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溶解与乳化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1
教案设计
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会表现出放热,引起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的溶解;当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会表现出吸热,引起溶液温度的降低,如硝酸铵的溶解;如果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和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变化相差不大,那么溶液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如氯化钠溶于水。
【课堂练习】1、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到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如表中液体X和固体Y 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②③④⑤
X 双氧水水水水稀盐酸
Y 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碳酸钙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2、完成习题7.1
【布置作业】P28-29
课堂
反思。
授课教案【知识回顾与检测】炼铁原理金属保护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用品:混合物:食醋,洗手液,食用油,清洁剂,自来水纯净物:水【作业批改与讲评】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知识讲解与练习】一.溶解糖溶于水,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之间,形成糖水。
通常物质分散到水中称为溶解。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例如:食盐、蔗糖、碘、硫酸铜,氢氧化钠等。
1.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例如: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易溶于水。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不唯一。
5.m(溶液)=m(溶质)+m(溶剂)二.乳化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乳化剂乳浊液→乳化现象乳化剂:乳化作用例如:肥皂水洗衣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沐浴露洗澡注意: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不属于乳化(属于相似相溶)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悬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
三.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底,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收热量的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实验]氯化钠(NaCl),硝酸铵(NH4NO3),氢氧化钠(NaOH)[现象]氯化钠(NaCl):溶解时温度无变化硝酸铵(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课堂总结与归纳】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了解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水是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