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精选8篇)孩子叛逆期教育心得第1篇孩子的逆反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人生有两个反抗期,第一个是在3岁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了,对成人的要求及安排往往会逆向而行。
孩子这一时期表现出反抗精神,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则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
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往往趋于软弱或优柔寡断。
在孩子十来岁的时候进入第二个反抗期,这时孩子产生了“我是大人”的感觉、时时处处想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与独立性.所以经常会和父母的想法发生冲突。
逆反心理的对待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由于孩子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家长越是不想让孩子知道的事情和得到的东西,他们就越想知道和得到,这时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在情感上交流的技巧。
(2)由于做父母的教养方法不当,采取“专制”的教育方法,而该时期的孩子独立意识强,故意要显示自己的能耐,加上情绪不稳定,所以显示“抗上”的逆夏心理。
家长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决权“,即使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
(3)多数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不掌握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一旦和家长发生抵触,做家长的总喜欢摆出长辈的样子。
采取“高压”政策,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逐渐升级,有的甚至出现说谎、逃学等不良行为。
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的想法,对孩子说话要真诚、恳切。
当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1)与孩子冲突时要冷静,不要使冲突加剧,可以暂停或借故出去一下。
(2)一旦孩子表现出合作与变通时,要给予他正面的表扬和鼓励。
(3)确定合理的、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限制,并坚持下去。
(4)用体育锻炼等来舒缓你的紧张情绪,避免向孩子发脾气。
(5)努力与他人合作,并获得与孩子有关的其他人(老师、配偶)的支持。
(6)父母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儿科医生和心理学家的帮助。
逆反并非一无是处,也有正效应。
许多父母都觉得儿童的逆反心理对其身心健康不利,其实,逆反心理并非一无是处,它虽有妨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应。
幼儿叛逆期的表现及策略作者:王素丽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3期一、幼儿叛逆期情绪表现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1.生气。
是幼儿早期最常发生的一种情绪反应。
因为触发生气的刺激太多,也因为幼儿很快就学会生气是获取需要的既快而又简单的方法。
触发生气的情况有:游戏时的争执、盥洗与穿衣方面的反抗、有趣的行动受干扰、欲望受挫折、和其它孩子打架、别人抢走他所爱的东西、以及被人辱骂。
儿童生气的次数与强度,家庭环境占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喜欢生气的孩子,多半生长在问题家庭、或是成人多于两个以上的家庭。
有兄弟姊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容易生气。
当幼儿生气时,会表现愤怒,也就是“勃然大怒”。
大怒时的特征是哭、尖叫、顿足、踢脚、跳上跳下、敲打、躺在地上,身体僵直、或是故做跛行状。
三岁与四岁之间,脾气最坏。
三岁前,发脾气的次数与强度,男孩、女孩差不多。
以后,男孩有增强的倾向。
2.害怕。
幼儿害怕的事物比婴儿或年长的儿童多。
智力的发展,使他领悟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危险的状况。
例如处在一种危险的生理状况,就像让他在一块厚板上行走,这种异常的情况会使他感到害怕。
一旦奇怪的感觉消失,就不再害怕了。
最初,害怕比较像“惶恐”,而不是真正的害怕。
当他逐渐长大,害怕的反应也愈不同。
幼儿害怕时的一般反应是跑开、躲起来、逃离引起害怕的情况、或是说一些话,如“把它拿开”,“我不要去”或是“我不会做”。
并经常会啼哭或呜咽。
逐渐长大以后,害怕的东西减少,害怕的程度也减轻了。
这种现象,一部份是因为他了解到以前所害怕的情况,实际上并不足以畏惧;一部份是因为社会压力,使他企图掩饰恐惧以免被人耻笑;一部分是从社交过程中学会的勇敢;一部份则是因为成人的指导,使他对以前害怕的事物,采取一种喜欢或负向的态度。
三岁,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标签:家里突然有个喜欢与你对着干的小人儿——三岁左右的小不点儿,挺着小胸脯,既倔强又骄傲地捍卫着在成年人眼里不值一提的芝麻小事。
其实,就像人们开车去旅行,总会遇到不同的风景,在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也难免要进入不同阶段。
面对孩子人生初始的“叛逆”举动,你准备好了吗?解读“反抗期”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
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首先,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
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
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
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
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比如,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
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1岁之前0-岁这个时期婴儿最大的特点是: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需要。
但是这个时候的孩子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
0-3月一个阶段:以睡眠为主。
这时候要紧密关注孩子的需要,随着他的头、手的活动配以相应的刺激;4-6月一个阶段:视、听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有目的地抓挠前面的东西,较长时间玩胸前的玩具;可以更多的引逗孩子,带到户外散步,与之对话。
7-9月一个阶段:长时间盯着一个物品看,能分辨妈妈的声音,双手交替拿东西。
双手臂支撑可挺起身子,爱扔东西玩,用玩具相互撞击,可以听懂简单的语言,再见、谢谢、拍手并照着去做。
可帮助其坐、站、转、可给孩子中等大小的如软球、彩色积木、布制小动物、或者摇铃给他玩,并与之玩耍,用正确名字告知玩具的名字;10-12月一个阶段:能够用眼睛寻找东西,能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比如鸭子、小车的嘎嘎声,学会叫爸爸妈妈、能自己拿奶瓶喝水,能够着大人的手,或者扶着家具行走,对周围的世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此阶段、可教他学走路、学说话。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2-5岁和12-15岁分别为两个特殊的发育时期,表现为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他们的事。
以这种逆反行为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
这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坏事。
如果能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的发育和开发,意志力、创造力的培养都大有益处。
2-5岁的年龄期为第一反抗期,是儿童心理迅速成长的表现,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
这个时期,由于孩子已经独立行走,思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社交能力的发展4-5岁的孩子,已经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了,甚至可能会有一个或几个“最好”的朋友,当然不一定与他的性别相同,男孩女孩都有。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到,朋友不仅仅是游戏伙伴,朋友也会对他的思维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他会非常渴望和他的朋友保持一致,甚至在和朋友相处时,他的行为经常会超出父母曾经给他制定的原则和规矩。
论幼儿第一反抗期的原因及干预策略摘要:幼儿第一反抗期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不但影响着幼儿性格形成,而且对以后养成优良品格有重要作用。
因此老师与父母必须了解幼儿第一反抗期产生的原因,帮助幼儿正确度过第一反抗期,促进其健康成长。
本文从几方面阐述幼儿第一反抗期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干预策略,从而正确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
关键词:幼儿;第一反抗期;原因;干预策略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各方面发展还处于不完善状态,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幼儿没有很强的控制力,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注意力不集中,这样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人际交往都是不利的。
因此教师与父母要有正确认识,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及会运用干预政策。
一、第一反抗期的含义、表现及认识1. 第一反抗期的含义2—4岁的儿童,随着其动作和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相应发展起来,但他们的这种独立自主有时超出了本身的能力,成人对他们提出帮助时,会遭到他们的拒绝与反抗.2. 第一反抗期的表现儿童到了二、三岁左右,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很固执,从不理会大人的担心与解释。
对大人的劝说,总喜欢说“不”,如果成人干涉儿童的这些危险行为,他们就会表现出反抗、情绪失控甚至大打出手。
成人往往定义为“调皮”、“不懂事”,这是不对的,这是儿童心理发展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3. 正确认识幼儿的反抗期有关心理学专家认为,幼儿反抗期与青春期相似。
反抗期的孩子总是喜欢跟成人对着干,成人不能因为厌烦,而把他们划分为“坏孩子”,如果成人压制他们,使他们变得顺从、听话,那么孩子的独立得不到发展,以后他们面对社会竞争会不适应。
当然,也不是无限的包容,这样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家长与教师要正确认识并重视幼儿的第一反抗期。
二、幼儿第一反抗期的形成原因1、生物学因素两三岁后,随着身体的生长,幼儿的运动、语言、模仿能力都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
反抗期反抗期,儿童发展过程中独立性倾向最明显的时期。
在三四岁期间表现出反抗精神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心理健康、独立坚强的人,而丝毫没有反抗表现的孩子,则往往在性格上趋于软弱和寡断。
这是一种意志的自我表现,心理学上称此为第一反抗期。
在十一到十五岁。
该时期的少年身心方面虽不成熟但有剧烈的变化,如身高猛长,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经验和能力飞快增长,摆脱成人监护的愿望异常强烈,因而与成人视他们为不成熟产生矛盾,表现出反抗心理和行为。
三岁孩子的反抗期很多年轻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变得不听话起来。
常听到这些父母抱怨:“我们家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怎么现在老和大人对着干呢?甭管你让他干什么事,他说的第一个字就是…不!‟” 的确,三岁左右的孩子往往会有许多令大人头痛的表现。
他们往往固执己见,要做什么必须立即去做,不肯忍耐,更不肯放弃自己的要求。
他们的情绪波动也很大,稍有不如意就会哭闹。
他们不听劝告,不服管教,不肯服从大人为他们制定的规范。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父母往往会很苦恼。
其实,这些表现对于三岁儿童是正常的。
在三岁左右,几乎所有正常的孩子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相反,如果孩子到了三岁左右没有出现反抗期倒是不正常的。
据日本东京都立教育研究所与日本儿童研究所咨询部的调查,很多精神不振、意志薄弱的儿童在三岁左右没有反抗期,对这些儿童进行长期的心理辅导也往往见效不大。
那么为什么三岁儿童会有反抗期呢?首先,这是因为三岁儿童在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三岁儿童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独立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这是因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原先,儿童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
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3岁宝宝叛逆期怎么办
说到叛逆期第一印象就是到青春期之后才会出现,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叛逆期了。
3岁左右的宝宝就会有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了解3岁宝宝叛逆期怎么办?
1. 提供第二选择。
当宝宝坚持自己的想法不想听从家长安排的时候,家长可以迂回达成目的。
为宝宝提高一个封闭的答案让他去选择。
比如宝宝不愿意立刻去洗澡,那么可以让他选择是继续玩玩具五分钟还是听一个故事。
一定要是封闭的答案,不要问他你想做什么?这样可以让宝宝有一种自主选择的感觉,更容易接受一些。
2. 转移注意力。
宝宝如果提出了一些超出条件的无理要求,家长最好是转移他的注意力。
比如宝宝正在哭闹,那么家长可以用关掉电视,离开他的视线等方式打乱他的节奏,给他安排一些玩具等,让他忘记自己哭闹的原因。
宝宝的注意力是比较容易被转移的所以这个方法是非常可行的。
3. 约定规则。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有一点点原始的规则意识。
家长放下高高在上教育者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和宝宝制定一些规则,并且让宝宝了解遵守规则对自己的益处,这样他就会尊重规则,不会肆意而为了。
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
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
其实,从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抗期”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随着幼儿活动能力的增强,知识的不断丰富,孩子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孩子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是用老眼光去看待孩子,要求孩子,因而引起孩子的种种反抗行为。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反倒会影响他今后的成长。
所以说,经历“反抗期”是孩子正常发育的必然阶段。
那么,怎样才能助孩子渡过这一特殊阶段呢?1. 在这段时期里,父母要放弃那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强硬态度。
应该看到,孩子的“反抗”行为正是促进他们能力发展的心理动力。
成人应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给予适当的鼓励,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动作技巧、能力的发展。
2. 家长要助孩子发展一臂之力,对孩子的反抗行为既不能一味地满足,也不能过多地限制。
一味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和执拗;过多地限制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顺从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3. 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反抗期”特点以后,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因势利导,从旁协助,给予正确合理的教育。
比如:孩子喜欢独立行走,你就不要硬去搀扶他,可以在旁注意保护;孩子要自己吃饭、穿衣,就可以让他自己动手,而你在旁加以指导,以此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反抗期”。
Life in the first period of resistanceOver 1 years later, the baby into the so-called " first period of resistance " period. The last honest and obedient child, gradually started to become unruly, often say " not ", which in the parents, it is difficult to make things go smoothly. In fact, from the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the " resistance " is a normal phenomenon. As the children's activity ability, knowledge has been continuously enriche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changes drastically, especially to the children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the adult is often use the old view of children, child, causing a variety of oppositional behavior in children. However, from anotherperspective, if the child's personality is not development, but will affect his future growth. Therefore, through the " resistance " is the child of normal developmental stage.So, how to help your children through this special stage?1 during this period, parents should not indiscriminately tough attitude. Should see, the children of " revolt " behavior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abi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Adult should be timely seize this one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of certain behavior to give appropriate incent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child self-awareness formation and movement skills, ability development.2 parents to help children develop a helping hand, on a child's oppositional behavior can not blindly to meet, not too much restriction. Constantly meet the children easily lead to self-willed and stubborn; excessive restrictions will hurt children's self-esteem, thus become submissive and dependence, lack of independence.3 paren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s "resistance period feature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light of its general trend, assistance, to give proper education. For example: a child like independent walking, you do not hard to support him, can be in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to eat their own;, dressing, can let him do it yourself, and you were to be guid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child, help the child through a " period of resistance ".。
为什么两三岁孩子会有反抗期呢?
首先,动作能力方面的发展。
他们身体活动能力已经较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
因此他们就渴望扩大活动范围,不断尝试去独立完成新的事情。
但这些要求往往会受到家长的阻拦和限制,因此就会产生反抗。
其次,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原先,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
现在,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让“我”做的,哪些事情是“我”想做的。
因此,就想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意志。
但是这种表现往往与成人的规范相抵触,于是孩子就会有挫折感,从而导致反抗行为。
第三,许多方面发展得不成熟。
两三岁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他们感到不满,就会以直截了当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吵嚷、哭闹等。
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因此往往被大人认为是故意作对。
其实,他们无非是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的人。
两三岁孩子的思维发展水平也还不高,他们的思维缺乏灵活性,因此常常显得“死心眼儿”,比如,他们的时间概念还不强,因此哪怕告诉他只等五分钟他也不能忍耐,凡想做的事情必须立即去做。
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的反抗行为。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两岁至五岁的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
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
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
所以,做家长的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
宝贝表现一老和家长对着干
我的女儿3岁。
她从不肯做我让她做的任何事,她常常顶嘴,没有礼貌,而且以违反我的意志为乐。
从孩子第一次对你说“不”开始,你就要注意了:他可能在你不经意之间已经走入了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新时期——逆反期。
他们开始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非常不愿意别人再来干涉自己。
孩子这种逆反的心理通常会在3岁左右达到顶点。
这个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我”,或者“我要……”事事都想占据主动权。
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可能会改变孩子日常生活的事情上,比如上幼儿园,家长一定要做好迎接反对和挑战的心理准备。
家长怎么来帮助他:
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为你的孩子提供“自己当家做主”的机会。
比如早晨起来穿什么衣服,早餐吃蛋糕还是炒饭……当孩子表现合作的时候,你一定要夸奖他。
同时,对于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不合适,一定要划出清楚的界限。
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固执,你就要帮助他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许他是因为感觉受到强迫或者遭到挫折才变得如此固执己见。
有的时候,对过分倔强的孩子你也需要给他点小小的惩戒,批评或者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比如取消下午的冰激凌)都是不错的办法。
或者就使用相反的心理战术,似乎很奏效。
不妨说:“好吧!让我来帮你做这件事吧!”孩子常常会用带着独立性的着急心情插嘴说:“不!我自己可以去做。
”结果他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