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舒曼计划”对欧洲历史所产生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99.71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欧洲联盟的一体化进程【内容提要】欧洲联合思想久已有之,他是一种理想主义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国际地位的衰落及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这种思潮再度兴盛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实践进程。
迄今,欧洲联合进程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它的发展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项创新性的伟大事业。
【关键词】:欧洲联盟一体化欧元欧洲联合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
欧洲联合的最主要成就是欧盟一体化的进程。
这一进展体现为一体化的逐步深化和参与一体化进程的国家的不断增多。
欧盟一体化以经济为切入点,而后向政治领域渗透,范围上由西欧扩展至东欧,有着明显的循序渐进的特征。
以欧盟一体化为代表的欧洲联合所取得的成就使欧洲摆脱了战后初期的软弱地位,成为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时欧盟的性质也决定了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行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有限性。
一、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促进因素欧洲联盟的前身为欧共体,欧共体的建立始于1950年的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的提出启动了战后欧洲的联合进程。
根据舒曼计划,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即《巴黎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体,从而为欧洲联合的实践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1958年1月,6国经过反复磋商、谈判后签署的《罗马条约》生效。
条约宣布把经济一体化措施从煤钢领域扩展到所有经济部门,6国将建立工业品关税同盟和实施共同农业政策,逐步协调成员国间的经济和社会政策,以形成6国内部共同市场。
条约还为共同体设置了一套拥有相当独立地位的立法、行政、监督和仲裁机构,使得一体化进程在体制上也有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但条约没有对共同体的一体化进程做出时间上的规定,也没有对成员国退出共同体的程序做出规定,这意味着从法律上讲,共同体是后退无门,从而保证了欧洲联合进程的不可逆转性。
《罗马条约》是欧洲联合历程中一个重要的。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八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点78 20世纪的战争 3颗星1到5题考点79 20世纪的和平 2颗星6到7题本试卷共七个主观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1.【来源】【百强校】2017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末避免战争,捍卫和平,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西斯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这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日本的所有居民,但是确是要消灭这些国家里的基于征服和奴役其他人民的哲学思想。
——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3年初卡萨布拉卡会议材料二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
……(1963年)在奥斯维辛审判前后长达20个月的时间内,媒体对审判过程做详尽深入的报道和评论。
德国知识精英也抓住机会在媒体上发声,引发了60年代中期对纳粹历史认识的大辩论。
……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做出了举世闻名的谢罪之举……各个领域对纳粹制度的产生及其根源不断地进行再认识与自我解剖,自觉地将反思历史作为政治及道德义务,并将其制度化、法制化。
考点7 8 中难(1)依据材料一,概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对法西斯轴心国处理的基本态度。
(2分)考点7 8 中难(2)据材料二归纳战后德国对二战认罪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这种变化带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13分)2.【来源】【百强校】2017届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上期末材料二战期间,大约有百万非洲人被征伍,非洲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从战争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锻炼。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然后蔓延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埃及人民1952年革命和1956年反对英、法、以色列武装侵略的胜利,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摩洛哥、苏丹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
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结课论文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姓名:尚孝明学号:0965139106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摘要欧洲联盟(英文:European Union;法文:Union européenne),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关键词欧盟欧洲共同体经济对外关系一欧盟简介欧盟现有27个成员国,人口5亿,GDP16.106万亿美元。
欧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欧盟的盟旗是蓝色底上的十二星旗,普遍说法是因为欧盟一开始只有12个国家,代表了欧盟的开端。
实际上这个十二星旗代表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十二星冠,寓意圣母玛利亚将永远保佑欧洲联盟。
欧盟27国总面积432.2万平方公里。
欧洲联盟(欧盟)是一个政治和经济共同体的27会员国,主要位于欧洲。
它成立于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加入新领域的政策,以现有的欧洲社会。
与5亿市民,欧盟相结合产生的估计有30 %的份额,世界各地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欧盟已经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法律制度,其中适用于所有会员国,保证人,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迁徙自由。
它保持了一个共同的贸易政策,包括农业和渔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
15会员国已通过了一个共同的货币,欧元。
在对外政策上,代表其成员在世界贸易组织,在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和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发言,维护其成员国利益。
欧洲缘起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是经济基础;相似的历史渊源,政治制度是社会基础。
1,二战结束后,美国向西欧推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北约建立(布鲁塞尔条约,范登堡议案,华盛顿文件备忘录。
)客观的为西欧的联合奠定基础。
2,战后西欧联合。
法德和解是关键,舒曼计划的签订标志着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成功推动欧洲进一步发展。
随后签订罗马条约推动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为欧洲进一步的联合奠定基础。
3,政治联盟是欧共体的创始目标,戴高乐重新执政掀起了建立政治联盟的高潮。
政治联盟的建立标志西欧克服分裂增强自身力量,与美国、日本形成三足鼎立格局。
欧洲联合发展70S P468进入70S后,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一体化继续前进,政治联合曲折中前进。
1,欧洲货币经济体系建立。
初步完成罗马条约建立共同市场的规定后,欧共体又实现了完全的统一外贸政策,为摆脱美元对其经济冲击,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2,卢森堡报告和哥本哈根报告政治联合是欧共体所追求的共同目标,70S后,欧共体加快了政治联合。
关于欧洲政治统一的卢森堡报告指出:欧洲联合最好的方式是协调外交政策。
每年进行两次会议,协调外交行动。
随后通过了政治联合的哥本哈根报告,进一步规定了在有关欧洲利益问题上,欧共体成员之间必须协商,执行共同政策,欧洲政治联合制度由此确立。
3,欧洲统一文件80s后,欧共体一体化进程加快。
经济危机和新技术革命促使西欧加快联合。
欧共体在卢森堡会议上最后批准《欧洲统一文件》,推动了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和欧洲货币联盟进展,最重要的就是该文件计划在1992年建成一个没有边界和关税壁垒内部大市场。
4,尤里卡计划80S,欧共体为改变在科技方面落后美日两国,决定建立欧洲协调机构也就是尤里卡计划。
号召欧共体成员国在尖端领域进行合作,使得西欧国家在科技上振兴,维护了西欧独立地位。
5西欧联合防务发展80S后,面对美苏争霸和核军备军事竞赛,推进了西欧联合防务。
欧洲各国最后签订了《欧洲安全宪章》,加快了欧洲防务独立,但仍然离不开美国的支持。
欧盟简介●英文名称:European Union(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会徽:1988年1月开始使用,会徽的底呈蓝色,上面12颗星围成圆圈,象征着欧共体12个成员国,袁泉中间为各个成员国国名●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欧盟的铭言:“多元一体”●欧洲日:每年5月9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1992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欧盟成立的背景和原因背景: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各国人民受尽了战乱之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面临两个强悍的近邻:西边是强大的美国,东边是崛起的前苏联。
美、俄的迅速强大对西欧构成了巨大威胁.而欧洲已经脆弱到没有美国的援助便难以复苏的境地。
在这种新的国际秩序下,欧洲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欧洲唯有联合才能避免重燃战火,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独立地发挥作用.在让·莫奈看来,当时的西欧只有两种选择:不在联合中自强,就得甘心情愿当二流国家.为此,让·莫奈提出:“为了适应世界新形势,西欧必须联合起来”,并建议组织一个“民主的、有效的机构”促进西欧各国团结,相互补充,改变西欧国家经济极度虚弱的局面。
不久,他又进一步提出在西欧“建立国际贸易、货币、安全联盟”和一系列具体设想,以应付急剧变化的世界形势。
西欧国家痛定思痛,在让·莫奈的“西欧联合”思想影响下,当时一些明智的、有远见的政治家越来越意识到西欧联合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原因:第一,欧洲认识到自身所处的不利地位.战后的欧洲不再是世界舞台的主角,其位置被美国与苏联代替。
与这两个超级大国相比,欧洲是一个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分割的小国集合.第二,反对战争的信念.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欧洲认识到必须保证安全和稳定,不能再成为战争的策源地。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06年考研试题世界近现代史一、名词解释1. 宅地法2.穆罕默德•阿里3.考迪罗主义4.布拉格之春5.雅尔塔体系6.不结盟运动二、论述题1. 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俾斯麦出任德国宰相期间,德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国家的统一,他作为领导者,顺应了历史潮流,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综合运用强权、外交等多种手腕达到了统一的目的。
民族主义思想—一小德意志主义,政治思想——忠君、铁血、强权以及务实的政治主张,外交思想——灵活多样、狡黠善变等思想。
综上所述,俾斯麦的思想对德意志的统一有着决定性的作用2. 国内学术界对明治维新性质有哪些不同看法?你的看法如何?关于明治维新性质问题,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到现在,史学界(特别是日本史学界),一直争论了五十多年,始终没有取得统一的认识,至今还在继续探讨。
在几十年的争论中,尽管众说纷纭,但是基本上是两大观点的对立。
一种意见认为,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虽然他们常常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加上“不彻底的”、“未完成的”或“半途而废的”冠语(这种观点,称为“资产阶级革命论”)。
与这种意见相反,另外一批史学家则认为,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封建制度的重新组合,它导致了绝对主义专制王权的形成(这种观点,被称为“绝对主义专制王权论”)。
《日本近代史》的作者,却与以上两种观点不同,提出了一种新的看法,即“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换句话说,明治维新乃是属于近代民族民主运动范畴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3. 试论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深层原因——体制问题和民族问题(一)体制问题,是指“斯大林模式”体制,该体制虽诞生于斯大林时期,但其影响深远,问题很多,弊病很多1、领导独断专权,听不进正确意见2、排除异已,搞个人崇拜3、盲目自信,对国家发展现状估计过高,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要求,对国家人民危害很大4、偏重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并把它们作为与资本主义竞赛的指标,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工业的发展(二)民族问题——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另一深层原因4. 论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发展的原因?背景:(1)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2)战后西欧各国经济亟待恢复发展,为促进尽快发展经济,各国走向联合.(3)战争尤其是二战使欧洲普遍削弱,失去了传统的国际中心地位,地位大大下降.(4)二战后,欧洲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5)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发展过程:(1)舒曼计划。
历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模拟试卷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的超越遏制战略是哪个政府提出的?( )A.卡特政府B.里根政府C.布什政府D.尼克松政府正确答案:C解析:老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2.英国为了对抗法国主导的欧共体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对策是( )。
A.建立大自由贸易区B.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C.三环外交D.英、美特殊关系正确答案:B解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亦称“七国集团”或“小自由贸易区”。
是由英国发起、联合其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经济联盟。
本质上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组织。
1960年1月4日,英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七国在斯德哥尔摩签订《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公约》(亦称《斯德哥尔摩公约》)。
该公约经各成员国议会批准后于同年5月3日生效,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3.“二战”之后,推动法国外交走向独立自主的总统是( )。
A.戴高乐B.蓬比杜C.希拉克D.密特朗正确答案:A解析: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内容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战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掌握自己的命运,争取和维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并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知识模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4.“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迅速,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的形成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③形成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更为迅速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正确答案:C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国际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形成,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加强国际经济联系。
统一大市场有很多好处,可以降低内耗、实现最佳规模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
许多中小国家,联合起来建立自己的统一大市场,例如欧洲、东南亚、阿拉伯、非洲等区域都成立了自由贸易区。
久而久之,就连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也坐不住了,拉上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这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欧洲联盟!在欧洲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过全域统一的国家政权;但出现过王朝联盟,因为各国王室几乎都有亲戚关系。
二战后欧洲一片废墟,各国觉得有必要联合起来抱团取暖。
这个想法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认为只有一个繁荣的欧洲才能与苏联抗衡。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49年,欧洲10个国家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成立了欧洲委员会。
年底,欧洲委员会通过决议,建议成立一个超越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
该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机构。
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也被称为“舒曼计划”。
随后,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这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砂、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
当时,法国部分政界人士还提议成立欧洲防务集团和欧洲政治共同体。
由于要让渡部分主权,各国分歧太大,这两个组织没能谈成。
在此情况下,各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召开会议,认为还是先从更容易合作经济领域入手,研究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于1958年正式成立。
至此有了三个独立机构。
欧洲煤钢共同体是最早成立,是针对规模最大的冶金行业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将各国的合作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
由于原子能是个特殊行业,因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共同体。
专题14 美苏冷战与走向联合的欧洲1【母题来源】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母题题文】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
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
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试题解析】由材料“1951年”、“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可知美苏冷战期间,美国政府受意识形态影响严重,歪曲事实真相,故意诋毁共产主义,所以C选项正确;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A选项史实错误;美国奴役黑人和种族歧视并非虚构,B选项完全没有干扰性;材料只能说明美国政府把种族问题和冷战问题混淆,不能说明它不关心种族问题,是关心的角度对不对的问题,D选项错误。
【命题意图】本题属于反映类选择题,旨在通过美国政府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指责考查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
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命题方向】二战后世界格局(冷战影响)【得分要点】冷战的后果和影响㈠后果: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
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
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
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㈡影响:1、消极影响: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积极影响:美苏实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 :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 世纪70 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
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
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