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技术与设备培训教材
- 格式:pptx
- 大小:4.81 MB
- 文档页数:40
清洗消毒培训一、清洁、消毒的定义1.消毒和灭菌区别?灭菌是指彻底杀灭所有活的微生物,包括细菌孢子,细菌, 病毒及真菌。
消毒是指清除100%可繁殖细胞,不能杀灭所有细菌孢子。
广为医院所采用,常用于泳池和食用水消毒。
消毒剂并非一定要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2. 消毒应为清洁过程之最后步骤 (先清洁, 后消毒)3.为何要把清洁及消毒两个程序分开⏹任何的残余污垢都会影响消毒剂在化学及物理学上的效能⏹微生物可能会隐藏于污垢中, 使消毒剂不能直接发挥效能二、常用清洗剂和消毒药物(一)水:水是基本清洗剂,用量大,使用广泛。
使用水进行清洗时,同时利用热能或搅拌,流动摩擦以及压力喷射等物理能量,可大大提高水的洗涤效果。
(二)碱水溶液(NaOH):适当组份的硷水溶液脱脂洗涤力极强,适当加热再辅以喷射力洗涤效果更好。
广泛使用机器、设备、管道等的清洁洗涤。
(三)表面活性剂:又称为人工合成洗净剂,具有促进液体渗透、融化、发泡等作用。
多种洗涤剂、消毒剂广泛用于生产和生产经营场所的清洁消毒。
(四)含氯消毒剂:这类药物有次氯酸钠,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钠等,含氯消毒剂的消毒能力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含的有效氯的含量,有效氯的含量愈高,消毒能力愈强。
(五)75%乙醇是目前医药卫生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主要应用于皮肤和器具、容器的消毒。
是一种良好的皮肤消毒剂。
三、常规消毒方法1、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几种类型?有物理法、化学法、机械法。
1)物理消毒法:主要有热消毒法、紫外消毒法、电离消毒法、微波法等。
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是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法。
A、热消毒法:热消毒法主要是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的方法。
主要有蒸汽消毒和热水消毒两种。
优点是效果好、无残留,缺点是只能用于耐热物品的消毒,使用成本高,会导致被使用物品或所在环境的温度升高,目前逐渐被冷消毒所取代。
主要应用于食品、食品加工、医院、制药等行业的管道、器具、设备等的消毒。
B、紫外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是利用紫外线灯中产生的波长为200nm~275nm的紫外线来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环氧乙烷灭菌培训教材目录第一章、环氧乙烷灭菌的基础知识第二章、影响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的因素第三章、灭菌工艺第四章、灭菌的操作控制第五章、环氧乙烷灭菌操作注意事项第一章环氧乙烷灭菌的基础知识一、概述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产品直接与人体组织、血液相接触,其安全性、有效性直接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环氧乙烷灭菌是确保产品质量的特殊过程。
灭菌确认是保证产品灭菌有效性的前提和重要环节。
规范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是企业确保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的需要,也是贯彻国家医疗器械法规和实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的需要。
二、环氧乙烷灭菌执行标准1、GB18279-2000 idt ISO11135:1994《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2、ISO11135-1:2007《保健产品的灭菌——环氧乙烷——第一部分:医疗器械灭菌工艺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的要求》3、ISO11135-2 :2007《保健产品的灭菌——环氧乙烷——第二部分:应用指南》注:GB18279-2000是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目前国家尚未根据ISO11135:2007制定相应国家标准。
三、灭菌的概念使产品无任何类型存活微生物的过程。
即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试验菌芽孢灭活率应≥106,或自然微生物全部杀灭。
四、环氧乙烷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简称EO),又名氧化乙烯,具有分子小,结构不稳定的三元环,有很强的穿透性和化学活泼性。
环氧乙烷在4℃时为无色透明液体,密度为0.884g/mL,沸点10.8℃,具有芳香的醚味。
环氧乙烷可与任何比例的水相溶,也可溶于有机溶剂或油脂。
环氧乙烷蒸汽压力大、对包装和灭菌物体穿透性强,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故广泛用于产品的灭菌和消毒过程。
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当空气中的含量为3%——80%时,就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明火时发生燃烧或爆炸。
环氧乙烷化学性质活泼,与催化剂接触可引起化学反应,这种反应随温度、压力和水量的增加而加快,产生黄色的粘稠物质,容易堵塞管道,影响灭菌效果。
微生物培训教材第一部分微生物基本知识一、概念:微生物:指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并且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繁殖以及发生遗转变异的一大类微小生物。
由于个体微小,肉眼不能看见。
微生物包括藻类、细菌类(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蓝藻细菌、真菌(包括酵母菌、霉菌)、原虫、病毒。
二、分类根据有无细胞及细胞核结构分为:(一)、非细胞型微生物:如病毒:个体极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由单一的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无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增值。
(二)、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具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结构,不进行有丝分裂,缺乏细胞器,具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三)、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藻类、真菌、原虫等,具有高度分化的核,有核膜核核仁结构,进行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器、DNA和RNA两类核酸。
三、细菌(一)概念1、细菌:是原核生物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细胞是所有生物的基本单位,一个单独的细菌细胞,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活体。
细菌的个体很小,通常以um作为测量单位。
2、芽孢:某些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阳性杆菌,在生活的某一阶段(营养细胞繁殖到一定阶段,当营养消耗,碳、氮缺乏时),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折光性强的特殊结构,称为芽孢。
芽孢成熟后,菌体崩解,芽孢游离于环境中,如遇适宜条件,芽孢萌发,发育成营养细胞,芽孢是细菌的休眠状态。
芽孢与营养细胞相比,含水量少,酶活性低,但含类脂质多,细胞壁的结构致密且厚,具有耐热性和难渗性。
所以灭菌必须以消灭芽孢为准。
(二)、分类根据对细菌细胞壁进行革兰氏染色法不同分为两类: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其次是壁磷酸。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外面有内向外依次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组成。
(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水分、炭源、氮原、无机元素和一定类别的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