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诗经·国风》中借代的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04.00 KB
- 文档页数:29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先谈借代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如“布衣”代未做官的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
我们要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必须把所代称的事物写出来。
1、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
全句译为: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的差役穿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
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2、以部分代全体,要译出整体名称例如:远弃风雅,近师辞赋。
(文心雕龙·情采)今寡人不能,将率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作为《诗经》的代称。
全句译为:(当代人为文)远远地丢弃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学习近代辞赋的浮华辞藻。
“二三子”,指代越国民众,全句译为:我没有才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
3、以原料代成品,要译出成品名称例如:无乱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丝”是制作弦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乐器的材料,这里借指音乐。
译成: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
“金”是制作刀剑的材料,译成: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4、以具体代抽象,要译出抽象事物名称例如: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鞭笞天下。
(《过秦论》)蔺相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策”的意思是“马鞭子”,这里借指抽象的“武力”,“敲扑”本是古代的刑具,这里借指严酷的“刑罚”,应译为:用武力来统治各国,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
同样,“口舌”代抽象的言辞,译为:蔺相如仅凭言辞立下功劳,但位置却比我高。
浅谈文言文中的借代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与情感。
而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言文中熠熠生辉,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韵味。
借代,顾名思义,就是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还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经典诗句中,“朱门”借代富贵人家。
朱门,本是红色的大门,在古代,只有富贵人家才有财力将大门漆成红色。
用“朱门”来指代富贵人家,无需多言,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社会的不公。
再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杜康”借代酒。
杜康是传说中酿酒的始祖,以“杜康”代酒,既富有文化内涵,又显得古朴典雅。
文言文中借代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以特征来借代,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小孩头发下垂,用“黄发”“垂髫”这两个鲜明的特征来借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和乐生活。
有的是以部分代整体,比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中的“锦鳞”借代鱼。
鱼身上的鳞片色彩斑斓,犹如锦缎,用“锦鳞”来代指鱼,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姿态。
还有的是以具体代抽象,“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借代音乐。
丝竹是乐器,用具体的乐器来代指抽象的音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追求的宁静生活。
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它能够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
通过借代,作者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特点放大,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借代能够增强语言的含蓄性和委婉性。
有些时候,直接表达可能会显得过于直白和生硬,而借代则能够以一种委婉的方式传达出作者的意图,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
再者,借代能够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诗经《国风·豳风·东山》译文及鉴赏《国风·豳风·东山》这首诗经中盖行者思家,在雨雪纷飞之际会倍感凄迷,所以这几句也是情景交融,为每章后面几句的叙事准备了一个颇富感染力的背景。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国风·豳风·东山》的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风·豳风·东山》先秦:佚名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我东曰归,我心西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
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蠨蛸在户。
町畽鹿场,熠耀宵行。
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
有敦瓜苦,烝在栗薪。
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国风·豳风·东山》译文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才说要从东山归,我心忧伤早西飞。
家常衣服做一件,不再行军事衔枚。
野蚕蜷蜷树上爬,田野桑林是它家。
露宿将身缩一团,睡在哪儿车底下。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栝楼藤上结了瓜,藤蔓爬到屋檐下。
屋内潮湿生地虱,蜘蛛结网当门挂。
鹿迹斑斑场上留,磷火闪闪夜间流。
家园荒凉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白鹳丘上轻叫唤,我妻屋里把气叹。
洒扫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转。
团团葫芦剖两半,撂上柴堆没人管。
旧物置闲我不见,算来到今已三年。
自我远征东山东,回家愿望久成空。
如今我从东山回,满天小雨雾蒙蒙。
当年黄莺正飞翔,黄莺毛羽有辉光。
那人过门做新娘,迎亲骏马白透黄。
娘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缛多过场。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及赏析导读:《诗经·国风·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作品赏析: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
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
”(《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郑风·子衿》先秦:佚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已经有三个月那样长!【赏析】《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
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
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
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维肖维妙,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论《诗经》的比喻和借代
《诗经》中运用比喻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明喻:“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相思离别,一天像“三秋”那样熬煎难耐;有暗喻:“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柏舟》),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转动,不是芦苇席,不能卷起来,来表示爱情的坚贞不渝;有借喻:“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借用桑叶的茂泽与枯萎形象,比喻女子年轻美貌和年老色衰;有博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酋蛾眉”(《卫风、硕人》),一连串用了六个比喻来描绘人的手、肤、领齿、首眉的形象,活画出一幅美人图。
比的表现方法,反映古代人忆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性。
它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似的特征或共同属性,以形写神,将抽象的事物诉诸形象,从而深化了主题。
《诗经》用比之处很多,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浅谈文言文中的借代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中,借代这一修辞手法如同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借代,作为一种巧妙的表达手法,通过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能够丰富文章的内涵,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代手法之所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运用,其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够以简洁的方式传达复杂的意义。
古人在行文时,往往追求言简意赅,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
借代的运用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门”,并非单纯指红色的门,而是借代富贵人家。
以“朱门”这一鲜明的形象,简洁地指代了那些生活奢华的权贵阶层,让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借代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黄发”借指老人,“垂髫”借指小孩。
通过这种借代,读者眼前仿佛浮现出老人和孩子欢乐祥和的场景,真切地感受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的幸福与安宁,从而更容易被作者所描绘的美好世界所吸引。
在文言文中,借代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是以事物的特征来借代,比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布衣”,以平民百姓常穿的粗布衣服来指代平民。
有的是以部分代整体,像“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里的“锦鳞”,用鱼身上美丽的鳞片借代鱼。
还有以具体代抽象的,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用边境报警的烟火借代战争。
借代与比喻虽然都能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但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或说明另一种事物,强调的是两种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则是直接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本体,着重于相关性。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比喻,将雪比作梨花,突出的是二者在外形上的相似;“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借代船,帆与船并非相似,而是帆是船的一部分,二者存在关联。
借代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体现了古人高超的语言艺术,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