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40
《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前言《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性质为本校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编号为Z7110X0033,英文名称为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thought。
编写该课程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从事该课程教学活动的教师提供一个规范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范围的概要性提纲,以作为其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该课程将系统讲授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演进历程,内容包括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学科状况与特点,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先秦诸子时代的各大政治思想流派,中国专制天下时期(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等。
该课程每周授课时数为 3 课时,总授课时数为一学期48 课时,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不仅可以掌握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基本线索和脉络,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学术思想的特色所在。
导论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导论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领域和主题,还要使学生对于整个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历程的历史阶段性分期问题有一个总体的或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并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方法与意义。
导论授课时数为8 课时。
一、学科对象与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政治思想史自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概括地讲,政治思想史的一般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历史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学派和不同人物关于国家和社会制度、社会改造、以及通过国家机关和强力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研究这些理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提出的社会背景及其对实际政治的影响;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规律。
因此,可以说,政治思想史的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另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其研究范围,如:政治哲学,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的理论,治国的方略和政策,伦理道德问题,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等。
政治学概论马工程知识点-回复摘要:一、政治学基本概念1.政治学定义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3.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1.古代政治学2.中世纪政治学3.近现代政治学三、政治学的主要分支1.政治理论2.政治制度3.政治行为四、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1.政治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2.政治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3.政治学在中国的当前研究热点正文: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的学科。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思想等。
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分析等。
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政治学主要是对国家治理、君主制和城邦制度的探讨。
中世纪,政治学受到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影响,主要研究教会与国家的关系。
近现代,政治学逐渐独立,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等分支。
政治学的主要分支包括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
政治理论主要研究政治思想、政治哲学、政治意识形态等;政治制度主要研究国家制度、政府制度、选举制度等;政治行为主要研究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决策等。
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曲折而富有成果。
早期,政治学在中国的发展主要受到西方政治学的影响,研究内容集中在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方面。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学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当前,政治学在中国的研究热点包括国家治理、政治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等。
总之,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具有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多样的研究方法。
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借鉴西方政治学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体系。
序: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是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1、时间跨度:1840—19192、内容:政治思想是对政治的理论思考,它的存在形式是观念和理论。
(中国强调“政”是治国之道,即统治者用什么方法和什么人来管理国家;西方强调是政治是人们为权力而进行的活动,强调权力的起源、合法性和分配,政治思想就是对政治及其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见书第2页)3、意义:政治文化是当今中国的热点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特点1、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观点和方法具有强势的影响,各种救国方案都是西方某一政治理论或实践的中国版。
2、政治思想或理论数量多、变化速度快,各种理论的生命周期都不长。
3、知识分子在近代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知识分子的思想、信念和处事方式对政治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第一章清朝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文化界1840年中国社会从古代进入近代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外因是国外列强的侵略,内因是清政府统治的脆弱,请政府的脆弱从二方面表现出来,一是清朝中期政治统治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有社会危机的迹象;二是清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多种流派,有价值观分裂的迹象。
第一节清朝中期政治统治出现不稳定的因素,有社会危机的迹象一、人口压力。
1835年,全国人口达到3.5亿,但是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百姓生计困难。
二、财政压力。
清政府年收入为5000-8000万两白银,这些钱刚刚够政府的日常开支,没有结余。
三、行政压力。
清政府的官员人数众多,官员以贪污着称,政治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对地方的控制力很弱。
第二节清朝的思想文化界出现多种流派,有价值观分裂的迹象一、理学居正统地位,但是社会和学术界并不重视理学是官方的学问,科举考试以朱子的书为标准,所以又叫宋学。
1、理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理论潜力基本被挖掘出来,在它的体系内很难有所发展。
2、加上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人利益凸现,理学对个人欲望的压制越来越不合时谊,这些造成了理学的衰落。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第一篇: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导论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政治的涵义: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4)行政管理(5)公共政策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4.矛盾分析方法5.调查研究方法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第一章阶级与国家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第一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的涵义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2.强制性 3.普遍性三、国家权力的结构1.国家功能性权力通常分为三个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国家层级性权力是国家在不同行政层级上的配置权力,主要中央与地方层级上的配置权力。
第二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1.政体的涵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阶级统治所采用的一定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组织国家政权机关的形式。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鸦片战争思政课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于清朝末年的政治局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给人们带来了深沉的思考和反思。
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关于鸦片战争的思考和反思,有着独特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在思政课上深入学习和了解鸦片战争,不仅是对于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启示。
鸦片战争的发生,是由于西方列强和中国在交往和贸易中的利益矛盾引起的。
而这种矛盾的根源,则在于双方文化的差异、政治制度的不同以及价值观的不同等方面。
具体来说,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时期所秉持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是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现代西方文明,而中国则是一个古老的封建孔家文明,表现出的是传统的家族道德观、愚民政策以及绥靖主义。
这两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在我们的思政课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于鸦片战争进行思考和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和探讨的是,为什么西方列强可以占据优势的地位,迅速地击败中国军队,并于不久以后强制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与西方列强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优势密切相关。
西方列强在这些方面表现的优势,成为了鸦片战争之后奠定胜利的基础。
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挑战,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国力和优势,是当代青年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来思考鸦片战争,参考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探讨和分析人的价值观、信仰、情感和个体主义、伦理道德等方面,对于人们行为和决策产生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鸦片战争的发生,无疑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人性因素,比如中国封建文化传统下的儒家思想对个体主义理念的禁锢等等。
总之,在思政课上学习和探讨鸦片战争,有着多重的意义和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助于我们回顾和总结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从现实的角度看,鸦片战争也体现了当代中国面临的现代化和发展问题,在多种学科交叉的角度下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于时代问题进行更深刻和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