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公开课一等奖《伤仲永》ppt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3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自读课文

曾经一、解释下列词语
他的
对……感到诧异 对……感到惊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把
团结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
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这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15
课堂检测
6、“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
句,
意思是:

7、选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 引向 。直接表达作者的
观点,揭示了
的重要性。
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 。
6、反问 那就恐怕连做一个普通人都不可能了 7、个别 一般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 议论
16
课堂检测
谢谢观赏
17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伤 叙事 仲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12
课堂小结
•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 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主旨)
伤仲永
王安石
1
课件制作者: 临沂相公中学 马金才
学习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 ➢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
定性作用的道理。
2
听读课文
请播放音频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读一读
仲 为邑扳谒称泯 耶夫
仲zhòng为wéi邑yì扳pān 谒yè称chèn 泯mǐn耶yé夫fú
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 B、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
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C、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D、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
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 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合作探究
1、作者写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哪些祥写,
哪些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详写仲永5岁时的神奇(天才),略写的是才能 减退和“泯然众人”的结果。
好处:是为了突出仲永天资过人,与后面的平庸产生鲜 明对比。突出“伤”字,更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2、作者为了表现仲永的神奇(天才),
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本节课探究的两种方法,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示?
拓展延伸
什么是天才?怎样成为天才? 请搜集关于天才的名言。
➢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 作上了。 ——鲁迅
➢ 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爱因斯坦 ➢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
7
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 发表了什么看法?
本文讲述了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 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
8
内容图解
来自百度文库

叙事
1~2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9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叙事
1~2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议论:
3
12
探讨问题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 么?
完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观赏

把……当作
有的人
宾客
拜访
让 认为……有 利可图 5
听说 自读课文
让一、解释下列词语
名声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 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 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又,再
语气词

5
自读课文
一、他的解释下列词语 无义 比


才能
指物作 诗立就

不能称前 时之闻
使
泯然众 人矣



十二

三矣


又 七


★详写与略写
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 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 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 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 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 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 的描写手段,是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 行动和心理或直接描写景物的方法。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通过对周 围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烘托所 要描写的对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最终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 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 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那些
达到
停止
5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 不至也。
• 本文叙议结合。1—2段是叙述,暗含主旨, 第3段是议论,画龙点睛,突出中心。
• 本文先扬后抑,对比有力。先写仲永幼年 天资过人,后写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明对“不使学”的做 法的批判,突出中心。
12
课文图解
方仲永

伤 叙事 仲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对比) |(扬—抑)
文学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
的意思是 。
2、联系上下文,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所指
代的内容。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自己的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3)父利其然也。( )

(4)稍稍宾客其父。( ) 他,指方仲永
他的,指方仲永的
14
课堂检测
5、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 /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fú) 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y3 é)?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 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2
听读课文
读出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
金溪民/方仲永,听世/读隶耕课。文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
征之一。 ——契诃夫
13
拓展延伸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说话
由方仲永的故事,我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嬉” 的道理,把“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当 作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即使小有成就,也不 沾沾自喜,而要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学习“更 上一层楼”。
13
课堂检测
1、《伤仲永》的作者是 宋的 ,他是杰出的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后 天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12
内容图解

幼年(五岁) :指物作诗立就 —— 天才 天

学 习
仲 少年(十二三岁):不能称前时之闻—— 衰退 对

永 青年(二十岁) :泯然众人矣
—— 庸人
才 的

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不使学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他的父亲贪图 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即“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 育。(即:其受于人者不至)
10
内容图解
伤 叙事 仲 永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议论:
12
探讨问题
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11
内容图解
方仲永

幼年天资聪慧——指物作诗立就
后 天
伤 叙事 仲
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利其然
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矣
不使学
教 育 对 成

才 的
议论:受于人者不至
重 要

12
语言品析
• 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 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 拾遗》等。
《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题目中的伤 是哀伤,叹息之意。
4
自读课文
要求:根据课本注释读懂文意
一、解释下列词语 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 之令称闻自复焉泯然 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
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
/环谒(yè)/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 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 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mǐn)然众人矣。”
不能。因为它形象生动地突出了方仲永索求 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 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两个词从时间和范围两方面突出 了方仲永惟利是图的情景。这就是方仲永变成 普通人的根本原因。
12
写法探究
• 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 把仲永天资聪慧与后文“泯然众人矣”形 成强烈对比,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 点明“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 的后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