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1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卓.越(zhuó) 百舸.(gě) 摇曳.(yè) 眷.属(juàn)B. 追溯.(sù) 独处.(chǔ) 肴馔.(zhuàn) 跬.誉(guī)C. 蜿.蜒(wān) 脊.骨(jí) 蠕.动(rú) 给.予(jǐ)D. 瞭.望(liào) 遏.制(è) 轻蔑.(mì) 惆怅.(chàng)【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
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
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B项,“跬誉”的“跬”应读kuǐ,“跬誉”指眼前的一时的声誉。
C项,“脊骨”的“脊”应读jǐ,“脊骨”指脊椎骨,人和脊椎动物背部中间的骨头。
D项,“轻蔑”的“蔑”应读miè,“轻蔑”,轻视,小看。
故选A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 9月3日,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公布了军训方阵比赛获得全市一等奖的消息,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B.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
C.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省运会在扬州召开,我在电视里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到庄严的国歌响起,不禁心潮澎湃,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
D.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2022.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一语文 2023.11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
“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
《说文》曰:“習,数飞也。
从羽,从白。
”“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
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
《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
由此,“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
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
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月检测试卷高一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1。
在下面语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要达到文理通顺,必须_________:一是多读,二是多写。
读书多了,自然能掌握语文的一般规律,自己下笔为文的时候便能___________。
__________,并非诳语.过去强调背诵若干重要文章,是有道理的。
A。
齐头并进笔走龙蛇挥洒自如B。
双管齐下信手拈来挥洒自如C。
双管齐下挥洒自如熟能生巧D. 齐头并进熟能生巧信手拈来【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齐头并进”所指不限于两件事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所指只限于两件或两个方面。
根据语境,是形容从两个方面入手,所以选“双管齐下"。
“笔走龙蛇"意思是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手:随手.随手拿来。
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形容做事非常熟练。
结合“自己下笔为文的时候便能”分析,选用“挥洒自如"“熟能生巧”。
故选C.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C。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A项,比喻,将“雪花"比喻成梨花.C项,“银蛇、蜡象"比喻雪后的景象.D项,“磁针石”比喻忠心.故选B。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
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
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期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公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
在法家看来,国家设置各级各类行政官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履行为公的职责,分担公共社会中的事务性工作。
《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
《慎子·威德》中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
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
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
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
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
”《申子·大体》也有:“君设其本。
臣操其末。
君治其要。
臣行其详。
君操其柄。
臣事其常。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1.(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
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
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
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
“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
”“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
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
“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
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
“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
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
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2024.10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
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材料二: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
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
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
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现实,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
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
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
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
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
一、选择题(24分)⒈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给.予(jǐ)粘.性(nián)不啻.(dì)百舸.争流(gě)B.摭.拾(zhé)抹煞.(shā)偌.大(ruò)锲.而不舍(qiè)C.绚.丽(xuàn)吮.吸(yǔn)啮.噬(niè)恪.尽职守(kè)D.干瘪.(biě)慰藉.(jiè)巷.道(hàng)屏.气凝神(bǐng)⒉下列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沉缅干预琐碎汗流浃背B.部署戕害跋涉势不两立C.遨游犄角麻痹举其不定D.目炫耗废逻辑掎角之势⒊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沉迷网络,他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那段峥嵘岁月....,至今让他不堪回首。
B.近日,高速交警执勤时,查获了一辆非法运输鞭炮的校车,谁知面对交警的询问,司机却不以为...然.。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青春是可爱的,希望你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人生就会满足、快乐。
⒋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由省作协主办的“文学名家堂”将在毛泽东文学院开讲,韩少功为听众带来了主题为“文学在数码时代的变与不变”的演讲。
B.毕淑敏的小说创作一直在医学边缘上行走,《红处方》、《预约死亡》与《血玲珑》,在各种医学角度传达着对生命的关切与对死亡的审视。
C.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D.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鸿篇巨著《资本论》重新成为读者的宠儿,是因为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自由资本主义走入了死胡同造成的。
析病句一般有三个步骤:⒌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劝.学(勉励)或不.焉(不要)不耻.相师(以……为耻)是故圣益圣.(圣明)B.师说.(一种文体)虽有.槁暴(同“又”)其曲中.规(中间)小.学而大遗(指“句读”)C.用心一.也(专一)而闻者彰.(清楚)无.长无少(无论)吾从.而师之(跟从)D.假.舟楫者(借助)今之众人..(许多人)非能水.也(游水)君子生.非也(同“性”天赋)⒍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乎: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B.其: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C.而:蟹六跪而.二螯吾尝终日而.思矣D.乃:爱祭无忘告乃.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分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是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分析中的主要考试内容?A. 文学作品分析B. 数学公式应用C. 历史事件回顾D. 生物知识考察2. 在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中,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最为常见?A. 先秦两汉B. 唐宋时期C. 明清小说D. 现当代文学3. 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中,诗歌分析题通常要求考生?A. 理解诗意B. 背诵诗句C. 分析诗歌结构D. 以上皆是4. 下列哪个不属于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的考试题型?A. 选择题B. 填空题C. 计算题D. 简答题5. 在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中,哪个作家的作品经常被用作分析材料?A. 鲁迅B. 巴金C. 钱钟书D. 冰心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扬州一模高中语文试卷中,文学常识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
扬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开学检测高一语文2021.02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关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
当然,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
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材料二: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三者融为一体。
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
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
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
文字和口语的同音,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文。
2022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考试号、姓名、座位号分别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卷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本卷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1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攻讦ié谄媚chǎn 包扎(hā)通衢大道qúB.干瘪biě肇事hào 悄然qiǎo 命运多舛chuǎnC.赊账(hē)泥坯(①熟藕是全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1分)②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情感是通过熟藕体现出来的,凝聚着当地的世风民情(1分)③“熟藕”的火候到家、味道绝佳暗示了老王本分地道、善良勤勉诚信的品质(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如“熟藕”是老王的象征,全城只有老王卖“熟藕”,且卖了一辈子;“熟藕”是人们对老王永恒的怀念,彰显出老王的生存价值;也寄寓了作者的同情,赞美与怀念等)14 4分。
(1)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渲染了淳朴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社会环境(2)营造了一种平实温和的氛围,为揭示小说对敦厚纯朴民风的深情怀念和呼唤的主题做铺垫。
(3)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的老板,与王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的形象。
(答对其中2点给4分)15.6分。
王老是一位孤苦、善良、勤劳、大方热情的社会底层劳动者(2分)。
作者在刻画这一形象时(1)通过其他人物侧面刻画,如通过刘小红的故事交代了王老这一人物形象,通过“白水窦章”这一形象反衬出王老的淳朴;(2)通过故事情节刻画,如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的表现王老的淳朴和勤劳;(3)通过人物语言刻画,如文中“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表现出人物之间的超越血缘的亲情和善良、美好。
(答对其中2点给4分)16.6分。
“底层的光芒”,意指这些小人物身份卑微,生活困顿,2分,身上却闪耀着善良、敦厚、真诚等人性的光芒,2分。
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某校高一(上)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一、综合读写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气象、天文、农事进行观察和总结的产物,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民俗文化和历史_______________。
尽管_______________,先人留下的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现实意义。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超前的科学认知水平,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其中的“二分二至”客观反映了一年四季变化。
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通过对天象的研究,古人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明白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原理,并凝练出对农业生产具有指导作用的二十四节气。
其中,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都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些表征物候的节气反映出我国早期相对成熟的农耕文明深厚的根基。
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气候学的发展高度。
从《诗经》《吕氏春秋》直至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古人对气候的记录和认识是一个逐步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汉代所确定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名称及内涵沿用至今,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古人对气候学认识的高度和深度,其科学性_______________。
除了指导农事外,二十四节气还影响着民俗活动、饮食养生理念等多个领域。
它提倡遵循自然规律,_______________出古人朴实的生态观,对现代社会人们加强生态意识仍具有启示作用。
(1)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积淀时过境迁不言而喻折射B.沉淀事过境迁不可言喻折射C.沉淀事过境迁不言而喻映射D.积淀时过境迁不可言喻映射(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B.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具有对农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C.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才能提出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D.古人正是因为能够正确地认识季节,就能提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气概念。
江苏省扬州市求知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共17分)蜡烛墨白“谁呀?”老人颤巍巍地从凳子上站起来,打开门。
一股寒风夹杂着雪花迎面扑来,接着,他看到门口立着一个中年人。
老人说:“中勤,是你。
”“我来给您送碗饺子。
”“咦——真是。
”老人把中勤让进屋来,指着墙下的案板说:“你看你看,送了十来碗了,咋吃?”案板上果真摆着十多碗饺子。
中勤说:“过年哩,都兴。
”“送来就吃,大家的心意。
”“年年这样,叫我咋还情哩?”“看您说哩?您恁大年岁了,谁家的活没做过?”中勤接过老人递过来的手巾说:“歇着吧,我走,明个儿一早来给您拜年。
”“拜啥年,不兴了。
”“咋不兴,兴。
您别出来了。
”中勤站在门口又说:“谁来给您贴的门神?”“几个小学生,一早就来了。
你看,还有墙上贴的画。
”“应该应该。
”中勤说,“一年到头找您麻烦,喝茶哩,修桌凳哩,几百个学生,应该。
”“就这平常,也不叫你动手呀,扫地哩,压水哩,见天水缸满满的。
青菜给你送的吃不了,这些小孩子。
”“回屋吧,天冷。
”中勤说完就“嚓——嚓——”地走进雪地里。
老人弯弯地立着,看着中勤渐渐地走过操场,最后消失在大口外边。
老人猛地想起了什么,一只手拍在苍老的额头上,自言自语地说:“看看,我这记性,咋就忘了中勤的锅盖哩?唉……”老人上了门,走到床头在一堆木板里抽出几块桐木板来,在柔和的电灯光下反反复复地看几次,说:“就这几块吧,就这几块。
”他抱着木板来到长长的工作凳上,坐下来,开始刨板子。
刨了两下,刨子太饿,就用斧头退退,又接着刨。
刨子吃进木板“哧——哧——的声音很平和。
有一丝透明的鼻涕流过他花白的胡须,滴落在刨得平整的木板上。
老人拧了一把鼻涕后呆呆地坐着,他目光浅淡地看着一个地方。
远处传来的鞭炮声把他从木呆里赶出来,他手中的刨子又开始走动了。
“哧——哧——”在接下来冗长的劳作过程中,他就这样动动停停,停停动动,他不时地从现实里走进幻觉,又从幻觉里走进现实,他在似醒非醒的状态里,最终完成了那件圆形的锅盖。
江苏省扬州市北洲中学高一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鲁鲁(节选)宗璞鲁鲁原是孤身犹太老人的一只狗。
老人前天死去了,他的死和他的生一样,对人对世没有任何影响。
后事办完了,这矮脚的白狗却守住了房子悲哭,人们打他,他也不肯离去。
房东灵机一动说:“送给下江人范先生养吧。
”这小村中习惯把躲避战乱到当地的外省人一律称作下江人。
于是他给硬拉到范家,栓在大树上。
晚上,鲁鲁坐在地上,悲凉地叫着,声音更带着十分的痛苦、绝望,像一把锐利的刀,把山村的春夜剪碎了。
房门开了,两个孩子走了出来。
6岁的弟弟捧着一钵饭,对鲁鲁说:“鲁鲁,你吃饭吧,这饭肉多。
”10岁的姐姐温柔地说:“鲁鲁,你就住在我们家吧。
拉拉手吧?’’这话今天姐姐已经说了好几遍,鲁鲁总是发出一阵悲号,并不伸出脚来。
姐姐伸手去摸他的头,鲁鲁一阵颤栗,连毛都微耸起来。
这只小手很轻,但却这样温柔,使鲁鲁安心。
他咻咻地喘着,向姐姐伸出了前脚。
“好鲁鲁!”姐姐高兴地和他握手。
“爸爸妈妈!鲁鲁愿意住在我们家了!”爸妈走出房来,在姐姐介绍下和鲁鲁握手。
妈妈轻声责备姐姐说:“你怎么把肉都给了鲁鲁?我们明天吃什么?”弟弟忙说:“明天我们什么也不吃。
”过了十多天,鲁鲁情绪显然已有好转。
有一天,鲁鲁出了门,踌躇了一下,却忽然往山下城里跑去了。
他要去解开一个谜。
黄昏时他进了城,在一座旧洋房前停住了。
他坐在门外,不时发出长长的哀叫。
这里是犹太老人和鲁鲁的旧住处。
主人是回到这里来了罢?怎么还听不见鲁鲁的哭声呢?有人推开窗户,有人走出来看,但都没有那苍然的白发。
鲁鲁在门口蹲了两天两夜。
第三天早上,人们气愤起来,拿来绳索棍棒下决心要处理他。
他又饿又渴又累,看着屋门,希望在这一瞬间老人会走出来。
但是没有。
这时他想起了那温柔的小手,便跳起身,冲出重围向城外跑去了。
姐弟俩很难过,傻鲁鲁!怎么能离开爱自己的人呢!你一定会回来的吧。
他们终于等到了鲁鲁回来。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1届高一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08.10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 .寥.(liào )廓 明澈.(chè) 雏.(chú)形 须臾.(yú) B .峥嵘.(róng ) 脊.(jí)骨 灰烬.(jìn ) 沉湎.(mi ǎn ) C .迂.回(yū) 磕绊.(bàn ) 给.(gěi )予 摭.(zhí)拾 D .蛮横.(hèng ) 句读.(dòu ) 怪癖.(pǐ) 犄.(jī)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A .我奉劝你,填写志愿时,不要又想报北大,又想报南大,总是那么见异思迁....。
B .日寇入关后,他拒绝参加救亡组织,而是选择了苟延残喘....,不问政治。
C .认识他五年了,他的生活没有一点起色,反而压力越来越大,每次见到他都是一副怨.天尤人...的样子。
D .截至目前,“新爱丽舍”的月均销量已突破5000辆,更有部分市场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 .我现在闭着眼睛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不是功课)的“迷样子”。
B .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
C .如果我们错误地抬高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胜任经过选定和深思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D .怀恨我的人,也可以幸灾乐祸地骂声:活该!聪明的人也许会说这是多余;刻薄的人也许会敷演出一把利剑,将我一条条地切割。
4、观察下面的折线图,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请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上图反映的情况:5、.依据给出的句子,再仿写两个句子,句式要大体相同。
(5分)1 2 3 4 5 2119171513119 受表扬组 受训斥组 控制组(单独练习,不予任何评价)不同诱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考试次数 平均成绩记忆没有重量,它既可以压得人匍匐在地,又可以鼓舞人在理想的空间飞翔。
记忆。
记忆_ 。
二、文言文阅读(18分)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乙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①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予以为过言。
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②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①挈挈:急切的样子②以:通“已”,太,甚。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奉承B.君子不齿..:(认为)不屑一提C.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患病D.而谁敢炫.怪于群目:显露7、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今之.世不闻有师②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B.①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②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其.可怪也欤!D.①然.后始信前所闻者②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8、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写《师说》的背景,可以从乙段中看出,即“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B.从乙段文字,可以看出韩愈积极弘扬师道、不惧流言谤毁,并因此而多次迁徙官职。
C.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群聚而笑之”的行为在乙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柳宗元所说的“哗笑之”。
D.对比甲乙两段,可以看出柳宗元在弘扬师道方面,与韩愈一样敢作敢为,决心“抗颜而为人师”。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州之犬,皆仓皇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诗歌鉴赏(8分)10、阅读下面这首毛泽东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农历九月初九叫“重阳节”。
一九二九年重阳节是阳历十月十一日。
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
(1)诗中的“黄花”即菊花,我国自古重阳就有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
请说说这首诗中的“黄花”这一意象的使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作者把这“秋风劲”的时节形容为“不似春光”却又“胜似春光”,说说你的理解。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诗文默写(8分)11、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每空一分)(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开堪折直须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__________。
(5)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一)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12—15题。
(一)我的四季(节选)张洁夏日,我曾因干旱,站在地头上,焦灼地盼过南来的风,吹来载着雨滴的云朵,那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望眼欲穿哪!盼着、盼着,有风吹过来了,但那阵风强了一点,把那片载着雨滴的云朵吹了过去,吹到另一片土地上。
我恨过,恨我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
那是什么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
于是,我不再妄想,我只能在我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上,寻找泉水。
没有充分的准备,便急促地上路了。
历过的艰辛自不必说它。
要说的是找到了水源,才发现没有带上盛它的容器。
仅仅是因为过于简单和过于发热的头脑,发生过多少次完全可以避免的惨痛过失——真的,那并非不能,让人真正痛心的是在这里;并非不能。
我顿足,我懊恼,我哭泣,恨不得把自己撕成碎片。
有什么用呢?再重新开始吧,这样浅显的经验却需要比别人付出加倍的代价来记取。
不应该怨天尤人,会有一个时辰,留给我检点自己!我眼睁睁地看过,在无情的冰雹下,我那刚刚灌浆,远远没有长成的谷穗,在细弱的稻秆上摇摇摆摆地挣扎,却无力挣脱生养它、却又牢牢地锁住它的大地,永远没有尝过成熟是怎样一种滋味,便夭折了。
我曾张开我的双臂,愿将我全身的皮肉,碾成一张大幕,为我的青苗遮挡狂风、暴雨、冰雹……善良过分,就会变成糊涂和愚昧。
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
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
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
但我并不因我的谷粒比别人干瘪便灰心或丧气。
我把它们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
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
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
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
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细细想来,便知晴日多于阴雨,收获多于劳作。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
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入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12、夏天,“我”在培育谷物成熟的过程中经受了哪些磨难?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我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生命的夏季”这部分有哪些形象化的描写,试举一例说明,并说说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我”把干瘪的谷粒“捧在手里,紧紧地贴近心窝,仿佛那是新诞生的一个自我”?(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面对辛苦劳作后的收获甚微的现状,表现出“大笑”“无愧”的人生态度,你赞同他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易中天访谈录(节选)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很好奇,你在“百家讲坛”上的讲课方式和你写《品人录》等作品的叙述方式,是经过特殊设计的么?易中天:从1983年登上大学讲台我就是这种讲话方式,只是在小范围受欢迎,有的学生能背下我课堂上讲的话,我这方式经“央视”这强势媒体一放大,就显出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