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京北平到北京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京都”、“北京”“京师”与明成祖迁都作者:贾若钒来源:《北京档案》2009年第06期在明代的各类史料中,常常可以看到关于北京的各种称谓,如“京都”、“北京”、“京师”、“京城”、“京华”、“帝都”、“燕京”等,其中许多称谓或者包含众人对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尊崇之意,或者是北京自古而来的美誉别称,但是其中三种的性质与其它名号截然不同,即“北京”、“京都”、“京师”,我们可以称之为“官方名称”,因为它们全部代表了一种特殊的行政区划——“都”,正如羊城、星城是别名,广州、长沙才是这两个城市正式的名称一样。
有意思的是,北京的这三个称谓都与一件事情有关,即永乐年间的明成祖迁都。
从北平布政使司到北京(京都)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创建大明王朝,定都南京。
是年8月,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并将其降格为地方行政机构,在此设立北平府,作为北平行省,即后来的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首府(相当于现在的省会)。
行政地位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北平地位重要性的减弱。
虽然元朝被推翻,但他们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引弓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
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为保证北平的安全,明廷先后驻扎了大量兵力在此,朱元璋更派遣自己最为信任的大将徐达承担了镇守北平的重任,“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这样的情况一直到洪武十七年(1385年)徐达病重而被召回南京,而此时驻守在北平的兵力已经达到十三万九千八百人,无疑是统治者除首都南京之外最为关注的省份,也是明王朝经略北方的重要政治、军事中心。
洪武十三年,为进一步保证北平的安全,朱元璋将自己十分欣赏与看重的第四子朱棣,册封于北平,号燕王,“以燕旧京,择可以镇服者”。
朱棣没订让朱元璋失望,在之后十几年里,他为守卫下朝北部安宁数次出征,立下汗马功劳。
同时,这一切也为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军事基础。
公元1403年正月,朱棣成功夺得皇位,在南京登基称帝,年号永乐。
历史上北京地名的演变本文主要是借助《北京史》这一本书,写了北京从原始社会时期至现代的名称变迁,北京的名称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有很多的别名,在不同的时期和同一时期不同民族又有不同的叫法,下面会对其进行一下详细的描述。
当然,在不同时期,北京的疆域和政治地位也是不同的,在这里不会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了。
原始社会时期是史前时期,是缺少文献记载的,但还是有一些相关传说的,相传黄帝的第三代继承者颛顼(zhuan xu),曾到“幽陵”祭祀,“幽陵”就是幽州,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名称。
相传到了帝尧时代,在幽州建立了最初的都邑,——“幽都”,因为是从原始村落发展起来的,称作聚。
直到北魏时期,这里还被称为圣聚。
帝尧还派和叔来管理幽都,治理北方。
帝舜时,又曾把治水失败的共工氏流放到这里来。
这时候的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还不是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今房山县琉璃河镇东面的董家林村周围是燕的都城,随着燕国疆域向东北方向扩展以及山戎部族在燕山山地的发展,董家林燕国古都都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史载春秋中期的燕襄公时期,燕已经以蓟作为都城了。
蓟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武王灭商以后,把帝尧(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后来蓟归于燕的统辖之下,从春秋中期开始,蓟成为燕国的都城。
秦灭燕后,燕成为边远地区,政治地位下降。
西汉初年,今北京地区为燕国,以蓟为都城,是异性诸侯王的封地。
东汉初年,今北京地区曾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东汉在北京地区的行政区划基本上沿用了西汉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更适帝时期,这里划归为幽州,州牧以蓟为驻地,东汉末年,又改为州牧,为幽州,这时的幽州是抵御东北方和北方各族入侵的重镇。
在魏晋时期,北京成了北方封建割据势力的一个中心。
今北京地区在隋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分地区,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将幽州改称涿郡;唐初改郡为州,又改称称幽州,今北京在唐代包括当时幽州的大部、檀州全部(今密云、怀柔、平谷县境)和妫(gui)州东部(今延庆县境)地区。
北京的历史称呼整理一.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扩展资料:“北京”这个名词,起初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市所在地区紧密相关的“专用地名”,而是一个根据历代王朝需要而设置到不同地区的“流动地名”,并且往往与“北都”同义,成为我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实行“多都制”的表征之一。
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影响到北京命名的表现。
曹魏时期的邺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在魏晋以前的历史时期,“北京”与“北都”的明确称号并没有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新莽与东汉分别设置了东西都、东西京,甚至东汉还以南阳为南都,但并没有设置一个与南都南阳对应的北都或北京。
北京历史的四大时期及15个阶段北京的历史文化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古都之一。
早在70万年前,「北京人」即生活于周口店地区。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建于蓟,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均在此地区,元、明、清叁代,北京更成爲全国的政治及文化中心。
因此,皇家宫廷、园林、朝坛及宗教建筑遍佈,且大多保存完好。
长城、古运河均以此爲北端。
北京现存名胜古迹极爲丰富,有世界上最大的皇宫紫禁城故宫、祭天神庙天坛、皇家花园北海、皇家园林颐和园、八达岭长城、慕田峪、明十叁陵、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及展览馆、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恭王府等名胜古迹。
全市共有文物古迹7309项,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2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2个。
北京旧城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宏大的完整古城。
其南北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高大城楼、典型街区、四合院群仍保存较完好,为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史学界通常是把北京历史分成四个大时期,十五个阶段1,第一个时期(50多万年前——公元前222年),是北京地区出现古代人类活动,到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又可分成四个阶段:一、北京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阶段,时间自50多万年前至四千多年前,即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
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算是属于原始社会时期。
这一阶段,北京地区活跃着著名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东胡林人”等北京先民,并留下了一系列的文化遗存。
二、夏商时期北京地区的方国阶段,时间自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余年。
时属青铜时代,人类社会也已进入奴隶社会时期。
这时北京地区已出现臣属于殷商的小国及其都邑——蓟和燕。
三、西周、春秋时期的燕、蓟古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1000余年至公元前475年。
这一阶段,北京地区出现了两个西周的分封国——蓟和燕。
于是,北京成为西周王朝北方封国的统治中心,诸侯领地的中心。
四、战国时期的燕都蓟城阶段,时间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2年。
北京的历史称呼整理一.北京在历史上所有的名称:1、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2、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3、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4、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7、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8、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9、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扩展资料:“北京”这个名词,起初并不是一个与北京市所在地区紧密相关的“专用地名”,而是一个根据历代王朝需要而设置到不同地区的“流动地名”,并且往往与“北都”同义,成为我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实行“多都制”的表征之一。
今天的北京市,之所以被叫做“北京”,便是这一历史现象,最终影响到北京命名的表现。
曹魏时期的邺城是第一座冠名“北京”的城池在魏晋以前的历史时期,“北京”与“北都”的明确称号并没有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新莽与东汉分别设置了东西都、东西京,甚至东汉还以南阳为南都,但并没有设置一个与南都南阳对应的北都或北京。
北京的故事精选5篇600字每年的正月,北京的地坛和一些其他地方总要举办大型的庙会。
因为工作的关系,一直没有时间去逛逛。
听去过的同事说,那里汇集了所有老北京最传统的东西。
吹拉弹唱,各色小吃,老天桥耍把式卖艺的绝活也在庙会上亮相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北京故事,希望你喜欢。
北京故事1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在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前年古刹。
史书载“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民间则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俗谚。
潭柘寺建于1600余年前的晋代,初称嘉福寺,兴盛于唐代的武则天时期,名为龙泉寺,金代改称为大万寿寺,清康熙年间改称岫云寺。
据《岫云寺莲花池记略》载:“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
北京城是在元朝大都城的基础上发展改建的。
元朝初年,世祖忽必烈听从了大将巴图鲁和汉族学者、谋士刘秉忠的建议,以“幽燕之地,龙盘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为由,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成大都城,这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在此之前,辽国曾在公元916年以幽州为南京,晚于晋代近500年,就是唐武则天时代也比晋代晚400多年。
因之,民谚所说的潭柘寺与北京城的关系是真实的。
据说元朝皇帝住在苦海幽州府,燕王扫北以后,这幽州府没了,就剩下一片苦海了。
刘伯温要建北京城,就要制服盘踞在这里边的老龙王和老龙母。
他们一看朱棣修北京的决心越来越大,刘伯温的主意也越来越坚定,便决定来捣乱,他们化成了一对老夫妇,用两只水篓装起全城的井水,推车带走。
刘伯温就选山东大汉高亮去追水,并告诉他,在捅破水篓后,赶紧往回跑,不可回头。
高亮骑了马,出了西直门,追上了龙王、龙母,捅破了一只水篓,高亮就往回跑,可是他没完全记住刘伯温告诉他的话,回头看了一下,结果被浪头卷走。
北京故事2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城市,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成立的,距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
北京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城市,位居我国前列,是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是一座历史名城。
国开电大(北京) 地域文化(本) 形考任务1-5答案北京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独特的文化风貌。
北京城的规划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成就,是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之一。
北京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秦汉以来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先后被称为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等。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6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包括了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等六个朝代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北京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惯、政治经济情况等因素有关。
北京的文化风貌特点是多元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北京,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北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北京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的文化风貌独具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这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使北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
外来文化对北京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在历史上,北京曾经受到了蒙古、满洲等外来民族的影响,而现代的北京则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北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西方文化对北京的语言产生了影响。
在改革开放之前,汉语里的词汇主要是以中文为主,但是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词汇被引入汉语中。
例如,“可乐”、“摩登”等词汇都是从西方语言中引入汉语的。
这些词汇的使用,反映了西方文化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
其次,西方文化对北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影响。
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北京得到了广泛传播,例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在北京也得到了广泛的庆祝和推广。
此外,西方的时尚、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也在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中国古代各朝代都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都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都城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3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三国公元220年至280年魏的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蜀的都城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吴的都城在建业;今江苏南京西晋公元265年至316年都城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南朝经历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隋朝公元581年至618年都城在大兴;今陕西西安唐朝公元618年至907年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五代公元907年至960年梁、汉、周的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北宋公元960年至1127年都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都城在大都;今北京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都城在应天;今江苏南京清朝公元1644年至1911年初期都城在盛京;今辽宁沈阳古代地名对照表:扬州广陵;江都南京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白下、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开封历史上又称“汴梁”;“汴州”东京、洛阳古又称“洛邑”东都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北京今北京;历史上称为“燕京”、“北平”安阳西河;殷都;邺城郑州亳都、隞都杭州临安背诵口诀夏禹定都在阳城;先毫后殷莫忘商..西周镐京东洛邑;秦灭六国都咸阳..西汉、隋、唐在长安;东汉、西晋、魏洛阳①..蜀在成都吴建业;东晋、南朝全建康..北宋开封南临安;元、明、清代北京当②..注释:①三国时的魏;鲜卑族建的北魏都曾以洛阳为都城..②当;当作..各朝代都城记南京:三国初期的东吴建业东晋宋、齐、梁、陈太平天国天京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至1949年;南京成为蒋介石国民政府的首都北京春秋战国时期为燕国国都;当时称为蓟辽代为陪都;称燕京金朝 1115年 - 1234年自金世宗起至1217年为中都元朝为大都明朝自永乐帝起为首都;称为京师清朝入主中原后亦把北京作国都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当时称北平现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洛阳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后梁后唐后晋长安西周前1134一前771 秦前221 前207西汉前204 —24前赵318 —329前秦351 —383后秦384 —417西魏535 —556北周557 —581隋581 —617唐618 —907。
北京古代叫法北京,这座承载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其名称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早在西周时期,北京一带被称为“燕”。
周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燕,此地便成为燕国的封地。
当时的燕国,是周王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势力逐渐强大,北京成为燕国的都城,称为“蓟”。
蓟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处于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带,是军事、交通和贸易的枢纽。
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北京地区被设置为广阳郡,郡治蓟城。
西汉时期,北京地区仍属于广阳郡,为燕王刘旦的封地。
东汉时期,广阳郡划归幽州管辖。
三国时期,北京地区属于曹魏政权,仍称广阳郡。
西晋时期,广阳郡改称燕国。
十六国时期,北京地区先后被前燕、前秦、后燕等政权所统治,名称也有所变化。
南北朝时期,北京地区先后隶属于北魏、东魏、北齐等政权。
隋朝时期,北京地区称为涿郡。
唐朝时期,北京地区称为幽州。
当时的幽州城已经颇具规模,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北京地区从此落入契丹之手。
契丹统治者将北京称为“南京”,又称“燕京”。
这一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契丹政权的重要城市之一。
金朝灭辽后,于贞元元年(1153 年)正式迁都燕京,并将燕京改称为“中都”。
这标志着北京正式成为封建王朝的都城。
金中都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使其成为当时北方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于至元九年(1272 年)将中都改称为“大都”,并在此建立了庞大的都城。
大都城的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
明朝洪武元年(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同年,徐达率军攻克大都,将其改称为“北平”。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于永乐元年(1403 年)将北平升为“北京”,永乐十九年(1421 年)正式迁都北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未解之谜大明朝为何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导语:若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君王选都城位置一般遵循四个原则:地大、山大、湾大、“明堂”大,其实也就是地缘辽阔,有山水可依,又不显窄小的地若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君王选都城位置一般遵循四个原则:地大、山大、湾大、“明堂”大,其实也就是地缘辽阔,有山水可依,又不显窄小的地方。
古人说龙脉集结之处适宜建都,其实正遵循这个原则。
所谓龙脉,即“山龙”和“水龙”。
山为阴,水为阳,阴阳交汇符合三才(天、地、人)协调生活的规律,有龙脉的地方建都,自然再好不过。
金代帝王一眼瞧中了北京(燕京),正是有此原因起了作用。
所以元人也舍不得这风水宝地,燕京就这样作为元大都存在了百余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定都金陵(南京)。
可惜金陵偏安江南,朱元璋大概是想到定都南方的王朝多是短命,所以总是有块心病。
他一度选取了大梁(开封)、风阳等地作为迁都的位置,但都搁置了。
后来又想到进入关中(长安)宝地,可惜未等实现,太子懿文不幸夭折,年事已高的朱元璋痛心疾首,再无力谋划迁都的事情,不久便一命呜呼。
大明王朝当然并不会因为朱元璋没有迁都而短命。
只不过将都城改迁至北方的是曾经的燕王朱棣而已。
朱元璋一生共有二十六子,包括太子懿文在内,数第四子朱棣最为能干。
朱元璋还在世时,将东北、西北分为九地给了九个儿子,其中北平(燕京)正是朱棣的封地,故而朱棣被称为燕王。
懿文太子未死之前,朱棣纵有野心,但也不敢夺嫡,毕竟有朱元璋坐镇,容不得他乱来。
懿文太子、太祖朱元璋相继过世之后,斯文儒雅的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位,朱棣在下属的怂恿之下,野心不可遏止地生活常识分享。
北京名字的变化
北京有据可查的第一个名称为“蓟”,是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
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
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
元代改称大都。
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一.叫北平的时期有:
1368年朱元璋灭元改大都为北平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驱除鞑虏宣告统一,改北京为北平
1945年国民政府战胜日军,改北京为北平
二.叫北京的时期有:
1403年明成祖篡位后改北平为北京(1420年后称京师)
1644年清兵进京,沿用北京名称
1937年日伪政府将北平改为北京
1949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改北平名为北京。
962 0 1 9 . 2 /Feb.想觉悟,向雷锋同志学习。
(郭赛飞摘编自《回忆雷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范世绅/文)翦伯赞选择到燕京大学任教燕京大学是美国基督教教会在北京办的一所大学。
北平解放,美国的对华政策已彻底破产,可是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和学校当局却仍打着“民主”的幌子,以超然于物外自居,还延揽一些民主人士到该校任教,以装饰其 门面。
翦伯赞以“著名民主人士、著名学者”进北平,燕京大学校方对他颇有兴趣。
翦伯赞从革命需要考虑:北平的主要大学,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都是国立,政府将派领导人员进校开展工作。
唯燕京大学是私立,而且长期控制在美国教会手中,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最深;政府却又不能派人进入该校,因之在该校开展工作十分困难。
基于此,翦伯赞与同来北平的中央统战部秘书长齐燕铭商量,他打算到燕京大学任教。
此时,中共正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村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翦伯赞委托齐燕铭回西柏坡时,向周恩来和李维汉汇报了此事,周恩来和李维汉都批准同意。
齐燕铭写信将此事告诉翦伯赞。
翦伯赞进燕京大学,雷洁琼等做了不少工作,本来应当进历史系,但历史系的负责人表示尚不缺员,即由社会学系主任林耀华出面,聘入该系任教授,主讲历史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中国社会史等课。
燕京大学的师生中,爱国民主力量是相当强的,翦伯赞进燕京大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关于翦伯赞到燕京大学执教的情况,林耀华回忆说:“他在政治上的坚定性和富有远见,在学术上知识渊博,根底极深,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虚怀若谷,平易近人,热情、诚恳、朴实,都给我和全系师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时,他给社会学系开设并讲授中国社会史的课程,是在穆楼(现在北京大学的外文楼)有台阶的大教室里上课,听课的除社会学系部分教师和全系学生外,还有法学院、文学院其他院系的学生,其中也包括很多历史系的学生。
伯赞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进行宣讲。
从燕京北平到北京
春秋战国时期,今天的北京是北寒荒漠之地,是野兽出没的地方,属于蓟国管辖,后属于燕国。
汉朝时属于幽州广阳郡,晋朝时属于燕国,隋朝时属于涿郡。
唐朝时涿郡改为幽州。
后晋时属于契丹国。
宋朝时期属于辽国,辽国在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建立了南京析津府,后又改号燕京。
作为辽国的陪都。
蓟、燕、涿州都在北京附近,但与现在的北京城并不重合。
宋朝开始出现北京这一地名,指的是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辽南京析津府与后来的北京城最接近。
1153年(贞元元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在今天的北京地区建都,称为中都。
金中都城的位置在今天北京城的西南角。
蒙古人统一中国后,在金中都城以北建立了大都城并定位元朝的国都。
大都与后来的北京城大部分重合。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建立明朝,同年派遣大军北上,元帝从大都逃往上都。
朱元璋下令夷平元朝宫殿,八月改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
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
明成祖于永乐元年将北平改为顺天府,同时令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并完善京杭大运河,以保证其物资供应。
明永乐十九年正月,朱棣迁都顺天府称为北京,而原本的京师“应天府”改为“南京”。
准确的说法应当是,明朝永乐十九年才有的北京。
明朝嘉靖年间,在北京城南加修了外城,完成了北京城的建设。
1644年,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在煤山自缢。
清军入关后赶走了李自成,占领北京,以北京为大清国的首都。
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放火烧毁圆明园。
1900年6月,义和团进入北京,烧毁城内教堂,并围攻各国使馆。
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台,黄兴支持孙文定都南京,宋教仁支持
袁世凯定都北京。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北京,皇宫仍归逊位的宣统皇帝,总统府设在中南海。
直至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
北伐战争后,中国国民党掌权,中国的首都迁到南京,北京恢复了明朝初期的名称北平市。
1937年7月7日,在北平卢沟桥发生七·七事变,不久北平被日本占领,并成立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收复北京,并重新更名北平。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重新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宣告成立。
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燕京是辽国时期对北京的称呼,北平是明朝朱元璋、朱允炆坐皇帝时对北京的称呼,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称北平。
现在,
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称中国首都为北京,燕京和北平只在北京的一些老字号中作为商品名称使用。
老北平食府
燕京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