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5
文学理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解析一、引言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思潮,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观念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主义文学进行解析,以深入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起源与发展2.1 背景与社会变革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科技的进步、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种巨大变化激发了文学界一股追求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表达的潮流,也就是现代主义。
2.2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不同。
它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注重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追求新的意义和感官体验。
同时,现代主义文学还关注人类内心的复杂心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怀疑和嘲讽。
2.3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在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朗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至灯岛》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思想内容,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学理论解析3.1 语言实验与创新现代主义文学对语言的实验与创新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作家们注重对语言的研究和拆解,试图突破传统的语法规则和符号系统,以达到更直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尤利西斯》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3.2 对现实的怀疑与反思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观念和现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怀疑。
作品中常出现非线性叙事、多重时间和空间的交叉等手法,这种表达方式旨在让读者自主思考和解读作品的意义。
同时,文学中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嘲讽,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3.3 对人类心理的探索现代主义文学强调作家对人类心理的探索和揭示。
第七章文学接受一、基本概念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
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
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
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
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
“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
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姚斯提出。
名词解释现代主义文学作为一门文艺理论,现代主义文学早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赋予了传统的文学艺术以崭新的面貌和理念,成为了后来文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关键词。
一、什么是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指的是20世纪初期在欧美地区兴起的一种先锋文学运动,其主旨是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将习惯和陈腐的文学观念推翻,以革新、开放的心态面向现实、科技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它具有强烈的个性化、探究性和实验性,对文学语言、情感、主题等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革新。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1. 对传统文学的颠覆和反叛。
现代主义文学作家试图打破固化的文学模式,将传统文学的形式、风格、题材等传统元素都重新加工,从而为文学作品注入新鲜的气息和生命。
2. 文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品构思精巧、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关注情感和思维的反应过程。
文学作品的形式多样化,同时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深入人内心深处,注重意识流和意象描写等新形式。
3. 文学内容的开放、真实和现代化。
现代主义文学结束了传统文学对于某些主题和内容的压抑,注重表现心理、性、犯罪等传统文学因道德、宗教等原因难以涉及的题材。
它将社会丑恶和社会现实表现地尤其直接和真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文学镜像。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1.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的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该作品运用了前所未有的与情节、语言、思想碾磨流失的文字风格,使小说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2.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小说《到灯塔去》(Tothe Lighthouse)具有极强的意识流作品,深入探究人类思想、性别和文化问题。
3. 埃琳娜·费雷(Elena Ferrante)的小说系列《我的天才女友》(My Brilliant Friend)刻画了两位普通女性的生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和社会变迁,对于描绘现代化进程中人物生活状态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
第七章巴那斯派、象征派和自然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历史文化背景巴那斯派、前期象征派和自然主义,是过渡到现代主义文学的中介。
它们产生的时代正值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的前期(延续至1940年)。
第二帝国的皇帝路易·拿破仑(1808-1873)是拿破仑的侄子,在图纳军校学习,成为炮兵军官。
1832年拿破仑的儿子去世后,他被看作波拿巴主义者的领袖。
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密谋反对七月王朝失败后,流亡到巴西、美国和英国。
1840年他在布洛涅组织了第二次密谋,仍告失败,他被关在哈姆要塞。
1846年他化名巴丹盖,化装逃到英国。
1848年二月革命后回到法国,四月被选入立宪议会。
人民怀念拿破仑,资产阶级担心六月起义的“红色危险”,这使他受到秩序党的支持,作为第二共和国的候选人。
12月10日在选举中他获得绝大多数。
1851年12月2日,他发动政变,宣布解散议会,通过公民投票,新宪法允许建立帝国。
1852年12月2日,他成为拿破仑三世,镇压共和派和正统派,取消报纸自由,对外实行好战政策和殖民政策。
1870年9月2日,法军在色当向普鲁士全线投降,拿破仑三世当了俘虏,以可耻的结局下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这个被雨果称为“小拿破仑”的野心家,给法国蒙上了耻辱。
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经济获得较快发展,法国与普鲁士的矛盾日益尖锐。
俾斯麦本来企图要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五十亿法郎,会使法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民穷财尽。
可是事与愿违,法国提前付清了赔款。
法国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铁路在1870年已有17500公里,至1892年又翻了一番。
1891年制造出第一辆汽车,至1903年汽车时速达到103公里。
1880年电报局在法国有5000家,电话在1883年在巴黎有4000个用户。
1895年吕米埃尔兄弟举行了第一次电影放映,电影逐渐成为一门大工业。
1889年的博览会庆祝大革命一百周年,兴建了埃菲尔铁塔,显示了建筑技术。
1898年,杜索展示了一台留声机。
20世纪西方热点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第一章绪论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社会根源所谓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对20世纪许多艺术观点和方法并不完全一致的文学流派的一个统称。
也被称为现代派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广义的概念主要指20世纪出现的以反传统,追求先锋精神,对理性文化有一种悖逆倾向的一切文学流派。
而狭义的现代主义是对20世纪二战以前出现的区别于后现代主义的非理性文学流派。
1、历史时代20世纪人类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人类的生存条件极大的改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生产力极度迸发,人类创造力空前高涨。
另外,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里,人性的异化现象也突现出来,在巨大的物欲面前,人沦为了物质的奴隶,成了非人。
尼采的话说“上帝死了”,瓦莱里的说法是“万物崩离,中心失依”。
这种“失依”的状态,使得人类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引发现代主义文学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是西方文明传统的一场浩劫。
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
2、思想发展史从人类思想发展史来看,20世纪的哲学思潮,文艺理论异常活跃,难以界定。
20世纪西方哲学思潮与文艺理论可以说对是19世纪以及之前的哲学思潮和文艺理论的一个反动。
19世纪以及之前的理论核心是理性,而20世纪哲学、文艺理论尽管难以界定,但有一个核心,就是反理性。
康德的哲学思想,开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人哲学思想的产生,非理性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主义哲学,对西方当代文学发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叔本华(1788-1866)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主要理论著作有《世界之为意志与表象》、《论自然意志》、《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等。
其主要思想:生活意志是世界的基础、万物的动力。
强调意志,反对理性。
强调意志既是宇宙意志,又是人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