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之韵笔记摘抄1-10
- 格式:docx
- 大小:14.51 KB
- 文档页数:4
唐之韵第一集好词好句
1. 魏晋时期“清苦奢华”文化的兴起,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次深刻变革。
2. 历代大诗人丰富多彩的生命之旅,是世人崇拜和追寻的精神财富。
3. 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他对文化自信和国家意识的表达,是我们赖以自豪的宝贵遗产。
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大诗人杜牧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在面临自然力量时的无力和苍凉。
5. 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里,他用深情的笔触,嘱咐家人照顾好家中的老幼和妻儿,展现了家族情系和家国情怀。
6. 宋代大诗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文化涵养,抒发了个人情感和社会历史的交融之美。
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词出自郑板桥,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经历和成就的珍视和传承。
8. 江西峡江的庐山,有着壮阔奇丽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9. 岁月流转,古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和作用。
我们应当珍惜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唐之韵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就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以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呢!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那么,整个唐代流失的数字,又有谁能统计出来呢?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得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稍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多,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
唐之韵解说词唐之韵目录第一集千古唐诗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吴中四士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第六集山水诗人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第八集一代诗仙 (下) 第九集千秋史圣(上)第十集千秋诗圣(下)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二集韩孟诗派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第十七集一代诗豪第十八集风流才子第十九集朦胧诗人第二十集唐末余音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谁知道有多少诗歌流失了!盛唐重要诗人王之涣,就只剩下了六首诗。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本文摘抄了唐之韵的第二集和第三集的笔记,主要涉及了唐朝文化和文学、唐代建筑和美食,以及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1. 唐朝文化和文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文学辉煌的一个时期,被誉为“唐诗宋词元曲”的鼎盛时代。
在唐之韵第二集中,节目组讲述了唐诗的特点和创作背景。
唐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追求简洁、自然、深刻的表达方式,以表现诗人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感受。
唐代诗人以杜甫和李白为代表,他们的诗歌浑厚深远,充满着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感悟和反思。
除了诗歌,唐朝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作品,如唐代小说、唐乐、唐传奇等等。
这些作品体现了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灵感。
参考阅读:《唐诗三百首》、杜甫《万岁通天帖》、《唐人传奇》2. 唐代建筑和美食唐朝时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许多重要的建筑都在这个时期兴建。
在唐之韵第三集中,节目组介绍了大唐盛世的宫殿建筑和唐人街的传统建筑。
大唐宫殿建筑采用了木构筒瓦和彩塑等技艺,提高了建筑造型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得大唐宫廷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华丽、最富有文化内涵的宫廷建筑之一。
除了建筑,唐朝也是美食的盛世。
唐代的宫廷菜谱中有各种珍馐美味,如大唐肉丸、清汤小豆腐、大虾饺等,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反映了当时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参考阅读:《中国建筑史》、唐代史籍《大唐邻中食品谱》3.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唐代是一个相对开明和包容的时期,许多女性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在唐之韵第二集中,节目组介绍了几位唐代女性风华正茂的故事,如武则天、白居易的女儿白燕妮等。
武则天是唐代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时期虽然存在一些阴谋和政治风波,但总体上她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和稳定,也推动了唐朝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
白燕妮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的诗歌作品获得了不少赞誉和支持,表现了唐代女性在文化方面的优秀表现。
参考阅读:《武曌大传》、唐朝诗人杜牧《又赠白氏》总结:唐之韵是一档关于唐朝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纪录片,本文主要摘抄了其中的第二集和第三集的笔记。
唐之韵宋之韵读书笔记“唐之韵”“宋之韵”这两个清新淡雅的名字已经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我便写下了笔记。
什么是“唐,宋之韵”?第一次了解的我也是十分惊奇和兴致勃勃。
《唐之韵》和《宋之韵》是由国内顶尖纪录片人联袂奉献,经过多年的努力创作而成的“文化纪录片”。
全片以词人和流派为分集,每集约有二十分钟。
创作者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词、作诗的人-关注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和态度,以及他们的灵魂精神或是对国家、对人生命运的情感。
该片画面唯美,制作精良,有专业的朗诵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解说词,又有制片处专业的实景摄影,再配上适宜适合的音乐—有时慷慨激昂,打鼓声震撼人心;有时又如轻风拂柳,丝丝古琴声萦绕耳畔。
待到你看完一集,便定会有才往下看的冲动—这便是它的精华所在了。
在《唐之韵》中,我有幸认识了:唐代诗仙—李白。
他大声咏唱:“黄河之水天上来”,以慷慨激昂的语调和不可一世的态度抒发着内心狂傲的自信,用伟大的灵魂举起诗歌的火炬,照亮了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他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为了建功立业,上场杀敌,他身投敌军账下也毫不知晓。
被贬的他并没有像众多诗人一样“优柔寡断”地叹气,发泄心中的“愁”,而是无所谓的—整天隐居山中,狂吟酒作诗,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的人格尊严,追求自己的豪气与活出自己的人生。
这便是我欣赏他的原因。
如果说《唐之韵》是波涛滚滚的黄河,那么《宋之韵》就是曲折蜿蜒的小溪了,至少在豪放派诞生前是这样的。
在宋词中,婉约派的李清照是我最敬佩的。
她被称为“千秋才女”。
作为女子,何况是那时的宋朝,能闯出自己的一条路并被人们所崇拜是着实不易的。
可是她做到了。
我接触她的第一首词,应该就是《如梦令》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当时学习这首词的时候,我就被她这流水般的写法惊叹了,她将一个俏皮可爱的“不知归路”的女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我面前,使我不得不起了兴趣探索她的另一首《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引言《唐之韵》是一部关于唐代诗歌的纪录片,它以每集的形式呈现了当时众多杰出诗人们的诗作和生平事迹。
观看这部纪录片,不仅能够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够对唐代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根据每集的内容,摘抄其中的笔记,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段辉煌的历史时期。
第一集《风华绝代》《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描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寓意要不断向上追求,超越自我。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形容春天的清晨,鸟儿欢快的歌声让人精神焕发。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揭示了春天的许多变化,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常。
《白日依山尽》 - 杜甫•“望断南飞雁,空忆北归鸿。
” 表达了对离散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期待。
第二集《诗酒风流》《长恨歌》 - 白居易1.“汉宫春早” - 壮丽的汉宫春景。
2.“御苑行宫” - 形容皇帝游览御苑的场面。
3.“弦歌未绝” - 描绘了宴会上音乐欢歌的热闹气氛。
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豪迈的气势和爱国情怀。
《短歌行》 - 曹操•“铁骑连营” - 形象地表现了战争的气势和骑兵的威猛。
•“此时无声胜有声” - 形容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
《登高》 - 杜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有共通之处。
《赠汪伦》 - 杨炯•“深知身世浅,不负爱与恩” - 发自内心的赞赏和祝福。
第三集《山水人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 - 描绘了广袤的原野,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惋惜之情。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构想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夜晚场景。
《终南别业》 - 王之涣•“剪经羊送归路” - 形象地描述了离别的情景。
《望岳》 -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山川壮丽景色与人文历史的结合。
第四集《豪放之间》《春夜喜雨》 -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透过雨水的描述,展现了春天的到来。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100字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第二集独振新风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第三集昊中四士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唐诗,是中国诗坛的长江、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
据统计,全部唐诗,有作者三千六百多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而且由于唐代刻版印刷术刚刚发明,印书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四集边塞诗人(上)唐代实行科举,进士一科尤其受人重视。
考进士要考诗赋,诗做的好就有飞黄腾达的可能,读书人谁不想到这擂台上一试身手。
流风所及,连和尚、道士、妓女等有些文化修养的人,都敢大大方方站出来赋诗一首,有不少人甚至还留有诗集。
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才能找到的感觉。
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第六集山水诗人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13至15集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唐宪宗元和年间,即公元九世纪最初二十年,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唐王朝终于又从衰乱中想有所作为了。
于是整顿赋税,以增加收入,平定几个闹独立的藩镇,使全国终于又形式上统一了。
诗坛上于是也逐步摆脱八世纪下半叶那种内容单薄、形式精巧的诗风,不仅出现了以韩愈为首的奇崛险怪的诗派,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派,而且还有柳宗元、刘禹锡等独树一帜的名家。
所谓乐府诗,是指东汉末年至唐代,即从二世纪后半叶至七世纪初,可以用作歌词来歌唱的那些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等;而所谓新乐府,则指模仿乐府诗而又不再用乐府旧标题,而依据内容另取一个新标题的那些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以及”三吏”、“三别”等等。
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元慎和白居易,虽然文学史上一贯称元白,但白居易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诗歌成就也更高,是真正的代表(洛阳白居易墓)。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即九世纪最初十年,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不过他这种政治热情保持的时间较短,写讽喻诗的时间更短。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经过这一次打击,他就礼佛参禅,走上了独善其身,埋头写闲适诗的道路。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这自然不免夸张,不过他的诗读起来轻松,比韩孟诗派好懂,这也是事实。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唐之韵》是一部以唐代诗人和诗歌为主题的文化探究纪录片,涵盖了唐代著名诗人的人生经历、主要作品和文化背景等内容。
在每一集的摘抄笔记中,可以看到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唐诗的鉴赏和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述。
下面就以第四集《烽火骄阳下》为例,具体分析其中的笔记内容。
第四集主要讲述了唐代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和苏轼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在这一集中,笔记主要涉及李清照和苏轼的诗歌风格、时代背景、创作思路等方面。
首先,笔记对于李清照和苏轼的诗歌风格进行了比较。
李清照的诗歌擅长表达情感,作品中情感充满激情和痛苦,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而苏轼的诗歌则更加注重表现客观事物的美感,作品注重自然描写和意境的构建。
同时,笔记指出苏轼的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自由,在表达方式方面更加开放和多样化,常常采用比喻、夸张和对比等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笔记对于时代背景进行了分析。
在唐代,社会极其发达,开创了诗歌文化的黄金时期,大量诗人和诗作出现。
而到了宋代,文学上的压力和限制越来越大,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化都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影响。
这对于李清照和苏轼等诗人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最后,笔记对于创作思路进行了探讨。
李清照和苏轼的诗歌都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其创作思路也非常独特。
笔记指出,李清照作品中透露出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通过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自我表达和自我疗愈的意愿。
而苏轼的诗作则注重体验和感觉,诗歌中常常反映出对物性和自然界的深刻体验,体现了他自由奔放的个性和文化品格。
总的来说,这一集的笔记内容涉及了李清照和苏轼的诗歌风格、时代背景和创作思路等多个方面,在分析过程中结合了历史文献和文学理论,尽可能地清晰、精准地展示观点和论证。
这一份笔记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优秀的唐代诗人和他们的诗歌,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关于文学分析和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文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唐之韵每集摘抄笔记6~12第6集山水诗人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以前对山水诗评价过低,认为是远离时代的。
其实不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山水诗,只因为是在乱世,诗人才那么心情沉重。
那么,在太平时期,王维歌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不也正符合时代的要求么!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是王维。
据记载,王维九岁就能写诗。
像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精通音乐,擅长草书和隶书,绘画的成就尤其突出,以至宋代大诗人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的诗歌创作,就是以这种全面的艺术修养为基础的。
三十七岁时,王维曾出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中部,途中做了一首《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当时就有人谱曲,称为《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广远的送别歌词,用最普通的词组成最普通的句子,一看就懂。
但是情意又那么深长,音调又那么响亮,使人感到正是自己要说的话,只是没说出来罢了。
“谓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开元末年,也就是公元八世纪四十年代初,口蜜腹剑的奸臣李林甫开始得势,把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著名宰相张九龄挤出朝廷,这意味着政治局势即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王维为了逃避可能会有的意外,就开始过一种半隐半仕的生活。
这是政治局势变化对他的影响。
其实,王维在封闭状态的生活中越陷越深,更主要的还是他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造成的。
他母亲长期奉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他来说自然是不可抗拒的。
唐之韵解说词龙益得老师有一个想法:就是将《唐之韵》二十集刻成DVD光盘,然后将解说词印成书,一起分发给上《唐诗宋词元曲》的语文老师。
《唐之韵》刚好可以放十个课时,这比老师自己上课好多了。
首先在顺德区试用,可以的话再想办法发行。
?唐之韵目录第一集千古唐诗第二集独振新风第三集吴中四士第四集边塞诗人(上)第五集边塞诗人(下)第六集山水诗人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第八集一代诗仙 (下) 第九集千秋史圣(上)第十集千秋诗圣(下)第十一集大历诗人第十二集韩孟诗派第十三集新乐府派(上)第十四集新乐府派(中)第十五集新乐府派(下)第十六集别调独弹第十七集一代诗豪第十八集风流才子第十九集朦胧诗人第二十集唐末余音?第一集千古唐诗?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李氏家庭虽属汉族,但祖籍陇西,从四世纪初起就一直这少数民族所统治,到唐王朝建立,已经四百年了。
四百年,要改变一个家庭思想感情的遗传基因是绰绰有余的。
因而李氏家族成了一个深度胡化的家族。
他们又自认是古代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后裔,因而对老庄道家十分推崇。
对魏晋南北朝以来勃兴的佛教,他们也不存任何芥蒂。
有了这样一个不带成见不存偏见的政治核心,加上国力强大,生产力的发展也达到了小农社会的最高水平,于是唐朝人信心十足,对什么都敢用微笑来接纳。
在李氏集团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更没有被杀头的,即便是讽刺了皇帝,揭了皇帝的短,也都只算小事一桩。
在封建制度下,这是唯一一个政治气氛如此宽松大度的朝代。
?一说起唐代,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小农社会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唐之韵第一集出现的唐代诗人及其名句
在《唐之韵》第一集中,出现了以下唐代诗人及其名句:
1. 李白:“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2. 王之涣:“登鹳雀楼空中,白日依山尽。
”
3. 白居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4. 杜甫:“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5. 孟郊:“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6. 骆宾王:“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7. 杜牧:“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8. 王之涣:“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
9. 王之涣:“登山望岳沐君影,枫叶丹青锁羽扇。
”
10. 高适:“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以上是《唐之韵》第一集中出现的一些唐代诗人及其名句,展示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多样性和优秀文化底蕴。
唐之韵宋之韵读书笔记这周在网上看了《唐之韵》,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教片。
它以精彩的画面、精确生动的解说,将唐代有代表性的117位诗人及代表作一一介绍给了读者。
其朗诵声情并茂,诠释独具慧眼,描绘得惟妙惟肖。
它不仅在文学的层面上对“唐诗”进行鉴赏,它更注重在文化的层面上,把“唐诗”看作一个时代的声音,在喧闹的电视屏幕上,它将让人感到一种千古幽香的书卷气,使我们领略到真正优秀的中国人的胸襟和气度。
此片在第三集讲到张若虚。
他的生平事迹都不可考,只知道是扬州人。
他只流传下两首诗,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也是我自己很喜欢的一篇。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诗人开篇就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唐之韵(之十一)——大历十子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这次延续了八年的战乱,使充满浪漫气质和理想主义的盛唐精神一扫而光。
叛乱虽然最后被平息下去了,但唐王朝也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八世纪下半时,即大历、贞元年间的这批诗人,都是在盛唐时期度过青少年的。
正当他们乐观自信,洋溢着豪迈的气概走向生活时,却突然之间天崩地裂,日月无光。
时代绷出一脸的严峻,从社会的各个缝隙里再也找不到迎接他们的微笑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着沉重的失落感,在冷漠的人情世态中,无可奈何地去寻找自己无从把握的归宿。
刘长卿算得是大历诗人中重要的名家,他的诗多写个人生活的寂寞与孤独,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欣赏。
笔墨简淡,耐人寻味。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偶然听到弹奏古琴曲《风入松》》,因为现今人认为这是过时的曲调,不爱弹奏了,所以听了很感动。
诗人敞开思想,避实就虚,只用像劲风吹过松林发出带寒意的声音来描绘琴声,风过松就戛然而止,此外一切经历都给读者去想象。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是至今仍然活着的诗句。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写的非常简练的诗,标题叫《逢雪宿芙容山庄主人》。
写诗人在风雪之夜找人家借宿的一次经历。
妙就妙在诗人不说在这种风雪之夜碰到有借宿的地方感到如何高兴,而把自己想象成远行的游子终于到了家。
日暮天寒,风狂雪大,远行人由小路指引着走在大山中。
人生不就是这样永远在奔波着么!大历诗人中能自成一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是韦应物。
他有这样一首诗: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芒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这是唐诗的名篇,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语言浅切,娓娓道来,明白如话。
第二,诗的意境恬淡平和,说明诗人是对名利比较淡薄的人。
第三,从身多疾病想回家隐居又舍不下俸钱,可是拿着俸钱而自己管辖的地方百姓还在流亡,又不能不感到惭愧,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个有良心的地方官。
唐之韵第一集主要内容摘要:I.引言- 介绍唐之韵第一集的主题和背景II.大历诗人- 概述大历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介绍大历诗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分析大历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成就III.贞元诗人- 概述贞元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介绍贞元诗人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分析贞元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成就IV.安史之乱对诗歌的影响- 介绍安史之乱的背景和影响- 分析安史之乱对大历诗歌和贞元诗歌的影响- 阐述安史之乱后诗人的创作转型V.结论- 总结唐之韵第一集的主要内容- 评价大历诗人和贞元诗人的贡献和影响- 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正文:唐之韵第一集主要讲述了大历诗人与贞元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成就,以及安史之乱对诗歌的影响。
大历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中,大历十才子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了当时诗歌的最高水平。
在大历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对艺术、美学和哲学的深刻思考。
贞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又一高峰,这一时期的诗人以其创新精神和个性化表达,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贞元诗人的代表人物有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贞元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诗人被迫离开繁华的城市,走向荒凉的乡村。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表现出对战乱、流离失所和社会动荡的强烈反映,以及对和平、安定和美好生活的渴望。
同时,安史之乱也使诗人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百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诗歌创作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总之,唐之韵第一集通过讲述大历诗人与贞元诗人的创作特点和成就,以及安史之乱对诗歌的影响,为我们呈现了唐朝诗歌的繁荣与创新。
唐之韵第二集摘抄笔记摘要:一、前言二、唐诗的概述三、唐诗的分类1.山水田园诗2.边塞诗3.抒情诗4.叙事诗四、唐诗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王之涣2.王之涣3.白居易4.李白5.杜甫五、唐诗对后世的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前言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代表了我国诗歌的最高成就。
它以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独特的审美情趣,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唐之韵第二集中关于唐诗的相关内容。
二、唐诗的概述唐诗诞生于唐朝(618-907年),这个时期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热衷于诗歌创作,从而使唐诗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
唐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既有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也有古体诗、乐府诗等多种形式。
三、唐诗的分类1.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类别,它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描绘了壮美的黄河景色,令人陶醉。
2.边塞诗边塞诗主要描写戍楼、边关、战马等边塞风光,以及戍楼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
这类诗多以豪放、悲壮的笔触展现,如王之涣的《凉州词》。
3.抒情诗抒情诗以表达诗人的情感为主,既有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也有对生活、友情、爱情的感慨。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4.叙事诗叙事诗以讲述故事为主,诗中有人物、情节、时间、地点等元素。
如杜甫的《兵车行》,描述了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的惨状。
四、唐诗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王之涣王之涣是唐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品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他的诗以豪放、悲壮著称,展现了边塞风光和戍楼战士的生活。
2.王之涣同样为王之涣,他的诗才横溢,代表作品有《登飞来峰》、《将进酒》等。
他的诗以意境高远、气魄宏大而脍炙人口。
3.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暮雨送杜叟》等。
他的诗以真实反映生活、关心民生而著称。
4.李白李白被誉为“诗仙”,代表作品有《将进酒》、《庐山谣》等。
唐之韵笔记摘抄1—10
摘抄1:
这是陕西醴泉县的昭陵,埋在这里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这个少年英雄,十九岁起兵反隋,骑着这昭陵六骏,手握风雷,驰骋华夏,“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国力空前强大的唐王朝。
二十九岁时,他从父亲唐高祖李渊手中接过皇帝的权柄,中国历史上于是开始了令后人无限向往的贞观之治。
摘抄2:
从明代开始,研究唐诗的人习惯上把唐诗分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从唐王朝建国,即公元六一八年起,到八世纪初,即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帝宝座之前,将近一百年,时间跨度最大,成就却最低。
世界级大河长江,源头一样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的,但没有这窄窄浅浅弯弯曲曲,就没有下游的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摘抄3:
唐诗经过近百年的酝酿,终于迎来了它的鼎盛期。
盛唐诗于是挽起狂风,掀起巨浪,鼓动着磅礴于天地的雄浑,登上了中国诗坛的制高点,中国古代诗坛上这颗最红最亮最热最有吸引力的太阳升起来了。
在这段跨度最小,才只有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多少开宗立派的人物,都从时代的风云
中涌现出来。
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独绝千古的巨人李白比肩而立,相视而笑,以各自斑斓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摘抄4: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摘抄5: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有些相近,很有些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的气派。
他在《别韦参军》中说自己“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盛唐既是出狂人的时代,自然不会只出李白一个。
他才气没有李白大,但有实际政治才干。
整个唐代,大诗人中政治才干最出色的,官职也做得最大的就数高适。
摘抄6:
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这些诗人用开阔的胸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来描绘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闲适静谧,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盛唐时期社会的安定,农民的安居
乐业和时代精神的开朗乐观。
摘抄7: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
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不褪色的名字。
摘抄8: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
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
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眼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
摘抄9: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摘抄10:
在古代,忠君也就是爱国,而忠君爱国,就要关心人民疾苦。
杜甫的
忠君爱国是真心实意的。
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家》),但他再怎么穷途潦倒,也要为百姓的疾苦呼吁,也要像葵花向日一样忠于唐王朝。
他一生,踏踏实实就是这么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