液淀粉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2. 掌握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唾液淀粉酶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唾液淀粉酶是一种消化酶,主要存在于唾液中,负责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为后续消化提供能量。
酶活性是指酶催化反应的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分解速率,观察酶活性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新鲜唾液- 淀粉溶液- 碘液- pH试纸- 温度计- 烧杯- 试管- 移液器2. 实验仪器:- 恒温水浴箱- 酶标仪- 移液器四、实验步骤1. 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1)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溶液。
(2)用移液器取1mL唾液,加入第一只试管中,混匀。
(3)将第一只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观察淀粉分解情况。
(4)每隔5分钟,用移液器取1mL反应液,加入碘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5)记录淀粉分解所需时间。
2.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1)设置不同温度(如25℃、37℃、50℃、65℃)的水浴箱。
(2)重复步骤1,观察不同温度下淀粉分解所需时间。
3.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1)用pH试纸测定唾液的pH值。
(2)调整唾液的pH值至不同水平(如4、5、6、7、8、9)。
(3)重复步骤1,观察不同pH值下淀粉分解所需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唾液淀粉酶活性测定:在37℃恒温水浴箱中,淀粉分解所需时间为10分钟。
2.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淀粉分解所需时间逐渐缩短,说明唾液淀粉酶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在50℃时,淀粉分解所需时间最短,说明50℃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3. 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随着pH值升高,淀粉分解所需时间逐渐缩短,说明唾液淀粉酶活性随pH值升高而增强。
在pH值为7时,淀粉分解所需时间最短,说明pH值为7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
WORD 格式可以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
生物实验报告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班级_________组别_________日期_________指导老师_______
实验目的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材料用具:
一次性漱口杯、凉开水、脱脂棉、小烧杯、量筒2支、试管2支、试管架、1%淀粉溶液(煮沸配制)、滴管、碘液、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铁架台、火柴(或恒温水浴锅)
实验步骤:
1.准备
①用凉开水将口漱净
②收集唾液:口含一团脱脂棉,片刻后用镊子将脱脂棉取出,将其中的唾液挤到小烧杯中备用
2.设计并实施实验
③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淀粉溶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④用量筒分别量取2ml 清水和2ml 唾液,分别注入1号、2号试管⑤充分振荡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水浴约5—10
分钟,同时取出两支试
管,稍冷却
⑥向两支试管内各滴加 2滴碘液,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3.记录实验 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5.结束实验 整理和清理实验仪器和实验台
实验报告:
请完成下列表格
现象
淀粉检验 结论 材料 实验前 预期结果 实验后
实验组
淀粉液+唾液
对照组
(
)+ ( )。
一、实验目的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了解消化系统中唾液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复杂的多糖类物质,而唾液中含有一种消化淀粉的酶,唾液淀粉酶。
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分子量较小的麦芽糖,从而实现对淀粉的消化。
三、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滴管、滴管架、白糖溶液、盐水、淀粉溶液、硫酸铜溶液、酒精、火柴、滴漏、移液管、显微镜、玻璃棒、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清洗实验器材。
b.分别准备好白糖溶液、盐水溶液和淀粉溶液。
2.实验一:观察淀粉的特性。
a.取一个小瓶,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
b.取一滴滴加玻璃棒尾端的淀粉溶液,在滤纸上滴一滴。
c.将滤纸放置于滴漏中,用酒精擦拭玻璃棒尾端的淀粉溶液。
d.静置片刻,观察滤纸上的淀粉溶液是否变成蓝色。
3.实验二:观察淀粉消化作用。
a.取三个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淀粉溶液,并标记为“试管A”、“试管B”和“试管C”。
b.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溶液。
c.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盐水溶液。
d.在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唾液,通过滴管加入,然后立即加入相同的淀粉溶液。
e.摇匀试管A、B和C,然后放置一段时间。
f.取出试管A、B和C,用试管夹夹住试管,观察淀粉的消化情况。
4.实验三:观察淀粉消化的细胞学现象。
a.取一滴入玻璃盖上的淀粉溶液,滴到显微镜玻片上。
b.立即加入相同量的唾液,用玻璃棒快速搅拌,然后用滴管向混合液中加水。
c.用显微镜观察并描摹淀粉消化过程中的细胞学现象。
五、实验结果1.实验一:淀粉测定:淀粉溶液在加入硫酸铜溶液后,变成蓝色。
2.实验二:观察到试管A中的淀粉完全消化,变成透明液体;试管B 中的淀粉未发生消化,保持原来的状态;试管C中的淀粉部分消化,呈现有些透明的状态。
3.实验三:观察到淀粉在加入唾液后快速溶解,并形成一些疏松的细胞学结构。
六、实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验一的结果表明,淀粉溶液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会变蓝,说明该溶液中含有淀粉;2.实验二的结果表明,加入唾液的淀粉溶液发生了部分消化,而加入白糖溶液的淀粉溶液完全消化,说明唾液具有消化淀粉的作用;3.实验三的结果显示,唾液能迅速地将淀粉溶解成麦芽糖,并形成一些细胞学结构。
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实验报告摘要:唾液淀粉酶是一种能够水解淀粉质的酶,其活性可以被观察到并测量。
本实验对不同浓度淀粉溶液和唾液的淀粉酶活性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并将结果图表化。
实验结果表明,唾液对于淀粉的消化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本实验为淀粉酶活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验目的:1.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活性2.测量不同浓度淀粉溶液中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原理: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水解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和酶的活性来决定反应的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大时,酶的饱和度高,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如0.1%,0.5%和1%的淀粉溶液。
2.将淀粉溶液加入至离心管中,注入相应的唾液分别混合,并在室温下保存10分钟。
3.加入2ml的止血液,并室温下放置5分钟后停止反应。
4.将反应液室温下放置1小时,直到淀粉水解反应结束。
5.分别加入2ml的卡球蓝液,并室温下抖动管子,使卡球蓝充分混合后,观察颜色变化。
6.将各离心管中的反应液,吸取至比色皿中,并读取各样品的OD值。
实验结果:样品编号淀粉溶液浓度(%)OD值1 0.1% 0.1272 0.1% 0.1303 0.5% 0.1904 0.5% 0.1925 1% 0.2406 1% 0.241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淀粉溶液浓度越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也越高,这与理论原理相吻合。
同时,样品1和2以及样品3和4的数据相近,表明了实验具有一定的重复性。
结论:本实验通过测量唾液淀粉酶对于不同浓度淀粉溶液的消化,得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这为淀粉酶活性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如图,请完善实验方案:(1)实验步骤:第一步:取一小块馒头切成碎屑,分成两等份,分别加入到甲、乙两试管.第二步:向甲、乙两试管分别注入2mL 清水和唾液,搅拌均匀.第三步:将两支试管放入37℃温水中,8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稀碘液,摇匀.第四步: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颜色变化.(2)预期结果:乙试管内的物质不变蓝色,原因是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了.(3)预期结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考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消化.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一组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在实验过程中,向甲试管加清水的目的是形成对照实验.(2)、(3)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消化分解为麦芽糖,淀粉可使碘液变蓝色.甲试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试管内的淀粉没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变蓝;乙试管注入了唾液,试管内的淀粉被分解,所以滴入几滴碘液不变蓝;该实验说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故答案为:(1)清水;(2)乙;(3)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注意找出实验设置中的变量和对照实验.知道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碘液遇到淀粉变蓝色.2.生物兴趣小组探究“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了甲、乙两个探究方案如下:(每套培养皿中放等量来自同一木头的锯木屑,且保持湿润.)方案分组培养皿锯木屑是否灭菌处理是否接种细菌培养环境方案甲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不灭菌不接种自然环境方案乙A组一套5克灭菌不接种无菌条件B组一套5克灭菌接种无菌条件请分析实验方案,回答下列问题:你认为方案乙更能说明问题,并简述理由: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解答:解:由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应设置是否存在该种细菌,方案甲内不能确定细菌种类.方案二中单一变量为是否接种该种细菌,同时控制环境条件是无菌条件保持了变量一致.故乙方案更能说明问题.因其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故答案为:乙;设计了对照实验、控制了单一变量、排除了无关因素的干扰.3.某同学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了如下实验:Ⅰ、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C块不做处理.Ⅱ、取3克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为①、②、③号,然后做如下处理:将A馒头碎屑放入①号试管,注入2毫升唾液并充分搅拌;将B馒头碎屑放入②试管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入③号试管中,注入2毫升唾液,不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1)该实验尽管用了三支试管,但必须每两两一组进行分析,目的是为了进行对照.(2)该同学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10分钟后,滴加碘液,①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分析:“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步骤是:以唾液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37℃水浴→滴加碘液→观察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据此解答.解答:解:(1)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设置对照实验的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该实验中1号试管起对照作用.(2)将A块和B块馒头用刀细细地切碎,目的是为了模拟咀嚼作用.(3)将①号试管与②号试管作一组进行探究,其实验变量是有无唾液.(4)①号试管中加入的是唾液,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变蓝色,因此①号试管内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不变蓝色;③号试管中的淀粉与唾液淀粉酶的接触面积小,没有被完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也变蓝色.②号试管内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淀粉没有被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后变蓝色.故答案为:(1)对照;(2)咀嚼;(3)唾液;(4)①;馒头中的淀粉被唾液消化.4在1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质量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蒸馏水和滴入适量的果蔬提取液;在3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唾液、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在4号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馒头碎屑和2滴碘液。
唾液消化淀粉实验作文
午后阳光洒进实验室,我手里拿着个试管,里面的唾液看着就像柠檬汽水。
我晃了晃,嘿,这液体还挺有活力的,好像在跟我打招呼似的。
我抓了片试纸,往唾液里一泡,嚯,这试纸就像吸饱了水的海绵,一下子变透明了。
我心里想,这不会是要变魔术吧?
没过一会儿,奇迹就上演了。
那试纸开始变得模糊,好像被一层雾给罩住了。
我知道,是唾液里的那些小东西开始工作了,它们正在跟淀粉玩“消失”游戏呢。
我看着试纸的变化,心里直呼神奇。
这唾液啊,平时我们都不怎么在意,没想到它这么牛!。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改进
作者:张立良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03期
实验目的: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实验用品:米饭汤、“银翘片胶囊”板、凉开水、清水、碘液、热水、牙签、烧杯
实验设计:
1.对实验材料的改进
(1)用米饭汤代替馒头,这样可节约反应时间;
(2)用“银翘片胶囊”板上的空穴代替试管,操作方便。
2.改进了取唾液的方法
用凉开水漱口后,将唾液直接吐在“胶囊”板的一个空穴位中。
3.改进了“模拟人体37 ℃”的环境,如图
因为手能感知环境的温度,通过手的高度调节温度,可不要温度计。
4.操作、现象、结论
(1)准备米饭汤(提前);
(2)用凉开水漱口,取唾液置于“胶囊”板的一个空穴位A中,将清水滴在“胶囊”板的另一个空穴位B中,形成对照;
(3)将A、B各滴一滴米饭汤,并用牙签搅拌;
(4)将“银翘片胶囊”板放在右手掌上,置于“模拟人体37 ℃”的环境中4分钟左右;
(5)加碘液,A不变蓝,B变蓝;
(6)结论:A中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5.改进的优点
(1)取材容易,操作方便;
(2)节约时间,整个过程只要5~6分钟;
(3)不用温度计、试管等仪器;
(4)现象明显,效果很好。
6.补充说明
(1)本实验改进后,可作为学生的家庭小实验,可操作性强;
(2)本实验改进后,若作为教师表演实验可放在投影仪上放大。
(作者单位湖北省老河口市第三中学)。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淀粉在口腔中已经开始被消化。
2.能力: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收集唾液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本节探究活动以“分组探究”模式开展,因为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关键有三步:一是制备淀粉糊并取定量;二是收集唾液;三是水温调节控制。
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每人做一步,这样既可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探究又可节省时间。
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能掌握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淀粉糊的制备、唾液的收集方法由教师提供并指导学生完成。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淀粉糊的浓度不宜太大,以免消化不完全。
还应给学生解释不同人的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含量不等,为确保淀粉消化完全,收集的唾液应尽可能纯一些,这样就要求学生在收集唾液之前要漱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太行山脚下,教学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简陋,但我校为重点中学,教学设施与本县其他学校相比又较为优越,但还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探究需求,只能以小组探究模式展开,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探究的内容也要受到限制,不能一课多探。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积极,回答问题踊跃,但学习方法相对比较传统,缺乏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才能发现问题。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探究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探究技能,提高了组织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交流协作精神。
假设的提出、方案设计和验证假设等是教师引导的结果,也是学生利用科学研究方法主动探究的结果。
学生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后,就能够利用这种方法和已有的知识,主动地探究自然的奥秘,了解生物的习性和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从小就培养适应生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实验
(第一课食物到哪里去了)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
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
3、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淀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变成了其他的物质,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注意事项:
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
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而加入唾液的淀粉液中的淀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麦芽糖,所以没有变蓝。
2、如果淀粉没有完全反应,则会显蓝色,但比未加唾液的试管中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