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 述

2014年是我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宏伟目标的重要发展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2014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13万吨和1.32万吨,比上年削减3.87%和3.06%;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2.93万吨和19.93万吨,比上年削减5.47%和17.24%;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4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2014年,全市环境质量保持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环境空气质量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环境辐射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状况优良;但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劣Ⅴ类水体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环境空气中部分污染物存在超标现象,近岸海域达标率较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

二、水环境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地表水水质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局部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特别是平原河网水质较差;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4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市本级白溪水库、横山水库、亭下水库和皎口水库4个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1%,重点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4个,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3个,Ⅱ类水18个,Ⅲ类水12个,Ⅳ类水1个,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都在安全标准值范围内。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华预警监测显示全市34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为贫营养,凤浦湖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其他水库

均为中营养。

2、地表水

2014年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总体较低,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优良率33.8%,比2013年下降2.5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57.5%,比2013年下降1.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11.3%,比2013年上升2.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石油类。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年份百分比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优于Ⅲ类比例功能达标率

2013% 1.2152048.8 6.28.836.358.8

2014% 1.31517.552.5 2.511.333.857.5

全市水质优良及功能达标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及宁海、象山境内入海溪流。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水域主要位于平原河网,劣Ⅴ类断面主要集中在慈溪河网、鄞州河网。石油类、总磷、氨氮等指标浓度过高仍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各水系水质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姚江、宁海内河、奉化内河水质良好,甬江干流、奉化江、市区内河、镇海河网、北仑河网、余姚河网、象山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慈溪河网、鄞州河网为重度污染。

2014年宁波市地表水功能达标断面年际比较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优良断面比例60%,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8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和溶解氧。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2)市三区内河

市三区内河主要由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河流组成。市三区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水质均为Ⅳ类,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0%。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总磷。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3)鄞州河网

鄞州河网主要由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组成。鄞州河网水质为重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为0,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5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与2013年比较,水质有所下降。

(4)镇海河网

镇海河网主要由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组成。镇海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10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石油类和氨氮。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5)北仑河网

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功能达标率与水质优良率均为33.3%,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总磷。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6)余姚河网

余姚河网主要位于姚西北平原(不包括姚江)。余姚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7)慈溪河网

慈溪河网主要由郑家浦、四灶浦、潮塘江、三塘江、八塘江等组成,水系纵横交叉,网状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慈溪河网为重度污染,以劣Ⅴ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0,功能达标率为20%,劣Ⅴ类的重度污染断面比例5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总磷。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8)奉化内河

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奉化内河水质良好,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85.7%,功能达标率10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与2013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9)宁海内河

宁海内河主要包括白溪、凫溪和清溪,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宁海内河水质良好,以Ⅱ~Ⅲ类水质为主,水质优良率为87.5%,功能达标率为75%,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10)象山内河

象山内河主要包括大塘港和南大河,源近流短,入海溪流特征明显。象山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6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生化需氧量和石油类。与2013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4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6.1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65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27%。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6.1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02万吨;氨氮排放1.3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0.99万吨;石油类排放22.1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到2014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8座,处理能力171.6万吨/日,处理水量5.27亿吨,日均处理量144万吨,平均运行负荷为84%。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企业的专项治理工作,余姚饮用水源保护区内4家省政府督办企业按期停产。东钱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积极推进,获得湖泊环境整治中央专项资金6500万元,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进展顺利。

3、深入开展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2014年重污染行业完成整治提升企业1768家,关停1056家,其中列入省级重点整治名录的印染、制革、化工、造纸四个行业281家企业,关停110家,搬迁入园16家,原地整治155家。开展重金属行业污染整治工作,电镀企业实施总量控制,建立注册电镀企业总量台账;26家涉汞企业转产或关停18家,原地整治4家。

4、积极推进“五水共治”水环境整治。组织清理“垃圾河”174条、291公里,治理“黑臭河”598.6公里。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余姚市小曹娥污水处理厂等4家污水处理厂出水排放达到一级A标准。

5、强化环保制度创新。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全面实施建设项目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率达到100%,排污权交易笔数165笔,交易金额1.43亿元。开征现有排污企业的排污权有偿使用费,征收排污权有偿使用企业家数1151家,缴纳排污权有偿使用费3.4亿万元。

6、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开展“绿剑”系列、“水环境百日执法大检查行动”等专项执法活动,2014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63872人次,检查企业35622家次,立案查处1549件,处罚金额达7706.3万元,向公安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93件,刑拘107人,环境执法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震慑违法排污行为。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2014年宁波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

高,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按照海域水质营养等级划分,杭州湾南岸二类区、镇海-北仑-大榭四类区、梅山保税港四类区为严重富营养,其余海域为重富营养。与2013年比较,杭州湾南岸富营养程度保持高位,其他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均有所加重。

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受周边海域影响较为明显,杭州湾南岸、镇海-北仑-大榭海区因钱塘江口、长江口区域与本地排污的叠加影响,无机氮浓度较高;峙头洋、梅山保税港因受到杭州湾海流北下影响,营养程度较往年有所升高。

(二)措施与行动

1、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实施甬江口及周边海域海底疏浚整治(第二阶段)工程;开展象山港海洋生态修复示范区建设项目,建设600亩的藻类生态修复示范区和370亩的藻类自然增殖区;启动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完成8个海域海岛海岸线整治修复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2014年,全市渔政、海监执法检查2958次,海上检查航次1350次,共查处海洋违法案件27件(结案20起)、渔业违法案件427件,收缴罚没款10976.3万元,拆解违规渔船2718艘。

3、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加强韭山列岛、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日常管理,上岛巡护100余次,海上巡航60余次,查处劝退违规拾螺捡贝100余人次,查处违规渔船20余艘。编制《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为我市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方向性指导。

4、实施海洋生物资源恢复。2014年宁波近海海域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7.18亿多尾(颗),象山港、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海域人工增殖放流大黄鱼、黑鲷、曼氏无针乌贼、毛蚶、梭子蟹、对虾等苗种5.60亿尾(颗)。实施海洋牧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20万平方米。完善水生动物保护机制,妥善救助、处理水生野生动物61头(尾)。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4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趋好,酸雨污染程度继续减轻,酸雨率持续下降,全市消除重酸雨区,但是复合污染趋势明显,细颗粒物污染较重,部分区域秋冬季节空气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灰霾日比例居高不下,冬季灰霾影响明显。

1、环境空气质量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在全国74个新标准先行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5位;在长三角地区25个重要城市排名第4位,优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在省内11个地市排名第4位,劣于舟山、丽水、台州。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1)市区空气质量

2014年,市区8个国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88,达标天数比例83%(其中1天为无效数据不参与统计),相比2013年上升7.7个百分点。全年空气质量达标302天,超标62天,其中轻度污染53天,中度污染7天,重度污染2天。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特征明显,首要污染物为PM2.5,主要污染物中PM2.5、PM10和NO2年平均浓度超标。

201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级别ⅠⅡⅢⅣⅤⅥ达标天数比例

2013年7220368118375.3%

2014年862165372083.0%

(2)县(市)空气质量

2014年各县(市)10个省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达标天数比例范围73.7-87.1%。各县(市)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PM2.5,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标,余姚、慈溪PM10年均浓度超标。

2014年各县(市)空气质量优良率

级别

ⅠⅡⅢⅣⅤⅥ达标天数比例

地区

余姚5221670123075.9%

慈溪5621380115073.7%

奉化852*********.3%

象山1162003971087.1%

宁海972045344083.1%

2014年各县(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范围为3.85~5.31,按污染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

(3)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

a.二氧化硫

2014年市区二氧化硫浓度范围5μg/m3~73μg/m3,年平均浓度17μg/m3,比2013年下降22.7%,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各县(市)二氧化硫浓度范围3μg/m3~108μg/m3,年平均浓度16μg/m3。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18μg/m3、19μg/m3、18μg/m3;象山县、宁海县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12μg/m3、14μg/m3。各县(市)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均为0。 b.二氧化氮

2014年市区二氧化氮浓度范围9μg/m3~122μg/m3,年平均浓度41μg/m3,比2013年下降6.8%,年均值超标0.03倍,日均值超标10天,超标率2.7%。

各县(市)二氧化氮浓度范围3μg/m3~130μg/m3,年平均浓度29μg/m3。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37μg/m3、33μg/m3;奉化市同全市平均持平,为29μg/m3。宁海县、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26μg/m3、21μg/m3。各县(市)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慈溪市、余姚市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1.1%、0.3%。

c.可吸入颗粒物(PM10)

2014年市区PM10浓度范围14μg/m3~261μg/m3,年平均浓度73μg/m3,比2013年下降15.1%,年均值超标0.04倍,日均值超标22天,超标率

6.0%。

各县(市)浓度范围8μg/m3~264μg/m3,年平均浓度为70μg/m3。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82μg/m3、79μg/m3,超过二级标准;奉化市、宁海县、象山县年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66μg/m3、64μg/m3、58μg/m3,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均有超标,超标率在2.5%~6.9%之间。

d.细颗粒物(PM2.5)

2014年市区PM2.5 浓度范围8μg/m3~202μg/m3,年平均浓度46μg/m3,比2013年下降14.8%,年均值超标0.3倍,日均值超标49天,超标率

13.4%。

各县(市)浓度范围4μg/m3~212μg/m3,年平均浓度为47μg/m3。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53μg/m3、51μg/m3;象山县、宁海县、奉化市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38μg/m3、46μg/m3、46μg/m3。各县(市)年均值超过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在9.1%~17.1%之间。

e.一氧化碳(CO)

2014年市区一氧化碳浓度范围0.4mg/m3~1.9mg/m3,年平均浓度0.9mg/m3,比2013年下降10%,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各县(市)浓度范围1.1mg/m3~2.8mg/m3,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f.臭氧(O3)

2014年市区臭氧超标共计21天,超标率为5.8%,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

各县(市)臭氧日超标率在4.7%~12.4%之间,最低奉化4.7%,最高慈溪12.4%。

2、灰霾

2014年灰霾日共118天,比例32.3%,比2013年减少了20天,下降5.5个百分点。

3、酸雨

2014年全市酸雨污染程度继续减轻,消除重酸雨区,除余姚为轻酸雨区外,其他地区均属中酸雨区。与2013年相比,酸雨频率基本持平,降水酸性程度略有减轻。

(1)酸雨频率

2014年全市酸雨发生频率83.8%,比2013年下降0.2个百分点。象山、老三区、奉化、镇海酸雨发生频率较高,为98.2%、92.4%、87.5%、85.2%;慈溪、宁海、鄞州、北仑、余姚相对较低,为84.9%、80.2%、78.7%、77.3%、72.0%。与上年相比,北仑区由93.9%下降到77.3%,鄞州区由95%下降到78.7%,老三区由81%上升到92.4%,其它区域无明显变化。

(2)降水酸度

2014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在4.52~5.29之间,平均值为4.75,比2013年上升1.3%。其中北仑区降水酸性程度明显减弱,由重酸雨区转为中酸雨区。

4、其他大气污染情况

(1)挥发性有机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基本处于同等污染水平,但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

(2)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SO2、CO年均浓度未超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2、PM10、PM2.5和NOx年均浓度均超二级标准。

(3)秸秆焚烧。2014年卫星遥感监测火点117个,其中5~7月份以及10月份为秸秆焚烧的高发期,占全年火点数的88.9%。焚烧火点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慈溪、奉化、宁海、鄞州和余姚,五个县市区火点数量约占全市82.9%。

5、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4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2.9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1.8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19.9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6.21万吨,机动车排放2.40万吨;烟(粉)尘排放量3.52万吨,其中工业排放3.06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大气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全市5家省统调电厂24台共1310万千瓦燃煤机组、20家热电企业55台共8650蒸吨燃煤锅炉,除正在实施关停淘汰的机组外,均全面配套高标准的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设施,形成年削减二氧化硫47万吨、氮氧化物12万吨的能力,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均达到火电厂大

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2、持续推行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制订《宁波市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方案(2014-2017)》,全市GDP能耗下降6.0%。开展禁燃区建设,累计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使用设备1395台,建成“禁燃区”1053.18平方公里。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加快落后产能淘汰,继续严格执行不锈钢和铸造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征收差别电价资金3285万元,淘汰落后铸造生产能力36.4万吨。

3、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重点开展化工行业整治,152家化工企业开展有机废气专项治理,淘汰关停化工企业46家,整治提升化工企业106家,年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200吨。79家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累计检测点位超过100万个,修复点位超过5000个,年削减有机废气排放100吨。

4、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宁波市区实施高污染黄标车及无标车第二阶段限行工作,严格实施高污染车辆限行措施。制订“黄标车”淘汰政策,建立配套“黄标车”淘汰补助信息平台,注销淘汰黄标车65080辆,其中回收拆解37728辆,强制注销27352辆。

5、不断加强环境空气监测能力。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建设卫星城镇空气自动站3个,杭州湾工业区空气自动站投入运行。完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省控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提升大气重污染预警监测能力,建立大气污染预测预报数值模型,发布大气重污染预警和全市空气质量24小时预报。

五、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4年居民文教区昼间噪声市六区、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象山、宁海达标;混合区昼间噪声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奉化超标;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市六区超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与2013年相比,各地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无明显变化。

2、区域环境噪声

2014年宁波市区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8.2分贝,声环境质量属一般;象山、慈溪、宁海、余姚、奉化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分别为53.4分贝、54.2分贝、54.6分贝、54.8分贝、54.9分贝。与2013年相比,象山区域环境噪声有所改善,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2014年象山、余姚、宁海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67.2分贝、67.8分贝、67.9分贝,声质量属好;宁波市区、奉化、慈溪分别为68.1分贝、69.3分贝、69.4分贝,声质量属较好。与2013年相比,市区及各县(市)交通噪声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主要加强酒吧等娱乐行业污染控制监管,重点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静适宜的人居环境。

2、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定位,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噪声污染严重的化工、机械等企业陆续迁出市区,集中入园,减少城区工业噪声污染。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全市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260.21平方公里。

六、固体废物

(一)基本状况

1、一般工业固废

2014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196.32万吨,综合利用1114.20万吨(其中往年1.03万吨),处置56.80万吨,贮存26.35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7.8%。固废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废水处理污泥。

2、危险废物

2014年,全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69.58万吨,综合利用35.28万吨(其中往年1万吨),处置34.05万吨(其中往年0.13万吨),贮存量1.38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处置利用率为99.63%。危废种类主要是:废酸、化工废物、表面处理污泥,其中废酸、化工废物主要为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表面处理污泥全部为集中利用处置。

2014年,全市产生医疗废物10840吨,集中处置10840吨,处置率100%。

3、进口废物

2014年受理限制类进口废物14批,核定量345.8万吨,其中废塑料102.997 万吨,废五金类139.33万吨,废纸82万吨。受理21家加工利用企业自动许可类进口废物申请,其中废铜企业20家,废铝企业1家。

4、生活垃圾

全市垃圾处理厂10家,垃圾处理量342.10万吨,其中填埋处理161.50万吨,焚烧180.6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

5、处置能力

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置企业15家,处置能力2858吨/日,集中处置危险废物15.45万吨,审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2600家次。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10座,日处置能力2150吨。

(二)措施与行动

1、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成并投运镇海大地环保、北仑固废危废焚烧项目、宁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污泥焚烧项目、海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污泥堆肥处置改建项目、宁波众茂杭州湾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扩建项目,宁波千和环保公司废乳化液处理项目等一批违法集中处置项目,保障危废及时、安全处置。

2、规范危险废物处置管理。建设“宁波市固废综合信息监控系统”,开展危险废物和污泥“从摇篮到坟墓”全过程监管,12家危废处置企业安装视频监控设施20台(套),12台运输车辆安装GPS定位监控设施。

3、开展清洁土壤行动。推动原鄞县农药厂、原宁波硫酸厂、原宁波钢铁总厂、镇海氨基酸厂、宁波永固化工厂、镇海第二化工厂等6家企业污染场地开展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完成2个地块风险评估备案工作。积极推进镇海特艾科机械有限公司、江东区原庆丰热电厂污染地块、鄞州区原鄞县农药厂地块土壤修复工程。

4、强化医疗废物全程监管。完善187个规范医疗废物收集(暂存)点环保管理制度,医疗废物集中收集覆盖全市所有40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医疗废物48小时内收集到指定暂存点,实现医疗废物管理无缝化。

5、加强持久性有机污染防治。全市45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生企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7家废弃物焚烧企业开展二恶英监督性监测工作。新建废弃物焚烧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显示屏2座,全市共有16家废弃物焚烧企业安装公共显示屏,实时公开焚烧炉环境信息数据,接受社会监督。

6、创新进口固废管理工作。印发《宁波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全程监管工作的通知》,规范进口废物利用企业许可证管理,实行企业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

七、辐射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4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与2013年相比,均未见明显变化。

1、放射源

截止2014年底,全市涉源单位148家,申报登记各类放射源1302枚,比上年增加48枚。射线装置使用单位421家,申报登记各类射线装置1221台(套)。所有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电离辐射

2014年全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平均值83.9nGy/h,处于正常环境本底水平范围内。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及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

钾-40、锶-90、铯-137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与历年均值相比无明显变化,处于天然辐射本底水平范围内。

3、电磁辐射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环境本底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且集中在较低辐射水平范围。在公众正常活动区域内,移动通讯手机基站电磁辐射、高压输变电设施以及广播电视发射装置等电磁污染点源的电磁辐射均符合国家标准。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磁场和磁感应强度均远低于《500kV超压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磁场限值。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辐射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严把审批关口,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完成市级辐射项目环评审批14个,竣工环保验收项目8个,核发辐射安全许可证65份,全市辐射工作单位实现100%持证运营。

2、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完成126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和金属熔炼企业电离辐射环境年度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完成全市输变电、移动通信基站、广电等电磁辐射项目电磁辐射环境市级年度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

3、加强废旧放射源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全年共有15家涉源单位94枚废旧放射源及时得到安全合法收贮,收贮率达到100%,有效维护辐射环境安全。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80.5,等级为优(EI≥75),相比2013年EI值略有下降。奉化、宁海、象山、余姚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优,宁波市区和慈溪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与2013年相比,宁波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级别由优下降为良,其他区域无明显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1、深入实施河道水环境建设。全市完成河道综合整治381公里,河道疏浚346公里;完成10个镇(乡)、40个市级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

2、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封育治理、植树种草、生态小流域治理、水源涵养林建设等措施,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40.32方公里,完成喷微灌面积4.8万亩和4个市级智能化喷微灌示范基地建设,完成投资9450万元。

3、开展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完成周公宅水库北溪大溪、亭下水库壶潭村、皎口水库燕麻村/里梅村、萧镇取水口上游周陈黄村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程项目。

4、开展绿色矿山、“四边三化”专项行动。完成废弃矿山治理12处,第一轮废弃矿山累计治理率96%;实现绿色矿山建设常态化,完成7家绿色矿山建设,全市绿色矿山总数达到43家。

5、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加快禁养区畜禽场关闭与搬迁进度,关停、搬迁养殖场(户)2512家。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虫害生物防治,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25万亩,商品有机肥9.08万吨,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140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40.26万亩。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循环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

6、生态环保创建活动成果显著。镇海区获国家级生态区命名,宁海县、象山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现场验收,北仑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全市9个涉农县(市)区均创建成省级生态县(市)区。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

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发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城市统计,45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城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城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城市超过了暂

我国环境状况年度公报

更多资料请访问.(.....) 199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污染物排放 (1)废气 1994年,全国废气排放量(不含乡镇工业)11.4万亿立

方米(标)。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4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 80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825万吨,与上年差不多持平,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341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583万吨,比上年下降5.5%。 (2)废水 1994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不含乡镇工业)365.3亿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5.5亿吨,比上年下降1.8%。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81万吨,比上年增长9.4%;重金属排放量 1697吨,比上年增长 4.7%;砷排放量 1038吨,比上年增长 14.4%;氰化物排放量2548吨,比上年增长2.8%;挥发酚排放量5442吨,比上年增长8.9%; 石油类排放量55748吨,比上年下降10.l%。 (3)工业固体废物 1994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不含乡镇工业)6.2亿吨,与上年持平;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0.19亿吨,其中排入江河的工业固体废物为0.07亿吨,较上年有所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堆存量64.6 亿吨,占地55697公顷。 (4)乡镇工业近年来,我国乡镇工业进展迅猛,污染呈加重趋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1994年,全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43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6.6%;工业粉尘排放量580万吨,占全国工业粉尘排放量的 49.9%;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2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 16.2%。与 1989年全国乡镇工业污染调查结果的可比指标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长65.4%,工业粉尘排放量增长23.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长56.9%。 2.环境质量 (1)大气全国都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在89一849微克/立方米之间,北方都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南方都市平均25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据85个都市统计,45个都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以兰州、吉林、焦作、万县污染为重。据84个都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20—64.61吨/平方公里/月之间,北方都市平均为 24.76吨/平方公里.月,南方都市平均为 10.57吨/平方公里·月,有57.3%的都市超过了暂定限值。污染严重的都市有包头、焦作、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太原和石家庄。据88个都市统计,二氧化硫浓度年际

辽宁环境状况公报

辽宁省环境状况公报 2000年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辽宁省2000年度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状况 水环境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0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2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9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7亿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70.14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COD32.75万吨,生活污水排放COD37.39万吨。石油类排放3142.52吨。 水质状况 主要河流 2000年6条主要河流,枯水期监测结果表明,我省河流水质污染仍很严重,化学需氧量、氨氮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城市河段尤为突出。 浑河抚顺段为Ⅴ类水质。沈阳段为劣Ⅴ类水质,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分别超标0.8倍、1.7倍和8.7倍。 太子河本溪、辽阳和鞍山三个河段均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三个河段分别超标0.5倍、0.4倍和3.4倍。 大辽河盘锦段为劣Ⅴ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分别超标 8.1倍、0.7倍和0.2倍。营口段为劣Ⅴ类水质,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4倍,氨氮超标3.0倍。 辽河铁岭、沈阳和盘锦三个河段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化学需氧量超标倍数为0.5—1.2倍,氨氮超标倍数为0.4--4.1倍。 大凌河朝阳、锦州两河段为劣Ⅴ类水质,朝阳段化学需氧量超标0.1倍,锦州段化学需氧量超标2.5倍,生化需氧量超标1.3倍,以河段均值计,砷超标0.1倍。 鸭绿江丹东段水质为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河段均值达32.2mg/L. 2000年,由于降水不足,全省河川径流量严重偏少,一些河流出现断流,枯水期河流水质与上年比较没有明显好转。 大中型水库 2000年,全省开展监测的13座大中型水库中,大伙房、观音阁、碧流河、汤河、乌金塘、宫山咀等7座水库水质为Ⅱ类。

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2年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一、综述 2012年是宁波市环境保护系统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解决突出污染问题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在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点开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84万吨和1.41万吨,比上年削减4.86%和2.8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4.69万吨和26.29万吨,比上年削减5.23%和5.43%;顺利完成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环境质量在全国120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灰霾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有所上升,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优。但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环境质量状况仍然严峻,存在平原河网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饮用水源地水华风险较高,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局部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缓慢,酸雨污染程度较重等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水环境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2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1个,Ⅱ类水22个,Ⅲ类水12个。5个市级饮用水源地80项特定项目监测中除锑、钡有检出外,其它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指标均为未检出,锑、钡检出值均不到标准限值的1/10,与天然水中平均含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沈阳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辽河干流沈阳段水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Ⅳ类水质标准;浑河干流沈阳段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水质标准;沈阳市辖区内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沈阳市道路交通噪声强度为二级,区域声环境总体水平为三级;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良,适合人类生存。 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5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7天,与2014年相比,增加16天。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同比下降,一氧化碳(CO)浓度升高。 (一)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56.7%,其中,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Ⅰ级(优)天数28天,Ⅱ级(良)天数179天,Ⅲ级(轻

度污染)天数96天,Ⅳ级(中度污染)天数30天,Ⅴ级(重度污染)天数24天,Ⅵ级(严重污染)天数8天。(二)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 2015年,沈阳市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如下: 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浓度为115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6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78.6%。 细颗粒物(PM2.5)的年均浓度为72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1.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67.4%。 二氧化硫(SO2)的年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1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87.1%。 二氧化氮(NO2)的年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倍;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93.4%。 一氧化碳(CO)的年均浓度为1.0毫克/立方米;24小时平均第95百分位数浓度为2.2毫克/立方米,全年日均值达标率为100%。 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24小时平均第90百分位数浓度为155微克/立方米,全年达标332天,达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199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状况 (一)环境污染状况 1.大气 1993年,全国废气排放量11.0万亿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氧化硫排放量1795万吨,比上年增长6.5%;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略有上升。据74个城市统计,38个城市年日均值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尤以吉林、万县、大原、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为重。据73个城市统计,降尘半月均值在l.0-83.5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有明显增加,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污染严重的城市依次为包头、鞍山、大同、唐山、哈尔滨、济南、银川、石家庄、长春和大原。据77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均值范围为8-451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l00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宜宾、重庆、南充、济南、青岛、乌鲁木齐、大同、保定、石家庄、宜昌、天津、唐山、洛阳和太原,占统计城市数的20.0%,较去年有所增加。据77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均值范围为10-147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北方城市平均59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污染较重的城市有乌鲁木齐、大连、广州、

兰州、北京、郑州、深圳、长春、沈阳等。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据73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94-7.6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49.3%。赣州、长沙、南充、宜宾、怀化、重庆、梧州、南昌、沪州、杭州、衡阳和桂林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2.水 199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355.6亿吨,比上年下降3.0%,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19.5亿吨,比上年下降6.2%。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622万吨,比上年下降12.5%;重金属排放量1621吨,比上年增长6.9%;砷排放量907吨,比上年增长4.0%;氰化物排放量2480吨,比上年下降30.7%;挥发酚排放量4996吨,比上年下降22.2%;石油类排放量71399吨,比上年增长9.7%。全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状况基本良好,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较重。在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水质评价的123个重点河段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1、2 类的占25%,符合3类标准的占27%,属于4、5类标准的占48%。监测结果表明,全国江河水质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长江流域水质总体良好,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河段岸边水域污染严重。在50个重点河段中,符合1、2类标准的占37%,符合3类标准的占31%,属于4、5类标准的占32%。主要污染物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部分河段铜、砷化物超标。黄河流域的干流水质较好,但重点监测的支流河段中,汾河、渭河、伊洛河、小清河部分河段有机污染十分严重。在16个重点监测河段中,符合1、2类标

XXXX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信息来源:宁波市政府门户网站整理2011-06-0114:22:40浏览次数:176字体:【大中小】 一、综述 2010年,是节能减排收官之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10万吨和11.09万吨,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21.50%和47.99%,削减比例分别居全省和全国第一,全面完成了国务院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全市总体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局部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但是由于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以及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等原因,我市仍存在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由细颗粒物污染引起的灰霾天数增多,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平原河网水体功能达标率较低、部分饮用水源地存在水华风险,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等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二、水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地表水 2010年全市80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断面)Ⅰ~Ⅲ类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36.3%,比2009年下降4.9个百分点,水环境功能达标断面比例为47.5%,比2009年下降1.3个百分点,我市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较低,各水系水质分布不均。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08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二○○九年六月四日

目 录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 淡水环境 (4) 海洋环境 (22) 大气环境 (30) 声环境 (35) 固体废物 (38) 辐射环境 (41) 自然生态 (45) 土地与农村环境 (50) 森 林 (54) 草 原 (57) 气候与自然灾害 (59) 专栏 环境保护部成立 (66) 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 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 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 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 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 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 化学品管理 (76) 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 地方病防治 (78) 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 环境宣传教育 (80)

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

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扩内需保增长的十项重要措施之一。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组建环境保护部,强化了统筹协调、宏观调控、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为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调整改进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管理工作,完善审批机制,简化审批程序,认真兑现七项承诺,对符合环境保护准入条件的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对“两高一资”(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项目严格把关。三是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和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和8.95%,首次实现了任务完成进度赶上时间进度,为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四是圆满完成特大自然灾害环境应急处置和北京奥运环境质量保障任务。五是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海河等七项

葫芦岛市环境状况公报(排版完成)

葫芦岛市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的规定,现将2007年葫芦岛市环境状况公布如下:2007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污染减排为中心,以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为重点,不断深化工业治理,严格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深入开展整治违法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行动。在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等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环境状况 一、水环境 (一)、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7750.14万吨,比上年增加4.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329.99万吨,比上年增加6.3%,生活污水排放量4420.15万吨,比上年增加3.2%.全市废水中COD排放量2.1427万吨,氨氮2681.63吨.外排工业废水中五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见表1 表1 2007年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单位:吨 (二)、水质状况河流、水库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近岸海域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评价 1、河流、 2007年7条主要河流综合污染指数较200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1)女儿河 女儿河是我市乌金塘水库的入库河流,2007年水质为III类,其中高锰酸盐指数有超标现象。 (2)六股河 六股河是我市境内的最大河流,同时也是葫芦市区和绥中县重要水源地,其中平山水源住于该河的中上游。2007年全河段水质为III类。 (3)大凌河

大凌河是建昌县和葫芦岛市区水源的补给河流,该河流上游无工业污水排入,主要为农村面源,水质良好。城区段接纳生活污水2007年氨氮超标,水质为IV类。 (4)兴城河 兴城河中下游是兴城市主要水源地,其上游有工业废水排入,下游接纳了兴城市区的生活污水。中上游属于轻污染水平,水质III类,下游属于重污染水平,水质为劣V类。 2、大型水库 (1)宫山咀水库 2007年宫山咀水库所有监测因子均未超标,整个水体属于II类水质,水库整体营养化状态为中营养。 (2)乌金塘水库 2007年乌塘水库总氮、石油类、钼超标,水体属于IV类水质,水库整体营养化状态为中营养。水库水质除钼治理工程正在建设中。 3、饮用水源地 平山水源是我市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水质达到III类标准。 4、近岸海域 葫芦岛市近海域I、II、IV类共4个功能区(II类功能区有2个),2007年枯、丰、平水期各类功能区均达标,且无单项超标因子,继续保持,境内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100%达标。 5、海滨浴场 313海滨浴场和兴城海滨浴场是我市主要的海水浴场,313海滨浴场水质以优为主,最适宜游泳。兴城海滨浴场水质较以良为主,较适宜游泳。 二、大气环境 (一)、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7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227.66亿标立方米,其中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为774.39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为453.27亿标立方米。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见表2。

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6.3

生态环境部于6月2日上午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正式向社会发布《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布了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全国194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比例为74.9%,同比上升3.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3.4%,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 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说,从2019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来看,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用三个“越来越”概括表述:一是蓝天越来越多。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21.7%,重污染天数由平均10天下降到6天,减少了40% ,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由36天下降到20天,减少了约45%,北京由43天下降到4天,减少了约90%。全国优良天数比例总体上升,2019年达82%。二是水质越来越清。“十三五”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累计上升8.9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下降6.3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全国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全国海水水质稳中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水体比例累计提高6.1个百分点,劣四类水体比例累计下降6.6个百分点。三是生态越来越美。全国生态状况指数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由2012年的452个增加到2019年的817个,其中12.5%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比好转。 柏仇勇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改善程度距离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距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距离国家二级标准还差1微克/立方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都为国家二级标准的1.6倍左右,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时有发生;全国仍有65个国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黄河、淮河、辽河、海河和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仍为轻度污染;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72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存在不同程度的超标情况;地下水水质总体上并不乐观;全国近岸海域仍有13个海

1989中国环境状况公报1989年

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现将198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告如下: 一、环境污染状况 (一)大气环境 我国大气环境总体来说是好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人中城市。城市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据全国统计和监测,1989年烟尘排放量力139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氧化硫排放量力1564万吨,较上年略有增加。城市大气污染冬、春季较重,夏、秋季较轻。北方城市烟尘污染较重,南方城市二氧化硫污染较重。 据国家大气质量监测网监测,1989年全国城市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432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52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318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37%,加重的城市占3%,其余城市变化不大。全国城市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的平均值为10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为93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为119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污染减轻的城市占4%,加重的城市占4%,其余城市变化不大。超标城市数的比重由14%上升到16%,其中,北方城市超标为11%,南方城市超标为21%。大部分城市冬季二氧化硫污染严重,日均值超标的北方城市为43%,南方城市为29%,同上年相比,出现酸雨的地区无明显变化,但酸雨区面积扩大。 (二)水环境 我国大江大河水质基本良好,流经城市的河段污染较重。水体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其次是耗氧有机物和挥发酚。生活污水、工业废渣、矿业开采、农业生产等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据全国统计,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力252亿吨,较上年减少16 亿吨,下降6%。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汞、铜、铅、六价铬)的排放量为2089吨,比上年下降5%,砷排放量力1281吨,比上年下降16%,氰化物排放量力4468吨,比上年下降8%,酚排放量力7613吨,比上年下降4%,石油类排放量力71051吨,比上年下降8%。 据国家水质监测网监测,1989年流经城市的河流仍然存在岸边污染带,局部水体污染严重,72%的纳污河段各项污染物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河流的城市段污染,小河流重于大河流,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 六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尚好,但不如上年,各监测断面悬浮物年均值均超标,氨氮污染加重,个别江段挥发酚、汞、石油类等污染物超标。黄河干流水质较上年略有改善,砷污染减轻,但氨氮和耗氧有机物污染加重,所有监测断面悬浮物均超标。珠江水系大部分江段水质良好,重金属污染有所减轻,但部分江段氨氮、耗氧有机物、亚硝酸盐氮污染有所加重。淮河水系水质恶化,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以及铅、铜污染加重,但耗氧有机物污染有所减轻。松花江水系污染加重,耗氧有机物、氨氮、挥发酚、亚硝酸盐氮污染呈上升趋势,个别江段仍有汞和石油污染。大辽河水系在六大水系中污染最重,水质较上年恶化,所有监测断面的氨氮、耗氧有机物年均值均超标,挥发酚、耗氧有机物和氨氮污染均加重。 1989年,从总体上看,大部分海域水质尚好。沿岸海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油类、有机物、营养盐类和重金属。锦州湾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减轻。胶州湾水质污染面积达海湾面积的10%,东岸河口、滩涂和港区的底质污染严重,生物种类减少。长江口、珠江口水质良好,但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时有赤潮发生。本年度是我国

宁波市镇海区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宁波市镇海区环境状况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宁波市镇海区,在我小时候,镇海的环境很好,随着镇海工业的发展,镇海的环境越来越差,污染越来越严重。镇海最开始发展的是“四大工程”有(港口、炼油厂、发电厂、渔业基),近年来,随着镇海经济迅猛发展,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镇海的环境污染亦日趋严重,如何整治镇海的环境,成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镇海工业的发展,水喝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镇海工业区大气经常会有刺激气味,晴天大气能见度不太高,烟尘较多;水体污染也较为严重,水色变得越来越浑浊,河段经常会散发出恶臭;植物叶子落灰较多。 许多研究证明大气污染物对呼吸系统的有害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一步明了它还对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以及细胞染色体基因的损伤作用由此可以引起化学物过敏、自家免疫病,由于损害红血球的结构和输氧功能,妨碍了组织内血液灌注,可能是空气污染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空气中的致癌物不仅引起肺癌,其犬颗粒可随痰和唾液进入食道和胃,引起这些部位长瘤或癌。 此次调研,我利用了图书馆的一些数据及网上的相关数据,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五十位当地居民,以了解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反映和居民的环境意识。本次调查问卷发下50份,收回有效答卷40份,从统计结果看,认为现在镇海环境质量较差的达50%,有72%的人认为镇海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60%的人赞同镇海发展重化工业,但必须环保先行,高达90%的人认为环境污染给自己或家人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镇海的居民对环境问题非常关心,并已有了一定的环境意识。 宁波镇海石化经济开发区曾经发生过多次环境污染事件。2007年9月,宁波LG甬兴化工有限公司因螺栓被盗发生400吨左右丙烯泄漏事件,造成附近空气和地下水污染。2012年4月底,蟹浦镇一家化工厂偷排有毒气体,令到果园采蜜的300万只蜜蜂一夜全数暴毙。由于开发区地处镇海区西北,位于冬季偏上风向,其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颇受镇海区居民的关注。2002年5月16日至17日,镇海居民就曾因两家化工厂偷排有害气体而上街游行,堵塞交通。在2012年10月,宁波市镇海区的居民游行以表示对宁波市投入建设PX项目的反对。最终,宁波市市长宣布停掉PX项目的建设。 重化工产业对镇海区的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带来了严峻的压力。为了进一步控制有机废气排放,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减轻空气异味。镇海区于2012年开展了清洁空气行动。此项行动的开展,使得镇海区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比2011年分别削减5.5%和3%,有机废气排放量下降10%;控制煤尘、建筑工地粉尘和道路扬尘对空气环境的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在2011年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区委对40余家企业进行了整治,以下是对企业的整治名单。

环境状况公报.doc

环境状况公报 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现将我市****年度环境状况公告如下: 一.综述 ****年,xx市环境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党的xx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围绕改善环境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组织实施《xx市"xx"环境保护规划》,推进九龙江、汀江、闽江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大气污染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 二、环境状况 1.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 xx市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年均值为77 ,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年优、良以上天数305天,占83.5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浓度平均值为每立方米0.104毫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34毫克、0.021毫克,二项指标达到质量二级标准,城区自然降尘量6.61吨/平方公里•月,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漳平城区空气环境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分别为每立方米0.090毫克、0.055毫克、0.026毫克,三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自然降尘量6.19吨/平方公里•月,

优于省推荐标准8吨/平方公里.月。 永定、长汀、上杭、武平、连城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均保持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 xx城区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为5.70,酸雨频率32.1%,同比下降5.57%;漳平城区全年降水ph平均值为5.89,酸雨频率2.3 %,同比下降13.9%。 2. 水环境 九龙江、汀江、闽江三条主要河流17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占92.1%,同比提高1%,九龙江、汀江、闽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分别为88.9%、100 %、100%,三条水系水质持续好转。xx城区内河水质功能区达标率20.8%;汀江支流旧县河、黄潭河水质有所好转,旧县河达标率为83.3%、黄潭河为达标率50%,超标污染物主要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总磷、bod5,呈现较明显的有机污染。 3.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 xx城区、连城县城的集中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水质符合地下水ⅱ类标准;漳平、永定、上杭、武平、长汀县(市)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隐患,水资源短缺问题逐渐凸显。 4. 声环境 xx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8分贝;漳平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2.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9.5分贝。环境噪声在国家标准允许范围内。"三厅" 、建筑施工噪

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2007版(精)

宁波市环境污染防治规定 https://www.doczj.com/doc/437941040.html, 2007年07月03日 06:19 浙江日报 第一条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环境污染防治活动。 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第四条市和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委托其所属的环境监察机构实施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第五条城市管理、公安、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工商行政、水利、卫生、交通、农业、渔业等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 第六条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和检举。 市和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众的环境信息知情权,按照规定发布饮用水水源水质、城市空气质量等日常环境质量信息和突发污染事故信息,并定期公布列入环境管理重点企业名单的排污单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涉及公众重大环境权益的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机关和建设单位应当在专项规划草案和环境影响报告书报送审批前,公开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的意见。 第七条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市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市环境保护规划和相关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结合本地实际,组织编制相应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的清洁、安全。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以及从事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 因保护饮用水水源造成单位和个人损失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第九条列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应当按照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组织编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以下同,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 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准文件。其中,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编制。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准文件的要求建成污染防治设施并落实其他污染防治措施。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2015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述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工作任务,谋划“十三五”工作思路的关键之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大局,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根本要求,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节能减排工作,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 2015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5.70万吨和1.27万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0.36万吨和15.52万吨,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5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十二五”期间累计削减化学需氧量24.85%、氨氮14.75%、二氧化硫26.84%、氮氧化物38.27%,四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十二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2015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呈稳中向好态势,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优。但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仍然较缓,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劣Ⅴ类水体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环境空气中部分污染物仍存在超标现象,近岸海域水质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二、地表水环境 我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平原河网污染较重,劣Ⅴ类水质断面还占一定比例,近岸海域水质较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5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重点监测饮用水源地34个,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2个,Ⅱ类水20个,Ⅲ类水12个,12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类为主,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均未检出。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华预警监测显示全市34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其中白溪水库、十字路水库为贫营养,其他水库均为中营养。 2、地表水 2015年地表水水质总体有所改善,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水质优良率45%,比2014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66.3%,比2014年提高8.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8.8%,比2014年下降2.5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3%、1%和15.6%。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石油类。

2009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09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信息来源:宁波环保网2011-06-01 14:46:03 浏览次数: 26 字体:【大中小】 一、综述 2009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之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45万吨和13.08万吨,较2008年分别下降了6.44%和4.42%,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6%。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局部有所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安全,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我市总体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偏好水平。 但是全市平原河网水体功能达标率较低,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部分饮用水源地存在水华风险,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大气复合污染和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由细颗粒污染引起的灰霾天气日趋增多,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繁重。 二、水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地表水 2009年全市80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断面)Ⅰ-Ⅲ类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41.2%,功能达标断面比例为48.8%,均比2008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总体水质状况比去年有所好转。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水质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生化需氧量和氨氮。水质优良的断面比例71.4%,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的断面比例占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2015年海南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 综述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新《环境保护法》实施之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生态立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力推动“多规合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狠抓“六大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污染减排,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强化机构队伍建设,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优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良态势。 第一部分全省环境状况 水环境 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 2015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为38568.19万吨,比上年减少2.0%,其中工业废水、生活废水、集中式治理设施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322.77万吨、32205.95万吨、39.47万吨,所占比例分别为

河流水质类别评价 Ⅱ类59.8% Ⅲ类 34.4% Ⅳ类4.6%Ⅴ类1.2% 16.4%、83.5%、0.1%。城市(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0.2%。废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79万吨,比上年减少4.0%,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0.88万吨、9.92万吨、7.84万吨、0.15万吨;氨氮排放量为2.10万吨,比上年减少8.7%,其中,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分别为0.05万吨、0.84万吨、1.20万吨、0.01万吨。 水环境质量 河流水质状况 2015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为优,监测的32条主要河流 87 个断面中,94.2%的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劣于Ⅲ类水质的断面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的局部河段, 主要受农业及农村面源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影响,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与2014年相比,全省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 农业源40.0% 生活源57.1%工业源2.3%集中式治理设施0.6%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 状况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0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比上年减少21.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9.26亿吨。 措施与行动 【法规标准建设】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导则》;起草了危险废物出口申请和审批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制定应急预案导则,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查细则;组织起草了《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完成75个《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复核工作。国家发改委对43个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项目(含重庆两个危险废物处置项目)下达了投资计划,批准总投资18173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966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2067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1593万元;批复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3个能力建设项目,批准项目总投资6025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53217万元,地方配套投资7033万元),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29618万元(其中31个放射性废物库项目资金28918万

元,二恶英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700万元)。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项目共下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01211万元。 【危险废物环境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对13家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申请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和现场核查,共审批颁发12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为配合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选择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开展工业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试点及工业危险废物产生源专项调查工作。为确保《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家环保总局、发改委对部分省市的铬渣治理情况进行了现场督办。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密切配合,在上年专项检查的基础上,再次对东南沿海部分省市医疗废物开展了专项检查。 【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 国家环保总局与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禁止进口货物目录(第六批)》和《禁止出口货物目录(第三批)》,将中国淘汰和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17种有毒化学品列入中国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中国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包括188种有毒化学品,自2006年1月1日起替代《中国禁止或严格限制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第一、二批)》,按《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管理并设立为期一年的过渡期。2006年,共审核和发放《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登记证》281份,《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放行通知单》10518份。 【进口废物管理】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