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3
心血管造影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探讨【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acg)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方法对80例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介入手术,其中室间隔缺损24例、动脉导管未闭50例、肺动脉狭窄6例。
所有患者手术前进行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测量缺损和狭窄处直径;术中进行心血管造影监测封堵器/球囊是否安放到位。
术后采用心脏彩超检查有无残余分流。
结果采用acg和cdfi测量得到的病变直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术中根据造影显示调整封堵器/球囊位置,24小时后所有患者都不存在残余分流。
结论心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一样能准确测量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变处直径,并能指导封堵器/球囊的安放,在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造影;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超声心动图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先天性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类。
而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狭窄(ps)三者又是最常见的chd。
介入治疗是近几年新兴的chd治疗手段,适用于动脉导管未闭、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的畸形患儿,虽然费用高但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手术疤痕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准确评估病情、选择合理的介入方法和正确的实施。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80例,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0.17-14周岁,平均年龄(3.1±8.9)岁,其中vsd24例,pda50例,ps6例。
患者主要以心脏杂音,活动后或哭泣时四肢末端青紫并伴有心慌、胸闷、气喘等症状入院。
所有患者经采用超声筛选确认为chd。
1.2 方法1.2.1 心血管造影(acg)检查方法将日本东芝dsa造影机,调至acg模式,调整参数。
常规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造影检查,经导管校正后,利用自带软件分别测得:vsd,缺损直径;pda,最窄处直径;ps,瓣环直径。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总结(全文)近20年来,随着各种不同介入技术与器械的更新,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的治疗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常见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手段日趋成熟,已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操作水平显著提高,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99%以上,尤其是我国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远远超过国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1 我国发展趋势2015年我国先心病介入发展的趋势表现如下。
(1)常规先心病介入操作技术熟练,数量增多而并发症减少。
全年完成先心病介入治疗已达到3万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4%。
(2)婴幼儿复杂先心病内外科镶嵌手术增多,如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采用外科开胸经右心室流出道穿刺的球囊肺动脉瓣扩张术,外科矫正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支架置入术;改良Fontan术后残余分流封堵术;外科术后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经导管肺动脉瓣置入术。
(3)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治疗矛盾性栓塞和偏头痛。
(4)新型可吸收材料介入器械的研发。
2 国际指南更新由于缺乏大型临床研究,先心病患者的管理策略一直不够明确。
随着先心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对成人先心病(ACHD)的日益关注,2008年美国心脏学会制订的ACHD治疗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2015年4月20日,《循环》(Circulation)杂志在线发表了ACHD患者管理的科学声明。
此声明着重于成年患者的治疗,在63项指南建议中,52项为C级证据水平,10项为B级,只有1项为A级证据。
科学声明的重要改变如下所列。
(1)对ACHD患者的高血脂症及心力衰竭治疗做了相关推荐。
(2)提出ACHD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包括ICD以及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的适应证。
(3)强调不再仅仅根据诊断就将ACHD分类管理,因为某些简单的先心病可能合并其他复杂情况,需要专业诊疗中心治疗,建议建立从基层医疗单位到ACHD专业诊疗中心的诊疗网络和患者转诊的管理模式,提出详细的专业培训计划。
实施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郝开颜摘要:探讨经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经验,对38例先心患儿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经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38例介入封堵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实施临床路径减少了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路径;介入封堵;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12.025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4C-1092-02 先天性心脏病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为0.8%~1.2%[1]。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逐渐向小年龄、低体重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选择了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且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管理更加规范的临床路径进行介入封堵治疗。
由于介入治疗的年龄越来越小,为了提高患儿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术后观察及护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现将我科2010年6月—2011年11月对38例经临床路径的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11月在我科实施临床路径的小儿先心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共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2岁3个月至8岁,体重8.0kg~18.5kg;动脉导管未闭(PDA)11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9例。
所有患儿术前均经过临床体检,X线片及心脏彩色B超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条件。
1.2 治疗方法 对不配合及6岁以下患儿采用全身麻醉,6岁以上患儿实施局部麻醉。
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血管,在X线片和心脏血管造影下,将不同封堵器通过导管送至异常通道部位,经试封堵器的大小合适、无残余分流后释放封堵器,撤出输送装置,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后护送回病房观察。
第1篇一、前言心血管造影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诊断方法,通过对心脏血管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血管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病变情况。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血管造影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心血管造影的最新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适应症,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二、心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心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入对比剂使心脏血管在X光照射下显影的检查方法。
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右心室造影、左心房造影等。
心血管造影的基本原理如下:1. 对比剂注入:通过静脉或动脉途径注入对比剂,对比剂在心脏血管内流动,使血管在X光照射下显影。
2. X线照射:X光照射通过对比剂使心脏血管在X光片或影像设备上形成影像。
3. 影像分析:通过分析影像,了解心脏血管的解剖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病变情况。
三、心血管造影的适应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夹层等。
2.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估。
3. 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4.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
5. 心肌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等。
6. 心包疾病: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7. 心律失常:房颤、室颤等。
8. 肿瘤:心脏肿瘤、心脏旁肿瘤等。
四、心血管造影的禁忌症1. 对对比剂过敏:过敏体质者应避免使用对比剂。
2.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不宜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3.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者应谨慎使用对比剂。
4.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疾病等。
5. 严重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
五、心血管造影的准备工作1. 患者准备: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方法、风险及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检查前禁食4-6小时,保持情绪稳定。
2. 医师准备:检查前医师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心电图、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320排CT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高海超;李舒承;孔凡强;李东阳;王青松;王喜冰;王珠秀【期刊名称】《影像科学与光化学》【年(卷),期】2022(40)3【摘要】本文探究320排CT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66例CHD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房间隔缺损(ASD)33例,室间隔缺损(VSD)33例。
患者均分别于介入封堵手术术前和术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320排CT心脏四维容积动态成像(4D-CCTA)检查。
结果显示,术前TTE、4D-CCTA测量ASD和VSD最大径与封堵器腰部直径(POS)的差值小于TTE测量的差值(P<0.05);术前TTE、4D-CCTA测量的ASD和VSD最大径与POS、所选封堵器型号均存在良好相关性(P<0.05),且后者相关性更高;4D-CCTA测量CHD患者术后EF、EDVI、ESVI、SVI、CI均低于TTE测量数据(P<0.05)。
320排CT能准确测量CHD患者术前ASD和VSD大小、间隔总长,有助于指导医生选择封堵器型号,且能准确评估患者术后左心功能。
【总页数】5页(P615-619)【作者】高海超;李舒承;孔凡强;李东阳;王青松;王喜冰;王珠秀【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相关文献】1.全面护理干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2.聚焦解决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主要照顾者中的应用3.临床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4.临床路径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5.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P医科大学。
羔报2010D e c27(6)J O U R N A I O F G U A N G X IM E D I C A IU V E R S I T Y.915.。
N l 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意义陈丽嫒严华郑战传黄军章何东明陈林(广西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钦州535000)摘要目的:分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术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面及提供生理资料的重要性。
方法:用左,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术对28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检查。
结果:288例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法洛四联征、法洛五联征8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5例。
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共159例,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术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最可靠的方法,对了解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变性质、部位及程度。
明确有无手术适应证及制定手术方式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中图分类号:R 54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930X (2010)06—0915—02心导管检查是由外周血管插入各种功能的导管至心腔及血管进行生理资料的检测及选择性血管造影。
为外科手术术前提供精确的解剖和生理功能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行288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导管检查及造影术资料,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288例.男138例。
女150例;年龄2~60岁。
平均20岁。
术前超声诊断法洛四联征71例(其中法洛四联征并动脉导管未闭、体一肺侧支血管及左上腔静脉永存15例;右位心合并法洛四联征1例)。
法洛五联征13例。
动脉导管未闭65例(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室间隔缺损48例(其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6例),房间隔缺损3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
肺动脉瓣狭窄13例;以及术前超声诊断不明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45例。
1.2仪器:北京万东公司800m A C G O 2000大型C 臂数字减影X 线机;河南华南医电科技多导生理仪。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心血管造影(ACG)的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0例,均给予介入治疗,其中,室间隔缺损35例、动脉导管未闭54例、肺动脉狭窄11例。
手术前,所有患者均通过ACG和超声心动图(CDFI)检查,对缺损和狭窄处直径进行测量。
术中,应用ACG,对封堵器/球囊安放情况进行监测,同时,通过心脏彩超,查看是否存在残余分流。
结果对比ACG 与CDFI测量的病变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中,以造影为依据,对封堵器/球囊位置进行适当调整,24 h后,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与CDFI一样,ACG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标签: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ACG;临床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CHD),属于先天性畸形范畴,其中,常见的类型有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和肺动脉狭窄(PS)。
近几年,介入治疗呈现出不断发展趋势,并在CHD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手术,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然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是介入疗效的保障[1]。
为探究介入治疗CHD中ACG的临床应用,本院以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CH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ACG与CDFI检查,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CHD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47例,女53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81.49)岁。
其中,VSD 35例、PDA 54例、PS 11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CHD诊断标准。
1.2 方法
(1)ACG检查:采用日本东芝DSA造影机,将其调至ACG模式,并调整相对应的参数。
应用Seldinger技术,实施造影检查,待导管校正后,使用自带软件,获得以下数据:VSD缺损直径;PDA最窄处直径;PS瓣环直径。
(2)CDFI 检查:采用美国PHILIPS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心室、心房和主要血管的位置、结构以及连接关系进行判定。
在此基础上,使用多普勒血流图,对心内、外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进行观察。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两种检查方式下,不同类型的病变直径,分析研究CDFI与
ACG对CHD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录入SPSS 13.0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变直径
基于不同检查方式作用下,对比VSD缺损直径、PDA最窄处直径、PS瓣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ACG与ECHO诊断CHO
本次研究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即ACG与CDFI,其准确率均较高,均能清晰显示病变位置、形态以及大小。
基于ACG作用下,指导介入手术,合理选择封堵器/球囊,手术结束后,出现残余分流的患者有3例,经由心脏彩超跟踪检查,于24 h后,均恢复至正常状态。
3 讨论
CHD属于先天畸形范畴,指于胚胎发育时期,因心脏和大血管形成障碍或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解剖结构异常,或者是出生后,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状况[2]。
空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肺动脉狭窄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且均属于潜伏青紫型,以左向右分流为主要表现形式。
基于静息状态下,左半侧心脏体循环明显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血流由左向右分流,且不会出现青紫现象。
基于大量运动、屏气时,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呈现出上升趋势,远高于左心压力,致使血流由右向左分流,静动脉血出现混合,表现出暂时性青紫状态,以鼻尖、口唇表现较为突出[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介入诊疗技术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逐渐取代传统手术,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方式。
介入手术治疗前,采用ACG和CDFI检查方式,对患者病变位置和程度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目前,诸多学者普遍认为:ACG是诊断CHD的金标准[4]。
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经心脏彩超检查证实的CH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包括VSD 35例、PDA 54例、PS 11例,介入治疗前,患者均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显示,超声心动图检查下的VSD缺损直径、PDA最窄处直径、PS瓣环直径略高于心血管造影结果,但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诊断CHD时,CDFI与ACG均属于有效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浩,徐健,顾虹,黄向阳,苏浩,袁奇,杨冬妹,张小玲,严激.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01:24-26.
[2] 胡晖,蒋威,王飞,莫展,杨希立,钱明阳.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213例疗效评价[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02:179-181.
[3] 赵璐,刘芳,吴琳,何岚,齐春华,侯佳,陆颖,黄国英.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及中长期随访[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05:371-376.
[4] 张晓军,张新荣,唐文伟,左维嵩,卢文燕.心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0,03: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