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清器械洗消毒灭菌设备
- 格式:docx
- 大小:11.03 KB
- 文档页数:1
手术室器械消毒与灭菌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确保手术室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工作能够科学、规范进行,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医疗质量,订立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手术室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工作,包含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储存等环节。
第三条本规范的内容包含手术室器械在清洗消毒前、消毒中、灭菌后的要求及管理方法,以及职责分工、操作流程、检测监控等方面的规定。
第四条医院应建立健全手术室器械消毒与灭菌的管理制度,明确相关岗位职责,加强培训和监督,不绝提升全体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第二章:手术室器械消毒要求第五条手术室器械在使用前,应进行必需的清洁处理,包含去除可见污物、清洗、漂洗和除垢等操作。
清洁处理后的器械应置于干燥、清洁的架子或容器中待用。
切忌使用腐蚀性物质进行清洗。
第六条手术室器械的消毒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药剂进行,确保消毒效果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消毒方法包含热消毒、化学消毒、辐射消毒等,具体方法由手术室管理人员依据器械特点和临床需要确定。
热消毒应采用高温蒸汽消毒机或电热消毒柜进行,应确保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符合消毒要求。
消毒后的器械应放置在消毒柜中待用,保持清洁干燥。
第八条化学消毒应选择经国家认证的消毒药剂,并依照说明书指引使用。
消毒过程中应注意药液浓度、接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
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清洗、漂洗和除药残等处理,再次放置在消毒柜中待用。
第九条辐射消毒应在特定设备中进行,操作人员应熟识设备的使用方法,并依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
消毒后的器械应严密包装,放置在指定区域存放,确保不受外界污染。
第十条医院应定期对手术室器械消毒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消毒效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检测内容包含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病原菌的检测,检测结果应记录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章:手术室器械灭菌要求第十一条手术室器械的灭菌应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确保灭菌效果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灭菌方法包含高温高压灭菌、化学气态灭菌、紫外线灭菌等,具体方法由手术室管理人员依据器械特点和临床需要确定。
医院感染如何正确处理手术室用具和设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已经成为治疗疾病的常见方式。
然而,手术过程中难免会涉及使用各种手术用具和设备,而这些用具和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媒介。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手术室用具和设备的正确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手术室用具和设备的清洁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首要措施。
对于一次性使用的手术用具,应当严格按照相应规定进行回收和处理,确保其不会再次被使用。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手术用具和设备,应当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清洁消毒措施,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卫生状态。
常见的清洁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清洗、化学消毒和高温灭菌等,针对不同的手术用具和设备,应选择适当的清洁消毒方法,并严格操作,确保彻底清除表面的污垢和病原微生物。
手术室用具和设备的存放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存放的环境应当干燥、通风,远离有害气体和污染源。
存放过程中,应将不同种类的手术用具和设备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此外,存放前应检查用具和设备是否完好无损,如有损坏应及时修理或更换,以保证其使用效果和卫生状态。
手术室用具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对手术用具和设备造成损坏。
特殊材质的手术用具和设备,如不锈钢器械、塑料注射器等,应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清洗、消毒和保养,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定期对手术用具和设备进行检查,如有损坏或老化的情况应及时更换,确保其使用效果和卫生状态。
除了正确处理手术室用具和设备,医院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减少操作错误和交叉感染的风险。
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卫生意识和操作技能,确保手术室用具和设备得到正确处理。
同时,医院还应建立健全的监测和反馈机制,定期检查手术室用具和设备的使用情况和处理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综上所述,正确处理手术室用具和设备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术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一、使用的清洁剂、消毒剂及清洗灭菌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二、手术结束后,手术器械应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的处理程序。
三、特殊感染病人的器械按“消-洗—消”原则处理。
四、手术器械根据不同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法。
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消毒时间。
五、各种器械包在灭菌前除严格按规定包装外,必须注明名称及灭菌有效期,包装者要签名。
六、已灭菌物品与末灭菌物品应严格分开,放置在指定地点。
七、包装物品体积不超过30*30*50cm,金属包重量不超过7kg, 敷料包不超过5kg。
八、依据包装材料及灭菌方法决定其保存期,并定期检查。
九、手术室自行灭菌的物品如(低温等离子灭菌)严格按操作流程及规范执行并注明灭菌时间、有效期、灭菌人员签名。
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及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及存放规定一、医疗设备的管理1.每日清晨应开启层流空调,并在术前一小时进行空气净化记录。
2.每日手术前半小时,应用清洁巾湿式擦拭手术间的窗台、地面、无影灯、敷料桌、托盘、输液架、麻醉机、手术床及走廊地面等。
每台手术结束后,应擦净地面上的污液,清除线头、纸屑等杂物。
手术结束后应彻底打扫手术间卫生。
每周应进行彻底清扫一次。
使用的清洁工具应用不易掉纤维的织物材料制作。
3.每周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清洁消毒净化空调回风口过滤网。
手术室物品应用清水擦拭,包括手术床、转椅、电刀、输液架、脚凳、操作台、吸引装置、仪器表面、壁橱等。
4.地面应每台手术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湿式拖地一次。
连台手术时,前一台手术结束后应打扫并整理手术间,清洁干燥层流自净30分钟,再接下一台手术。
5.墙面消毒应根据污染程度,使用500mg/L或20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擦洗处理。
常规每周应进行两次室间墙面擦拭消毒。
6.手术交换车的管理:①手术交换车分为一般手术交换车和感染手术交换车。
②手术交换车所用物品用后应及时更换,有血迹、污液时应立即更换。
③每日手术前应用清洁巾进行湿式擦拭,当日手术结束后应更换车上所有物品,并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
感染手术交换车消毒应根据感染种类分别处理。
如接送隔离病人(或疑似病人)后,应使用一次性床单,注明病种,用双层不渗漏黄色胶袋双层包裹,然后焚烧。
平车应及时用2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7.送敷料包和器械包的运输车,每日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擦拭一次。
8.无影灯每天应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和清水各擦拭一次,并保持其透明度。
9.手术中所用的无菌持物钳应为干罐,每4小时更换。
有或疑有污染的应立即更换。
10.立式血压器、听诊器、心电监护仪及微量泵每周应用清水擦拭干净,遇污染时应用75%酒精擦拭。
手术室器械消毒管理制度一、前言为了保障患者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手术室的卫生环境,确保手术器械的消毒过程符合卫生标准,特订立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手术室的器械消毒管理工作,包含手术室内全部使用的器械和设备。
三、责任与义务1.手术室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负责手术室的器械消毒管理,并确保制度的执行。
2.手术室护士长负责监督手术室护士执行消毒工作,保证消毒流程的规范和操作的正确性。
3.手术室器械专管员负责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贮存工作,并监督器械的使用过程。
四、器械消毒制度1.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分为两种方式:手工清洗消毒和机器清洗消毒。
其中,手工清洗消毒适用于需要立刻使用的器械,机器清洗消毒适用于可以等待的大型器械。
2.手术室器械清洗前,必需进行预处理,包含拆解器械、清除污垢、浸泡等操作。
3.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必需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标准,并定期检验其有效性。
4.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过程中,必需使用专用的清洗工具和设备,并进行分类处理,避开不同种类的器械交叉污染。
5.手术室器械清洗消毒后,必需进行彻底的冲洗和干燥,并留下相应的记录。
五、器械灭菌制度1.手术室器械灭菌分为两种方式:高温高压灭菌和化学物灭菌。
高温高压灭菌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化学物灭菌适用于耐高温的器械和敏感料子。
2.手术室器械灭菌必需使用经过验证的灭菌设备和方法,确保灭菌效果符合相关行业标准。
3.手术室器械灭菌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必需符合设备制造商的要求和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测和保养。
4.手术室器械灭菌后,必需进行包装和标识,并留下相应的记录和追溯信息。
六、器械贮存管理制度1.手术室器械贮存分为常规贮存和特殊贮存。
常规贮存指日常使用的器械,特殊贮存指少量使用或需要特殊条件保管的器械。
2.手术室器械贮存必需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包装和标识,确保易于查找和使用。
3.手术室器械贮存区域必需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并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手术室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制度
1、每天手术开始前、结束后彻底清洁手术部地面,每台手术结束后及时清洁手术间。
手术间地面:无明显污染时,含氯消毒液擦拭(500 mg/L)即可;被血液、体液或组织污染时,应立即将污染物清除以后用含氯消毒液(500 mg/L)擦拭。
2、术前做好手术间清洁卫生工作。
3、手术未结束,护士不得整理物品;病人未离开,卫生员不得清洁手术间。
4、手术床单位处理: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黄色垃圾袋内,通过污物走廊或采取隔离措施转移,运出手术间。
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含氯消毒液擦拭(500 mg/L)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将污染物清除以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500 mg/L)。
5、手术间每周大扫除1 次,包括门、无影灯、手术床、壁橱、吊塔、地面、仪器等并登记。
7、仪器表面:如麻醉机机、监护仪、增压泵、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吸引器、电刀、喉镜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8、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止血带等,没有明确污染时,含氯消毒液擦拭(500 mg/L)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先清除污物再进行消毒。
老式电动吸引器瓶胆,使用后,清楚污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待干备用。
9、常规复用器械:普通开腹器械使用后,患者无传染性疾病时,器械直接进行清洗(如有传染性疾病,器械应先浸泡消毒,再行清洗)然后行浸泡消毒,待干打包送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10、不可高温消毒复用物品:驱血带、腔镜器械等。
使用后处理步骤同常规器械,打包后,送消毒供应中心低温消毒(环氧乙烷等离子)。
手术室精密器械的清洗和消毒要求
1 .基本要求
1.1 应当由对眼科、显微外科等手术器械熟悉的专业人员进行消毒灭菌及保管。
1.2 遵循清洗、酶泡、蒸馏水充分冲洗的清洗消毒原则。
1.3 配备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超声清洗器、干燥设备、无孔纱布或软布、专用清洗刷、低温灭菌设备等。
1.4 手术器械使用后应及时进行清洗,如不能及时清洗,应放入盛有无菌蒸馏水的容器中,防止器械上的沾染物干燥、附着。
1.5 手术器械清洗后应进行检查,保证器械清洁和功能完好。
(带铰链或锁扣的器械如显微剪刀,确认剪口的排列和齿纹互相咬合;棘齿类器械,确认能夹紧第一个齿)。
1.6 打开器械包时在器械的尖锐部位应套保护套。
1.7 精密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宜根据器械厂商的建议方法,能耐受高温、高压的器械首选高压灭菌,不能耐受高温高压的可采用低温灭菌方法。
1.8 用于特殊感染患者的器械应单独清洗、消毒灭菌。
2 .人工清洗
2.1 取放动作轻柔,避免相互碰撞,清洗时,关节部位需用软毛刷仔细刷洗。
2.2 角膜接触镜应采用蒸馏水擦洗,低温灭菌。
3 .超声清洗
3.1 精密贵重器械、锐利器械,如内眼剥膜器械:显微内眼剪、显微内眼镊、显微内眼钩等,应采用加酶超声清洗方法,低温灭菌。
3.2 眼内异物器械应先手工清洗,再用蒸馏水加酶超声清洗。
超声清洗时保证器械全部没于液面之下并独立放置,避免器械互相接触。
清洗后干燥、加防护套,低温灭菌。
3.3 管道类器械应先进行高负压加酶清洗,蒸馏水充分冲洗,管道内干燥后采用生产商建议的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手术室器械清点与消毒制度一、前言为了保证手术室器械的完整性、清洁度和安全性,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特订立本《手术室器械清点与消毒制度》。
二、器械清点2.1 术前清点1.每个手术室的主治医师负责术前清点,核对所需器械清单与实际器械的匹配。
2.清点范围包含手术刀、镊子、针线、各种夹器、敷料、封闭器、护士要用的单、卡,以及其他与手术相关的器械等。
3.在术前清点中,应核对每个器械的名称、规格、包装完好性、灭菌标志等,并进行记录。
2.2 术后清点1.手术结束后,助理医师负责术后清点。
2.清点范围应包含手术刀、夹器、封闭器、外科纱布、镊子、各种纱布、护士要用的卡、单等。
3.每个手术器械应进行数量核对,并记录在器械清点表上。
2.3 操作规范1.手术室内的器械清点必需在清洁状态下进行,避开污染器械。
2.清点时应特别注意手术刀不得直接用手触摸刀刃,以免造成损害。
3.清点时应使用托盒,放置整理好的清点器械,避开直接接触手术台面。
三、器械消毒3.1 消毒分类手术室器械消毒分为高温高压灭菌、化学消毒和气体灭菌三种方法。
3.2 消毒分类标准1.高温高压灭菌:适用于可以经受高温高压的器械,灭菌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化学消毒:适用于不耐高温高压的器械,消毒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气体灭菌:适用于灭菌不宜使用高温高压、化学消毒的器械,消毒时间不少于12小时。
3.3 消毒操作规范1.手术室的器械消毒由特地负责器械清洗和消毒的工作人员进行。
2.每次消毒前,应核对器械清点表,确保清理完毕并准备好要消毒的器械。
3.依照所用消毒方法的要求进行消毒操作,确保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和时间的准确性。
4.消毒过程中,应注意器械不得交叉污染,各器械之间应保持肯定距离。
5.消毒结束后,应及时将器械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器械柜内,避开受潮和二次污染。
3.4 消毒监测与记录1.手术室每月对消毒过程进行抽样监测,以确保消毒效果的合格。
2.每次消毒操作完成后,应将消毒器械标识,包含消毒日期、消毒方法等信息,并在记录册上进行相应记录。
手术室器械清点与消毒管理制度1. 总则为了确保手术室器械的安全、有效地使用,防止交叉感染以及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订立本规章制度。
2. 责任与义务2.1 手术室主任负责手术室器械清点与消毒管理工作的组织与监督。
2.2 手术室器械管理人员负责手术室器械的登记、清点、消毒、记录和监控,确保工作的正常运行。
2.3 手术室全部工作人员都应搭配器械管理人员完成器械清点与消毒工作,并保持器械的正常使用和妥当保管。
2.4 全部手术室工作人员也应定期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对器械清点与消毒管理制度的认知和执行本领。
3. 器械清点3.1 手术室器械清点分为进手术室前的备用器械清点和手术结束后的实际使用器械清点。
3.2 进手术室前备用器械清点的重要内容包含:•检查器械名称、型号和数量是否与清单全都;•检查器械是否完整、无损坏;•检查器械是否经过正确的清洗和消毒。
3.3 手术结束后的实际使用器械清点的重要内容包含:•检查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是否齐全,无缺失;•检查器械是否完整、无损坏;•检查器械是否经过正确的清洗和消毒。
3.4 器械清点应由两人以上进行,清点结果应及时记录并签字确认,确保清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器械消毒4.1 手术室器械消毒应依照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进行。
4.2 在手术前,手术室器械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并确保灭菌效果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4.3 在手术过程中,如遇到须重复使用的器械,应在使用前进行灭菌消毒,并在使用完毕后立刻送往灭菌室进行灭菌消毒。
4.4 手术室器械的灭菌消毒应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操作规范、程序正确,并留存相关消毒记录。
4.5 每次灭菌消毒完成后,应对器械进行包装,并贴上相应标识,明确消毒日期和操作人员。
包装完毕后,应妥当存放在指定的存储区域内。
5. 定期检查与维护5.1 手术室器械应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5.2 检查内容包含但不限于:•器械的完整性和使用性;•高压蒸汽灭菌设备的灭菌效果;•灭菌消毒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规范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规范手术室是医院中关键的环境之一,手术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对患者的手术安全至关重要。
手术室器械的清洗与消毒规范是保证手术室卫生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从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的主要流程、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常见的消毒方法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
首先,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的主要流程包括清洗、消毒和包装。
清洗是手术室器械处理的第一步,必须保证器械表面没有残留的血迹、组织碎片等污物。
清洗应采用专用清洗剂,遵循清洗剂的使用说明,对不同的器械采用适当的清洗方法。
清洗后,对器械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是杀灭细菌、病毒和真菌的重要环节。
消毒方法有热消毒、化学消毒等多种,具体根据器械的材质和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的消毒方法。
最后,对清洗和消毒完毕的器械进行包装,包装是为了保持器械的清洁和完整性,防止二次污染。
其次,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的标准操作规范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具。
其次,严格按照器械清洗消毒的流程和要求操作,确保每一步骤都得到严格执行。
再次,要使用专业的清洗剂和消毒剂,遵循使用说明。
最后,要做好记录和追踪,对每一次清洗和消毒过程进行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和追踪。
最后,常见的手术室器械消毒方法包括热消毒和化学消毒。
热消毒是使用高温蒸汽或高温烘烤的方式对器械进行消毒,常见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和烘烤柜等设备。
化学消毒是使用化学消毒剂对器械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剂有氯酚、过氧乙酸、醋酸等。
不同的器械和环境适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综上所述,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是手术室卫生安全的关键环节,只有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才能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与安全。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选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定期检查维护器械设备,不断提高消毒技术水平,提升手术室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愿手术室器械清洗与消毒规范成为医疗工作的坚实基础,保障每一位患者的手术安全。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题: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手术室是医院中感染风险最高的区域之一,因此对手术室的感染管理规范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清洁、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器械消毒与灭菌、手术室感染监测和报告、手术室感染防控措施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一、手术室环境清洁1.1 定期进行手术室环境清洁,包括地面、墙面、天花板等各个角落,确保无尘、无菌。
1.2 使用合格的清洁消毒剂进行清洁,保持手术室环境清洁度符合卫生标准。
1.3 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灭菌,特殊是手术台、手术器械等易受污染的区域。
二、医护人员感染控制2.1 手术室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感染控制培训,了解感染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2.2 医护人员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身体健康,避免感染传播。
2.3 医护人员应佩戴符合规范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有效阻隔感染传播。
三、器械消毒与灭菌3.1 手术室器械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确保无菌状态。
3.2 使用高效的消毒灭菌设备和药剂,杀灭各类病原体,保证手术器械无菌。
3.3 定期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保证消毒效果。
四、手术室感染监测和报告4.1 建立手术室感染监测系统,定期对手术室环境、器械和医护人员进行监测。
4.2 对于发现的感染事件应及时报告,追踪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4.3 定期对手术室感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感染管理规范。
五、手术室感染防控措施5.1 制定完善的手术室感染防控方案,包括手术室环境清洁、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器械消毒与灭菌等方面。
5.2 定期开展手术室感染防控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感染事件的能力。
5.3 加强手术室感染防控宣教,提高医护人员和患者对感染防控的重视程度。
结语: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惟独做好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才干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医院应加强对手术室感染管理规范的执行力度,确保手术室环境清洁、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器械消毒与灭菌等各个方面符合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