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交叉配血试验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检测供血者与受血者之间的输血相容性,包括主侧配血与次侧配血,确保输血安全。
2职责血库工作人员负责执行3适用范围适用于盐水介质法、手工凝聚胺法和手工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全过程。
4操作规程4.1原理4.1.1盐水介质法IgM类抗体可以在室温盐水介质中发生凝集反应,使用手工试管法可以判断供、受者间血液的相容性。
4.1.2凝聚胺法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就是利用多聚季胺盐类—凝聚胺携带很多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距离减少,引起正常红细胞可逆性凝集。
无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被凝聚胺凝集,当加入中和液后,则凝集解散,而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被凝聚胺凝集,则不能解散,以此来判断供、受者间血液的相容性。
4.1.3手工微柱凝胶法微柱凝胶卡的微管中装填有葡聚糖凝胶颗粒和抗人球蛋白试剂,红细胞表面抗原与其对应的IgG抗体结合以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不断向管底沉降,并与抗人球蛋白结合形成红细胞凝集,凝胶颗粒具有分子筛的作用,可以阻滞凝集的红细胞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通过凝胶颗粒,使其悬浮在凝胶上端,未凝集的红细胞则可以通过凝胶颗粒到达微管底部。
4.2 试剂与器材4.2.1试剂凝聚胺配套试剂、生理盐水、微柱凝胶卡。
4.2.2 器材血清学离心机、卡式专用离心机、光学显微镜、塑料软试管、试管架、一次性塑料滴管、记号笔、玻片、移液器、一次性移液枪头。
4.3 标本要求4.3.1.患者样本 EDTA抗凝全血或血清,全血量3~5ml,在1760g条件下离心5分钟,离心后无溶血、无凝块、无明显乳糜。
4.3.2.供者标本枸橼酸盐抗凝全血,全血量3~5ml,在1760g条件下离心5分钟,离心后无溶血、无凝块、无明显乳糜。
4.4 操作步骤4.4.1盐水介质法4.4.1.1取两支试管,1支标明“主侧”;另一支标明“次侧”。
4.4.1.2按标记“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浆1滴和供血者2%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供血者血浆1滴和受血者2%红细胞悬液1滴。
凝聚胺交叉配血原理凝聚胺交叉配血是一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用于确定血液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血型匹配情况。
它基于凝集反应的原理,在试剂中加入指定的抗体,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是否匹配。
凝聚胺交叉配血的原理如下:1. 凝集反应原理:凝集反应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凝集或沉淀的现象。
在血液中,红细胞表面存在着不同的血型抗原,而血浆中有相应的抗体。
当抗原与抗体之间存在亲和力时,它们会相互结合形成凝集物。
如果血液中的抗原和试剂中的抗体匹配,会发生凝集反应。
2. 凝聚胺的选择:凝聚胺交叉配血试剂中的抗体一般选择具有高特异性的抗体,可以与血型抗原结合并引起凝集反应。
常见的凝聚胺试剂包括抗A、抗B和抗Rh(D)。
3. 血型抗原和抗体:人类血液的主要血型系统有ABO和Rh系统。
在ABO系统中,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不同来进行分类。
在Rh系统中,分为Rh(D)阳性和Rh(D)阴性两种。
4. 实验操作:首先取一定量的受捐者的血液样品和供者的红细胞,然后分别与特定的凝聚胺试剂混合,观察是否出现凝集反应。
如果受捐者的血液样品与凝聚胺试剂发生凝集反应(凝结或沉淀),即表示受捐者的血型抗原存在于供者的红细胞中,血型匹配成功。
凝聚胺交叉配血的工作步骤如下:1. 准备试剂:制备含有特定抗体的凝聚胺试剂。
2. 取样本:取受捐者和供者的血液样本。
3. 混合试剂与血液:将受捐者的血液样本分别与A、B和Rh(D)的凝聚胺试剂混合,同时将供者的红细胞与凝聚胺试剂混合。
4. 观察凝集反应:置于理化条件下,如37C恒温水浴中孵育,观察试管内是否出现红细胞凝结或沉淀的现象。
5. 结果判定:根据血型抗原和试剂的凝集反应结果,分析受捐者和供者的血型匹配情况。
凝聚胺交叉配血的原理简单明了,操作简便,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比如,它只能确定ABO和Rh(D)系统的血型匹配情况,而不能确定其他血型系统的匹配情况;另外,由于抗体抗原之间的互作用性,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血型现象,如假性血型,需要进一步的检测和确认。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原理]凝聚胺试验是利用低离子溶液促进红细胞抗原与血清(浆)中的抗体反应,再利用凝聚胺引起红细胞间非免疫性的凝集,让已有抗体(IgG)反应的红细胞间的距离缩短。
距离缩短后更能引起已反应的抗体和别的红细胞产生反应形成免疫性的凝集。
而由凝聚胺所引起的非免疫性红细胞凝集反应可被后来加入的复悬液所中和而散开,如有免疫反应,凝集就不会散开,为阳性反应。
如没有免疫反应,凝集就会散开,为阴性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是在盐水介质的基础上加入凝聚胺,检测供患之间是否相合,患者血清(浆)中是否含有具临床意义的红细胞异体抗体。
[试剂组成]1,洁净试管,离心机,显微镜。
2,0.85% 氯化钠溶液:准确称取氯化钠(AR)8.5 g,用蒸馏水溶解并定容至1000 ml。
试剂启用后,有效期为:二周。
3,凝聚胺试剂*1 低离子介质溶液:含葡萄糖,乙二胺四醋酸-2钠及稳定剂。
*2 凝聚胺溶液:含凝聚胺,氯化钠及稳定剂。
*3 复悬液:含柠檬酸钠,葡萄糖及稳定剂。
*4 阳性对照血清:含抗D血清,氯化钠及稳定剂。
4,抗人IgG 血清。
[试剂保存和稳定性]1.凝聚胺试剂须保存在2-25℃。
2.有效期内可使用。
3.抗人IgG血清低温冰箱保存。
复溶后放2—4℃冰箱保存。
[标本收集和准备]1.抽取受血者静脉血3-4ml(操作中小心防止红细胞破损),放入一已贴标签干燥洁净的试管中为血清管(也可用EDTA-K2抗凝血液),并将注射器中余下的少量血液配成2%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放入另一已贴标签干燥洁净的试管中为红细胞悬液管。
以上标本有效期为三天;若受血者抽取标本后,输用过血液或血液制品,且输用时间超过12 小时的,必须重新采集标本。
2.2% 红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次。
根据下表进行红细胞悬液的配制。
悬液浓度(%)压积红细胞(滴)盐水(滴)----------------------------------------------------------------2 1 2ml(40)5 1 0.8ml(16)----------------------------------------------------------------[操作步骤]1.取出3支试管分别标记主,次及对照测试:主测管:加入病人血清(浆)2滴,再加入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次测管:加入供血者血清(浆)2滴,再加入病人3-5%红细胞悬液1滴,对照管:加入2滴*4阳性对照血清,再加入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是一种常用于临床血液输注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在进行输血前排除患者体内存在的抗体,以防止发生血液不相容反应。
这种方法基于血纤维蛋白凝集反应,可以通过观察血液凝结的程度来判断是否存在抗体,从而选择合适的血液供应者,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可以避免血液不相容反应的发生。
血液不相容反应是指输注不匹配的血液成分后,患者体内的抗体与供血者的血液发生反应,导致溶血等严重后果。
通过使用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可以事先检测出患者体内的抗体,并将其与供血者的血液进行对比,从而避免使用不相容的血液成分,减少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其次,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通过对患者体内的抗体进行筛查,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供血者,可以显著降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和风险。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输注错误血型、不匹配的Rh因子等情况,减少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此外,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还可以提高输血的有效性。
通过事先排除患者体内的抗体,可以避免抗体与供血者的血液发生反应,血液成分的输注得到更好的保持和有效利用。
这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营养供给,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恢复和康复。
总而言之,凝聚胺法交叉配血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排除患者体内的抗体,选择合适的供血者,可以避免血液不相容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血液输注服务。
一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1. 原理盐水介质配血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配血方法,可以发现临床上最重要的ABO 不配合性。
本试验主要用以检测受血者(献血者)血清(浆)中有无破坏献血者(受血者)红细胞的抗体。
如存在相应的抗体,则交叉管中将发生凝集或溶血现象,此即为交叉不合,反之则交叉相合。
2. 操作(单位:滴)混匀,1000~2000rpm×1~2分钟离心,观察结果。
3.结果观察3.1主、次、混合管均无凝集,无溶血现象,示无配血禁忌,继续下一步进行聚凝胺法或抗人球蛋白法。
3.2主、次、混合管均有凝集和/或溶血现象,示有配血禁忌,需进一步核查,寻找原因。
3.3主、混合管有凝集和/或溶血现象,示有配血禁忌,需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
次、混合管有凝集和/或溶血现象,示有部分配血禁忌,需进一步检查,寻找原因。
4.注意事项4.1结果观察时,除肉眼观察外,均需显微镜观察。
4.2要注意真、假凝集的鉴别。
二凝聚胺试验1.原理:凝聚胺(Polybrene)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作用:又称肝素灵,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
在此过程中,若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引起的搭桥的特异性凝集仍存在。
反应分三个步骤:1.1.红细胞致敏阶段:红细胞在低离子培育基中与相应抗体致敏。
1.2.凝聚阶段:聚凝胺使红细胞非特异性地紧密接近,诱发凝聚现象,因而允许抗体与相应抗原形成桥连。
1.3.再悬阶段:再悬液具有中和聚凝胺的作用,使聚凝胺诱发的非特异性凝聚散开,留下抗原抗体反应所致的特异性凝集不能散开,凝集的强度与抗体的浓度、抗原的浓度及反应的导热特性有关。
2、操作步骤:2.1、在盐水法通过的基础上,在主、次管均加入低离子介质4滴,混合后置于室温1分钟。
2.2、在主、次管均加入聚凝胺溶液2滴,混合后,室温15秒。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是指将一定数量的输血者的红细胞与另一组供血者的血清进行混合,通过观察混合血后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确定血型。
交叉配血操作主要采用凝聚胺法进行,以下是交叉配血操作规程的详细步骤。
1.准备工作a.配置所需试剂,包括输入血浆、配血瓶、试剂盘、标本管、溶血酶溶液、配血盘等。
b.通过测定输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确认双方的血型信息,并记录在相关记录表中。
2.标本采集a.采集输血者和供血者的静脉血标本,放入标本管中,避免血样凝固。
b.标本采集的相关操作要符合严格的无菌原则,确保血样的无菌及安全性。
3.标本处理a.将标本管中的静脉血标本置于冰上,在4℃下保存。
b.用溶血酶溶液处理输血者的红细胞,将3滴红细胞加入到每一个配血瓶中,轻轻摇动混合均匀。
4.试剂配置a.将配血盘中的试剂盘取出,配置新鲜的抗血型血清和已知血型标准红细胞。
5.凝胶装配a.打开凝胶洞口,将配血盘的试剂盘放入凝胶洞中。
b.确保试剂盘的位置正确,使试剂液体触及到凝胶洞的底部。
6.样本混合a.取出保存在冰上的输血者和供血者的静脉血标本,放置于试剂盘的对应位置。
b.轻轻旋转试剂盘,使血样和试剂充分混合起来,注意避免搅拌过于激烈。
7.观察凝聚反应a.在一定的时间内,观察配血盘中是否发生凝聚反应。
b.根据凝聚反应的情况,判断输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是否兼容。
8.结果判读a.若输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发生凝聚反应,表示两者的血型不兼容,不适合进行输血。
b.若输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没有发生凝聚反应,表示两者的血型兼容,可以进行输血。
9.记录和报告a.记录每次交叉配血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包括输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信息、配血的凝聚反应情况等。
b.报告输血者的血型结果和是否适合进行输血。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凝聚反应来判定血型的兼容性,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叉配血结果只能作为指导输血的参考依据,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情况和输血指征等因素,确保安全有效地进行输血操作。
凝聚胺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产品名称】通用名:凝聚胺测试剂盒英文名:Polybrene Kit【包装规格】100人份/盒【预期用途】本产品用于交叉配血、抗体的筛查及鉴定,不适用于血源筛查。
【检验原理】凝聚胺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氨基聚合物,它可以引起红细胞的可逆性凝集。
低离子介质促进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后,在凝聚胺作用下,红细胞发生凝集,加入再悬液后,如果存在不完全抗体,细胞将不会散开,发生不可逆凝集,表明交叉配血不合或存在不完全抗体;反之凝集的细胞将均匀散开,表明交叉配血相合或不存在不完全抗体。
【主要组成成份】1、凝聚胺溶液(0.5%凝聚胺、0.9%氯化钠)10mlx12、低离子介质(5%葡萄糖、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mlx23、再悬液(3.5%柠檬酸、2%葡萄糖) 10mlx14、阳性对照(效价为16的IgG型抗D试剂)1mlx1【储存条件及有效期】2~8℃ 保存,有效期为12个月。
试剂开封后2~8℃ 保存,自开封之日起3个月内使用。
【使用仪器】离心机离心力和离心转数的换算公式为:rpm=299√g/r(r为离心半径,单位:cm)。
【样本要求】1、交叉配血:静脉抗凝全血,抗凝剂为EDTA.Na2、柠檬酸等,2~8℃保存48小时。
2、抗体筛查:采集静脉血于血清分离管中,2000 rpm,离心5分钟,收集血清。
采集静脉血于抗凝管中,2000rpm,离心5分钟,收集血浆,抗凝剂为EDTA.Na2、柠檬酸等,2~8℃ 保存48小时,或-20℃ 保存12个月。
不能用于发生溶血、黄疸及高脂的样本检测。
【检验方法】操作前,将所有试剂平衡至室温。
一、交叉配血试验1、标识: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主、次侧管;另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阳性、阴性对照管。
2、加样: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浆100μl(两滴)、献血者红细胞(3~5%)50μl(一滴)、低离子介质200μl(4滴);次侧管加献血者血浆100μl(2滴)、受血者红细胞(3~5%)50μl(1滴)、低离子介质200μl(4滴);阳性对照管加阳性对照100μl(2滴)、O型RhD+红细胞(3~5%)50μl(1滴)、低离子介质200μl(4滴);阴性对照管加生理盐水100μl(2滴)、O型RhD+红细胞(3~5%)50μl(1滴)、低离子介质200μl(4滴)。
1 实验原理凝聚胺试验应用于血库作业上,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完全抗体与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其灵敏度、特异性远高于其他介质1倍~250倍,方法简单快速,因此,陆续取代了盐水、木瓜酶试验。
其原理是利用低离子溶液降低离子强度,加速分子运动,减弱红细胞静电斥力,缩短红细胞间距,促进红细胞抗原和血清(血浆)中抗体结合发生非特异凝集,当附加假凝集清除液后非特异凝集立即散开,而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将依然存在。
由此,检出完全抗体或不完全性抗体。
2 试剂组合低离子介质-凝聚胺溶液:含葡萄糖、凝集胺、氯化钠、乙二胺四醋酸2钠及稳定剂;悬浮液:含柠檬酸钠、葡萄糖及稳定剂。
试剂由台湾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3 交叉配血试验取试管2支,分别标明主与次,主侧加入受(供)血清2滴,加供(受)血者3%~4%红细胞盐水悬液1滴。
各管加入低离子介质0.8 ml,混匀静置1 min,加凝聚胺1滴,混匀,以3 500 r/min离心10 s~15 s,倒出上清液(残留0.1 ml),轻摇试管肉眼可见明显的凝集状,如无凝集须重做。
再加1滴假凝集清除液,边摇动边观察结果。
如果凝集散开为阴性,即为非特异性凝集,如不能散开为阳性,即为特异性凝集。
如反应可疑应用显微镜观察,上述凝聚胺配血方法见(输血技术学)[1]。
4 注意事项可以用含EDTA血浆代替血清进行交叉配血使用。
若使用血清可把标本放入37 ℃水浴箱,使其纤维蛋白析出后再用,否则,红细胞缠绕在纤维蛋白上造成假凝集现象。
如洗肾患者,血清(浆)中含有肝素,可出现假凝集,此时,须多加2滴~4滴凝聚胺溶液,以中和肝素。
冬天室温低,某些患者可能含有冷凝集素而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遇此情况,须再滴入2滴悬浮液后37 ℃水浴1 min,再观察,若凝集消失说明为冷凝集。
如盐水试验不凝集,凝集胺试验凝集说明有不完全抗体,必须进一步做抗体鉴定。
5 讨论凝聚胺交叉配血技术主要用于检测患者血清(浆)中是否有具有临床意义的红血球异体抗体。
凝聚胺交叉配血标准操作规程一、目的:为规范交叉配血试验的技术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特制定本规程;二、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科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三、职责输血科技术人员负责交叉配血试验;四、测定原理:红细胞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凝聚胺是一种高效价阳离子季胺盐多聚物,溶解后产生较多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有的负电荷,使红细胞之间的距离减少;若是未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加入悬浮液它具有中和凝聚胺的作用,使正常的红细胞非特异性凝集散开,试验结果为阴性;但如果红细胞被相应的抗体所致敏,则会被凝聚胺凝集,凝块就不会散开,试验结果为阳性;五、试剂及材料一聚凝胺试剂盒合肥天一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分:低离子介质溶液、聚凝胺溶液、重悬液、阴性及阳性对照液;保存条件:2~8℃贮存2年,试剂盒打开使用后可置于室温二材料:玻璃试管、微量移液器、离心机、载玻片、显微镜等六、标本要求:一抽取受血者抗凝抗凝剂为静脉血2-3ml注意核对病人信息, 在3000r/min条件下离心5分钟备用;二标本保存:血液样本必须密封,2~8℃保存7天;三用于交叉配血必须是2~8℃保存3天以内的标本;七、操作程序:一将受血者红细胞配成3%盐水悬液,鉴定ABO血型及Rh血型;二将供血者血样配制3%红细胞悬液,鉴定ABO血型及Rh血型;三取洁净小试管2支,1支标明受血者血清PS+供血者细胞DC或“主侧”;另1支标明供血者血清DS+受血者细胞PC或“次侧”;四主侧管:受血者血清100ul+供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次侧管:供血者血清100ul+受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各加低离子介质溶液 ml,混匀后静置1分钟,再各加聚凝胺溶液2滴,静置15s;五混合均匀后,在1000g条件下离心15s,然后倒掉上清液;六轻轻侧动试管里的细胞扣,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七最后加入重悬液2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同时观察结果,必要时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八、结果判定:一阴性:60秒内凝块散开,代表由聚凝胺溶液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配血结果相合;二阳性:60秒内凝块不散开,代表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三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九、注意事项:一若病人血浆血清含肝素,须多加双倍量的聚凝胺溶液以中和肝素;二冬季室温较低,应将试管保温,以防冷凝集素引起的凝集反应,影响结果判断;三加入血清量应严格按照操作方法,多加血清会提高离子强度,降低致敏效果;四抗原抗体比例适当;。
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流程
凝聚胺交叉配血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性医学操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和护士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准确地给患者配血,保证患者得到优质的治疗。
本文将结合流程图,着重介绍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的基本流程。
自动交叉配血系统通常由凝聚胺交叉配血设备和血液实验室材
料组成,它可以完成一次全自动的交叉配血操作。
第一步是将血液实验室的样本置于设备上,将凝聚胺置入设备中。
耐普森凝聚胺具有双向交叉作用,能够将血液样本混合、交叉混合,达到所需的组成比例。
第二步是进行配血,将混合的血液样本注入接收者的血液管中,使血液按照所需的比例分配,从而使接收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三步是处理凝聚胺,经过操作后,凝聚胺被收集,然后经过处理处理,分解凝聚胺质粒,使其保持有效的状态,为下一次的操作做好准备。
第四步是清洗设备,在每次操作完成后,应当及时清洗设备,以确保本次操作在下一次使用时可用。
整个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不仅确保了患者得到优质的治疗,而且操作流程简单、安全,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大量便利。
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提醒我们,要提高护理质量,做到安全、准确、快速,在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严谨慎重。
采用凝聚胺交叉配血的护理工作应该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护理任务,必须认真对待,以保护患
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凝聚胺交叉配血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它不仅能够给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还可以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治疗环境。
通过规范操作,准确按照操作规程,凝聚胺交叉配血操作可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交叉配血操作规程(凝聚胺法)一.目的规范交叉配血试验操作;保证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配血标本。
三.职责血库技术人员负责交叉配血试验四.所需材料和设备材料:凝聚胺试剂盒、患者血标本、生理盐水、小试管、滴管、献血者标本。
设备: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37℃恒温水浴箱、显微镜五.操作步骤1.凝聚胺法(1)以生理盐水配制供、受者3%~5%红细胞悬液。
(2)取试管3支,标记主、侧和自身对照主侧加受血者血浆(血清)2滴,献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加献血者血浆(血清)2滴,受血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自身对照管加患者血浆(血清)2滴和患者3%~5%的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
(3)以1000r/分钟离心1分钟,观察盐水介质实验结果。
(4)每管各加低离子介质(LIM)溶液0.7ml,混合均匀,室温孵育1min。
(5)每管各加2滴凝聚胺溶液,混匀后静置15s。
(6)1000r/分钟离心1分钟,倾去上清液,不要沥干。
(7)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复步骤(3)-(6)(8)加入2滴重悬液,并轻轻混合,观察结果。
(9)结果判定如凝聚散开,则为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判为阴性结果,配血相合;如凝聚不散开,则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判为阳性结果,配血不相合,如肉眼观察凝集强度弱,可进一步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凝集。
结果判定要求在1min内完成,最长不要超过3min,因为弱凝集的阳性结果,超过1min可能变为阴性。
六.注意事项1.配血技术①常规配血技术:选择的技术不仅要能检查出不配合的IgM抗体,还必须能检查出尽可能多的不配合的IgG抗体,最大限度地减少抗体的漏检。
目前认为盐水法交叉配血是输血前检查必不可少的试验,首先采用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再采用能够检出IgG类抗体的方法进行交叉配血;②特殊配血技术,如:预温配血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无临床意义的冷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配合。
凝聚胺法交叉配血步骤
凝聚胺法是一种用于交叉配血的实验方法,主要用于确定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相容性。
以下是凝聚胺法交叉配血的步骤:
1. 准备试剂和血液样品:准备好用于配血的抗人类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globulin)、酶处理的红细胞(酶处理可增加凝
集反应的可观性)、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和献血者的红细胞样本。
2. 制备红细胞悬液:将献血者的红细胞样本与生理盐水等溶液混合,制备成红细胞悬液。
3. 凝聚胺法测试:将受试者的血清样本与献血者的红细胞悬液混合,使其发生凝集反应。
这种凝集反应是由于血型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引起的。
4. 观察反应:观察混合溶液中是否发生红细胞凝集。
如果发生凝集,说明受试者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献血者红细胞上的抗原反应的抗体。
反之,如果没有发生凝集,则表示受试者的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没有血型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5. 阅读和解释结果:根据凝聚胺法反应的结果,确定献血者和受血者之间的血型相容性。
对于发生凝集的配对,表示不相容;在没有凝集的配对中,表示相容。
这些步骤可以帮助血库人员确定合适的献血者给予血液输血给
受血者,从而减少输血反应和不良后果的发生。
每次输血前都要进行凝聚胺法测试来确保安全有效的输血过程。
聚凝胺交叉配血原理聚凝胺交叉配血原理是一种新型的血型鉴定方法,由于其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聚凝胺交叉配血原理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优缺点以及应用前景。
一、聚凝胺交叉配血原理的基本原理聚凝胺交叉配血是一种基于DNA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型血型鉴定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PCR扩增受试者的DNA样本,并用聚凝胺作为媒介将扩增产物与已知血型的DNA样本进行交叉反应,最终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受试者的血型。
二、聚凝胺交叉配血的实验步骤1、DNA提取:从受试者的血液、唾液或其他体液中提取DNA。
2、PCR扩增:将DNA样本进行PCR扩增,使其达到足够的数量。
3、凝胶电泳:将扩增产物与已知血型的DNA样本进行交叉反应,并将反应产物进行凝胶电泳分析,以确定受试者的血型。
三、聚凝胺交叉配血的优缺点优点:1、高度敏感:聚凝胺交叉配血可以检测到极低浓度的DNA样本,因此其敏感性非常高。
2、高度准确:聚凝胺交叉配血可以消除传统血型鉴定中的人为误差,因此其准确性非常高。
3、快速便捷:聚凝胺交叉配血的实验步骤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快速得到结果。
缺点:1、成本较高:聚凝胺交叉配血需要使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盒,因此其成本相对较高。
2、对样本质量要求高:聚凝胺交叉配血对样本的质量要求较高,如样本破坏或污染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四、聚凝胺交叉配血的应用前景聚凝胺交叉配血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在临床上,聚凝胺交叉配血可以用于血型鉴定、移植配型、亲子鉴定等方面。
在法医学上,聚凝胺交叉配血可以用于犯罪嫌疑人的DNA检测和鉴定。
在生物学研究中,聚凝胺交叉配血可以用于遗传学研究、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方面。
总之,聚凝胺交叉配血是一种新型的血型鉴定方法,其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使其在临床和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虽然其成本较高,但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是一种十分有前途的血型鉴定方法。
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方法)
一、试剂储存条件及有效期
未开封试剂应贮存于2~25℃、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已开封试剂应贮存于相对湿度不大于80%,无腐蚀性气体和通风良好的室温环境,试剂用后应及时拧紧瓶盖保存;未开封试剂的有效期为二年,在有效期内的已开封试剂应在开封后的6个月内使用完。
二、样本要求
1、新鲜血清、含EDTA抗凝血浆、3%-5%的红细胞悬液。
2、不能使用溶血标本及含枸橼酸钠、肝素抗凝血浆标本。
三、检验方法
1、取试管二支,标主次侧,主侧管加病人血清(血浆)2滴,加供血者 3-5%红细胞悬液(洗涤或不洗涤均可)1 滴,次侧管反之。
2、各加 LIM0.7ml,混合均匀后,再各加 Polybrene2 滴,并混合均匀。
3、用血库离心机 3400 转/分离心 10 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ml 液体。
4、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则必须重做。
5、最后加入 Resuspending2 滴,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在 30 秒-1 分钟内凝集散开,代表是由 Polybrene 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配血结果相合;如凝集不散开,则为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配血结果不相合。
如反应可疑,可进一步倒在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四、注意事项
1、可以用含EDTA之血浆代替血清使用。
2、若病人血清(血浆)含肝素,如洗肾患者,须多加4-6滴Polybrene溶液以中和肝素。
3、本试剂盒的操作方法也适用于抗体鉴定。
4、若试剂使用前为低温贮存,请恢复室温再行操作。
5、加做辅助性抗球蛋白试验,目的是增加检测抗-K的敏感性,对检测其他红细胞抗体无帮助。
6、在冬天室温极低的情况下,操作交叉配血试验,某些病人血清中可能含有寒冷凝集素等因素,面导致假阳性的结果出现。
若有此怀疑,建议在最后滴入Resuspending时,将试管立即置入37摄氏度水浴中,轻轻转动试管混合,并在60秒内观察结果。
7、红细胞抗原检测步骤同抗体筛检试验,其检测标准血清用已知标准血清。
8、可使用IgG抗D抗体(效价≥64)与RhD阳性红细胞反应做阳性对照试验,测试本试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