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结构与特殊句式一、“以为”、“以……为”文言中的“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石块来探求命名为“钟山”的原因,还自以为得到了它的实情。
然而,在更多的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
第一,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2.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老虎看见驴子,是个庞大的家伙,把它当作神怪。
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一定要把长安君当作人质,才肯出兵。
4.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征传》)——把铜板当作镜子,可使衣冠端庄。
5.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到了太子丹,用派荆轲行刺作为计策,这才招致祸患啊。
第二,在“……以(之)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
如:6.(满座宾客)以为妙绝。
(《口技》)——(满座的宾客)认为它(口技)奇妙极了。
(按:“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二、“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如: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注解汇总,复习总结来啦!《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因为贰:从属二主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假如3.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犹:尚且4.许之(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5.郑既知亡矣既:已经6.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这里用作动词7.焉用亡郑以倍邻焉:何用:介词,表原因倍:增加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9.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给10.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11.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许:答应给予济:渡河1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肆:延伸、扩张阙:侵损、削弱13.唯君图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15.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敝:损害16.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17.以乱易整易:代替18.吾其还也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荆轲刺秦王》1.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假如没有谒:请4.秦王购之千金购:重金征求5.愿足下更虑之更:改变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深:刻毒7.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8.秦王必喜而善鉴臣善:好好地9.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把:握,抓住揕:刺10.燕国见陵之耻见:被陵:侵犯、欺侮11.偏袒扼腕而进偏袒:袒露一只臂膀1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拊心:搥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13.以试人,血濡缕濡:浸湿,沾湿14.人不敢忤视忤:逆15.往而不反,竖子也竖子:对人的蔑称16.入不测之强秦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17.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18.既祖,取道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19.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20.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比:并、列给:供21.唯大王命之唯:“希望”的意思22.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两手捧着2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谅解2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发:打开25.自引而起,绝袖引:指身子向上起26.剑长,操其室室:指剑鞘2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2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29.不得持尺兵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3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3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柯提:掷击3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废:倒下引:举起33.被八创被:受创:伤34.箕踞以骂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35.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鸿门宴》1.旦日飨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为:介词,替、给2.素善留侯张良素:一向,向来善:友善、交好3.为之奈何:怎样对付这件事。
高考文言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1.【而】(1)作连词①表并列,译为“并且、又”。
例: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②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表递进,译为“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师说》)④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使”。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⑦表修饰,译为“着、地、的”。
例:吾尝跂而望矣。
(《劝学》)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3)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而后】译为“才,方才”。
例: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而况】即“何况”,表反问的语气。
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
(《促织》)【链接高考】(1)(2020·全国卷Ⅰ)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不译(2)(2020·新高考Ⅰ卷)阉人愤而去。
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不译(3)(2020·新高考Ⅱ卷)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2.【何】(1)作疑问代词①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作定语,译为“什么”。
例: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作疑问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译为“多么”。
孰与的文言用法
摘要:
一、前言
二、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2.询问对方意见
三、例句展示
四、总结
正文:
【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言文作为一种正式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用法,体现了古人的语言智慧和审美情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文言中“孰与”的用法】
1.比较两者关系
在文言文中,“孰与”常用于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有两种结构:
(1)甲孰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
(2)甲孰与(于)乙:表示甲和乙之间的比较,并强调结果。
2.询问对方意见
“孰与”还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或看法,常用结构为:
(1)甲孰与乙: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
(2)甲孰与乙(乎):表示询问对方甲和乙之间哪个更好,并希望得到肯定回答。
【例句展示】
(1)吾与汝孰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此两者孰贤?——《论语·雍也》
(3)吾与子孰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4)吾与子之国,孰与赵之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孰与”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用法,既可以用作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于询问对方的意见。
孰与的文言用法摘要: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1.孰与的词义和词性2.孰与的疑问句用法3.孰与的比较句用法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正文:文言中的“孰与”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词汇,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含义。
它既可以作为疑问代词,也可以作为比较代词,常出现在各种文言文作品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孰与”的用法及例句。
一、文言中“孰与”的用法简介“孰与”作为一个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请问孰与为此书者?”(请问这本书是谁写的?)同时,“孰与”也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吾与侯景,孰与尔之力?”(我和侯景相比,谁更有力量?)二、文言中“孰与”的具体用法及例句1.用作疑问代词,表示“谁”在文言文中,“孰与”常常用作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对方的名字或身份。
例如:- 屈原《离骚》:“彼吴戎兮,孰与尔谋?”(那些吴国的士兵啊,谁和你们商量过?)-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之诸臣,孰与孟子?”(齐国的各位大臣,哪个比得上孟子?)2.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有时,“孰与”也用作疑问代词,表示“哪一个”。
例如:-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孰与吾君?”(哪一个国君比得上我国的国君?)- 《国语·齐语》:“吾子,孰与管仲?”(你们这些人,哪一个比得上管仲?)3.用作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在文言文中,“孰与”还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代词,表示“与……相比”。
例如:-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庄子·逍遥游》:“吾闻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jù shì)构造之“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讲解“与其…孰假设…〞和“与其…岂假设…〞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拟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构造,可用现代汉语“与其…不如…〞或者“与其…怎么赶得上…〞对译。
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假设无忧于其心?(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
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2.与其杀是童,孰假设卖之?与其卖而分,孰假设吾得专焉?(?童区寄传?)——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与其卖掉而分得利益,怎么赶得上我独得利益呢?3.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假设从辟世之士哉?(?论语?微子?)——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有时,“与其…孰假设…〞格式中,“与其〞不出现,单用“孰假设〞关联。
如:4…为两郎僮,孰假设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5…从天而颂之,孰假设制天命(tiānmìng)而用之?(?荀子?天论?)——…顺从天而歌颂天,怎么如掌握天行的规律而利用它呢?内容总结(1)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2)〞讲解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构造之【“与其(3)〞】讲解“与其(4)如:1.与其有誉于前,孰假设无毁于其后(5))——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6)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7))——与其杀死这个孩子,哪如卖掉他(8))——且说你与其跟着躲避坏人的人,哪如跟着躲避恶世的人呢(9)如:4(10))——(11)做两个人的僮仆,哪如做一个人的僮仆呢(12)从天而颂之,孰假设制天命而用之。
高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解释A1.安 , 乎 (哉、也, )?怎么 , 呢?例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 )2.诚 , 则,如果 , 那么 ( 就 ), 例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 自己 )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
】 (《谏》 )3.得以能够。
例 :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 )坟墓 (被重新安葬 ),在大堤之上 ( 立碑 )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 )4.独 , 邪 (欤、与、耶、哉、乎, )?表疑问,常表反问。
难道 , 吗 ?例 :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 (您的 )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 (这 )又是为什么呢 ?】 (《齐桓晋文之事》 )5.得无 , 乎 (耶、也 ,, )?表推测,恐怕 (大概 ), 吧 ?该不是 , 吧 ?例 :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 (《促》 )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
【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
【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 )7.而况何况,况且。
例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虽然十分愚笨, (也 )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 (《谏》 )8.而已罢了。
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必修一《鸿门宴》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成五采(采,通“彩”,颜色)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8.坐─座:因击沛公于坐置之坐上。
9.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二、古今异义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份名。
2.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份名。
4.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份名。
5.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男女结为夫妻关系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7.于是古:在这件事上(这种情况下)今:表顺承8.再古:两次今:第二次三、重点实虚词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因此:故听之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 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5. 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6. 若若入前为寿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讵能若是乎7. 然沛公默然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然,籍何以至此8.于向,对:贪于财货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于此。
9.因就此:不如因而善遇之。
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10.为任,做:使子婴为相。
替,给:为击破沛公军!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制定: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处理对付:为之奈何作为:军中无以为乐。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句末语气词:何辞为?11.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代词,这: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文言文中孰与的意思“孰与”是一个古汉语词语,出自汉代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之中。
它的意思是:“和谁在一起?”或者“谁和你在一起?”它是一个提问词,表达对另一个人的信任或担忧。
孰与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词语,既可以指谁和你在一起,也可以指谁和你不在一起。
它可以表达一种充满担忧的心情,也可以表达一种信任的心情,取决于它是由哪一方发出的。
如果是出自家属的口中,这一句话就是一种期望,家属担心他的孩子会遇到不好的事情。
而孰与一词,也可以表达对另一个人的信任,表明另一个人会为你做出有利的选择。
在中国,“孰与”一词在很多文言文中都有涉及,表达意义也深刻。
例如,《战国策赵策》:“若前行六马,必不孰及乎?”在这句话中,孰及表达的是对另一组人的担忧:如果他们前行六马,他们能否平安无事?这句话也是一种信任,表明另一组人应该能够平安无事,因为他们会选择有利的事情。
在《梁纪谏逐客书》中,我们也见到了“孰与”:“孰与合离,穷通其变?”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信任之情:穷通(柔韧自如)能够变通,解决任何问题,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离。
也就是说,穷通能够应付任何情况,无论是在哪里,只要遵循正确的原则,就能够解决问题,这正是孰与的意思。
“孰与”不仅仅只是文言文中的一个词语,它也可以用来表达充满深意的情感和思想。
它可以表达对身边的人的信任,表达对未来的希望,表达对未知的担忧,也可以用来提醒自己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自己的信念。
拥有一个广义而深刻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用语,不仅仅是文言文中,甚至是在现代社会当中也有用武之地。
古人曾经说过:“孰与合离,穷通其变”,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合并还是分离,我们都要做出合理的决定,在困难或者未知的情况下,都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从而找到出路。
从这一点来看,“孰与”不仅仅是一个只出现在文言文中的词语,它也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它可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帮助我们与更多有缘人相识,结识更多朋友,找到最好的未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结构之“孰”与“…孰与…”讲解】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就人就事提出疑问。
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用“哪”或“哪个”对译。
如:
1.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知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3.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这样的事可以忍受的话,哪样事不可以忍受呢?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
如:
4.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徐公哪一个美?
5.哀公曰:“弟子孰为好学?”(《论语?雍也》)——哀公问:“学生们哪一个算是好学呢?”
例4中的“孰美”和例5中的“孰为好学”都含有二者或多者比较的意思,这种“比较”的意思,古人用另一种形式“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
如:
6.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项羽本纪》)——刘邦说:“(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7.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8.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坚决制止他们,说:“各位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厉害些呢?”
9.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观望等待时机,哪里比得上顺应并利用它呢?
从上面例句可以看出:“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一般对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例678;若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一般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例9。
“孰与”这个凝固结构在文言文中常常遇到,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拆开理解,二是要译出它的“比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