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昆曲欣赏课
- 格式:docx
- 大小:14.88 KB
- 文档页数:2
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标题:姹紫嫣红昆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习昆曲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昆曲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昆曲的表演要求和艺术特点。
3. 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昆曲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料。
2. 昆曲表演服装和道具。
3. 教室内的音响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对昆曲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展示昆曲的经典片段和表演技巧,讲解昆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要求。
3. 实践操作(30分钟)分组让学生进行昆曲基本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包括手势、步法、身段等。
老师可以示范并指导学生。
4. 表演展示(20分钟)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昆曲片段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情况进行创作和演绎。
5. 艺术鉴赏(10分钟)播放昆曲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昆曲的艺术魅力,引导他们分析和评价表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昆曲艺术。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昆曲表演或请专业演员进行现场指导。
2. 组织学生参加昆曲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学习情况,包括动作的准确性和表演的自信度。
2. 评价学生在表演展示环节的创意和表现力。
3. 收集学生对昆曲的理解和欣赏的反馈意见。
教案扩展: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昆曲的不同剧目、流派和表演技巧,提升学生的昆曲艺术水平。
初中音乐昆曲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昆曲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基本腔调。
2. 学会欣赏昆曲经典剧目,体验昆曲的美学魅力。
3.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昆曲的历史与发展2. 昆曲的艺术特点3. 昆曲基本腔调4. 经典昆曲剧目欣赏5. 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昆曲经典唱段,引导学生感受昆曲的美妙旋律。
2. 学生分享对昆曲的初步印象,教师总结。
二、昆曲的历史与发展(10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及重要历史人物。
2. 学生了解昆曲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
三、昆曲的艺术特点(10分钟)1. 教师介绍昆曲的唱腔、表演、服饰、舞台等艺术特点。
2. 学生掌握昆曲的基本艺术形式。
四、昆曲基本腔调(10分钟)1. 教师教授昆曲的基本腔调,如“水磨腔”、“弋阳腔”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昆曲片段。
五、经典昆曲剧目欣赏(10分钟)1. 教师介绍《牡丹亭》、《长生殿》等经典昆曲剧目。
2. 学生欣赏选段,感受昆曲的魅力。
六、昆曲的传承与保护(5分钟)1. 教师讲解昆曲现状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讨论如何传承和保护昆曲。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昆曲的艺术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昆曲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腔调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的提高。
备注: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课见面课戏曲演员的眼神运用
昆曲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非遗之首”。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戏曲项目中最受欢迎
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昆曲表演中,戏曲演员的眼神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够为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昆曲演员的眼神运用通常被称为“眼神交流”,是通过眼神来传达情感和气氛。
昆曲演员的眼神交流往往非常细腻,可以通过的眼神、微笑、面部表情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如喜悦、愤怒、悲伤、惊恐等。
在眼神的运用中,昆曲演员通常会注意以下几点:
1. 眼神要自然:昆曲表演中,眼神不需要过于夸张,而是要自然、真实。
演员的眼神要根据情节和角色需要进行调整,不能过于空洞或者过于刻意。
2. 眼神要深邃:昆曲演员的眼睛通常比较深邃,透露出一种沉静和内敛的气质。
在表演时,演员的眼神可以透露出一种深邃的光芒,
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微妙的氛围。
3. 眼神要灵动:昆曲演员的眼神也可以非常灵动,尤其是在表演动态的情节时,演员的眼神可以非常灵活、灵动,表达出角色的情感和气氛。
4. 眼神要注意角度:昆曲演员的眼神交流不仅要有,还要善于利用角度。
在不同的角度下,演员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气氛,让观众产生更加深刻的感受。
昆曲演员的眼神运用是非常高超的技能,通过眼神的交流,可以
让观众感受到无限的韵味和文化内涵。
昆曲游园惊梦唱腔赏析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而《游园惊梦》则是昆曲中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作以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赏析昆曲《游园惊梦》中的唱腔艺术,探寻其中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游园惊梦》这部昆曲的故事背景。
《游园惊梦》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创作的一部昆曲剧作,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一个富家公子和一个贫苦女子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他们之间的种种困难和磨难。
在这个故事中,唱腔艺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唱腔的表现,将故事中的情感和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昆曲《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唱腔的音乐性非常强,它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音乐艺术。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感强烈,旋律跌宕起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特别是在表现主人公内心矛盾和情感起伏的时候,唱腔的音乐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观众可以通过唱腔的旋律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种音乐性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其次,唱腔的表演形式也非常独特。
昆曲中的唱腔分为“平腔”、“起腔”、“断腔”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巧。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通过不同的唱腔形式,演员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在表现主人公的忧愁和痛苦时,演员可以使用“断腔”来表现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而在表现主人公的喜悦和愉悦时,演员则可以使用“平腔”来表现内心的宁静和舒畅。
这种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让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唱腔的表现内容也非常丰富。
在《游园惊梦》中,唱腔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情感和情节展开的。
通过唱腔的表现,观众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忧愁喜悦,以及种种磨难和挑战。
唱腔中的抒情词句和音乐旋律,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和情感。
第五单元第五课《姹紫嫣红》第一篇:第五单元第五课《姹紫嫣红》第五单元第五课《姹紫嫣红》教学设计【执教年级】八年级【教学内容】欣赏《姹紫嫣红》【教学课型】欣赏课【教材分析】这是人民音乐教育八年级第五单元《京腔昆韵》中的欣赏内容,昆曲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为了让学生愿意走近昆曲,首先设计奥运会视频导入,拉近距离,然后看服饰化妆,感受昆曲的清雅之美,激发对昆曲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对昆曲中唱、念、演三种艺术特征的积极体验,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昆曲缠绵婉转,一唱三叹和逢唱必舞的艺术特点,感受昆曲的优雅之美。
最后品唱词的典雅之美。
通过学习学生能区分昆曲与京剧的不同。
【学情分析】学生对戏曲音乐的接触不多,对于教材中京剧的西皮快板和流水板的唱腔学习兴趣较高,但昆曲的整体风格都是慢节奏的,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而且会有排斥感,并且昆曲的唱腔学习也很有难度,如何让阳春白雪的昆曲走人学生的审美世界里,图片和视频的补充很是关键,当然,雅乐昆曲中“雅”的特点为教学的设计提供了主线,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感受体会并实践着昆曲的清雅、优雅和典雅的风格特点,并积极探讨昆曲在唱念身段表演方面的特点。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昆曲的基础知识,知道昆曲对其他艺术的深远影响。
2.体会昆曲的清雅、优雅和典雅之美,培养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通过对昆曲中唱、念、演三种艺术特征的积极体验与感受,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体会昆曲缠绵婉转,细腻优雅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唱念演的欣赏和学习,体会昆曲缠绵婉转,一唱三叹,逢唱必舞的优雅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讨并总结出昆曲在念、唱、演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琴等【教学过程】1、模仿古人行礼问好。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大家问好,请男生用右手在上,做这样的动作,女同学在右腰侧做这个动作,一起模仿我的音调,向我回礼,好吗?我的身份是老师,你们是?学生,不,是XIO SEN.准备好了吗?上课,师:“老师这厢有礼了”生:“学生这厢有礼了” 师:“请坐”,有没有一种穿越的感觉?(设计意图:通过用戏曲韵白的语调问好,拉近师生距离,为之后念白的学习做铺垫)2、观看视频引出课题。
《游园惊梦》、《智斗》、《打虎上山》欣赏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能领略昆曲的美妙唱腔,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关于昆曲的知识,体会学习昆曲的艰辛与快乐。
2、感受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不同的唱腔风格。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聆听《游园惊梦》唱段,感受、分析和体验昆曲一唱三叹的唱腔风格。
2、通过与传统京剧的对比欣赏了解现代京剧。
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了解昆曲逢唱必舞的表演特色;能辨别京剧和昆曲。
2、简单了解现代京剧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分析和体验昆曲一唱三叹的唱腔风格。
难点:感受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不同的唱腔风格。
教学准备:有关乐曲的音像资料,钢琴或电子琴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导入:欣赏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片头视频资料。
提问: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本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这些高雅艺术是这些民族的骄傲与自信的源泉,我们中国人的高雅艺术又是什么呢?二、感受与体验1、老师跟伴奏模仿演唱《游园惊梦》,请同学们注意聆听,体会唱腔的韵味与特点。
2、老师介绍曲牌体:昆曲属于曲牌体的戏曲艺术形式,《游园惊梦》就采用了【皂罗袍】曲牌。
【皂罗袍】是昆曲中的曲牌之一,它和【好姐姐】【点绛唇】【山坡羊】等都是昆曲常用的曲牌,每一支曲牌都有各自的风格,不能随意使用。
昆曲的曲牌分为唱腔曲牌和器乐曲牌两种。
3、完整聆听《游园惊梦》,体会风格特色。
4、欣赏视频《游园惊梦》的唱腔和表演。
学生模仿身段动作。
5、师生交流昆曲的表演特色,昆曲的舞台表演有两种:一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感情的抒情舞蹈。
所以在昆曲的舞台上总是边唱边舞、载歌载舞的,很多地方剧中都从昆曲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三、比较昆曲与京剧的不同(1)欣赏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片段,说一说这段唱腔的伴奏乐器、唱腔特点及表演与刚才欣赏过的《游园惊梦》有何不同。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课后答案问:病人症见发热恶风,汗出,胸胁胀痛,嘿嘿不欲饮食,口苦欲呕,眩晕,舌苔白,脉浮缓。
其证候是答:太阳少阳合病问:在团队中成长,需要:答: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主动分享经验促进团队成长与更优秀者学习正视自己的不足问:经历与经验的区别是什么?答:经验是对经历的反思与总结经验比经历重要没有经历也很难有经验问:如何才能“吃一堑,长一智”?答:有清晰的目标反思过程中每一步持续改进问:80年代初内地很少有作者自己创作的流行歌曲。
答:正确问: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提倡"五爱"公德教育,"五爱"的具体内容是()。
(1)爱祖国;(2)爱中国共产党;(3)爱人民;(4)爱劳动;(5)爱科学;(6)爱社会主义。
答:(3)(4)(6)(1)(5)(4)问:迈克耳孙干涉仪可以等效成薄膜干涉。
()答:√问: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中的最根本法则是()。
答:矛盾律问:以下哪一项是关于收入分配中生产条件在不同成员和领域间的分配的错误描述?()答:生产条件的分配影响收入分配,这个过程并不要求资本在市场上充分流动。
问:科学家实际上就是手工匠。
()答:×问:生产条件包括以下哪种内容?()答: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问:界定一个概念不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是指它与他者的不同。
() 答:×问:经过拿破仑风暴后的德国还剩()个邦国。
答:34问:我国古代大量使用连锁推理的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答:法家,韩非子问:我国排放标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一般排放标准,第二类为答:第一空:行业排放标准问:下列不属于俄罗斯科学院初期的研究方向的是()。
答:化学问:对永恒的的参与成为了大学教授最高的道德义务。
() 答:√问:我们日常中看到的紫色,这属于()。
答:可见光问:斗牛舞的音乐按照曲式结构可以分为A+B+C+D+E 。
答:对问:西方发达国家中大学一定是综合性的。
昆曲赏析课程大纲昆曲赏析课程大纲一、课程地位和意义1.1 课程地位: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地位。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昆曲的历史、发展和剧目等方面,培养学生欣赏昆曲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2 课程意义:通过学习昆曲,能够大大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学、戏曲、音乐等方面的学生来说,拥有昆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昆曲的起源、发展及其主要剧目。
学习昆曲的表演技巧。
了解昆曲的音乐表现方法。
2.2 个性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昆曲,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昆曲音乐表演技巧。
昆曲的主要剧目及其内容。
名家昆曲演唱。
3.2 教学方法讲授昆曲的历史、音乐、表演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通过播放音像材料,观看经典场面。
组织学生分组表演,分析表演中的技巧。
四、评价体系4.1 考核方式策划实践课题(30%)课堂表现(30%)期末成绩(40%)4.2 考核要求策划一场有关昆曲的活动。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
期末考试制作课程论文或演讲。
五、课程进度1 课时: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1学时)2-4课时:昆曲的音乐表演技巧(3学时)5-10课时:昆曲的主要剧目及其内容(6学时)11-14课时:名家昆曲演唱(4学时)15-16课时:总结回顾(2学时)以上为“昆曲赏析课程大纲”的详细内容。
在该大纲中,提出了该课程的地位和意义,明确了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制定了考核体系和课程进度。
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昆曲,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我眼中的xx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一.百戏xx天下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曲”。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
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幼儿园欣赏昆曲:传统艺术之美教案1. 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和传统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而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幼儿园欣赏昆曲,让幼儿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幼儿应能够:- 了解昆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感知昆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培养对昆曲的兴趣和热爱- 提升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3. 教学内容3.1 昆曲简介昆曲是我国古典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元朝,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它包括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2 昆曲音乐昆曲音乐优美动听,以“清音婉转”、“泣鬓痕清平”而著称。
它的音乐表现力强,能够深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之美。
3.3 昆曲表演昆曲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以缓慢、婉转、含蓄而著称。
演员的表演要求极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音乐功底,还需要具备精湛的表演技巧。
通过观赏昆曲表演,幼儿可以感受到戏曲表演的魅力。
3.4 常见昆曲剧目让幼儿通过观赏一些经典的昆曲剧目,如《牡丹亭》、《紫钗记》等,让他们对昆曲有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昆曲的艺术魅力。
4. 教学活动4.1 观赏昆曲音乐播放一些经典的昆曲音乐,让幼儿感受昆曲音乐的美妙,引导他们用心倾听音乐。
4.2 观赏昆曲表演播放一些昆曲表演视瓶,让幼儿观赏昆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
4.3 手工制作昆曲面具组织幼儿动手制作昆曲面具,让他们亲身感受昆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4.4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昆曲角色扮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昆曲表演的魅力,增强对昆曲的了解和热爱。
5. 总结经过本次教学,幼儿对昆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传统艺术之美,培养了审美情感和文化自信心。
通过欣赏昆曲,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欣赏课《唱脸谱》教案设计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突破传统音乐教学模式,淡化单纯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把知识融入情感交流活动中来学习,真正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重视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
《唱脸谱》属于欣赏课,编者设计此内容的目的是引导孩子走进京剧的大门,进而喜爱这门艺术。
而这里有许多专业的术语(比如:行当、脸谱)学生不懂,教师就必须逐步指导学生了解这些知识。
因此这课中,我一方面多指导,另一方面让学生合作,注重他们的自主操作及积极参与音乐表现活动,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解决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音乐学习过程尽显其中。
学情分析这是在学生能初步对身边的艺术现象进行分类归纳后,引导他们了解艺术形式中的戏曲,并把京剧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多了解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发情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在课前了解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京剧知识了解不多,对京剧音乐更是了解甚少。
似乎距离学生们越来越远,同学们都知道京剧是国粹,然而京剧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唱腔有何特点?我们同学们可能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
在教学程序方面,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态度和需要精心设计,使教学充满了活跃的气氛,激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唱脸谱》(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八册第四单元:学戏曲)。
教学目标: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京剧脸谱,初步了解脸谱分类知识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
2、欣赏歌曲,感受京剧旋律的音乐美,教师指导教会学生演唱歌曲,并能合作表演。
3、通过欣赏脸谱的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戏曲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欣赏歌曲《唱脸谱》,并能初步随音乐合作演唱。
难点:知道脸谱的分类及所代表的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课件、学生水彩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