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78 MB
- 文档页数:2
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的重要性危重病包含急性严重创伤,严重感染,器官急、慢性功能障碍等,其代谢改变甚为复杂,虽有共性但个体差异甚多。
总的来讲,它可以具有创伤后的代谢改变,也可以是感染引起的代谢改变;有营养不足的饥饿代谢改变,也有器官功能障碍带来的代谢改变。
一个危重病人可以是以一类代谢改变为主,也可能有二、三类代谢改变,这给营养支持带来了困难。
危重病人多呈高代谢状态,分解代谢高于合成代谢;也可以是低代谢率,但即使是低代谢率,分解代谢仍然高于合成代谢。
危重病人中的绝大多数是高代谢,只有那些高度营养不良或器官功能不全的病人,机体内贮存的脂肪、蛋白质已高度消耗,难再有燃料供机体应用,分解代谢低,合成代谢更低。
高代谢是由于机体对外来侵袭过度急性反应的结果。
细胞因子TNF、IL-l、IL-6等引起神经内分泌改变,分解激素如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大量增加,出现了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糖异生增加,但胰岛素的效应降低,出现葡萄糖耐量下降、血糖增高的现象,因而有大量氯的丢失,出现负氮平衡,脂肪廓清加速,急性时期反应物增加,代谢率可增加20%-100%或更高;营养底物不足,细胞代谢障碍,进而加重器官功能的损害,出现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
这是危重病人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最终发生衰竭的一个原因。
危重病人不单有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增加,还有组织损害、生理功能受扰、免疫功能障碍等。
为恢复正常状态均需有营养素参与调控,因此,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人的作用不是单纯地保持机体的肉体,而是保持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维护细胞的代谢,参与生理功能调控与组织的修复,以促进病人康复。
营养支持是危重病人的一个重要治疗措施,应贯穿在整个的监测治疗过程中。
危重病病人(APACHEⅡ>10分)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风险,需要营养支持。
早期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危重病病人的结局。
一般危重病病人在入ICU后24~72小时即应开始营养支持。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05-20T14:01:11.437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6期作者:韩军萍王云马红霞[导读] 危重症患者由于机体遭受创伤、感染、休克等严重打击,易产生严重的代谢紊乱韩军萍王云马红霞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安宁分院康复医学科甘肃兰州 730070危重症患者由于机体遭受创伤、感染、休克等严重打击,易产生严重的代谢紊乱,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达40%[[[]康焰.临床重症医学教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02-214.]],是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合理的临床营养支持已成为提高重症患者疗效的重要措施。
2016年美国重症学会(SCCM)颁布的《重症患者喂养指南》、2018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更新的《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指南》均提出[[[]李伦超.2018年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重症营养治疗指南(摘译)[J].临床急诊杂志,2018,19(11):723-728]],建议在危重症患者进入ICU的24-48h内启动肠内营养(EN)。
有关研究[[[]马君芳.我院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及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5):162-164]-[[]刘梦琳.急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27):5696-5697]]表明,通过建立并实施规范化的营养管理流程,发挥营养支持小组(NST)在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可提高喂养达标率及减少并发症。
本文将从肠内营养概论、肠内营养规范化实施干预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提供参考。
1肠内营养概论1.1肠内营养的目的和重要性在重症患者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灌注和氧合[[[]周华等.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1):925-926]]。
·健康护理·57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周“吃”在中国人的心中可算头等大事,ICU的医护人员也会经常面临家属的疑问,“医生,我们要送啥吃的来给病人呢?”“多输点营养液吧,输的营养比吃的效果好”。
这些问题就涉及了ICU的一个关键性治疗——营养支持,这在危重患者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科学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现阶段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日趋多样化,本文将介绍ICU危重患者的营养支持相关问题,希望可使广大群众对此有一定了解。
一、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危重患者普遍存在系统代谢紊乱的问题,机体在营养状况下降的情况下极易产生营养不良,进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加重代谢紊乱等一系列问题,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危重患者实施营养支持不仅可以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能量,保证组织器官正常的结构及功能,同时能利用营养素的药理学作用纠正代谢紊乱,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各类并发症,继而对疾病的转归及病情进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此,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的必要环节。
那么,营养支持量是不是就越多越好呢?正如本文开头很多家属提到的那个问题,“多输几瓶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包括肠内营养支持(EN)和肠外营养支持(PN),传统的营养支持以PN为主。
随着营养支持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经鼻胃管、经鼻肠导管、必要时经胃肠造口的EN成为主要营养支持途径,利用EN可显著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与PN 相比,EN在安全性、费用、营养支持效果等方面优势显著。
因此,只要患者胃肠道58消化吸收功能,就可考虑将肠内营养支持(EN)作为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
但是当患者对EN存在相关禁忌证时,则需要以PN途径为主。
如患者存在肠道缺血、肠梗阻等症状时,采用EN会造成肠管的过度扩张,甚至引发肠穿孔及坏死等问题;如患者存在腹胀等问题,采用EN可导致腹压升高以及呼吸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在选择营养支持途径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
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一、概述1(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重症医学是对住院患者发生的危及器官功能和生命的急性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全方位支持和综合治疗的学科。
在重症医学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的氧输送并使之与氧消耗相适应~即灌注与氧合。
其目的是维持与改善全身与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代谢的底物以及部分代谢过程的调理~营养支持是重要手段。
早期的临床营养支持多侧重于对热卡和多种基本营养素的补充,现代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超越了以往提供能量、恢复“正氮平衡”的范畴~而通过代谢调理和免疫功能调节~从结构支持向功能支持发展~发挥着“药理学营养”的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危重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目的: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这是实现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总目标。
应该指出~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患者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
患者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合成~改善潜在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防治其并发症。
3(危重患者营养支持原则:严重应激后机体代谢率明显升高~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体重丢失平均0.5,1.0kg/d~机体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及发生营养不良,体重丢失?10%,是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并成为独立因素影响危重症预后。
临床研究表明~延迟的营养支持将导致重症患者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并难以为后期的营养治疗所纠正。
此外~营养摄人不足和蛋白质能量负平衡与发生营养不良及血源性感染相关~并直接影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的预后。
对危重症患者来说~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为第一需要。
在复苏早期、血流动力学尚未稳定或存在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阶段~均不是开始营养支持的安全时机。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8 年1月第5卷/第1期V ol.5, No.1, Jan. 2018
60
·全科医学·
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
孙 杰,张民伟
(福建省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50例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并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后,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降低(P<0.05)。
结论 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治疗危重症患者时减少营养不良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59.3;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8.01.60.02
Clinical study of nutritional support therapy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UN Jie, ZHANG Min-wei
(Fujian Provinc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ICU,Fujian Xiamen 361000,China)
危重症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机体处于长期分解代谢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导致危重症患者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对危重症患者及时的进行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
为了解早期的营养支持治疗能否达到预防营养不良的效果,能否减少并发症发生,我院对25例危重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及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并对两种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在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选择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0例,将其按照计算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2岁。
观察组男20例,女5例,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50.1±4.81)岁,其中肺部感染15例,肝脓肿5例,泌尿道感染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1.10±3.56)岁,肺部感染12例,多发伤5例,泌尿道感染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控制感染灶[2]。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营养热卡约25~35 kcal/(kg•d),首先采用百普力30~50 ml/h持续胃管输入,对于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或者无法行肠内营养患者,需要联合使用肠外营养治疗。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与转铁蛋白低于正常值定义为营养不良,以继发感染、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等与原发病无关的新发症状为并发症,评价两组之间营养不良及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
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组别n营养不良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258(32.00)3(12.00)
对照组2516(64.00)15(60.00)
x2 5.128212.5000
P0.02350.0004
3 讨 论
危重症患者和正常人的营养代谢具有很大的差别,危重症患者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均增加,因此营养需求较大,若无法对患者及时的进行
通讯作者:张民伟,E-mail:njfv8475@
2018 年1月第5卷/第1期V ol.5, No.1, Jan. 2018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
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61
营养支持治疗,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降低、肠道屏障功能破坏、肌无力等,进而导致各种并发症发生,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3]。
对患者开展营养评定的主要内容为,通过生化检查以及临床检查等方式,对患者目前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确定患者的营养状态,然后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营养补充方案。
血清转铁蛋白及前白蛋白半衰期短,受影响因素较少,可有效反应营养状态,其降低可反应患者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此项研究表明早期营养支持可减少危重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但首选肠内营养或肠外营养尚存在较大分歧,过去认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对患者的肠胃道起到营养及促进蠕动的作用,减少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及肠道细菌移位的几率[4]。
2014年10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随机试验表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相比。
与早期营养支持摄入途径相关的30天死亡率在两组没有明显差别,并且肠道外营养组的低血糖率和呕吐均较少;出现治疗后感染性并发症的人数和90天死亡率等结局也无差别。
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早期等热卡肠内营养不能改善接受机械通气的休克患者预后。
此项试验表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可减少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及营养不良发生率,在危重症患者治疗时使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詹雪,周宁.危重症患者优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
究[J].重庆医学,2014,(32):4329-4331,4342.
[2] 刘因明.胃肠道外营养用于危重症患儿救治的临床研究
[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5):137-138.
[3] 王海燕,曹婧然,谢颖,等.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对
ICU患者氧化应激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9):97-99.
[4] 丁培志.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49-50.
本文编辑:张
钰图3 B7根充片
参考文献
[1] 曲柳,仇丽鸿,薛明.根管治疗失败1例分析[J].中国实
用口腔科杂志,2014,(12):767-768.
[2] 张丽,高静,蔡向平.根管治疗术失败96例原因分析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4):863.
[3] 杨钢.89例根管治疗失败原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
指南,2013,(14):113-114.
[4] 刘志勇,吴凌云,赵奇.根管显微镜下上颌第二磨牙根管
数目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06):770-773.
[5] 尹元正,沈弛晶,王丽珍,等.一种牙周细胞体外创面愈合模
型的构建[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09):499-502.
本文编辑:张 钰(上接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