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潜隐在好莱坞类型片中的意识形态[摘要] 电影绝不仅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生产,它同时也是一种潜藏着意识形态倾向的文本,或者说电影是用视听语言编码的意识形态语言。
好莱坞的电影风靡全球,它在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美国文化的同时,也在隐蔽地传播着美国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使观众在观影的时候不自觉地接受了他们的意识。
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的类型片塑造的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是在讲述美国当时的文化和社会。
[关键词] 好莱坞;类型电影;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不仅是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综合,而且吸收了阿尔杜塞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在阿尔杜塞的代表性论著《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建构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个名词异常关键――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机器具有阶级性和非暴力性,统治阶级借此机器将代表自己利益的世界观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使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并接受属于自己的“宿命”位置,从而屈服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场”,它是将个体同化以进行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再生产的精神软武器。
意识形态被看成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机制,那些接受了统治阶级基本意识形态的阶级就具有“虚假意识”,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对于马克思以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社会的变革依赖于工人阶级摆脱统治阶级思想上的束缚,超越他们的“虚假意识”并发展一种代表着工人阶级经济利益的“革命意识”,这一新的意识是和代表着统治阶级经济利益的意识形态相对立的。
意识形态批评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作品,特别是20世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批评理论发生了演变,它一方面保留了马克思主义根源的要素,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细微的差别,更加具有复杂性。
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意识形态的讨论和“虚假意识”这一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当今的意识形态批评在保留早期马克思主义思维模式基本轮廓的同时,也从“虚假意识”这一概念中演变了许多。
当今意识形态分析法仍然关注权力问题、统治问题以及某些集团为了自己的特定利益怎样斗争的问题,但是它的研究从理论上说更为复杂,它关注于意识形态斗争的本质甚至反对有权有势阶级的意识形态。
电影理论Film Theory美国票房电影属于一种文化产品,其电影内容中所包含着众多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信息,在观看这些电影的时候,里面所表现出的美国的政治观、人生观等思想都会或多或少地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感受也会较之前出现很大的不同。
然而,对我国来说,与美国不管是在经济层面上或者其他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社会地影响使人们地自我价值观也会在不同时期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极易受到以票房为主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会认为找到了思想上的归属,对待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也会油然而生。
所以,开展对美国票房电影中意识形态的分析,以此告诫国人应认清现状,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时候都应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
一、 电影中意识形态的内涵电影文化意识形态主要指的是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将其与当前社会经济政治等紧密相连,将一些思想观念等展示在荧屏上。
[1]电影文化意识形态所包含的的内容方方面面,既有对社会政治法律事项的阐述,也有关于道德伦理、哲学等社会学科主流意识的说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度也在不断上升,一些新兴媒体比如电影、网络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色彩。
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电影理应是人们了解各国文化的主要渠道,通过观看各国电影,从其中能大致了解到各国的不同文化风俗,然而很多不法分子却借助消费者这一需求,借着出口电影为由向外传递低俗的意识形态,甚至搞起文化霸权主义。
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形式,其从产生之日起就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电影的播放也是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作为一个集资本化与商业化于一体的文艺娱乐方式,电影中所呈现的科技、资本等内容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一些优秀的电影一经上映就吸引了很多电影迷的青睐,纷纷走进各大影院去观看。
而以美国为主的票房电影所传输的意识形态,正是经历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强权思想与霸权意识。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霸权:1, 意识形态霸权解释:意识形态霸权就是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强制货非强制的手段输入他国,削弱他国民族文化的力量和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日本的动漫、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西方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入侵的表现,都属于文化霸权主义。
再例如当年日本占领台湾,在台湾消灭汉语,教受日本文化,目的就在于磨灭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意识形态霸权的早期表现。
简言之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搞霸权主义。
2, 好莱坞介绍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
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好莱坞中著名的电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 、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 ,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 、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比如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影片公司、WB (华纳兄弟)派拉蒙等等这些电影巨头,还有像RCAJIV E In terscope Records这样的顶级唱片公司都汇集在好莱坞的范畴之内,这里的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发展,自然是不造作的,拥有着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壮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渗透及对策研究阴孙正摘要: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向全世界传播其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在意识形态渗透中,好莱坞电影始终存在着张扬个人主义、宣扬霸权主义和营造理想生活表象等表现。
同时,好莱坞电影也催生出了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民众主流价值观的塑造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要不断优化电影审查制度,推广主旋律电影,提升民众鉴别力,积极应对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的渗透,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文化渗透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输出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Y474)电影作为大众一种喜闻乐见的娱乐休闲方式,是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机器,其通过将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高超的声画技术制作与一定的政治观念相结合,从而表现出政治性和倾向性。
美国好莱坞电影作为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全球电影行业的引领者,是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根据数据显示,占世界电影生产总量6%—7%的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电影放映总时长占比超过一半以上。
[1]因此,研究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民众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将对维护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渗透中的表现好莱坞电影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媒介,可以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巧妙包装下,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具象化。
这种输出方式具有极大的隐蔽性,旨在对观众产生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同时宣扬美国梦,反映美式价值取向。
宣传个人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是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私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在好莱坞电影中经常以草根人物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为案例,强调个人奋斗后的成功,崇拜甚至痴迷于个人成就的达成。
《阿甘正传》和《当幸福来敲门》这类经典美国电影,都是手机媒介更易实现其目的。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记得高三时物理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短片,是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的模拟动画。
当视频播到勇气号伸出一个摄像头时,老师把画面暂停下来。
然后,他指着贴在摄像头上面的美国国旗说:“美国的意识形态侵略真是无处不在,就连一个小小的摄像头都不放过!不信你看看美国电影,几乎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镜头。
其实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比中国要好得多,我们每间课室都挂国旗,又不见你们望她两眼!”这番突如其来的演讲说得慷慨激昂,听得我们目瞪口呆,从来没想过平时安安静静的物理老师居然是一位如此有正义感的人。
经他这么一说,我从此彻底改变了对美国电影的看法。
本来我不相信每一部片都有美国国旗的,但留意了之后,星条旗飘扬的数量真是让我反胃。
于是,我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好莱坞电影,结果越看越吐血,发现电影中意识灌输不是一般的强,除了国旗之外,还有诸多地方表现出大美国主义的思想,若不仔细研究,还真容易被它影响。
下面,就大略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
国旗:《与狼共舞》:当主角来到边界驻地时,发现驻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破烂的国旗还插在地上,随风飘扬。
《毕业生》:当达斯汀·霍夫曼跑去他女友那间大学时,俯视镜头前的景物顺序是:美国国旗、喷泉、喷泉下的达斯汀·霍夫曼和他身后的教学楼正门。
《夺宝奇兵4》:当印第安那·琼斯与凯特·布兰彻驱车进入美国仓库重地时,哨兵站上便插着美国国旗。
《西雅图夜未眠》:这个不是美国国旗,而是美国地图,不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还在汤姆·汉克斯家里挂着,用来随时教小孩地理。
《十二怒汉》:当审判终于结束后,走出法庭,美国国旗高高飘扬。
《独立日》:实在不得不提《独立日》,据我看来,它是宣扬美国精神最典型的一部。
就粗略统计,国旗的镜头足足有6个之多!1、一开场,月球上插着美国国旗,前面是一块碑,写着联合国的话: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the mankind.2、华盛顿硫磺岛战役纪念碑雕塑上飘扬的美国国旗3、脱衣舞台背景都挂着美国国旗4、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当然要挂国旗啦5、不明白四处逃难的汽车干嘛也要插着国旗,大家都是在美国境内嘛6、总统在战机下演讲前,国旗的特写足足有两秒种看看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美国国旗真是无孔不入!虽然大多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如果你不留意就根本不会察觉,可见美国的爱国主义真是宣扬得不留痕迹,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其实,除了那些古代戏、星战戏之外,一切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的故事一律有星条旗的身影。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2009年一部席卷全球7.5亿美元票房的好莱坞大片的剧情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面对印度人发现的全球危机,美国的黑人总统无力回天,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搭乘俄国寡头的私人飞机,赶上made in China 的诺亚方舟,最终奔向新大陆。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2012》。
仔细揣摩剧情我们会发现电影在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图景的同时,暗藏着某些意识形态的因子。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个案,这其实是电影的一个共性。
今天我的主题报告就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好莱坞大片中的意识形态。
原理部分:“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796 年正式提出的。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
“一旦反映人类真实需求的可信知识出现,一个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最终蓝图就可以获得。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神圣家族》的“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这一节中。
马恩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要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某一特定社会阶级的精神观念及物质生活状况,受到该意识形态操控的人由于为这种教化所影响,对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产生混淆,因而处于无意识的认同状态,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
1969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让·路易斯·阿尔都塞发表了其经典论著《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应于军队、法庭、监狱等具有鲜明的暴力和强制特征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另一套专门化的机构:宗教、法律、家庭、教育、政治、传媒系统和文化(文学、艺术、体育)。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通过“询唤”,意识形态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这一过程之后,主体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任凭驱使,成为国家机器的顺民。
阿尔都塞将艺术归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艺术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属于美学意识形态的范畴,而美学意识形态又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
从好莱坞大片中看“美国战士”意识形态的文化入侵作者:杨盈龙来源:《大观》2015年第03期摘要: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各国文化的交融和碰撞,随之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美国文化毫无疑问是全球文化的强力集团,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其电影传播必然是美国强势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冲击着其它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及文化观念。
本文从好莱坞大片中“美国战士“这一角度出发,挖掘”美国战士”这一形象塑造背后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对我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与灌输。
并以《珍珠港》、《美国队长》、《敢死队》等电影为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思考美国战士形象对于我国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影响。
关键字:文化霸权;好莱坞电影;美国大兵;意识形态2001年对中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国开始加入世贸组织,开始进入经济全球化的队列,涌入全球化的大潮流中。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步,必然带来全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随之而来的文化安全问题,也提升到了各国紧张的议程之中。
在这个全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中,强势文化必然会影响他国的文化,而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依靠电影作为其传播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向其他国家输入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强势文化。
在好莱坞大片中,“美国大兵”这一形象塑造背后就蕴含着美国文化的霸权主义思想。
而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电影案例,具体分析,美国是如何通过美国大兵形象实施文化霸权战略目的。
一、好莱坞电影文化的“强势入侵”毫无疑问,在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让美国文化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纵观整个电影市场,美国影视工业在全球占得比重非常大。
由于各个国家院线上座率与收入主要靠好莱坞大片,因此自己国家的小成本电影在好莱坞大片面前毫无招架能力,民族电影在好莱坞大片面前更是显现的极其无力与苍白。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已经占据绝对地位,划走了电影市场半壁江山,无论从投资制作还是后期营销宣传,好莱坞电影的观影人数、票房收入以及后期影视工业链都是其他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好莱坞电影毫无疑问成为世界电影霸主。
从《阿凡达》看美国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摘要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但是电影表现的一切都归根到意识形态中,导演的意识形态也反映出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好莱坞电影通过其意识形态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电影发展,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产业,而且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阿凡达》作为好莱坞电影中的里程碑,在它高科技的绚丽外壳下,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阿凡达》;美国;好莱坞;意识形态From Avatar of Hollywood IdeologyAbstractThe film is a coali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 All the Films expressional come down to ideology. A director's ideology also reflect to this country's ideology. Globalization is growing. Hollywood using they're own ideology, they're sense of worth and they're cultural and conception to disseminate another country's filmdom develope, not just getting the huge economic interest also gobble up another country's local filmdom. At the same times Hollywood challenge different nationally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y're ideology value. Avatar as a milepost in the Hollywood history, under they magnificent special efficiency cover, clearer shows the Hollywood's ideology.Key Word:Avatar; the United State; Hollywood; Ideology目录引言 (1)一、电影的意识形态 (1)二、好莱坞电影意识形态表达 (2)(一)主题塑造突出主流意识形态 (2)(二)制造神话背景 (3)三、《阿凡达》意识形态分析 (3)(一)《阿凡达》剧情结构 (4)(二)《阿凡达》剧情的意识形态暗示 (5)1.美国中心论 (5)2.个人英雄主义 (5)(三)《阿凡达》人物形象意识形态暗示 (6)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引言《阿凡达》作为导演卡梅隆继《泰坦尼克号》之后的又一史诗巨作,无疑再次代表了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制作的巅峰水平。
国旗:《与狼共舞》:《毕业生》:《夺宝奇兵4》:《西雅图夜未眠》:《十二怒汉》:《独立日》:美国中心论:《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
《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
《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美国精神:《谍中谍》:英雄主义《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先进的社会制度:《十二怒汉》: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刺杀肯尼迪》:检察官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
《自豪与荣耀》:身为警察,大义灭亲,刚正不阿。
《迈克尔〃克莱顿》:体现了律师的公正、不畏强权。
美国价值观:《教父》:家庭观念《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
《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
《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
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国旗:《与狼共舞》:《毕业生》:《夺宝奇兵4》:《西雅图夜未眠》:《十二怒汉》:《独立日》:美国中心论:《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
《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
《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美国精神:《谍中谍》:英雄主义《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先进的社会制度:《十二怒汉》:体现了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刺杀肯尼迪》:检察官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
《自豪与荣耀》:身为警察,大义灭亲,刚正不阿。
《迈克尔〃克莱顿》:体现了律师的公正、不畏强权。
美国价值观:《教父》:家庭观念《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
《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
《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
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案例案例: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输出与制度关联。
一、背景。
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超级火爆,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娱乐那么简单,它其实是美国意识形态制度建设在文化领域的一个巧妙布局。
二、具体做法。
1. 内容渗透。
2. 产业制度支持。
美国政府有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发展。
在税收方面,给予电影制作公司大量的优惠政策。
比如说,对于在本土投资拍摄、并且符合一定价值观导向(当然是美国价值观导向)的电影,会减免相当一部分的税收。
这就鼓励了电影公司制作更多带有美国意识形态的电影。
在海外推广上,美国政府也不遗余力。
通过外交手段,为好莱坞电影打开国际市场。
比如说,在和其他国家签订贸易协议的时候,往往会把好莱坞电影的市场准入作为一个重要的谈判内容。
这样一来,好莱坞电影就能在全球各大影院广泛上映,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美国的价值观输出。
3. 审查制度中的意识形态把控。
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虽然看起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对意识形态的把控非常严格。
例如,电影不能有明显违背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如果一部电影把美国描写得过于黑暗、腐朽或者否定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那它在审查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像一些独立电影如果涉及到对美国社会深层次矛盾进行批判,并且这种批判被认为是损害美国形象的,就很难获得大规模的发行许可。
这就保证了从好莱坞输出的电影总体上是符合美国意识形态建设需求的。
三、效果和影响。
1. 全球文化影响力。
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那是相当惊人的。
数以亿计的观众观看这些电影,也就意味着数以亿计的人在接受美国的意识形态熏陶。
很多年轻人因为喜欢好莱坞电影,就开始向往美国的生活方式,认为美国就是自由、民主、充满机会的天堂。
这种文化影响力为美国在全球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服务。
比如在国际舆论上,美国更容易获得一些民众的支持,因为他们在文化上已经被美国电影所影响。
2. 对本国意识形态巩固。
在国内,这些电影也起到了巩固美国民众对本国价值观的认同的作用。
好莱坞背后的美国意识形态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3T07:34:04.066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9期作者:孙路洁[导读] 美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国,每年在海内外票房上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基于电影《复仇者联盟》系列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随着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越发重要,其文化也呈辐射状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民众。
在没有殖民文化的支撑,美国的文化进入后殖民文化阶段,这个阶段,美国人种差异、贫富差距、日趋枯竭的历史文化等问题开始展现时,好莱坞依然可以将自己的文化思想很好的传播给世界人民,并让世界人民接受他们的思想。
本文试图研究好莱坞的意识形态,来分析美国在历史不够深厚、国内人种冲突剧烈、贫富差距明显的时候,如何在文化产品中植入意识形态,来做到让大众接受自己所在的位置。
关键词:意识形态;人权;国界美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国,每年在海内外票房上都有着不错的收益。
漫威电影作为经典好莱坞电影,在意识形态性上,具有强烈的“鹰性”。
鹰作为美国国家的标志,标志着民主、自由、力量。
这种本身就代表着某种侵略意识的物种,在二战结束无法通过暴力手段传导其意识形态的时候,开始自己的电影上添加本国特色“颜料”。
好莱坞电影所承载和输出的意识形态,正是“冷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平衡国内贫富差距等问题的方法。
一、贫富形象当小辣椒站在斯塔克大厦的顶楼,与刚脱下战甲的斯塔克对饮红酒的时候,顶楼的两人俯视着楼底下的群众。
这也是美国作为资产阶级必然面对的问题:贫富的差距,就像顶楼和楼底下群众的距离一样,顶楼可以在经济基础上增高,但是地平线是保持稳定的,而大部分人,也只是生活在地平线这片空间场域中。
美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形成一种不可逾越的鸿沟。
正如《明镜》杂志的一段采访:《明镜》:美国人关于“从洗盘工到百万富翁”的梦想和许诺已经不再起作用了?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上世纪50、60和70年代,这还是现实的,那时大家的生活都在改善。
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侵略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霸权:1,意识形态霸权解释:意识形态霸权就是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将本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通过强制货非强制的手段输入他国,削弱他国民族文化的力量和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例如日本的动漫、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复活节、西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西方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入侵的表现,都属于文化霸权主义。
再例如当年日本占领台湾,在台湾消灭汉语,教受日本文化,目的就在于磨灭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这也是意识形态霸权的早期表现。
简言之就是在意识形态领域搞霸权主义。
2,好莱坞介绍好莱坞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是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地方。
最早是由摄影师寻找外景地时发现的,大约在20世纪初,这里便吸引了许多拍摄者,而后是一些为了逃避专利公司控制的小公司和独立制片商们纷纷涌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电影中心好莱坞中著名的电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 Goldwyn Mayer,简称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雷电华公司(Radio Keith Orpheum,简称RKO)、环球公司(Universal)、联美公司(United Artists)、哥伦比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好莱坞不仅是全球时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音乐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拥有着世界顶级的娱乐产业和奢侈品牌,引领并代表着全球时尚的最高水平,比如梦工厂、迪士尼、20世纪福克斯、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索尼公司、环球影片公司、WB(华纳兄弟)派拉蒙等等这些电影巨头,还有像RCA JⅣE Interscope Records这样的顶级唱片公司都汇集在好莱坞的范畴之内,这里的时尚与科技互相牵制发展,自然是不造作的,拥有着深厚的时尚底蕴和雄壮的科技做支持,一直被全球各地争相模仿。
好莱坞云集了大批世界各地顶级的导演、编剧、明星、特技人员。
好莱坞电影场面的大气、火爆,特技的逼真、绚丽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好莱坞作为电影人的天堂也吸引了中国大批明星和导演,中国明星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巩俐、周杰伦、李冰冰、刘亦菲、章子怡,日本明星宇野实彩子等,著名导演李安、吴宇森都到好莱坞发展过。
今天的好莱坞是一个多样的、充满生机的和活跃的市区。
它在美利坚合众国文化中已经具有了重大的象征意义。
可以说,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电影的发展史。
下面,就大略分析一下好莱坞电影到底是在哪些方面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的。
国旗:配上图片(选择几个)《与狼共舞》:当主角来到边界驻地时,发现驻地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只有破烂的国旗还插在地上,随风飘扬。
《毕业生》:当达斯汀·霍夫曼跑去他女友那间大学时,俯视镜头前的景物顺序是:美国国旗、喷泉、喷泉下的达斯汀·霍夫曼和他身后的教学楼正门。
《夺宝奇兵4》:当印第安那·琼斯与凯特·布兰彻驱车进入美国仓库重地时,哨兵站上便插着美国国旗。
《西雅图夜未眠》:这个不是美国国旗,而是美国地图,不单只在片头片尾出现,还在汤姆·汉克斯家里挂着,用来随时教小孩地理。
《十二怒汉》:当审判终于结束后,走出法庭,美国国旗高高飘扬。
《独立日》:实在不得不提《独立日》,据我看来,它是宣扬美国精神最典型的一部。
就粗略统计,国旗的镜头足足有6个之多!1、一开场,月球上插着美国国旗,前面是一块碑,写着联合国的话:We came in peace for all the mankind.2、华盛顿硫磺岛战役纪念碑雕塑上飘扬的美国国旗3、脱衣舞台背景都挂着美国国旗4、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当然要挂国旗啦5、不明白四处逃难的汽车干嘛也要插着国旗,大家都是在美国境内嘛6、总统在战机下演讲前,国旗的特写足足有两秒种看看这些例子,你就会发现美国国旗真是无孔不入!虽然大多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如果你不留意就根本不会察觉,可见美国的爱国主义真是宣扬得不留痕迹,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其实,除了那些古代戏、星战戏之外,一切发生在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后的故事一律有星条旗的身影。
我觉得这并不是美国政府刻意要求的,反而是导演们自发的内心感受,这些看似自然又合理出现的国旗,无不体现出他们那种以美国为荣的自豪心情。
美国中心论:《独立日》:对外星人的反击战由美国人主导,其他国家只有听命的份儿。
《世界大战》:火星人率先攻击美国,美国也自觉担当了地球守护者这一角色。
《地球停转之日》:外星人也是只来到美国,因为他觉得美国引导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在潜意识里就认定了自己是世界警察,不自觉地担当起世界的领导者,代表地球与外星人交涉美国精神:《谍中谍》:英雄主义《完美风暴》:人与自然的英勇搏斗《独立日》:美国式英雄主义,美国式爱国精神《洛奇》:普通人渴望成功好莱坞电影中往往不遗余力地宣扬某些人类的美德,比如忠诚、勇敢、负责和自我牺牲,而这些美德又往往以“美国精神”的面目出现。
弘扬这些美德正好适应了全球大多数人的胃口,变得所有人都喜欢看,而且在看的同时不自觉地把这些美德与美国人扯上关系。
因此,美国人在别国眼中便成了理想人物了。
先进的社会制度:《十二怒汉》:片中主角纠正了其余人歧视贫民窟的观念,以证据有疑点为由将小男孩无罪释放,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美国司法制度的先进性。
《刺杀肯尼迪》:虽说片中人物没有成功翻案,但检察官的不畏强权、只求真理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了美国司法人员的高尚。
《自豪与荣耀》:爱德华·诺顿发现了自己家人参与犯罪,但身为警察的他大义灭亲,最终受到美国政府奖赏。
似乎给人感觉虽然警察底层腐败不堪,但高层永远是道德榜样。
《迈克尔·克莱顿》:乔治·克鲁尼屏着良心,斗智斗勇,最终打赢了大财团。
无论律师界多么腐败,终有好人在……最近,美国又恢复了拍摄新警察片与政治片的热潮,导演针对政府机器的异化性质的思考、对腐败警察和高官的不信任,拍摄了一系列具有影射意味的片子。
但是,这些片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出现一个美国人,发现了现实的真相,看出了社会的黑暗,奋不顾身地与之斗争,最终邪不胜正,美国社会改正错误、重现光明。
因此,这一类的揭露黑暗片,从另一个方面又更加体现出美国的民主、人道。
戈达尔在《英国之声》的声明里说:“当放映一部帝国主义的影片时,银幕是在向人民推销老板的意识形态……”的确,看这些影射片,也是在看导演的人道主义情怀。
美国价值观:《教父》:家庭观念《独立日》:威尔·史密斯的家就是美国式的完美家庭代表:一座美丽的房子、一辆车、丈夫、妻子、孩子,还有一条狗《克莱默夫妇》:妻子极度渴望要一份工作《哈利·波特》:极端个人主义《黑客帝国》:爱的力量大于邪恶在好莱坞片中,普遍存在着美国价值观念,如重视财产、事业;进取心;崇尚工作;家庭观念;重友谊、信用;以爱至上;当然还有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
这些都是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基本信条。
相反,看看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观,便会发现有多么不同了,如我们不看重财富,而看重品德;我们不求事业上要取得多大成就,只求修身齐家;我们不相信爱能战胜邪恶,而认为对国家的忠诚高于一切;我们没有个人主义,只有集体主义,对于个人则采取中庸之道。
然而,看多了好莱坞电影,便会渐渐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反而对自己的有点抵触了。
因此,在看电影中,要思考一下美国的价值观真是可取的吗?这种价值观会达到电影中的效果吗?我们的共产党哲学真的是落后的吗?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销售老爸终成金融富豪《阿甘正传》:向着成功奔跑《永不妥协》:单身母亲通过坚韧不拔的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相信这种例子不用我再多举啦,几乎每部片都有美国梦的存在。
它把美国勾勒成一个充满机会的世界,好像人人都能进入富裕的中产阶级,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但现实真是这样吗?再也没有比美国更好的地方:《碧海蓝天》:主角的妈妈就是美国人,在他看来,美国就是遥不可及的乐土,因此,他对同样来自美国的女友特别感兴趣。
《泰坦尼克号》:整船人都蜂拥去美国,寻求美好家园。
《谍影重重》:马克·戴蒙一进美国大使馆就受到保护,瑞士警察就不能抓他了,好像美国对本国公民更加重视,美国公民的地位也更高一点。
好莱坞电影里总是把美国城市拍得很漂亮,把科技拍得很先进,好像美国就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的代表,让人产生去美国定居的欲望。
现在,随着我们学生看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不免会产生崇尚美国的心态,总觉得美国是一个民主、开放、有人权的社会,充满机会,生活丰富多彩,连说话都觉得带点英语才时髦。
总之,看着人家银幕上的美国,再看看自己国家,便越看越不顺眼,总觉得人家好自己差,反叛思想越来越强。
但是美国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证据证明呢?这一切只不过是导演在镜头前画出来的罢了。
他们描绘这些美丽事物,本意是想吸引多些观众而已,不是叫我们去相信它,更不是让我们把它与自己国家现状相比较!因此,我们要警惕好莱坞电影里的意识形态侵略。
吴宇森的暴力美学是让动作化为唯美,但美学的暴力则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粉碎,把我们的语言系统彻底摧毁,对我们进行灌输,让我们接受导演全部的道德观念。
爱森斯坦说过,电影就是有力的宣传武器,它能在观众心中树立起一个固定的形象,来宣传我们新社会制度所赖以建立的思想观念,从而强制观众朝一定方向思索。
这可怕的言论使我惊觉,美国电影并不是仅仅娱乐那么简单,它也把我们的潜意识殖民化了,更把世界美国化了!为此,我衷心希望大家在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屏着批判的心态去看,千万不要全盘接受!好莱坞电影《花木兰》具体分析电影花木兰片名:花木兰英文片名:Mulan国家/地区:美国区域:欧美出品:Walt Disney Pictures[us]类型:喜剧冒险动画导演:托尼·班卡福特Tony Bancroft 巴里·库克Barry Cook编剧:Robert D. San Souci主演:艾迪·墨菲Eddie Murphy B.D.·王B.D. Wong 米高·菲尔Miguel Ferrer 哈韦·菲尔斯泰Harvey Fierstein 帕特·莫里塔Pat Morita George Takei 温明娜Ming-Na Horst Buchholz分级:美国G片长:88 分钟上映时间:1998年06月05日国语版制作:Disney Character Voices International,Inc 迪士尼国际配音公司导演:彭河翻译:涂卫中监制:张云明配音演员:成龙-李翔陈佩斯-木须许晴-花木兰张潮-尧郭政建-宁邵锋-金宝李建义-单于劳力-花弧冯宪珍-花婆婆唐纪琛-媒婆党同义-老祖宗周志强-皇帝李立宏-将军歌曲名单:“荣誉” 主唱:王曼丽、叶蓓、白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