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Cu_2ZnSnS_4纳米晶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73.22 KB
- 文档页数:5
ZnS微-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ZnS微/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可控合成及性能研究摘要:近年来,由于其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能,ZnS 微/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在光电子学、催化、能源存储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可控合成和性能研究方面的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介绍了ZnS 微/纳米晶的合成方法,包括热分解法、溶剂热法、水热法等。
然后探讨了不同合成方法对晶体结构、形貌和尺寸的调控效果。
最后,重点讨论了ZnS 微/纳米晶及其复合材料的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包括吸收光谱、发光性能、光催化和电化学性能等。
1. 引言:ZnS 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半导体领域的重要功能材料,具有宽禁带宽、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
目前,可控合成 ZnS 微/纳米晶以及其复合材料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对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和性能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2. ZnS 微/纳米晶的合成方法:2.1 热分解法:热分解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合成方法,通常通过将具有Zn、S 原料的化合物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热解实现。
其优点是操作简单、生产成本低。
热分解法合成的 ZnS 微/纳米晶的形貌和尺寸可通过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进行控制。
2.2 溶剂热法:溶剂热法是一种在有机溶剂中合成微/纳米晶的方法。
通过溶剂的选择和反应温度等条件,可以有效地调控 ZnS 微/纳米晶的形貌和尺寸。
溶剂热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形貌可控性强。
2.3 水热法:水热法是利用水的高温高压条件,在无机溶液中合成微/纳米晶的一种方法。
水热法合成的 ZnS 微/纳米晶形貌可通过溶液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进行调控。
水热法合成的 ZnS 微/纳米晶的优点是晶粒尺寸均匀、形貌多样。
3. 晶体结构、形貌和尺寸的调控:ZnS 微/纳米晶的结构、形貌和尺寸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不同合成方法和控制条件的调整,可以实现对 ZnS 微/纳米晶晶体结构的调控,如晶格缺陷控制、晶相控制等;对形貌的调控,如纳米片、纳米棒、纳米球等;对尺寸的调控,如直径、长度的控制等。
Cu2ZnSnS4纳米晶热注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Cu2ZnSnS4纳米晶热注射法制备及性能研究一、研究背景半导体是当今发展最快的材料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中,CZTS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材料,由Cu、Zn、Sn和S元素构成,具有优良的光电、热电性能。
CZTS属于非均质多元材料,其细微结构和晶格缺陷对其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纳米晶技术的发展为CZTS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采用热注射法可以制备纳米晶CZTS材料,具有粒径小、表面积大、本征性质优越等优点。
然而,目前关于热注射法制备CZTS纳米晶材料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热注射法制备CZTS纳米晶材料,并研究其结构、光电性能等,为其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Cu2ZnSnS4纳米晶材料的制备采用热注射法制备纳米晶CZTS材料。
具体制备过程包括前驱体溶液制备、合成纳米晶CZTS材料、纳米晶CZTS膜制备。
2. 结构表征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制备的纳米晶CZTS材料进行结构表征。
3. 光电性能测试使用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荧光光谱仪和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制备的CZTS薄膜的光电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吸收谱、发射谱、电子传递速率和电池性能等。
三、研究意义1. 探究热注射法制备CZTS纳米晶材料的适用性以及制备条件。
2. 研究对CZTS纳米晶材料的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为制备高性能CZTS材料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3. 为CZTS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实验支持。
四、预期成果通过热注射法制备高质量的CZTS纳米晶材料,并对其结构和光电性能进行表征,为CZTS材料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Na、K共掺杂对Cu2ZnSnS4薄膜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向冬梅;毕金莲;李微;张晓勇
【期刊名称】《电源技术》
【年(卷),期】2022(46)12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u2ZnSnS4(CZTS)薄膜太阳电池;研究了(3%、5%、7%、9%)的Na、K共掺杂对CZTS薄膜电池的影响。
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和环境场扫描电镜(SEM)等测试手段对薄膜样品进行表征,并采用SAN-EI XES-500T1(AAA标准)太阳光模拟器测量器件的光电转化性能;结果表明:适量的Na、K共掺杂可以改善CZTS薄膜结晶质量,抑制CZTS薄膜内部ZnS二次相的形成,改善器件性能,CZTS薄膜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由6.7%提升至8.02%。
【总页数】4页(P1465-1468)
【作者】向冬梅;毕金莲;李微;张晓勇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市薄膜电子与通信器件重点实验室;浙江知远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914.4
【相关文献】
1.镁掺杂量对钐/镁共掺杂CaCu3Ti4O12薄膜电学性能的影响
2.Sn掺杂量对Sn-Mg共掺杂ZnO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
3.共掺浓度对Na-Al共掺杂ZnO薄膜微观
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4.薄膜厚度对Mn-W共掺杂ZnO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5.掺杂浓度对Al-F共掺杂ZnO透明导电薄膜性能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u2ZnSnS4纳米晶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免费的能源已受到广泛关注。
在太阳能电池中,半导体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而硫化物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备受研究的一类太阳能电池,其中Cu2ZnSnS4 (CZTS) 是一种具有光吸收性能好、本征缺陷少、热稳定性强等优点的硫化物半导体材料。
目前CZT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米尺度上,而将其制备为纳米晶的研究并不充分。
本课题将研究CZTS的纳米晶制备方法,探究其制备条件对纳米晶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旨在为进一步提高CZTS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供重要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CZTS的纳米晶制备方法:采用溶剂热法、水热法等方法制备CZTS纳米晶,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溶液浓度等)对纳米晶的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2. 研究CZTS纳米晶的结构和光电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手段对制备得到的CZTS纳米晶的结构、形貌、光学和电学性能进行表征。
3. 探究CZTS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通过将制备得到的CZTS纳米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或固态太阳能电池中,研究CZTS纳米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效果。
三、研究进展和计划
目前,已完成了初步的实验室操作培训和相关文献阅读,掌握了纳米晶制备方法和性能表征手段。
下一步将针对制备条件和性能表征进行
实验研究,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实验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
Cu2ZnSnS4纳米颗粒的微波法制备及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Cu2ZnSnS4纳米颗粒的微波法制备及性质研究【背景】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催化、光催化、电化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Cu2ZnSnS4 (CZTS) 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太阳能吸收材料,其光电转换效率高、丰度高、环保等特点使其成为目前新能源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
然而,传统制备CZTS的方法缺乏绿色、高效、快速的方法。
【研究目的】利用微波辅助法快速制备CZTS的纳米颗粒,并对其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探究其应用于新能源领域的可能性。
【研究内容】1. 研究微波反应法制备CZTS纳米颗粒的影响因素;2. 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CZTS纳米颗粒进行结构、形貌等表征;3. 进行光学性能测试,探讨CZTS纳米颗粒在光电转换领域的应用可能性。
【研究意义】利用微波法制备CZTS纳米颗粒,不仅能够实现绿色、高效、快速制备,而且可以在太阳能吸收材料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本研究可拓展微波合成纳米材料的应用和研究领域。
【研究方法】1. 采用化学还原法进行CZTS的前驱体制备;2. 利用微波法进行CZTS纳米颗粒制备;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结构、形貌进行表征;4. 进行光学性质测试。
【预期结果】1. 利用微波法成功合成CZTS纳米颗粒;2. 对CZTS纳米颗粒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详细表征,预计得到其光电转换的性能;3. 为绿色合成和应用CZTS等太阳能吸收材料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研究难点】1. 微波法合成CZTS纳米颗粒的影响因素研究;2. 制备过程中的良好复现性;3. 局部结构和电学性质的表征。
从ZnSe:Mn/ZnS的制备探讨高质量纳米晶的合成与掺杂机理摘要:在制备ZnSe:Mn/ZnS纳米晶的基础上,从原料来源、合成工艺和掺杂三方面进行高质量纳米晶制备的机理分析。
其中,原料来源、配体浓度、反应温度与时间均影响纳米晶的量子产率;Mn2+能够成功掺杂到ZnSe/ZnS纳米晶中,其溶液在紫外灯照射下呈亮黄色,荧光发射峰位于585nm附近。
关键词:高质量纳米晶机理一、引言自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标志着纳米科学与技术正式诞生。
由于纳米晶具有宽且连续的吸收光谱,窄且对称的发射光谱,良好的光化学稳定性与热稳定性等特点[1-2],二十多年来倍受材料工作者的瞩目。
目前,纳米晶的制备有二个发展趋势[3]:一是合成方法的改革,采用低成本、低污染的绿色环保型试剂取代高毒、昂贵的试剂,使合成过程更简便、经济、环保;二是纳米晶结构的变化,经历了单核纳米晶、核/壳纳米晶和多元混晶纳米晶三个过程。
所制备的纳米晶质量大大提高,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更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本文是在前期制备ZnSe:Mn/ZnS基础上,从机理分析上探讨高质量纳米晶的合成与掺杂,以便于改进和优化合成工艺与路线。
纳米晶的合成采用金属有机合成法,将“一锅法”成核与“滴注法”生长相结合;掺杂采用生长掺杂,即过渡金属Mn2+先吸附于纳米晶晶核的表面,再生长新的壳层,使杂质原子完全处于纳米晶的内部。
二、实验基金支持:2014 年科技部科研院所专项(2014EG111223)作者简介:苏娟(1969—),女,江苏兴化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工程师,学士,现从事发光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
1. 实验原料及仪器所用试剂:硒粉(Se,99.999%,Alfa Aesar 公司和阿拉丁),硫粉(S,99.99%,Aldrich 公司和阿拉丁),十八烯(ODE,Tech90%,Alfa Aesar 公司和阿拉丁),油胺(OA,tech≥70%,Alfa Aesar公司和阿拉丁),硬脂酸锌(ZnSt2,12〜14%ZnO,Alfa Aesar 公司),硬脂酸锰(MnSt2,95%,City Chemical公司),正己烷(AR)、丙酮(AR)和甲醇(AR)均购自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
CuInS2和ZnS光电材料的制备及结构表征中期报告摘要:本文对CuInS2和ZnS光电材料的制备与结构表征进行了中期分析和总结。
本研究采用了溶剂热法制备CuInS2和ZnS纳米粉体,并采用X 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CuInS2和ZnS的制备工艺对其结构和性质均有明显影响。
关键词:CuInS2;ZnS;溶剂热法;XRD;SEM;UV-Vis引言:针对能源紧缺问题,光电材料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CuInS2和ZnS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具有极高的应用潜力,可用于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等领域。
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CuInS2和ZnS 纳米粉体,并通过XRD、SEM和UV-Vis DRS等技术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为后期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实验:1.制备CuInS2纳米粉体将Cu(NO3)2·3H2O、In(NO3)3·3H2O和SC[NH2]2溶于甲醇,经紫外辐射处理后于120℃条件下经反应生成CuInS2。
2.制备ZnS纳米粉体将Zn(NO3)2·6H2O、CS(NH2)2、与THF混合并加入Na2S·9H2O,经过离心沉淀、洗涤和干燥处理后制备得到ZnS纳米粉体。
3.结构和性质表征使用XRD分析仪测定样品的结构特性,并使用SEM观察其形貌;采用UV-Vis DRS分析仪测试样品的光学性质。
结果与分析:1.CuInS2纳米粉体制备条件的优化通过改变不同反应条件进行实验,发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CuInS2纳米粉体质量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120℃条件下反应60分钟时,所制得CuInS2纳米粉体的结晶度和粒径达到最优。
2.ZnS纳米粉体特性分析通过SEM观察,发现所制得的ZnS纳米粉体呈球形粒子,平均粒径约为50 nm左右。
Cu2ZnSnS4和Cu2NiSnS4的制备与表征研究的开题报告标题:Cu2ZnSnS4和Cu2NiSnS4的制备与表征研究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太阳能电池已成为一种被广泛关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其中,硫化合物太阳能电池(CIS,CIGS 等)因其高转换效率、低成本、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而备受青睐。
Cu2ZnSnS4(CZTS)和Cu2NiSnS4(CNS)是一类新型硫化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丰富的元素资源和环保的特点。
因此,CZTS和CNS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 研究现状及不足目前,CZTS和CNS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热解法、沉积法、化学还原法等。
其中,热解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制备方法。
通过热解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CZTS和CNS薄膜,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但目前CZTS和CNS的合成方法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反应条件复杂、制备过程中易受到氧化等因素的影响。
3.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热解法制备高质量的CZTS和CNS薄膜,并对其进行表征。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所需的前驱体材料;(2) 利用热解法制备出CZTS和CNS薄膜,并对其进行物理性质的表征,如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光学性能等;(3) 探究不同反应条件下对CZTS和CNS薄膜性能的影响。
4. 研究方法及实验步骤(1) 合成前驱体材料:采用化学合成方法,将Cu2S、ZnS、SnS2、NiS等前驱体材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所需的前驱体材料。
(2) 制备CZTS和CNS薄膜:将合成的前驱体材料均匀涂覆在比例为1:1:1:4的TiO2薄膜表面上,进行热解反应制备CZTS和CNS薄膜。
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气氛等条件的变化将影响薄膜的成分、相结构、表面形貌等物理性质。
(3) 对CZTS和CNS薄膜进行表征: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仪器对所制备的CZTS和CNS薄膜进行表征,分析其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质等。
ZnSe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OLEDS)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这种器件不仅在大屏幕显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其低成本、高效率、柔性、轻薄等优点,也被广泛用于光通信、传感等领域。
在OLEDS的设计中,控制电荷、能量的传输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ZnSe纳米晶被广泛应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
ZnSe纳米晶具有较小的禁带宽度和强的量子大小效应,因此具有更高的载流子浓度、更高的迁移率和更快的电荷传输速度。
ZnSe纳米晶还可以与有机分子形成特定的电子-空穴耦合和电荷传输通道, 在OLEDS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如何有效地合成ZnSe纳米晶并应用于OLEDS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1. ZnSe纳米晶的制备方法的研究ZnSe纳米晶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物理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本研究将重点研究利用溶剂热法合成ZnSe纳米晶的方法,并通过XRD、TEM、HRTEM、UV-Vis等方法对其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
2. 制备ZnSe纳米晶修饰的OLEDS利用制备好的ZnSe纳米晶,将其修饰于OLEDS器件中,并优化其电学和光学性质。
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ZnSe纳米晶来调节其电学和光学性质,并优化其在OLEDS中的应用。
三、研究成果和展望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nSe纳米晶,并将其应用于OLEDS器件中,优化了器件的性能。
未来,本研究将继续优化ZnSe 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并探索更多其在OLEDS中的应用,以期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ZnS纳米晶体自组装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纳米晶体是一种尺寸在1~100nm的晶体,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在光学、电学、磁学和化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ZnS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其具有优良的光学和电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光催化、光电化学和光化学反应等领域。
与传统的ZnS材料相比,纳米晶体ZnS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更好的光催化性能,因此在环境净化、太阳能转化和人工光合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自组装是一种有效的纳米晶体制备方法,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表面修饰实现纳米晶体的定向组装和构筑,从而实现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的调控和增强。
本课题旨在探究ZnS纳米晶体自组装及其光催化性能,从而为纳米晶体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 负载剂的选择与表面修饰
通过实验筛选适合负载ZnS纳米晶体的载体材料,并对其表面进行剂修饰,从而增强其对ZnS纳米晶体的吸附能力和分散性。
2. 纳米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使用水热法制备ZnS纳米晶体,并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
3. 纳米晶体的自组装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负载材料的表面性质,探究ZnS纳米晶体的自组装形态及其形成机制,分析影响自组装形态的因素。
4. 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采用纳米晶体自组装薄膜进行光催化反应,比较不同自组装形态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三、预期结果
本课题预期研究得到ZnS纳米晶体的自组装形态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了解ZnS纳米晶体的光催化性能,为ZnS纳米晶体的制备和应用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支持。
Cu2ZnSnS4纳米晶微球的制备及其表征张美娟;刘晶冰;宗恺;汪浩;孙玉绣;严辉【摘要】Nano Cu2ZnSnS4 (CZTS) microsphere was prepared by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using glycol as solvent. The phase, 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as-synthesized products were investigat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Raman spect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btained nano microsphere was composed numerous CZTS nanocrystals with tetragonal phase structure and had a good absorption of visible light. In addition, a possible fabrication mechanism of nano CZTS microsphere was also inferred.%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由纳米晶组装而成的Cu2ZnSnS4(CZTS)微球.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拉曼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所得微球的结构与成分、颗粒大小与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溶剂热法制得的CZTS粉体具有四方晶相结构,微球由纳米晶组装而成,对可见光有良好的吸收;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颗粒尺寸逐渐增大,且对形貌有一定影响;此外,文中还对CZTS微球的形成机理做了推测.【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13(029)002【总页数】5页(P333-337)【关键词】CZTS纳米晶微球;溶剂热;太阳能电池【作者】张美娟;刘晶冰;宗恺;汪浩;孙玉绣;严辉【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100124;成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成都610041;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 100124;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北京 100124;成都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技术研发中心,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3.5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日益消耗,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32·2019年第05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19)05-0032-03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器件*杜继红,张冰,孙明烨(牡丹江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采用高温热分解法大批量地合成了CuInS2裸核量子点,通过包覆ZnS壳层提高其发光量子效率;对CuInS2裸核量子点和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将CuInS2/ZnS核/壳量子点与GaN蓝光二极管芯片相结合,组装了基于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红光发射照明器件。
通过改变所涂覆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量,可以调节其发光二极管的红光成分,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红光发射强度的CuInS2/ZnS核/壳量子点基发光二极管。
关键词:CuInS2量子点;ZnS壳层;高温热分解法;发光二极管中图分类号:O657.3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9.05.032量子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发光量子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经表面修饰,其稳定性也能满足实用化的要求,因此在照明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1]。
目前合成CuInS2量子点的方法主要有溶剂热法、单一前驱体分解法、光化学分解法和热注入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大批量生产CuInS2量子点,而且在制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溶剂,导致材料成本偏高。
本文通过高温热分解法,大批量地合成CuInS2/ZnS核壳量子点,并将其涂敷在GaN基蓝光芯片上,通过调节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量,能够有效地改变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成分,即可得到具有不同红光发射强度的CuInS2/ZnS核壳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
1实验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实验仪器:磁力搅拌加热套,高速离心机,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荧光分光光度计,透射电镜(TEM)。
利用Cu2SnS3纳米晶和Zn离子混合溶液制备Cu2ZnSnS4薄膜童正夫;杨佳;颜畅;郝萌萌;刘芳洋;蒋良兴;赖延清;李劼;刘业翔【期刊名称】《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年(卷),期】2016(026)008【摘要】在非真空条件下,选用无毒原材料,采用溶液法制备Cu2ZnSnS4薄膜。
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以及拉曼等研究手段,对Cu2ZnSnS4薄膜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通过循环伏安及光电测试,探讨Cu2ZnSnS4薄膜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采用溶液法制备的Cu2ZnSnS4混合前驱体溶液主要由Cu2SnS3纳米晶和Zn离子组成,将其滴涂成膜后,经过550°C退火,最终可以得到Cu2ZnSnS4薄膜;制备的Cu2ZnSnS4薄膜对氧化还原对I3−/I−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取得了1.09%的光电转化效率。
%The Cu2ZnSnS4 thin film was prepared by a facile solution method without vacuum environment and toxic substance.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film was studi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X-ray diffraction (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and Raman scattering measurements. Through cyclic voltammetry and photo-electricity tests,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prepared film as the counter electrode of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xed precursor solution mainly consists of Cu2SnS3 nanoparticles and Zn ions. After 550 °C annealing process onthe precursor film prepared from the mixed solution, Cu2ZnSnS4 thin filmis obtained. Beside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epared Cu2ZnSnS4 thin film has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 the redox reaction of I3−/I− and the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with the prepared Cu2ZnSnS4 thin film as the counter electrode achieves the efficiency of 1.09%.【总页数】7页(P2102-2108)【作者】童正夫;杨佳;颜畅;郝萌萌;刘芳洋;蒋良兴;赖延清;李劼;刘业翔【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Australian Centre for Advanced Photovoltaics,School of Photovoltaic and Renewable Energy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Sydney,NSW 2052,Australia;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 Australian Centre for Advanced Photovoltaics,School of Photovoltaic and Renewable Energy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Sydney,NSW 2052,Australia;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长沙 410083【正文语种】中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u2ZnSnS4和SnS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Cu2ZnSnS4和SnS薄膜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硅太阳能电池仍然是主流,但其制造成本较高。
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制造成本低、柔性、轻薄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Cu2ZnSnS4和SnS薄膜是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对Cu2ZnSnS4和SnS薄膜的制备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内容:1. 制备Cu2ZnSnS4和SnS薄膜的优化工艺研究;2. 分析Cu2ZnSnS4和SnS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能;3. 探究Cu2ZnSnS4和SnS薄膜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性能;4. 分析Cu2ZnSnS4和SnS薄膜在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研究方法和流程:1. 制备Cu2ZnSnS4和SnS薄膜的优化工艺:通过靶材溅射或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在不同的衬底上制备Cu2ZnSnS4和SnS薄膜,研究制备工艺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2. 分析Cu2ZnSnS4和SnS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能: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手段,分析薄膜的结构、形貌、光学特性等;3. 探究Cu2ZnSnS4和SnS薄膜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性能:通过制备太阳能电池并测量其光电流、填充因子等参数,评价Cu2ZnSnS4和SnS薄膜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性能;4. 分析Cu2ZnSnS4和SnS薄膜在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通过测量薄膜的电学性质,探究其在纳米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潜力。
预期结果:1. 确立Cu2ZnSnS4和SnS薄膜的优化制备工艺;2. 分析薄膜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为其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3. 发现Cu2ZnSnS4和SnS薄膜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性能,为其在新型太阳能电池研究中提供借鉴;4. 探究Cu2ZnSnS4和SnS薄膜在纳米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为其在新型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核/壳结构ZnS:Cu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基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学、催化剂、生物医学等领域。
其中,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因其在表面修饰和光电性方面的优越性能而备受关注。
在核/壳结构纳米材料中,通过在纳米晶体表面包覆一层壳层,可以有效地调控其光电性质。
其中,ZnS:Cu是一种重要的光致发光材料,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制备ZnS:Cu核/壳结构纳米粒子并研究其发光性质,对于深入理解其荧光机制和开发其新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ZnS:Cu纳米粒子,并探究其光学性质和荧光机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制备ZnS:Cu纳米粒子;(2)制备核/壳结构ZnS:Cu纳米粒子;(3)对样品进行表征,包括形貌、尺寸、组成等;(4)研究样品的荧光性质和荧光机制。
2. 研究方法:(1)制备ZnS:Cu纳米粒子:本实验采用沉淀法制备ZnS:Cu纳米粒子,在反应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调节纳米粒子的尺寸和形貌。
(2)制备核/壳结构ZnS:Cu纳米粒子:将ZnS:Cu纳米粒子作为内核,通过添加外层材料和调控反应条件,在其表面生长一层壳层。
(3)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样品进行形貌和组分分析。
(4)荧光性质研究:采用光致发光(PL)光谱仪对样品的荧光性质进行测试,探究其荧光机制。
三、预期研究结果本次研究预期可以制备具有较好荧光性能的核/壳结构ZnS:Cu纳米粒子,并研究其荧光机制和光电性质。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该材料的荧光机制、探索其新的应用和开发新型纳米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