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江苏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分析——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朱 波高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但当前一些高校在同企业进行合作、产教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和企业要注意到这些问题,因而研究高校与企业之间产教融和、校企合作很有必要,需要提出一定的对策来促进高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本文首先概述了深化产教融合,然后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和企业的发展。
引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也要提高人才的质量,使人才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这也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目的,在旅游管理专业中,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具有很多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了解社会对于旅游管理的需求,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可为当今社会中人才与社会不适应现象提供一定的建议,这也是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满足企业需求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概述产教融合是高校办学模式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一定的合作来促进高校的发展,并且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产教融合中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其内涵也是不可忽视的,产教所代表的意义是产业和教育,而融合所代表的意义是高校产业和教育不再是单独发展,而是形成合作的模式,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人才和科技的发展,深化的目的是创新高校自身的产业和教育,通过一定的形式而过渡到相关政府,实行双向性的产业模式。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缺少相关的政策法规当前,国家下发了一些文件对高校产业融合、校企合作进行一定的规定,但这些是新政策,同时还是宏观的政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也未进行明确规定。
另外,各级政府在实行的过程中也未进行配套的政策来实行,对于校企双方的主体、具体应负的责任、义务也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此外,校企合作中的双方也没有合理的资金作为支撑,同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中也没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深化“三位互融联动”模式共育山西地方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十余年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三位互融联动”校企合作模式,联动学校、行业、企业三方,把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知识学习技能实训以及行业企业需求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深入开展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互动机制,培养了山西地方旅游人才,体现了三位一体、互融联动的特色,走出了校行企联动、学用结合的校企发展道路。
一、导语根据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形成了山西省地方旅游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校企联动人才培养的模式。
以行校企三位一体、联动培养为核心,紧跟山西旅游发展前沿,全面提升旅游人才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在服务区域经济中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三位互融联动”教育模式。
“三位联动互融”模式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联动结合,贯穿于校企“合作办学、合作服务、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
通过实施课岗融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了人才培养,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以服务于山西旅游为指向,是一种三方互融、相互渗透、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体现了三位一体、互融联动的特色。
二、具体的做法与过程(一)“三位互融联动”模式目标指向——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山西旅游、挖掘地方文化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景区景点高素质服务人员的培养及旅游企业各个岗位,更需要学院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这也对学院服务地方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过分析山西旅游状况和旅游人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内涵建设中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养成-体验-拓展阶梯递进式“383”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了“课岗融合、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并运用于山西旅游人才的培养培训中。
先后为山西旅游输送了毕业生1500多名,为山西省市旅游行业企业培训旅游人才1万5千余名,注重了在校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的平均一次签约率为88%以上,实现了校行企的三方共赢。
[基金项目]河西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重点支持课题“基于数字体验式教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路径分析与实践”(项目编号:HXXYJY -2012-02)。
[作者简介]李丽(1980-),女,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与饭店管理。
刍议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李丽(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指导、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要通过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强化政府主导、完善实习基地等举措来优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2-0100-03[收稿日期]2012-11-05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旅游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数量的增长及招生规模的扩大,没能满足旅游业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这其中与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不高有关,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1]。
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学校教育通过与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对人才进行培养。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整体化理解。
学生不但借此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通过工作实践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并通过校企合作交流与沟通最终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理念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酒店合作”模式探究【摘要】本文通过多年来开展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经验,分析了“校企联结”、“校企联合”模式中的问题,并总结了“校企融合”合作模式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主要内容及必要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酒店合作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人才。
如何能够实现培养目标,有效保障育人质量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应构建合理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将培养目标设定为旅行社、导游和酒店管理两个方向,现将酒店管理方向我院以往的合作模式探索情况进行总结,探讨。
1.以往合作模式总结1.1 “校企联结”模式1.1.1 模式概要专业建立之初与酒店的合作是一种“校企联结”的模式。
学院在合作中承担了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包括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与实训等。
酒店与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保障完成实习内容和实习安全,优先录取学生作为正式员工。
酒店在实习过程中向院校反馈人才培养的问题、建议,学院依据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这是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酒店只是简单配合学校完成顶岗实习工作,“利用”了学生的便宜劳动力。
1.1.2 存在的问题学院、酒店、学生三方在此模式下都不满意。
酒店并没有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工作,却抱怨学生不能和岗位无缝对接。
学生被酒店当作职业人完全等同承担岗位工作量和责任,而工资待遇较低,学生满意度不高。
受往届学生影响,大多学生对酒店实习失去兴趣,甚至抵触实习开展。
为提高学生实习待遇,院校不断寻求新的合作酒店,合作持续性差。
1.2 “校企联合”模式1.2.1 模式概要为提高三方满意度,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探索构建“校企联合”模式。
由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领导、业务骨干共同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专业发展提供相关资料,咨询服务,管理费用,接收专业教师进行下企业锻炼。
高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目前,我国高职旅游教化存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独立设置的高职旅游院校,另一种是各类高职院校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
但无论哪种教化形式,为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育,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须要加强实践教学,不仅仅满意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更注意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培育和实践、创新实力的提高,从而为将来的职业发展供应坚实的基础。
一、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现状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旅游企业的支持,目前,各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都纷纷与企业联合,实行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资源开展实践教学。
现在大多高职学校的旅游专业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常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
校内实训在详细操作的时候主要又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在教室内,老师通过分析一些从网络上、教学资料上搜集的案例,以案例分析和互动探讨的教学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力的培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并驾驭所学理论学问。
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简单造成学生对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学问理解了也驾驭了,但是不会详细的实操应用,或是从案例中了解的实操技能过于陈旧,无法满意实际工作的须要。
另一种校内实训开展方式主要是,由老师领着学生或是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的在校内的实训场所里进行实训。
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虽然对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详细实操实力效果较好,但大多学校受资金和实训场馆的限制,校内实训场所普遍规模较小,而且大多都缺乏详细真实的实训场景和器材,比如没有可供应服务的真实的旅游者、相关合作单位及办公所需的各种器材等,再加上大多老师实践阅历缺乏,仅仅是依照课本内容知道学生实训,这就简单造成实训效果不志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知道详细工作的操作程序,但是操作不娴熟或是错误百出。
校外实习主要就是学校负责联系旅游企业,支配学生进入企业定岗实习,企业和学校分别支配各自的职工作为学生的校外和校内指导老师。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案例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案例导语:旅游业是全球经济最快速增长的行业之一,也是许多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为适应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旅游管理专业的培训成为许多高校的关注点。
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无法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
为此,校企合作成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案例,以及这种合作对学生的价值和潜力。
一、XX高校与XX旅游集团的合作模式优化1. 问题提出:XX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状况的了解。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XX旅游集团开始了校企合作项目。
2. 合作内容:学校与XX旅游集团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学校将派遣教师赴集团进行实地观察和了解,并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
学校还邀请集团的专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旅游业的最新动态。
3. 合作成果:根据合作的结果,XX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在与集团的合作中,通过接触真实的行业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们也获得了实践经验和行业认可,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XX高校与XX酒店集团的合作方式创新1. 问题提出:由于旅游行业的高度竞争,XX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与XX酒店集团合作创新方式。
2. 合作内容:学校与酒店集团合作开设创业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团队参与酒店业务模式的研究和开发。
学生团队将面对实际的酒店经营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创新点子。
学校将安排学生实习在酒店集团的各个部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合作成果:通过与酒店集团的合作,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学生。
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酒店经营的关键要素,并提出了一些受欢迎的创新点子和业务模式。
这些学生不仅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欢迎,还有一些成为了创业者,开办了自己的旅游相关公司。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探析韩丹【摘要】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Our country have emerged som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schools in tourism management program. It has promoted the tourism educatima development, but there also exists some problems. It needs further research in course design, teaching material, teacher resource, employment direction and so on and we should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these problems.%近年来,随着旅游业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高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一些旅游管理专业中外合作院校。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这种办学方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需要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就业去向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时策。
【期刊名称】《北方经贸》【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3页(P120-122)【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旅游管理;办学类型;问题探究【作者】韩丹【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8中外合作办学通常是指国外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
目前所称的中外合作办学一般是指国家鼓励的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
让“校企合作”之花在旅游专业绽放摘要:校企合作是促进中职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
校企合作可以为职业学校注入生机与活力,是职业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摆脱招生困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品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专业内涵建设职业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职业技能的培养绝不是只在课堂上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进行大量的岗位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实践性与技能型比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显得特别重要。
中职学校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行业人才,就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一、校企合作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促进1.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我系教师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实践经验匮乏。
针对此,我系结合专业特点,在与旅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参观、学习、兼职,及时了解目前旅游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他们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涌现出了一批如邱丹丹、李文国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大大提高了我系教师队伍的实力。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化的职业经验要求职业学校打破传统的决策方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吸收国内知名的旅游企业或旅游协会参与,聘请知名人士进行指导。
我系聘请了盱眙县旅游局前局长陈琳作为教学顾问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专业就业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不断研究,还结合我系实际情况,一起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等进行深入的论证,并作出相关的决策,从而大大改进教学模式落后与办学理念滞后的状况。
3.促进学生实习就业。
校企合作能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学校每年一次的导游员大赛,邀请本地多家知名旅行社的参与,由旅行社的经理们担任评委,有的旅行社会借机挑选所需人才。
旅游企业的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通过比赛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一、绪论旅游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也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综合性产业。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也逐渐成为了热门专业之一。
为了适应旅游业的需求,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各地高校开始探索“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以促进专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将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构建。
二、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概念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是指政府、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以合作共赢为目的,共同建设培养实践性强、市场适应性高的专业人才的一种合作关系。
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支持上发挥作用,高校在专业教育和教学科研上发挥作用,企业在实践环境和用人需求上发挥作用,学生在专业学习和实践体验上发挥作用。
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得专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三、政府在政策支持上的作用政府在政策支持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为高校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
政府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专业人才。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实践环境之间的对接。
四、高校在专业教育和教学科研上的作用高校作为专业教育的主体,应该在专业教育和教学科研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更多的实践性课程,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高校也可以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高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教学科研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专业教育与实践环境的深度融合。
七、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的优势政校企学深度合作模式有着许多的优势。
一、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对校企合作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我国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主要包括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导游、涉外旅游、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
与高职院校其它专业一样,旅游类专业同样需要真实的实训场所,虽然各个高职院校建设了硬件设施较好的校内实训场地,但是,高职院校校内的实训场地的建设水平难以追赶现代酒店和旅行社的建设水平,尤其是软件和软环境的建设水平难以与行业接轨。
此外,由于旅游行业服务性行业的特点,旅游类专业性质要求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对象不仅是简单的“理物”,更重要的是“待人”,是解决“人”与“人”的问题。
因此在大学期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操和职业素养,这些仅在校内实训场地机械性的训练是完成不了的,必须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内训练和完成。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1]。
二、旅游企业对高职校企合作的需求高职院校其他专业与旅游类专业相比,工学结合难以持续开展的原因之一是企业缺少利益激励,例如财经类专业、制造类专业、土建类专业、材料与能源类专业。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很多专业合作对象多为政府组织和官方机构,难以有效开展校企合作,例如公共事业类专业、医药卫生类专业、文化教育类专业、公安类专业、法律类专业。
相对于以上专业,高职旅游类专业是比较好操作开展工学结合的。
旅游企业对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于土建类专业、材料与能源类专业来企业较低,例如酒店客房岗位或旅行社接待实习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学习是熟练式的,可以在工作岗位通过熟练训练完成。
而土建类专业、材料与能源类专业岗位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较为复杂。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初探
1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合作模式
1.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既是国家领导政策的方针落实,也是我国现有产业模式下的必然产物。
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可塑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系统知识,能够在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工作,学校可与企业签约,例如约定该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即将毕业的优秀人才。
而作为企业,他所能提供的是实习的机会,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在实习中可以学到相当多的技能和经验,而且要比学校所学更为生动和印象深刻,在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之前,企业能够凭借自身优势,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同时也可以得到相对便宜的劳动资源。
同时,他会培训学生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用到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借此宣扬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总而言之,校企合作体现的是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文/陈洪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何在传统的教育上进行创新,使人才在脱离学校后尽快的与工作进行无缝对接,是每个教育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是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所催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目前就校企双方如何进行合作,模式还处于试探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合作模式。
摘要种双方共赢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三方共赢:学校输出人才,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实习学生会直接就在实习企业),打响了学校的知名度。
企业吸纳人才,企业可以用一种低廉的成本在大量学生中间挑选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并且大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和忠诚程度一般要高于其他人。
作为大学生,既得到了工作,又学到了知识技能。
总之,这是一种多赢的策略,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国家也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这种合作,共同培养优质人才。
1.2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由于校企合作在我国大规模推行的时间还不久,所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并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
目前采用的主要两种模式,一种是顶岗实习模式,一种是订单培养模式。
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都有各种很难弥补的缺陷。
校外顶岗实
习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最初形式,与传统的学校相比,一年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对于融入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准备,但是这种方式的漏洞也很明显:学生走出学校后,每天的工作情况学校并没有办法精确的掌握,这样也就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
同时,旅行社和酒店所能够接纳的实习人数有限,并不会像传统大型企业一样一下接纳几百人,所以实习生们实习的地点可能十分分散,具体工作也很杂乱,这更增加了学校对学生实习状况追踪的难度。
所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提高是有限的,他只能学习到那些他能接受并且理解的准则和技巧,但是对于一些自身的潜在问题的认识是十分不够的,这就是缺少老师针对性指导所必然的缺陷。
还有一共合作方式是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以具体职责为最终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定向为企业输送专业性的人才,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直接进入指定企业工作,企业接受后对学生继续进行培训,与学校联手打造合格的人才。
这种模式下一般来说学校和企业之间会签订订单协议,企业会根据协定固定招收人数。
这种模式能够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连接,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出优秀人才。
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源于此,学校和企业同是抓教育,这种教育体制,看似十分圆满,实际上实行很困难,因为双方就教育的参与程度很难困难,如果企业培养或许积极,会导致学校培养学生十分被动,而且学校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最佳场所,如果长时间被动授课,必然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
如果企业过于放手,那么学生在企业中很难学到东西,那么所谓的订单培养依然是学校的单方面培养,订单培养也就失去了意义。
2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
校企合作是有些重大意义的战略措施,如果应用得当,他将会彻底解决被人们诟病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
他也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工作学习无缝对接的最有效手段,虽然现在我国校企合作还没有非常推广普及,尤其是大学院校因为种种原因拒绝这样的合作,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还是见到了很大的成果。
我们也因此意识到,学校和企业都是青年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场所,只不过一个是理论上的教育,一个是实践上的教育,两者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还有一点重大意义就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事实上,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大国来说,旅游管业专业人员是十分缺失的人才种类,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缺口。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旅游产业输送了更多的优质人才,这是我国旅
游产业所急需的,作为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人员的态度和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的旅游体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应的素质。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学校、学生、企业来说都是,校企合作都是一件好事,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结束语
目前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账目还属于试水阶段,他已经初步的提现出了他所具有的优势,但很显然,这些并不是校企合作所能发挥出来的真正实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企合作同样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短板只有一一解决或者是避免,校企合作才有可能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李彬.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6(29).
[2]夏言.旅游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中国教育网络,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