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99 MB
- 文档页数:7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第一编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研究第一章文艺本质论一、关于文艺本质的几种观点(一)20世纪以前,除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外,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摹仿说”和在它的阻碍下所形成的机械反映论的文艺观。
亚里士多德以为艺术摹仿自然,但并没把摹仿看成是被动和机械的。
在提出艺术即仿照的同时,提出艺术即形式,以为形式是能动的制造性力量。
从文艺振兴开始,“摹仿说”慢慢变成了“镜子说”、“再现说”,以为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复制,是对生活本来来本的“再现”,而轻忽了文艺制造的能动性。
二、艺术本质的“表现论”观点。
柏拉图以为艺术表现理念,黑格尔以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都属于表现论观点。
文艺上的表现论要紧指随着浪漫主义的产生而显现的主张文艺是作家自我表现的观点。
该理论进展到极至,产生了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等人以为艺术是表现人的本能的盲目冲动的理论,即艺术即直觉表现的理论。
这一理论强调作家创作个性、情感等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性,有着“再现说”没有的优势,但由于过度夸大创作中的“自我”因素,便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
(二)今世文艺美学研究中,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20世纪西方主流派都进行了探讨和解答。
前苏联美学界围绕文艺本质问题展开的讨论大体可分为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艺术熟悉本性论”、“艺术意识形态本质论”、“艺术审美本质论”。
我国对文艺本质的研究归纳起来有几种大体观点,一是形象反映论,二是情感特质说,三是审美本质说,四是综合说。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的本质是从两个角度来讨论的:其一、以为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故意识形态的性质。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以为意识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
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1.“意识形态”的含义:“意识形态”一词最先由法国的观念论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德斯杜特·德·特拉西在1801年提出,其大体含义是观念学的意思。
他的观念学强调“感觉”在熟悉论上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理论的影响以及它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理论观点和现实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这一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的相互关系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19世纪末,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这对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表达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觉悟。
因此,他们对文艺创作的研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理论观点1. 唯物史观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利益,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文艺作品应当关注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作品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它能够描绘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并提供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文艺作品应当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3. 人民大众的创造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创作应当发扬人民大众的创造性。
人民大众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他们的观点和声音应当在文艺作品中表达出来。
文艺创作应与人民大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满足和鼓舞。
现实应用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理论在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国,文艺创作受到党的领导和意识形态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自由。
然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强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现实反映,鼓励艺术家关注劳动人民和工农大众的生活。
许多文艺作品描绘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以及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的奋斗和牺牲。
这些作品通过艺术手法唤起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和信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与发展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文学的作用:1诉诸人的感觉和心灵2通过诉诸感觉和心灵而影响人的生存3人类文化的想象维度什么是文学理论1、通常看法: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是指关于文学的学问。
2、操作性定义: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方式。
3、普遍性与个别性问题: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普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
当然,同时,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当前文学理论的新特征1.理论是跨学科的一种其效果在原初学科之外的话语。
2.理论是分析性的和沉思性的一种从我们称为性、语言、写作、意义或主体的事物中找出其含义的尝试。
3.理论是一种对于常识的批评是对被指认为自然的那些概念的批评。
4.理论是自反性的是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它话语实践中感知事物的范畴发出质询。
文学理论包含哪些著述?第一,狭义:直接谈论文学的普遍问题的著述,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诗论》、《文艺心理学》、亚里斯多德《诗学》。
第二,较宽泛义:有关具体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的批评性言谈,即文学批评著述,如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及《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文体灵活、自由,涉及诗歌、小说、评点、论文、随笔、日记、日常言谈等多种文体。
第三,广义:有关文学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理性谈论,无论原来属于哲学、历史、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还是物理学等,如《论语》、《道德经》、《庄子》、《乐记》、《荀子》、《判断力批判》、《结构人类学》、《写作与差异》等。
文学理论学习建议第一,阅读文学。
经常阅读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保持对于文学文本的体验能力和习惯。
第二,汇通文艺。
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如电影、电视、绘画、音乐、戏剧等联系起来体验。
第三,理论思索。
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它的基本原理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在文艺创作领域,马克思主义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文学艺术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人民的精神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文学艺术对于传递思想、展现社会冲突与变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要服务于人民、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历史进程,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1. 社会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社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它们对于文艺的创作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实践性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着重强调文学艺术与实践的联系,文学艺术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斗争经验。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发展和演变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 人民性与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学艺术是为了人民群众创作的,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要具备普通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特点。
三、实践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特点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实践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特点。
实践是文艺创作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只有深入实践,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才能真正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要求,要求文学艺术不断追求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文艺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首先,应该坚持立足于人民、反映人民内心世界和社会真实;其次,要追求艺术的创新,寻求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第三,要注重实践、关注社会状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可以引导当代文艺创作者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推动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立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必须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理论遗产,必须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必须结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实际,概括和总结新的文学实践的经历与教训,提出并答复当代各种文艺问题。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本节概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主要是在对康德以来特别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创造,而且在其后的历史开展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开展。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本观念一、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表达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和展示。
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局部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确实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
不但文艺反映生活,同时也肯定文艺的反映不是刻板的,文艺也反作用于生活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因此: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导言基本概念:1.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 3.性质 4.研究方法1.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性质:是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4.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
思考题:1.学习文学理论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充分揭示了文学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阐明了文学的价值和功能(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高度肯定了主体地位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基本概念:1.艺术生产 2.马克思主义人论 3.美的规律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5.文学价值论1.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2.马克思主义人论:“现实的人”,即有血有肉的、有着七情六欲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个体或群体。
3.美的规律:反映的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的内在关系,具有客观性。
4.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既是唯物史观和“美的规律”思想的体现,又是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要求作家真实描写现实的社会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PS:1.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2.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
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5.文学价值观:思考题: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2.文学艺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3.文学艺术的特点?1.(1)主要有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批判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3)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并且一生都在关注文学活动的发展2.(1)一般而言,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4、______________在《新科学》中“发现了真正的荷马”。
5、文艺心理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一、填空1、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2、黑格尔将艺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的类型。
3、文学的党性原则是由______________提出的。
4、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是毛泽东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
5、提出艺术“只是真正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的是德国哲学家______________。
三、简答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总的理解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填空1、提出艺术是“摹仿的摹仿”的是古希腊哲学家______________。
3、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接受美学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_。
3、文学起源的劳动说4、文学艺术起源的巫术仪式说三、简答1、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2、简述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几种不同方式。
3、简述文学起源的几种学说,比较说明他们各自的合理性所在。
4、简述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一、填空1、提出“诗缘情”的是______________。
2、话语的五个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的双重性质是指它既是______________的,又是______________的。
马克思主义文论复习资料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形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考察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结晶。
它以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定位文学艺术,突出了文学艺术的实践性和阶级性,并且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内容:狭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思想。
广义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理论,还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西方拓展的成果,包括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毛泽东、邓小平以及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伊格尔顿等人的文艺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形成、发展及其体系面貌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的形成1、转变期(1844年以前)2、确立期(1844-185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新的文艺观、美学观的正式开始。
《手稿》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由三个部分。
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
19世纪40年代,当时马克思(26岁)流亡在巴黎,写下这批手稿,所以又称“巴黎手稿”。
(1)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
(2)提出了人的五官感觉(包括审美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在他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到自己的全面、自由的感受。
(3)提出美感区别于“囿于粗糙的实际需要的感觉”,是一种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超越实际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
(4)提出艺术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3、成熟期(1857-1872)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2)“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3)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关系4、总结期(1872-1895)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体系特点(一)体系的存在与重构之辨1.关于体系存在与否的争论2.对体系否定说的否定(二)体系的性质与特点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文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手里,始终是整个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始终是进行战斗的精神武器。
文学理论一、填空题(1分1空,共15分)考查范围:1、基本的文学理论常识。
2、著名文学理论家及其著作。
Eg: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刘勰《文心雕龙》二、名词解释(15分)(考查的主要是内含,简单容易理解)Eg:虚拟性、精神性、情感性三、简答题(30分)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定义、研究对象、性质、内容)马克思所讲的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文学的审美性和其基本内容的原理和概念四、论述分析题(40分)(需要结合相应的文学作品)有观点+有条理,以文学作品作为论证的对象导言1、什么是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2、它的研究对象是?答: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理论的性质1、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2、具有人文性。
3、具有科学性。
4、文学理论的七个内容?文学性质论、文学价值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批评论和文学发展论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理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时间和历史条件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这是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思想来源: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3、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表述。
从政治经济上可以看出来。
4、马克思是如何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一般来讲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上是平衡的,一定社会的文学是以这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学繁荣往往就是经济高涨的产物。
但是这种平衡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
5、什么是艺术生产?广义的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的一种,它既有作为一般生产的普遍性,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又有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狭义的艺术生产:特指在资本主义时期,作家或者艺术家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艺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