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影响及护理一些小儿在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问题,如果并没有进行妥善护理的话,那么会对后续治疗造成非常严重影响,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所以在日常护理时,需要根据小儿七氟醚麻醉作用期间躁动的表现,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从而帮助小儿的快速痊愈,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影响以及主要的护理措施。
一、什么是七氟醚麻醉?七氟米属于用于全身麻醉的新型麻醉剂,采取吸入式的麻醉方法,整个操作过程非常的简单,吸收效率较高,在麻醉药物中的用优势非常的突出,而对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远低于其他的麻醉剂的,不会产生任何的过敏反应和气道刺激性的问题,在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七氟醚麻醉效果非常的明显,但是在麻醉处理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情况,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本身疼痛抵抗能力是比较低的,躁动频率非常的高。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麻醉后躁动情况的有效护理,同时还需要告知家长在幼儿苏醒之后应常会出现的躁动问题,获得家长的配合,从而提高后续护理的针对性。
二、苏醒之后躁动的原因和影响七氟醚主要是以吸入式的麻醉方式吸收效率较高,在小儿麻醉手术中的应用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临床广泛用于全麻和局部麻醉中,在苏醒期间一些幼儿的躁动引起医护人员和家属的重视,由于整个苏醒时间较短,幼儿在清醒之后疼痛感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对于年龄较低的幼儿来说抵抗能力非常的低,这就很容易会导致幼儿在睡醒之后出现躁动的情况。
七氟醚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的发挥作用,幼儿在苏醒之后会受到环境和药物的影响,出现躁动的情况,不仅会给幼儿产生一定的痛苦感觉,而且还给家长的护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果幼儿的躁动情况是非常激烈的话,那么也会出现意外损伤的问题,也一部分幼儿在躁动时出现了骨折的情况,因此在实际护理时要根据躁动的症状进行有效的处理,降低对幼儿本身的伤害。
三、护理措施1.不同阶段的护理大多数幼儿在七氟醚麻醉之后,会出现不能程度躁动情况,所以作为临床工作者要先进行术前的准备,让幼儿和家长在心理有一个充足的准备,降低后续的护理难度,在手术之前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沟通,儿童属于对父母依赖性较强的阶段,如果处于独立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恐慌和不安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在之前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比如了解幼儿的性格和喜好等等,并且还需要告知幼儿麻醉是没有任何疼痛感的,从而降低幼儿在苏醒之后心理的应激反应。
小剂量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
预防的开题报告
题目:小剂量咪达唑仑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
背景: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不安,躁动,易激怒等,不仅给小儿带来不适,也增加了术后恢复的时间和费用。
目前,尚没有一种有效的药物预防七氟醚引起的苏醒期躁动。
咪达唑仑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在成人麻醉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于预防苏醒期躁动,并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研究问题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咪达唑仑在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研究问题为小剂量咪达唑仑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有无预防效果。
研究方法:本实验选择5岁至10岁的小儿,均接受主要由七氟醚麻醉的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在麻醉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毫升;观察组在麻醉手术结束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mg/kg。
对两组患儿分别于苏醒期1,3,6,12小时评估其躁动程度,评估方法为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评分。
预期结果:预计小剂量咪达唑仑能够显著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结论:小剂量咪达唑仑可能是一种可行的用于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药物,并有望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一种重要选择。
观察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麻醉时的躁动情况目的观察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在不同年龄和不同麻醉时的躁动情况。
方法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术前麻醉处理的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各50例,将其分为学龄前儿童组与学龄儿童组。
将该两组患者再平均分为静-吸复合组与小儿七氟醚吸入组。
其中学龄前儿童静-吸复合组及小儿七氟醚吸入组分别以A1、A2表示;学龄儿童分别以B1、B2表示。
其中,A1、B1组均以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进行麻醉;A2、B2组均以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
并对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相同年龄段、不同麻醉方式条件下,A1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A2组患者;B1组患者躁动发生率低于B2组患者。
不同年龄段、相同麻醉方式条件下,A1组患者躁动发生率高于B1组患者;A2组患者躁动发生率高于B2组患者。
结论小儿麻醉后躁动发生情况与其年龄段及麻醉诱导方式有关。
标签: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年龄段;躁动情况在进行部分疾病治疗时,常需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
儿童作为临床治疗的特殊人群,需对其麻醉的各项安全性方面进行掌握[1]。
七氟醚是临床上较为新颖的一类麻醉药,该种药物具有麻醉效果好、患者术后清醒快等特点,在临床上获得较高的评价。
但与此同时,以七氟醚进行麻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临床上多项资料显示,以七氟醚进行麻醉后,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该药的使用逐渐受到定限制。
在此次调查中,我院将对七氟醚麻醉后患者的躁动发生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术前麻醉处理的学龄前儿童及学龄儿童各50例,将其分为学龄前儿童组与学龄儿童组。
将学龄前儿童组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1组与A2组,每组患者各25例。
A1组患者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为(4.2±0.3)岁;A2组患者年龄为3~5岁,平均年龄为(4.0±0.4)岁。
临床医学论文双氯酚酸钠预处理对减少小儿七氟醚吸入麻醉术后躁动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小儿手术多因患儿年龄较小不能配合手术而最终须在全麻下完成。
以往该类手术常以单纯氯胺酮麻醉为主,但氯胺酮全身麻醉常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心率增快、血压增高、且需不断追加用药,术后易出现苏醒延迟或精神症状等。
七氟醚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芳香性气味,血气分配系数低,诱导时间短,苏醒快,且对气道刺激性小的特点。
患儿易于接受,可以由父母陪伴进人手术间后直接用七氟醚面罩吸入诱导插管,不用预先开通静脉,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儿对于手术的恐惧感。
在用于4岁以下的患儿时具有良好的肌松作用,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1]。
我院自20xx年11月开始将七氟醚吸入麻醉用于小儿全麻,但临床观察术后苏醒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对手术安全及苏醒室医务人员配备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
双氯芬酸钠是一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本研究观察双氯芬酸钠栓预处理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进而加以探讨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xx年2~8月入院手术的患儿120例,ASAI或Ⅱ级,其中男106例,女14例,1~4岁,平均2岁,体重8~20kg,平均14.5kg,均为腹股沟斜疝患儿。
所有患儿无手术史、术前常规行胸部X线透视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先心病史、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滥用药物及癫痫病史,所有患儿术前无明显呼吸道感染。
排除标准:①对吸人麻醉药敏感者;②智能障碍;③急诊手术;④正在参加其他临床研究;⑤手术需要静脉麻醉来诱导或维持;或需要吸入和静脉复合麻醉。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2方法所有患儿均于手术当日早晨禁水4h,禁食6h,术前30min肌内注射阿托品1.01mg/kg。
入室后让患儿熟悉面罩,将氧流量调至6L/min。
吸氧除氮3min后,将氧流量调至3L/min,七氟醚浓度调至8%,使七氟醚充满呼吸回路,面罩紧扣其口鼻部,行七氟醚吸人诱导;每5s测试睫毛反射,以判断其意识,待其意识、痛觉消失、下颌松弛后,经口置入一次性喉罩,确定位置后固定。
不同浓度七氟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对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小儿骨科、会阴或下腹部手术患儿88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44例。
所有患儿术前均不给药。
采用面罩吸入浓度为1%~7%七氟醚+1.5%氧气作全麻诱导,至睫毛反应消失。
开放静脉通道后即泵入瑞芬太尼。
a、b两组患者呼气末的七氟醚浓度分别维持在0.5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1 mac,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维持患儿辅助呼吸及呼气末co2(etco2)。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平稳、呼吸抑制的程度、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药物用量和苏醒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佳,血流动力学稳定。
a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1.3%(5/44),显著低于b组的36.4%(16/4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低浓度七氟醚联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小儿吸入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平稳,苏醒快,安全性高,躁动发生率较高浓度七氟醚低,且可减少药物用量。
[关键词] 浓度;七氟醚;小儿全麻;躁动[中图分类号] r614.2+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2-92-02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evoflurane on the agitation incidence in pediatric anesthesiawu?wenjundepartment of anesthesia,people’s hospital in dongxihu district of wuhan,wuhan 43004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sevoflurane on the agitation incidence in pediatric anesthesia. methods 88 cases of children who need pediatric anesthesia surgeries including orthopedic surgeries,surgeries on perineum and the lower abdom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and group b),44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have not received drug before surgery.anesthrsia was induced by 1% to 7% sevoflurane and 1.5% oxygen through mask till eyelash loss of response,and pump in remifentanil through venous channel.the concentration of sevoflurane in group a was maintained at 0.5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each agent througkout surgery while 1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in group b.vital signs were observed and assisted breathing as well as end-tidal co2(etco2) were maintained.anesthesia stability,the degree of respiratory depression,hemodynamic stability,drug dosage and the situation among awake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effects of both groups were satisfying and hemodynamic condition wasstable.agitation incidence was 11.3%(5/44)in group a,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6.4% of group b.both time of eyes-opening and time of leaving the operating room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between group a and b.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sevoflurane combined with remifentanil in pediatric anesthesia was better than the high concentration because it provided quicker emergence,safety and lower agitation incidence.[key words] concentration;sevoflurane;pediatric anesthesia;agitation七氟醚是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吸入性麻醉药,具有诱导迅速、苏醒恢复快、过程平稳、对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的特点,但常伴随术后谵妄及躁动,七氟醚在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可达80%。
七氟醚结构式为CH2F·O·CH(CF3)2。
因其无色透明、无恶臭味、诱导及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及呼吸功能影响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
但临床应用发现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以下简称躁动)发生率可高达10%~80%。
躁动对患儿围手术期管理极其不利,可导致各种并发症及意外,降低医护人员及家长的满意度。
因此,预防小儿七氟醚麻醉后的躁动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七氟醚麻醉躁动的发病机制七氟醚麻醉后发生躁动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多种因素参与术后躁动的发生,目前的研究认为术后疼痛、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等因素均与躁动有关。
张先龙等证实,完善的椎管内麻醉可以明显降低七氟醚麻醉小儿疝修补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而Costi等报告七氟醚麻醉下小儿影像学检查同样可以出现躁动。
可以认为疼痛是躁动的高危因素,但疼痛是否参与躁动的发生仍存在争议。
有研究认为麻醉状态下脑部某些区域的连通性发生改变与躁动发生有关。
脑的连通性在患者思考时处于静息状态,在集中于外部环境(如执行一项运动功能)时处于运动状态,两种状态分别称为静息功能连接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
一般情况下,两种状态不能同时起作用且存在负相关性。
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使这两种状态共存,并且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导致麻醉状态下信息整合改变的重要原因,而七氟醚对静息功能网络有较强抑制作用。
此外,成年人七氟醚麻醉后(0.5 MAC)首先出现身体同侧而不是双侧静息功能网络的恢复。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猜测吸人麻醉药(如七氟醚)和静脉麻醉药对脑功能网络的不同作用导致了这两类药物苏醒期临床表现的差异。
另有学者从神经受体水平对七氟醚麻醉后引起的躁动进行了研究。
Lim等对大鼠七氟醚麻醉后的过度兴奋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学反应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七氟醚能够强化大脑新皮质中某些1一氨基丁酸(1-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的除极反应或激动效应,这些神经元与意识和觉醒有关。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围麻醉期处理前言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常常在苏醒期内出现躁动的情况。
这种躁动不仅令家长非常担心,也可能增加小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介绍围麻醉期如何处理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现象。
症状小儿在全身麻醉下苏醒期常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呼吸深度不稳定、四肢抽搐等症状。
原因小儿在接受全身麻醉时,药物能够抑制中枢神经活动,使其处于昏睡状态。
当药物逐渐被代谢清除后,中枢神经活动逐渐恢复,但此时小儿可能因为身体未完全适应这种状态而出现躁动不安的症状。
处理一、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在小儿苏醒后,应将其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
此时应保持照明柔和,保持乘坐椅靠背倾斜30度,同时避免过度刺激干扰小儿休息。
家长可在一旁陪伴,说些安慰的话语,使其感到放松。
二、观察小儿症状医务人员应对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症状进行观察,并及时纠正。
三、给予镇静剂若小儿在苏醒期持续躁动不安,可考虑口服或静脉注射镇静剂。
常用的口服药物有氯硝西泮,每次剂量为0.025-0.05 mg/kg,间隔时间为4-6小时。
静脉注射药物如地西泮或咪唑安定等,静脉注射剂量为0.1-0.2 mg/kg。
四、调整身体姿势有些小儿表现为肢体动作较多,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姿势不合适,此时可将小儿身体调整到舒适的姿势中。
五、提供适当的刺激在苏醒期内,有些小儿可能会因为愿意活动而出现躁动的情况。
此时,可提供适当的玩具或游戏等刺激,使小儿分散注意力而缓解躁动情况。
总结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是常见的情况,应及时对症处理,以免影响小儿的术后康复。
处理时,应将小儿转移到安静的环境中,观察症状,并给予镇静剂等处理,同时提供适当的刺激等,以缓解躁动情况。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该怎么办小儿苏醒期躁动(EA)在临床上非常多见,这是全身麻醉苏醒早期多发现象,小儿表现出异常烦躁、没有目的的乱活动或者定向混乱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暴力行为,伤害自己以及他人。
苏醒期躁动会影响小儿的正常行为,造成手术伤口裂开,拔除医疗导管或器械等,增加治疗时间,还会产生额外的费用等,而且也会增加术后新的不适反应,比如哭泣、脾气暴躁、尿床和分离焦虑等,造成很多危害。
对于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问题,已引起麻醉医生的重视,为了避免小儿发生伤害自己以及远期行为改变,提高苏醒质量,我们应全面了解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相关问题,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EA的诱发因素以及该怎样处理。
一、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诱发因素1、手术前焦虑:小儿在手术前出现焦虑心率心理可能会增加麻醉恢复期交感神经的张力,也可能会延长交感神经兴奋状态的时间,增加术后EA发生的风险。
有研究数据显示,小儿在术前的焦虑状态使得术后出现躁动的风险增加三四倍左右。
对于进行扁桃体与腺样体切除手术的患儿,术前产生焦虑但未进行抗焦虑干预治疗的患儿(5-12岁),与无焦虑症状的患儿相比,发生EA的几率分别在9.80%和1.45%左右。
小儿的性格、认知能力与社交情况等都与术前焦虑有密切关系,不善于交际、又比较敏感以及思想更加活跃的患儿发生术前焦虑风险更高。
2、吸入麻醉剂方式:麻醉方式的不同可引起EA的发生率也不同,吸入麻醉剂与其他方式相比引发EA的风险更高。
各种吸入类的麻醉药都可能会诱发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近些年,很多医学研究数据认为只有七氟醚有明确诱发EA发生的不良作用。
使用七氟醚吸入麻醉时,发生EA的几率高达40%,造成如此高的发生率主要因素可能是七氟醚残余量从中枢神经系统清除的速率有差别,使得脑功能各部分恢复情况有很大不同,听觉功能与运动功能恢复比较快,认知功能恢复比较慢,小儿身体各功能没有同一时间快速恢复,这种功能完整性的缺失使得小儿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不协调,进而造成精神与行为的分离障碍。
不可小觑的苏醒期躁动,如何预防和处理?苏醒期躁动(EA),大概每位麻醉医师都曾经历过。
患者在苏醒期出现意识不清、胡乱挣扎,麻醉医师一边找原因一边紧急处理,那场面真是每个人心头的尴尬和郁闷。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苏醒期躁动的常见原因、预防和处理方法。
EA是全身麻醉后的一种特殊并发症,是患者苏醒前意识障碍的一种表现,多为自限性,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在患者意识完全恢复后可自行缓解。
其发生机制尚未明了,主要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等,可能表现出一些不适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挣扎、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
尽管苏醒期躁动多为自限性,但在躁动过程中出现的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强烈的肢体动作以及无意识地拔除气管导管等仍可造成严重的呼吸循环并发症以及躯体的严重伤害,因而必须及时予以处理。
发生原因■患者自身原因除年龄、性别等不可改变的自身因素外,还包括以下因素:1、术前焦虑:有研究提示:患儿术前焦虑状态评分每增加10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提高10%,有谵妄发生的小儿术后出现不适当行为的比率为无谵妄发生者的1.43 倍,同时患儿焦虑状态评分增加10分,小儿术后出现不适当行为的发生率增加了12.5%。
2、既往史:既往有酒精成瘾、阿片类药物成瘾史的患者,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有脑部疾病精神疾病病史、认知功能状态差、血电解质或血糖异常等是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
■麻醉相关因素1、药物:①麻醉前用药:如东莨菪碱、吩噻嗪或巴比妥类药。
②吸入全麻药:地氟烷(55%)和七氟烷(10%)。
③静脉全麻药:麻醉诱导使用氯胺酮、依托咪酯、硫喷妥钠,术后躁动发生率依次为17.19%、32.03%和43.75%,术后躁动发生率高,而咪唑安定诱导躁动发生率为16.25%,低于上述3种药物。
④术后催醒用药:有研究表明,术毕不用催醒药EA的发生率为10.64%, 使用新斯的明催醒EA发生率14.37%。
2、麻醉方式:有研究显示,小儿七氟醚全麻过程中辅以丙泊酚1mg/kg,可显著降低EA的发生率,说明了静吸复合麻醉可以减少全凭吸入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
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分析
目的研究探讨年龄以及麻醉方式对于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拟行普外科手术的患儿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患儿的年龄将其分为两组,6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和6岁及以上的学龄儿童各80例,分别记为A组和B组。
两组患儿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静-吸复合麻醉诱导和吸入麻醉诱导)各自进行组内再分组,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1、B1、A2、B2四小组的患儿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躁动的发生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分别对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的拔管时间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可见,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麻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年龄的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学龄前的A1组患儿轻、中度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期的B1组患儿,且P<0.05,但重度躁动的发生率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A2组患儿的轻、中、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2组患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年龄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A1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于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的A2组患儿,B1组显著低于B2组患儿,且P<0.0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结论麻醉方式和年龄的差异都对小儿七氟醚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且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患儿在手术前8 h禁食,2 h禁饮。
进入手术室后均给予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监测[3]。
建立静脉通路,给予电解质溶液输注。
A1组和B1组患儿给予静-吸复合麻醉诱导,使用的药物包括咪唑安定、丙泊酚以及芬太尼,给药剂量分别为0.1 mg/Kg、2 mg/Kg、2 μg/Kg;A2组和B2组的患儿给予吸入麻醉诱导,采用浓度为8%的七氟醚吸入。
维持七氟醚的吸入浓度在3%~5%,并对氧浓度进行调节,保持在1~2 L/min,将肺泡最低有效浓度值控制在1.3~1.5 MAC。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观察指标[4]:对患儿的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呼吸末七氟醚浓度等进行常规的监测。
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患儿睁眼的时间为终点)等。
评价标准[5]:采用5分躁动分级法对患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进行评价:将患儿睡眠平静记为1分;将患儿清醒且保持平静记为2分;将患儿情绪激动、易怒记为3分;将患者存在无法控制的哭喊并且难以安慰记为4分;将患者躁动无法安静且存在迷惑、谵妄的情况记为5分。
并以1~2分视为无躁动;3分视为轻、中度躁动;4~5分视为重度躁动。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别对A、B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后的拔管时间等观察指标进行比较可见,两组患儿组间及组内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在麻醉方式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年龄的两组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可见,学龄前的A1组患儿轻、中度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期的B1组患儿,且P<0.05,但重度躁动的发生率比较二者无显著差异;A2组患儿的轻、中、重度躁动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2组患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年龄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不同麻醉方式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可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A1组患儿躁动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于采用吸入麻醉诱导的A2组患儿,B1组显著低于B2组患儿,且P<0.05,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见表1。
3讨论
七氟醚在儿童全麻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对患儿的气道刺激性轻,术后清醒迅速的优点[6],用药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对呼吸功能影响小,术中并发心跳骤停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在小儿手术麻醉中应用十分广泛[7]。
但是在苏醒期容易发生躁动。
本文比较了不同的麻醉方式和不同年龄对患儿的影响,结果可见,麻醉方式和年龄的差异都对小儿七氟醚苏醒期的躁动发生情况有显著影响,且<6岁的学龄前儿童通过吸入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麻醉的过程在七氟醚苏醒期间躁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学龄儿童和静-吸复合麻醉诱导的方式。
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麻醉方式的患儿,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芬太尼对于减轻七氟醚术后躁动有一定的影响,其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还能起到镇静作用。
而年纪越大的患儿躁动发生率降低的情况则提示躁动的发生与患儿的心理、生理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
这就提示在行小儿普外科手术麻醉的过程中,要充分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并根据患儿的病情等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躁动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晓飞.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研究新进展[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2):226-227.
[2]唐明富,胡俊毅.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127-128.
[3]邹毓媚,章玲宾,吴益芬.小儿七氟醚麻醉围拔管期躁动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8-89.
[4]陈金辉,储惠君,戴泽平,等.右美托咪啶对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躁动的Meta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5):7-8.
[5]鲍杨,史东平,封卫征.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
志,2010,26(2):183-184.
[6]罗学宇.七氟醚麻醉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院杂志,2013,10(6):81-82.
[7]朱焱林,肖洪波.小儿七氟醚麻醉苏醒期间躁动的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11):98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