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 刘邦性格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329.74 KB
- 文档页数:13
242学习版《鸿门宴》中刘邦的精明首先体现在项伯告密的相关故事情节中,当刘邦惊闻项羽要灭掉自己这一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
从最初的“为之奈何?”到紧接着的“且为之奈何?”这就是主帅刘邦主动地向谋士张良问计,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刘邦没有丝毫的高高在上、自高自大。
这就和后文中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中的项羽形成鲜明对比,项羽对范增的态度,反衬出刘邦的礼贤下士,也反衬出刘邦集团的和谐团结、同心同德。
因此,张良给刘邦定下了化解此次危机的大政方针,对外一致说“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刘邦的精明还和他的用人不疑有关,当项伯劝张良与自己一道逃走,不要留下来和刘邦一道送死时,刘邦并未怀疑张良似乎对己不忠,只是问了一句“君安与项伯有故”,这仿佛也谈不上是怀疑张良,即便有,也恐怕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罢了,“现正是要通过张良结识拉拢项伯为己解除危局的关键时候,哪里容许自己有那么多的怀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充分信任自己的下属。
”从后文刘邦对张良的倚重来看,也表现出了刘邦对张良是充分地信任,没有丝毫的怀疑。
在这一部分故事情节当中,除了刘邦的礼贤下士、主动问计以及与张良之间的上下同心、团结协作之外,还叙写到了刘邦对项伯这个人物的拉拢和利用。
项伯者谁?项羽季父也!“季父”何意?也就是项羽的叔父。
在项羽决定出兵灭掉刘邦的前夜,项伯的出现,无异于是刘邦的救命菩萨。
刘邦清醒地知道,现在自己和项羽实力相差悬殊,文中也交代了,“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现在自己在项羽面前不能摊牌决战,只能示弱搞好关系。
刘邦意识到,抓住了项伯这一关键人物,就能让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
用好了项伯这颗棋子,就会盘活整个棋局,使整个不利局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所以,刘邦主动地邀请项伯见面,并对项伯以兄长相称,更是与项伯约为儿女亲家。
这一方面体现了刘邦的能屈能伸与机动灵活,一方面也体现出刘邦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通过统一战线的手段让敌方的人甚至是敌方主帅身边的人为己所用。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都有什么人物
2021-09-24
鸿门宴的主人公是刘邦。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
下面是《鸿门宴》各人物形象分析相关内容,来看一下!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鸿门宴》各人物形象简单分析
张良:沉稳机智,处事不惊,处事有方,知人知己,多谋善断。
范增:越俎代庖,妄自尊大,骄横急躁,老谋深算等
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粗犷豪放。
项庄:勇而无谋,笨拙无能。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应变,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圆滑狡诈,细心机警。
项羽: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大无谋,寡谋轻信,沽名钓誉,缺乏
远见。
项伯:徇情,泄密,糊涂蛋。
曹无伤:鲁莽草率。
2《鸿门宴》的故事大概
项羽得知刘邦入了关中,大怒,立刻回师咸阳,在函谷关外守候,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项伯竟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刘邦不得不去。
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加之樊哙相助,安然逃脱。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分析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
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
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
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
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
到了项羽面前。
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
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2、坚决果断,有奸必肃。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发现曹无伤为内奸,立即诛杀,毫不手软。
3、知人善用。
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对谋臣张良献策,言听计从,及时采纳。
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鸿门宴塑造人物的手法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整篇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炼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了,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跃然纸上。
比如,当刘邦来到鸿门谢罪时,听过刘邦一套精心准备的花言巧语后,项羽竟然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到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位置是颠倒的,本来该解释的是刘邦,而项羽却急于辩白,从而和刘邦以释前嫌,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人不善掩饰、近乎愚蠢的性格特点。
2、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鸿门宴》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大致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二自然段为宴前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刘、项两军在驻地、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对比,简要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在幕后所做的活动,为后文揭示成败的原因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埋下了铺垫。
鸿门宴中刘邦的个性特征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
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戏剧性,更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下面笔者试从《鸿门宴》一文中分析刘邦的个性特征。
一、坚忍克己,胸怀大志。
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忍克已,因而赢得关中父老的一致好评,为他将来胜算项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鸿门宴上,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
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隐忍不发,甘居下坐。
二、善用人才,虚怀若谷。
刘邦善用人才,像张良,樊哙等这样一批能臣勇士都对他忠心耿耿。
同时,他又虚怀若谷,善于采纳他人意见。
他每走一步棋,必然卑躬征询。
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
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三、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
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
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
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
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
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之一,发生于公元前206年。
宴会上主角们各具性格,这里将进行人物性格分析。
1. 项羽:勇猛果敢
2. 刘邦:精明谨慎
刘邦是宴会上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精明谨慎,足智多谋的领袖。
不同于项羽,刘邦更重视计划和策略。
他不急于行动,而是认真分析整个局势,做出最合理的决策。
他的外表庸俗,但却善于借鉴敌人的优点。
这种谨慎的性格让他更能鞭策自己的部下,并迅速调整自己的行动,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吕布:野心勃勃
吕布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男人,具有野心勃勃的性格。
他野心勃勃,希望成为真正的大人物。
在宴会上,他向项羽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并提出加入项羽的要求。
不幸的是,他受到了项羽和其他成员的嘲笑和不屑,这触发了他的狂妄和愤怒。
他也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忽略了自己的劣势和缺陷。
4. 韩信:狡黠多端
韩信是另一个重要人物。
他是一个狡黠多端的人,总是设法从困境中脱身。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勇士,但他的智慧和反应灵敏度让他在宴会上很快就成为了一个重要人物。
他擅长利用关键时刻来展示自己,如在宴会上与项羽难分难舍之时,他提议用炮轰鸟群的方式来解救孙子,这让项羽感到非常惊讶和欣赏。
然而,韩信的性格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他的狡猾做法已经超出了他的掌控范围。
综上所述,鸿门宴上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这些特点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局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是鸿门宴成为历史上著名事件的原因之一。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1、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用人,善于应变。
2、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自矜功伐。
3、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4、曹无伤:不忠不义。
5、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6、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的作文说起鸿门宴,那可真是一场充满了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的大戏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宴会上各位人物的性格。
先来说说刘邦吧。
这家伙,那叫一个能屈能伸。
在项羽面前,那姿态放得极低,一脸的谦卑和讨好。
心里头估计打着小算盘呢,可表面上却装得跟个无害的小白兔似的。
他善于随机应变,一有风吹草动,就能迅速想出应对之策。
说白了,就是个狡猾的老狐狸,懂得审时度势,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大业,啥面子都能不要。
再看看项羽,勇猛是真勇猛,可这脑子就不太好使啦。
太容易相信别人,又刚愎自用。
人家刘邦几句好话一说,他就晕头转向了。
而且还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他干掉刘邦,他就是下不了决心。
这性格,要是放在平常,可能还能说他有点仁义,可在这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那就是致命的弱点啊!
范增呢,那可是个老谋深算的主儿。
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刘邦是个大威胁。
他一心为项羽着想,只可惜项羽不听他的。
他那个着急上火啊,估计心里都在骂项羽是个糊涂蛋。
张良就聪明得很啦,冷静沉着,一直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
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来化解危机,是刘邦的得力军师。
樊哙也是个猛人,忠心耿耿不说,还胆大心细。
闯进鸿门宴的时候,那气势,把项羽都给震住了。
鸿门宴上这几个人物,性格各异,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才决定了这场
宴会的走向和他们各自的命运。
这场历史上的精彩对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从鸿门宴中看出刘邦是个什么样的人微作文要说这鸿门宴,那可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饭局!在这场饭局里,刘邦的表现那叫一个精彩,让咱能看出他可不是一般人。
咱先瞧瞧刘邦去赴宴之前的那股子机灵劲儿。
他知道项羽的势力大,自己这会儿要是硬刚,那指定没好果子吃。
所以他收起了平日里的张狂,摆出一副低姿态,那小心思转得比风车还快。
到了鸿门宴上,刘邦那一脸的谄媚和讨好,真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一见到项羽,立马就开始赔不是,嘴里说着一堆谦卑的话,什么“将军您威猛无敌,我刘邦能跟您一起打仗那是我的荣幸,可不敢有二心呐”。
那表情,那语气,就好像他真是项羽的小跟班一样。
项羽听了刘邦这一番话,心里估计也有点飘飘然。
刘邦呢,一边说着,一边眼睛还滴溜溜地转,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他心里清楚,这宴会上可是危机四伏,一个不小心就得脑袋搬家。
当项羽的谋士范增一个劲儿地给项羽使眼色,让他赶紧除掉刘邦的时候,刘邦心里那叫一个紧张啊。
可他表面上还是装得镇定自若,该吃吃,该喝喝,还时不时地跟项羽套近乎,拉家常。
再看刘邦应对项庄舞剑的时候,那更是惊险万分。
项庄那剑可是明晃晃地朝着刘邦刺过来,刘邦的后背估计都被冷汗湿透了。
但他硬是能强装笑脸,还跟项庄打着哈哈,“兄弟,你这剑舞得真好,有机会可得教教我呀”。
这时候,多亏了他的好兄弟樊哙冲了进来。
樊哙那气势,把项羽都吓了一跳。
刘邦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拉着樊哙,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哎呀,樊哙兄弟,你可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呐”。
整个鸿门宴的过程中,刘邦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在各种危险的缝隙中穿梭。
他能屈能伸,见风使舵,把自己的小命紧紧地攥在手里。
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你说他胆小吧,可他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还能保持冷静;你说他狡猾吧,可在那个乱世,不狡猾点怎么能活下去呢?从鸿门宴里刘邦的表现来看,他就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能忍辱负重,又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什么时候该出手,这种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和对自身处境的清晰认识,让他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笑到了最后。
《鸿门宴》人物形象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
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人物分析
“鸿门宴”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事件,被现代人形象地称为“史上最著名的饭局”。
我认为鸿门宴之所以流传千年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所体现出的鲜明的人物性格。
我在这里对其中几人的性格作简要分析。
先说刘邦。
虽然刘邦初期时的军事实力远不如项羽,但他最终却能击败项羽,称霸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屈能伸、很有心计的性格特点和内心的雄心壮志。
虽然他入关前“贪与财货,好美姬”,但在入关后却能“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充分说明他胸怀大志,并不贪图享乐。
在听张良汇报项伯来访之事后,他没有发怒,而是询问该怎么办,体现出他为人随和又实事求是的特点。
面对项伯的质问,刘邦先以礼相待,之后又做了一番解释,既表达了不敢违抗项王的意思,又请项伯将他的意思告诉项王,可谓左右逢源。
再说樊哙。
根据文中叙述,他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车右,但他身上同样有闪光点。
首先,他对刘邦很忠诚。
听说刘邦在宴上面临危险,他立刻说“与之同命”,并不顾危险闯入大帐。
面对项王,他毫不畏惧,“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问他能否再喝时,他不卑不亢地回答,先表达了自己“死且不避”的气魄,之后叙述刘邦先入关的事实,并告诉项羽:杀了他是不道德的。
一连串的话语可谓天衣无缝,使项羽无言以对。
最后再说说项羽。
楚霸王虽然令人敬畏,但他身上也有很多不可取的地方。
鸿门宴是一个绝佳的除掉刘邦的机会,但他却没有狠下心来,放走了刘邦,最终被刘邦打败。
另外,“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句话表现出他的愚蠢,令人叹息。
以上是我个人对这几个人物的理解。
析
XI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而其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课文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然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长期陷于只见“字、词、句”、不
见“篇、章、人”的泥淖之中。
一些教师上课讲字词,下课反复整理字词,疲惫不堪;学生则上课听字词、记字词,课后背字词、默写字词,对文言文学习毫无兴趣。
这样既磨灭了教师的教学激情,又扑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僵硬的文本分析不过是对篇章结构的肢解,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只有那些貌似与文本相隔甚远、对高考毫无裨益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文本,徜徉在文言文的海洋中。
在《红楼梦》中,香菱在学诗时曾有过这样感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
有似乎无理在线课堂。
鸿门宴人物分析《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一、分析人物形象(一)刘邦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刘邦的语言:1.为之奈何?性格:谦虚谨慎,善于用人2.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性格:有心机3. 君安与项伯有故?性格:多疑4.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性格:善于应变5.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倍德也。
性格:善于言辞6.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 今者出,未辞也。
为之奈何?8.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性格:思虑周全9.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细节:1.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性格:机敏过人2.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性格:有胆识3. 沛公北向坐。
性格:能屈能伸4.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性格:善于应变5. 乃令张良留谢。
性格:思虑周全6.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性格:果断10. 沛公至军,立诛曹无伤。
性格:行事果断对比:张良对他的忠诚:善于用人(二)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项羽的语言:1.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性格:轻敌自大2.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性格:心无城府3. 客何为者?性格:4. 壮士!赐之卮酒。
性格:5. 赐之彘肩。
6. 壮士!能复饮乎?7. 沛公安在?细节描写:1. 项羽大怒曰:性格:草率鲁莽2. 项王、项伯东向坐性格:轻敌自大3. 项王默然不应性格:优柔寡断4. 项王未有已应。
性格:寡谋轻信5.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性格:眼见不远6. 项王许诺性格:沽名钓誉对比:不听范增所言:不善用人1.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自己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