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10
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原文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梁实秋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梁启超的“情感”说及其美学理论贡献内容提要:情感说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重要内涵。
梁启超认为,情感是生命与宇宙的本质;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艺术美的统一;艺术情感必须求真、向善、合美;艺术情感具有熏、浸、刺、提四种感染力和奔迸、回荡、含蓄蕴藉、写实、浪漫五种表情法;艺术是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关键词:情感审美先导“情感”是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上个世纪之交中国美学思想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审美范畴之一。
对于艺术情感问题,梁启超有着非常精辟且较为系统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与梁启超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先导意义。
一对于情感本质的认识,是梁启超情感理论的基石。
在《中国韵文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首先,“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梁启超将情感与理智作了比较。
他认为:“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象磁石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其次,“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梁启超说:“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2)在这里,梁启超对情感的理解体现出某种深刻辨证的见地。
首先,他不是把情感视为纯粹感性个体的东西,而是将情感视为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社会的融通。
其次,梁启超将对情感特质的考察与生命特质的考察联系起来,从而不仅给予了情感以非常重要的地位,也给予了情感以极为丰富的内涵。
作为人类动作的“原动力”和宇宙生命的“大秘密”,情感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梁启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宋词三百首300首大全及赏析第一卷第一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分类标签: 边塞诗爱国诗描写秋天思乡诗宋词三百首初中作品赏析【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品评】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
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
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
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烟花中的惆怅——纳兰词研究专业:汉语言文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若(纳兰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婉约词风的集大成者。
清朝大学士纳兰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纳兰性德自幼聪慧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并以词人为后世所闻。
”纳兰性德的著述十分富有,现存《通志堂集》包括赋一卷,诗四卷,经解序跋三卷,序、记、书一卷,杂文一卷,《渌水亭杂识》四卷。
除此之外,他还编刻过《大易集义粹言》、《词元正韵》、《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
其所在的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
纳兰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
他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太学读书,后被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
22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二甲第七名。
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
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
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
(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
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
)次年(康熙二十四年)抱病与好友一聚,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婉约派,始于南宋时期的词流派。
徐师曾指出:“至论其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
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
”婉约词派的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
《诗经》爱情诗中的回荡表情法《》中的爱篇在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情感的抒发有的直白,有的婉转,风格迥异。
不同的表情法使这些诗篇在抒情达意上意味深长。
梁启超的情感说在思想观点、概念术语、理论方法上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先导。
[1]他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第四讲》中说:“这一回讲的,我也起他一个名,叫做“回荡的表情法”;是一种极浓厚的情感蟠结在胸中,像春蚕抽丝一般把他抽出来。
”这种表情法所表达的情感热烈真切,有相当的时间经过,使得数种情感交错纠结起来,成为网形的性质。
回荡表情法下分为四类:螺旋式、引曼式、吞咽式、堆垒式(形象化即为“语无伦次”的表情法,在《诗经》爱情诗中并未体现)。
正是这种并不直白,并不突兀,多为曲线式、多角式的表情法,将《诗经》中众多爱情诗的情感丰富表露,留给后世无尽的美感和感怀。
在这里,将从回荡表情法的螺旋式、引曼式、吞咽式三个具体分类进行解析。
(一)诗经爱情诗中螺旋式——层层深入的表情法螺旋式的表情法,即情感表达由浅及深,一层深过一层,情感极温极浓,像用深深的刀痕刻镂在字句上。
诗经爱情诗中螺旋式的表情法使用相对其他表情法较多,比如《周南·关雎》《王风·采葛》《召南·摽有梅》《召南·江有汜》《郑风·将仲子》《郑风·风雨》《邶风·击鼓》等。
在此以《周南·关雎》为例说明。
《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序》说:《关雎》,后妃之德也。
[2]旨在歌咏后妃之德。
而闻一多在《风诗类钞》中认为“《关雎》,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
”[3]笔者偏向于闻一多的解释,认为这是一首青年男子表达对淑女爱慕之情的恋歌。
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1922年)一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
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越发少。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
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
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情感的性质是本能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本能的境界;情感的性质是现在的,但他的力量,能引人到超现在的境界。
我们想入到生命之奥,把我的思想行为和我的生命迸合为一,把我的生命和宇宙和众生迸合为一,除却通过情感这一个关门,别无他路。
所以情感是宇宙间一种大秘密。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他的本质不能说他都是善的,都是美的。
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有很丑的方面。
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
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
所以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
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
这种工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
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们的“情阈”里头,在若干期间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
因为他有恁么大的权威,所以艺术家的责任很重。
为功为罪,间不容发。
艺术家认清楚自己的地位,就该知道:最要紧的工夫,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絜,向里体验。
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他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
二我这篇讲演,的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韵文”是有音节的文字。
那范围,三百篇、楚辞起,连乐府歌谣、古近体诗、填词曲本乃至骈体文都包在内(但骈体文征引较少)。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二)_少年中国说梁启超原文五回荡的表情法,用来填词,当然是最相宜。
但向来词学批评家,还是推尊蕴藉,对于热烈盘礴这一派,总认为别调。
我对于这两派,也不能偏有抑扬(其实亦不能严格的分别)。
但把回肠荡气的名作,背几阕来当代表。
初期的大词家当然推李后主。
他是一位文学的亡国之君,有极悲痛的情感,却不敢公然暴露,自然要用一种蟠郁顿挫的方式表他,所以最好。
他代表的作品是:(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这两首词音节上虽然仍带含蓄,也算得把满腔愁怨尽情发泄了。
所以宋太祖看见,竟自赐他牵机药,要他的命。
宋徽宗的身世,和李后主一样,他有一首《燕山亭》,写得亦是这一类情感;但用的是吞咽式,觉得分外凄切。
今录他下半阕: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词中用回荡的表情法用得最好的,当然要推辛稼轩。
稼轩的性格和履历,前头已经说过。
他是个爱国军人,满腔义愤,都拿词来发泄。
所以那一种元气淋漓,前前后后的词家都赶不上。
他最有名的几首是:(1)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2)野塘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朝代:宋代作者:陈亮原文: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原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文/梁实秋本文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试析《春江花月夜》中的虚实结合引导语:《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张若虚的杰作之一,这首长诗之中虚与实两种艺术手法结合得非常完美,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详细的知识点,欢迎大家阅读!在漫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一首灵愚共感的千秋佳作。
人们拜倒在她的脚下,被她的美所吸引所震撼,给予了她无尽的称颂和褒扬。
如清代王运评价道:“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宫体之巨澜也。
”阐述了这首诗在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
闻一多更将这首诗推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尽管已有很多学界中人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的美进行过不同解析,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试图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进一步去挖掘其潜在的艺术魅力。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万物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统一,所以虚实结合便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曾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戏剧、书法、建筑,甚至小到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
的确如此。
就绘画而言,清人笪重光《画筌》中曾说:“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清代画家兼诗人的方薰《山静居画论》中也说过:“古人用笔,妙有虚实。
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
虚实使笔生动有机。
机趣所之,生发不穷。
”此论对诗歌也同样适用。
中国古典诗歌就借鉴了国画中的这种传统技法。
叶燮在《原诗》里曾强调过创造诗歌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是“虚实相生,有无互立”。
薛雪在《一瓢诗话》中也有一段精彩的叙述:“诗有从题中写出,有从题外写入;有从虚处实写,实处虚写;有从此写彼,有从彼写此;有从题前摇曳而来,题后迤逦而去,风云变幻,不一其态。
”可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不即不离,不粘不脱,即而不滞,离而不游,放得开,收得回,是诗人和画家们共同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