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浊液混悬液液体制剂制备
- 格式:pptx
- 大小:314.50 KB
- 文档页数:13
药物制剂技术实训项目
一、液体制剂
(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单糖浆的制备(二)、混悬性液体制剂的制备--—----炉甘石洗剂的制备(三)、乳浊液性液体制剂的制备—----—-鱼肝油乳的制备二、粉碎、筛分、混合
粉碎机、过筛和混合记得使用操作
三、浸出制剂
甘草流浸膏的制备
四、散剂、颗粒剂和胶囊剂
(一)、复方枸橼酸钠散的制备
(二)、空白泡腾颗粒的制备
五、片剂
(一)、单冲压片机压片原理及其拆卸安装
(二)、空白片的制备
六、丸剂与滴丸剂
六味地黄丸的制备
七、软膏剂、乳膏剂、眼膏剂
单软膏的制备
八、膜剂、涂膜剂
空白药膜的制备
九、栓剂
甘油栓的制备
十、气雾剂、喷雾剂、粉雾剂
教学录像演示制备。
第七章液体药剂第一节概述一、液体药剂的特点①比相应固体制剂的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②易控制药物浓度,可减少固体药物口服后由于局部浓度过高而引起的胃肠道刺激性;③便于分剂量和服用,尤其适用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缺点:液体药剂稳定性较差,贮藏、运输不方便。
二、液体药剂的分类第二节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具有“两亲性”。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浓度高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形成的缔合体。
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形成胶束时的浓度。
2.亲水亲油平衡值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亲油基团对油和水的综合亲和力,称为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HLB值在15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增溶剂;HLB值在8~16的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O/W型乳化剂;HLB值在3~8的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W/O型乳化剂;HLB值在7~9的表面活性剂适宜用作润湿剂。
3.起昙和昙点起昙: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溶液出现浑浊或分层,但冷却后又恢复澄明。
产生起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中所含的聚氧乙烯基与水分子形成的氢键在温度升高到昙点后断裂,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剂溶解度急剧下降,出现浑浊或分层现象,当温度下降至昙点以下时,氢键又可能重新形成。
4.表面活性剂的毒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一般较大,其次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
静脉给药制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比口服给药大,外用表面活性剂的毒性相对较小,但仍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为最小。
三、常用的表面活性剂1.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1)肥皂类:分为碱金属皂、碱土金属皂和有机胺皂等。
(2)硫酸化物:常用的有:①硫酸化蓖麻油,俗称土耳其红油;②高级脂肪醇硫酸酯类,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又名月桂醇硫酸钠等。
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2017年初级中药师中药制剂学考点:液体药剂导语:液体药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药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体药剂中的药物可以以分子状态或微粒状态分散在介质中,从而形成均相的液体药剂或非均相的液体药剂。
一、概述:1、液体药剂的含义与特点含义:是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所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特点:分散度大,吸收快,作用迅速;给药途径多;浓度可控、易分剂量、便于服用、适于儿童和老年患者。
但稳定性差、运输不便。
2、液体药剂的分类(1)按分散系统分为:真溶液:粒径小于1nm胶体溶液:粒径为1~100nm (高分子溶液和溶胶)乳浊液:粒径为0、1~100μm混悬液:粒径为0、5~10μm溶胶、乳浊液和混悬液均属非均相分散体系。
(2)按给药途径分:内服液体药剂,外用液体药剂,注射用液体药剂。
二、表面活性剂(一)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特点1、含义:凡是能够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2、组成:长链的有机化合物,同时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团和非极性亲油基团3、特点:表面活性剂分子会自动富集到溶液表面并产生定向排列,在溶液中形成正吸附,改变液体的表面性质,降低表面张力。
(二)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1、胶束和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一定浓度后,表面活性分子急速地聚集形成分子或离子的缔合体,称为胶束或胶团。
尽管其浓度继续增加,但其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已不再明显增强。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开始缔合形成胶团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团浓度(CMC)。
临界胶团浓度的大小与其结构和组成有关,同时受温度、pH以及电解质等外部条件的影响。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指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两种基团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强弱的平衡值。
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愈高,其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其亲油性愈强。
不同用途的表面活性剂要求不同的HLB 值,如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 值的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O/W 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8~16;W/O型乳化剂的HLB 值为3~8;润湿剂的HLB 值为7~9,消泡剂的为0、8~3,去污剂13~16等。
实验四液体药剂一、实验目的1.掌握各类液体药剂的分类及特点、常用液体药剂的制备方法及稳定措施。
2.熟悉影响液体药剂质量的因素以及评定质量的方法。
二、实验提要1.液体药剂按分散系统分为溶液型、胶体型、混悬型和乳浊型4种类型。
各类液体药剂其制备方法不相同,检查项目和要求也不相同。
2.制备溶液剂一般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
溶解法多先取处方量3/4的溶剂加入药物,搅拌使溶解、滤过,再自滤器上添加溶剂至全量,最后搅匀即得。
处方中如有助溶剂、增溶剂、pH调节剂、稳定剂、防腐剂及抗氧剂等,应先以适量溶剂溶解,再加入药物;其中对热稳定而溶解缓慢的药物,可加热促进溶解;挥发性或不耐热的药物则应在40℃以下时加入,以免挥发或破坏损失。
制备芳香水剂时,用分散剂(一种惰性不溶性物质的细粉)分散或剧烈振摇,使油水充分接触加速溶解。
稀释法适用于制备高浓度溶液或易溶性药物的浓贮备液。
化学反应法系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通过化学反应而制成新的药物溶液的制备方法,待化学反应完成后,滤过,自滤器上添加蒸馏水至全量即得。
适用于原料药物缺乏或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情况。
3.胶体溶液按胶粒与分散媒之间的亲和力不同可分为亲液胶体与疏液胶体,若以水为分散媒则称为亲水胶体和疏水胶体。
亲水胶体的制备,药物溶解要经过溶胀过程,宜将其分次撒布于水面上,使之自然吸水膨胀,然后搅拌或加热使溶解。
疏水胶体的制备采用分散法或凝聚法。
处方中如含具有脱水作用的电解质、高浓度醇、糖浆、甘油等物质时,宜先行溶解或稀释后再加入,而且用量不宜过大。
如需滤过时,所用滤材应与胶体溶液的荷电性相适应,最好采用不带电荷的滤器,以免凝聚。
4.制备乳浊液有干胶法和湿胶法。
干胶法先将胶粉与油混合均匀,加入一定量水,乳化成初乳,再逐渐加水稀释至全量。
湿胶法则将胶先溶于水中制成胶浆作为水相,将油相分次加入水相中,研磨制成初乳,再加水至全量。
乳浊液中药物的添加方法,需根据药物的溶解性采用不同的方法加入。
实验一液体制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液体制剂的概念与种类。
2.掌握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3.掌握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4.掌握乳浊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5.熟悉根据药物的性质选用适宜的稳定剂,用以制备稳定混悬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液体制剂是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
按分散体系分为均相液体制剂与非均相液体制剂,前者主要为溶液剂,后者主要为混悬剂与乳剂。
(一)溶液剂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制成的均匀分散的液体制剂。
溶液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解法和稀释法。
溶解法的一般过程为药物的称量——溶解——过滤——质量检查——包装等步骤。
稀释法先将药物制成高浓度溶液,再用溶剂稀释至所需浓度,即得。
制备溶液剂应注意的问题:有些药物虽然易溶,但溶解缓慢,此种药物在溶解过程中应采用粉碎、搅拌、加热等措施;易氧化的药物溶解时,宜将溶剂加热放冷后再溶解药物,同时应加适量抗氧剂,以减少药物氧化损失;对易挥发性药物应在最后加入,以免在制备过程中损失;处方中如有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应先将其溶解后再加入其他药物;难溶性药物可加入适宜的助溶剂或增溶剂使其溶解。
(二)混悬剂混悬剂(又称混悬液,悬浊液)系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0.5μm)形式分散在液体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
一个优良的混悬剂应具有下列特征:其药物微粒细小,粒径分布范围窄,在液体分散介质中能均匀分散,微粒沉降速度慢,沉降微粒不结块,沉降物再分散性好。
混悬剂的沉降速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可用Stoke定律表示:ηρρ9)(r 2V 212g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混悬剂微粒的沉降速度与微粒半径、混悬剂粘度的关系最大。
通常用减小微粒半径,并加入助悬剂如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半合成纤维素衍生物等,以增加介质粘度来降低微粒的沉降速度。
混悬剂中微粒分散度高,具有较大的表面自由能,故体系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药剂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92343)一、名词解释1、制剂2、临界胶团浓度3、注射剂4、热原5、乳剂6、胶囊剂7、药剂学8、临界相对湿度9、值14、昙点15、OTC缓释制剂10、混悬剂11、休止角12、润湿剂13、F参考答案:1、23457、89101113.F014.昙点:主要针对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类,其溶解度开始随温度上升而加大,到某一温度后,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变混浊,甚至产生分层,这种现象称为起昙。
出现起昙时的温度称昙点(又叫浊点)15.OTC即非处方药,是指不需要执业医师处方就可以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二、单项选择题1、根据药典、药品标准或其他适当处方,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称为()A、制剂B、剂型C、成药D、调剂2、我国第一部兽药典是()A、1990年版B、1995年版C、2000年版D、2005年版3、制备液体制剂首选的溶剂是()A、蒸馏水B、乙醇C、PEGD、植物油4、生产上将磺胺嘧啶做成水溶性制剂利用的增溶原理是()A、助溶作用B、改变溶剂C、制成盐类D、加增溶剂9、将A、吐温-80B、月桂醇硫酸钠C、卵磷脂D、新洁尔灭12、增溶剂要求的最适HLB值位()A、8~18B、6~8C、15~18D、8~1013、山梨酸作为防腐剂主要适用于()A、酸性制剂B、碱性制剂C、中性制剂D、任何制剂14、主要用于杀菌和防腐的表面活性剂是()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5、有关乳剂型药剂说法错误的是()A、由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组成B、药物可加在油相或水相中C、乳剂属于均相液体制剂D、乳剂为热力学不稳定体系16、要避免混悬剂的沉降,下列措施错误的是()A、减小粒径B、减小黏度C降低温度D、加助悬剂)—A、吸附了K+、Na+、Ca2+B、吸附了(HCO3)2-D、吸附了Cl-C、吸附了(SO426、注射剂生产安瓿的灭菌方法是()A、干热灭菌B、湿热灭菌C、气体灭菌D、紫外线灭菌27、注射剂处方中NaCl常用作()A、pH调节剂B、金属离子络合剂C、等渗调节剂D、抗氧剂28、临床疫苗常做成()A、溶液剂B、散剂C、冻干粉针D、颗粒剂29、注射液配置时的稀配法主要适用于()A、质量好的原料B、质量差的原料C、任何原料D、杂质多的原料30、冷冻干燥正确的工艺流程为()。
一、实训目的1. 掌握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及操作步骤。
2. 熟悉常用液体制剂的种类及特点。
3.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训内容1. 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型液体制剂,了解其制备方法及操作步骤。
(2)实验原理:溶液型液体制剂是将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3)实验材料:药物、溶剂、称量纸、玻璃棒、烧杯、量筒、标签纸、牛角药勺等。
(4)实验步骤:①称量药物:准确称取所需药物,记录质量。
②溶解:将药物加入适量溶剂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③定容:将溶液转移至量筒中,加溶剂至刻度线,摇匀。
④包装:将制备好的溶液倒入无菌瓶中,贴上标签,注明药物名称、浓度、制备日期等信息。
2. 混悬型液体制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一定浓度的混悬型液体制剂,了解其制备方法及操作步骤。
(2)实验原理:混悬型液体制剂是将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形式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形成的均匀、稳定的混合物。
(3)实验材料:药物、溶剂、称量纸、玻璃棒、烧杯、量筒、标签纸、牛角药勺等。
(4)实验步骤:①称量药物:准确称取所需药物,记录质量。
②研磨:将药物加入适量溶剂中,用玻璃棒研磨至形成均匀的悬浮液。
③定容:将悬浮液转移至量筒中,加溶剂至刻度线,摇匀。
④包装:将制备好的混悬液倒入无菌瓶中,贴上标签,注明药物名称、浓度、制备日期等信息。
3. 乳浊液液体制剂的制备(1)实验目的:制备一定浓度的乳浊液液体制剂,了解其制备方法及操作步骤。
(2)实验原理:乳浊液液体制剂是将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和水)通过乳化剂的作用,形成均匀、稳定的乳液。
(3)实验材料:药物、乳化剂、油相、水相、称量纸、玻璃棒、烧杯、量筒、标签纸、牛角药勺等。
(4)实验步骤:①称量药物:准确称取所需药物,记录质量。
②乳化:将药物加入油相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形成乳浊液。
③加水相:逐渐加入水相,继续搅拌至形成均匀的乳液。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液体介质中而制成的供内服或外用的一类制剂。
一、液体制剂的分类和溶剂1.液体制剂的分类(1)按分散体系的粒径大小分可分为真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浊液型和混悬液型等。
(2)按给药途径和用法分可分为合剂、芳香水剂、糖浆剂、醑剂、酏剂、洗剂、搽剂、灌肠剂、涂剂、胶体溶液、混悬液和乳剂等。
2.液体制剂的溶剂有水、乙醇、甘油、脂肪油、液状石蜡、丙二醇、二甲基亚砜等。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增溶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团后增大了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称为增溶。
起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增溶剂,其HLB值宜在15~18之间选择。
被增溶药物根据其极性大小,以不同方式与胶团结合,进入胶团的不同部位,而使药物的溶解度增大。
2.助溶一些难溶于水的药物由于第二种物质的加入而使其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为助溶。
加入的第二种物质称为助溶剂。
难溶性药物与助溶剂形成可溶性络合物,有机分子复合物以及通过复分解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类而产生助溶作用。
3.制成盐类一些难溶性弱酸、弱碱类药物,可制成盐类而增加溶解度。
但应考虑成盐后对溶液pH的影响,以及对药物稳定性、安全性、刺激性的影响。
4.应用混合溶剂溶质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要比在各单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大的现象称为潜溶性。
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称为潜溶剂。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由于组成混合溶剂的两种溶剂分别作用于溶质分子的不同部位所致。
具有潜溶性的混合溶剂常由乙醇、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与水等组成。
三、液体制剂的防腐、矫味与着色1.常用的防腐剂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苯甲酸、苯甲酸钠、乙醇、季铵盐类(洁尔灭、新洁尔灭和杜灭芬)、山梨酸与山梨酸钾、30%以上的甘油、酚类及其衍生物、洗必泰、脱水醋酸等。
2.矫味与着色(1)矫味剂①甜味剂。
蔗糖、糖精钠、木糖醇等。
②芳香剂。
食用香精,如香蕉香精,一般用0.06%即可。
③胶浆剂。
如淀粉、阿拉伯胶、西黄芪胶、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