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和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46 KB
- 文档页数:3
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问题与对策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陆地区,河南省成为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承接地。
然而,河南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这篇文档将分析河南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能源供应等方面存在不少瓶颈。
这使得企业在河南进行生产时面临着交通不便和能源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还限制了其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对策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河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交通、能源等方面。
加快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修建,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
对策二:优化交通运输网络改善河南的交通运输网络,提升河南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通性。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干线、水运港口等,加强河南与外部地区的交通联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问题二:人才匮乏河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着人才匮乏的挑战。
由于长期以来人口流出的现象,河南的技术人才相对不足。
这给企业在河南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对策一:加强教育培训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为企业提供合适的人力资源。
对策二:引进外部人才和优秀企业除了培养本地人才,政府还应该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和优秀企业。
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他们到河南工作和创业,推动河南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问题三:环境污染治理不到位河南省长期以来发展重工业,由此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对策一: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政府应该加大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确保其合规运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贾志增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9期[摘要]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其影响从虚拟经济渗透到实体经济,我国经济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地、能源、劳动力、环保成本提高,承载能力减弱,很多企业纷纷倒闭。
再加上东部地区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占领市场的空间日益减少。
因此迫于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出于对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客观要求将一些已没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承接全球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历史新机遇,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大省的河南在能源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基本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着问题,如产业配套能力不足等,面临着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竞争优势;产业配套能力不足;河南[作者简介]贾志增,河南财经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结构理论与政策,河南郑州,450000[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9-0066-0004一、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分析(一)产业转移的相关概念1.产业转移的定义产业转移是指资源禀赋结构或市场需求环境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或国家转移到另一地区或国家的一种经济过程,常常表现为同属于某一产业或若干产业的多数企业通过空间转换,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意愿和行为。
经济要素的趋利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扩大、成本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使得区际产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
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
2.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河南省是中国的中部省份,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口众多。
为了实现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该制定有关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明确转移的重点和方向,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税收支持。
2. 优化产业布局:河南省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选择合适的产业进行转移,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要注重平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
3. 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支持:为了吸引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河南省应该提供充足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支持,如工业园区、交通网络和电力供应等。
也要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避免耕地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吸引:人才是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河南省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同时也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
5. 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力。
河南省应该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 加强环境保护: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省应该注重环境保护,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
要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强化环境执法。
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 加强产业链建设:河南省应该注重发展完整的产业链,提高自身的附加值。
可以发展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等环节,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8. 加强区域合作:河南省可以通过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以通过联合建设工业园区、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推动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以及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共同努力。
通过有效的措施和政策,河南省有望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产业转移的实质是生产力在空间上的转移,它不仅促进了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进步。
在新形势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已初见成效,但在软环境、配套设施、科技创新、交通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鉴于此应从改善投资环境、承接配套产业转移、重视高新技术建设、提升中原经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着手,扩大河南省承接产业的规模,提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遵从比较优势的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
产业转移不仅提升了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需要,保持了经济活力,而且也推动了不发达地区经济大幅度增长的强大动力。
它不仅会给承接地区带来大量的生产要素,促使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还会带来与之相适应的新方法和新观念。
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通过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从发达国家或地区吸引大量的资金,将一些先进的技术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30多年的高速发展,使沿海地区出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紧张的局面,导致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
与河南等中部地区相比,同等产品成本将高出30%-40%,于是沿海地区将把自己不再具有的比较优势产业转向中西部处于产业梯度较低的区域。
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大省,具有地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河南产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一)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省利用国内外资金总量不断扩大的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
在“十一五”期间,外商直接投资从18.45亿美元增加到62.47亿美元,省外直接投资从1003.98亿元增加到2743.40亿元。
仅2010年的对外劳务合作、承包工程、设计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就比上年增长48.6%。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提升对策摘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期,通过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提升的对策,以期对促进全省经济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承接产业转移;产业提升;对策;河南产业转移是指在资源、产品需求或其他条件发生变化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顺从比较优势变化方向,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其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的一种经济现象[1]。
产业转移不仅是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承接国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为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大省,近几年在工业的带动下全省经济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产业层次较低,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产业,工业创新能力较弱,在区域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实现产业升级要求迫切[2]。
当前,河南省正面临我国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减缓就业压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推进产业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是个双赢的过程,通过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不仅能引进优质资本,学习和吸收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变本地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本地产业的升级,而且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和税收,加速本地经济的发展。
因此,河南省要提升开放水平,抓住东部沿海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来推进全省产业升级。
二、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交通优势明显,但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创新能力相对落后,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和区位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通过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促进本地纺织、服装、鞋帽、建材、煤炭、电力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升级,并适当的承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作者:任金玲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6期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中原经济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当前,如何促进中原经济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省内研究的热点。
同时,伴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是中原经济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一个重要契机。
因此,研究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现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长期经济发展,要素成本持续增加,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作为全国重要的产业承接地,近几年,尤其是2006年,商务部提出旨在促进国际产业和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转移的“万商西进”工程后,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步伐明显加快。
河南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河南省承接区际产业转移得到快速增长。
河南省省利用省外资金2003年仅为300亿元,2005年达到503.55亿元,2006年比上年基本翻了一番,跨过千亿元大关,达到1003.98亿元。
自此,河南省利用省外资金快速增长,至2011年,全省新增省外资金项目5398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016.3亿元,年平均增长60%,2012年,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7亿元。
其中,2008-2012年间五年间全省吸引境外省外资金折合人民币1.8万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四分之一强。
省外资金成为河南省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
(二)在引进省外资金过程中产业转移特征明显,沿海地区是河南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地。
以2012年上半年为例,全省新增省外资金项目3169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612.9亿元。
其中在向我省转移产业的省份中,广东省实际投入资金364.3亿元,居第一位;其他依次是北京市、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和福建省,这些省市共实际注入我省资金达1706.8亿元,占比超六成,成为我省承接区域性产业转移的重点省市。
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河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省份之一,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河南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一、加大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力度1.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在税收、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吸引外资和企业将产业转移到河南省。
2. 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合作,积极争取项目落地,推动东部地区重要制造业转移至河南省,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3. 支持和鼓励本土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二、加强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和管理1. 制定详细的产业转移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划,明确产业转移的方向和目标,合理布局产业转移区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2. 加强对产业转移项目的管理,加大环境监测和评估力度,确保产业转移项目达到环保要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加强对产业转移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与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协作,形成压力传导机制,确保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落地和实施。
三、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1. 建立健全环保技术研发体系,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提高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
2. 积极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浪费。
3. 加强环保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动企业的绿色发展。
四、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1. 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强污染物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2. 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3.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能力,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和修复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