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窃读记》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30
11 窃读记精彩开篇词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
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认识自己。
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可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能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
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陶醉书海,也许你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祈祷过,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泪过,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过……陶醉书海,是一种幸福。
曾经,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她因为陶醉书海,竟然去“窃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窃读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汗涔涔(cén) 尴尬(gān gà)贪婪(lán) 诅咒(zǔ zhòu)踉(liàng)踉跄(qiàng)跄煞有介事(shà)众目睽睽(kuí) 饥肠辘辘(lù)2.解释下面的词语。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睽睽,形容注视的样子。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
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
辘辘,形容肚子饿时发出的声音。
贪婪:贪得无厌。
课文指渴求知识而不知道满足。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3.作者简介林海音(1918-2001),台湾著名作家,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日本大阪。
一生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其中小说《城南旧事》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社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社,曾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窃读记》——谁解其中味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2001),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生于日本大坂,3岁随父母返台,5岁来到北京,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
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
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在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在台的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情感,《城南旧事》一书既是她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也是她最具影响的作品。
2.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括号内填注音,横线上填释义)汗涔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尴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煞.()有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饥肠辘辘..():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踉踉跄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与思考。
1、本文标题为《窃读记》,你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2、本文讲了几件事?请简单概括出来。
3、“窃读”的滋味究竟是什么?请在文中勾划,并选择三处描写最精彩的滋味,抄写在下面。
教学目标:1、阅读文中的描写,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表现“窃读”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窃读记》原文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
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身上已经汗涔涔的,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
我趁着漫步给脑子一个思索的机会:“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女孩不知以后嫁给谁?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角第三排,不错。
……”走到三阳春的门口,便可以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地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
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片花绿封面的排列队里,我的眼睛过于急忙地寻找,反而看不到那本书的所在。
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是在昨天那位置了。
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仍四平八稳地躺在书架上,专候我的光临。
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双巨掌,十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他们全部回过头来,面向着我。
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
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
店是他的,他有全部的理由用这种声气对待我。
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脚跟后面紧跟着的是老板的冷笑:“不是一回了!”不是一回了?那口气对我还算是宽容的,仿佛我是一个不可以再原谅的惯贼。
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
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读了一会儿仍没有人理会,而书中的故事已使我全神贯注,舍不得放下了。
《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文章以小女孩的视角叙述,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
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只能辗转于几家书店窃读。
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动而又心酸。
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林海音窃读的百般滋味,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是关键。
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坚持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特别是能够表达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践,通过分析交流,去深入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充分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快乐的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学生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受作者爱读书的感染,也萌生了“多读书,在书中寻找乐趣”的想法。
但本节课,也存在诸多不足:1.课堂上不够重视读,教室里缺乏琅琅书声。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学习本文,首先要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然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揣摩精彩的富有深意的或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而朗读,对于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人物的情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如能重视朗读,重视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具体的朗读指导,将帮助学生更深入体味人物的心理和情感,理解文章主旨及写作意图。
2.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通过自悟式的独白及细致入微的动作、心理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值得学生模仿借鉴。
教学中如能更好的关注这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窃读记》课前预习1、林海音,女,原名林含英,原籍某某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五岁时随父母到定居。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某某。
曾任《纯文学》主编,被誉为编辑和出版界的“常青树”。
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是她的小说代表作。
2、读准字音:撅( ) 煞有介事()踱()威风凛凛()诅咒()众目睽睽()踉踉跄跄( ) 饥肠辘辘()3、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
相关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逐步加深个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注重个性化阅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评价任务:1、通过朗读,把握整体内容。
2、再次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3、使学生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你喜欢上一本书,你会怎么读?请用上一些生动的词语来形容读书的情况或心情。
预设:生答:我顾不上吃饭,顾不上睡觉地读。
师给出一些词: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手不释卷、通宵达旦等。
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进某某女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看看幼时的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二、直奔“窃读”,师生质疑1、齐读课题,读后,你有什么疑问?2、学生质疑:(在什么地方窃读?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3、师质疑:(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窃读的滋味写清楚、具体的?)三、初读课文,感知窃读滋味.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放声朗读课文。
读完课文后请告诉我,你读懂了什么?(解决质疑中较简单的问题)预设: (我读懂了:课文记叙的线索;作者非常喜欢读书,觉得读书是件非常快乐的事。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窃读记微课+知识点+练习一、按要求写句子。
1、我寻找。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运河里的水若有所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
(缩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很惬意。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书很神奇。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
(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一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
(变换语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题一、认真阅读《窃读记》第3、4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两个自然段中一系列动作描写,突出“我”对读书()。
a、感到辛苦b、如饥似渴c、很是无奈3.从这两段文字中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贪婪”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我”强烈的___________,对读书的____________。
5、“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阅读《窃读记》第7—10自然段,完成以下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窃读记【教学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⑴认读生字与写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11.《窃读记》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读,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概括主要内容。
(3)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4)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2.学情分析孩子们都读过许多书籍,但读书的经历都是得而读之,鲜有林海音童年时这样的读书经历。
学习本文要紧密练习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读书,珍爱幸福生活,培养学生热爱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养的好习惯。
3.教材分析林海音的叙事散文《窃读记》借助典型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叙述了自己小时候到书店“窃读”的辛酸往事,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目的一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二是要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教学目标】1.通过默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厘清作者思路。
2.通过反复品读,品味生动的心理描写,细细体会作者窃读中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内涵。
3.通过联系自己的阅读、生活体验,感受作者读书的艰辛,学习作者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厘清作者思路;品味生动的心理描写,细细体会作者窃读中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评价任务】1.要求能掌握默读的阅读方法: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且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能简要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3.能准确找出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并通过品读体会作者在文章表现出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窃读记林海音热爱读书渴求知识感悟人生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窃读记教学目标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导入新课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
教学过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祖籍广东蕉岭,生于日本大阪,作家。
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
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
其中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最为著名。
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 - 1995 )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
林海音一生为台湾文坛牺牲奉献,1994年荣获“世界华文作家协会’’及“亚华作家文艺基金会”颁赠“向资深华文作家致敬奖”;1998年获“世界华文作家大会”颁“终身成就奖” ,1999年获颁第二届五四奖“文学贡献奖”。
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酷爱读书学习。
由于当时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人民生活十分贫困,再加上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
她的《窃读记》一文,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儿时的读书嗜好。
儿时的林海音因为喜欢读书而又无钱买书,在书店中那尴尬而又惊险的滋味,读来让人感佩而又心酸。
整体感知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紧扣题目理解“窃读”。
林海音与其他的读者不一样,只读不买,窃书读。
《窃读记》(一)一、选词填空1、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想法念头)(逼迫催)使我再度地停下来。
2、我合上最后一页——(吞吐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知识道理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在广大群众的注视之下。
(众目睽睽)2、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全神贯注)3、形容装腔作势,活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煞有介事)4、形容专心致志地干某一件事,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
(废寝忘食)三、文意理解1、课文中有很多写“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1)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饥饿的瘦狼”“贪婪”,贬义词褒用,说明“我”对读书的渴望程度。
(2)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这段话描写了“我”轻手轻脚、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我”特别想读书的急切心情。
(3)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
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我”饱读之后的满足感、充实感。
2、作者到底慢慢积累了哪些行之有效的“窃读”技巧。
(1)假装问价钱来窃读;(2)到几家书店读完一本书;(3)装作其他顾客的家属;(4)以雨天为借口留在书店里;(5)用花生米充饥;(6)藏在书店一角避免别人的注意。
3、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身体需要食物来供养;“读书长大”指头脑需要知识来充实;“在爱里长大”指人的成长离不开爱的浇灌。
文中“我”被店员默默地关心和帮助,这让我认清了人世间的真善美,不再固执地仇恨人类。
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浓浓的爱,不经意的细节往往给人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善于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爱。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看起来那么瘦弱的他,居然在一天之内负重行走了50多公里,真是不可理喻。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窃读记》原文及教案《窃读记》原文:我是个不爱读书的孩子,一上学就恨不能十本书一摞地读完。
学校里不是分会看书的时间,我早早地躲在教室门后。
我蛮横地将身子探出教室门缝,细细地往里瞧着,正想等会儿去玩时,看到了一本漂亮的小说——-正是备课组长口授完毕而放回在书架上的。
真高兴!回家收拾好了事务,我便翻开那本书。
翻过前面,里边那么精彩,那么吸引人,并且其中的故事对我特别有用。
我如醉如痴般地竟整整地把它啃了个干净,再贪婪地翻过去。
《窃读记》教案:一、教材分析《窃读记》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主人公窃读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到爱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本课可以通过导读和深度阅读,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够像主人公一样做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主人公窃读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意义。
2.通过阅读,学习主人公读书的方法和心得体会。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1.学习文中的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
2.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旨意义。
2.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五、教学过程1.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问学生平时喜欢读什么样的书,以及为什么喜欢读书等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阅读和理解(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故事情节。
(2)细节理解通过问题导读,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主人公窃读的故事情节。
(3)课文分析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读书的方法和心得体会,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3.拓展训练(1)归纳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文章中的学习方法和心得体会。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你们认为读书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3)个人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写一篇《我喜欢读书》的作文。
4.课堂总结回顾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总结课文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