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课文
- 格式:docx
- 大小:22.21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案基本信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天马》教案年级:一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天马的传说和相关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天马的想象和兴趣。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敢、坚韧、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3)了解天马的传说和相关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天马的想象和兴趣。
2. 互动教学法: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准备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源。
(2)收集关于天马的传说和文化背景资料。
(3)准备生字词卡片。
2. 课堂导入:(1)展示天马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2)简要介绍天马的传说和相关文化背景。
3. 课堂讲解:(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语气。
(2)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组词。
(3)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课堂互动:(1)分角色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知识回答问题。
5. 课堂练习:(1)书写生字词。
《天马》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学习7个生字、新词,学习两个多音字。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4.尝试快速阅读法,学习工艺品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天马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2、尝试快速阅读法,学习工艺品的说明方法。
四、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与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马。
马,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很多文人画家以马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传世佳作。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八骏图》,你们知道这些马分别属于哪一品种吗?(课件展示图画及相关常识:作者:徐悲鸿,江苏宜兴人。
马的品种:蒙古马,哈萨克马,河曲马,云南马,三河马,伊俐马,千里马,汗血宝马。
八骏的典故最早见于周朝。
周穆王50岁才得到王位,他为了尽快建功立业,决定巡行各地。
苦于一时弄不到一匹好马,马上上路。
恰巧有北唐人进献一匹千里马,周穆王大喜。
那些讨好的大臣见状,也纷纷搜寻名马进献穆王,不几日共得八匹骏马,都是天下无比的名驹。
从此,八骏就成了“龙马精神”和“马到成功”的象征。
周穆王常常骑着这八匹马巡游天下,八骏的名称:一个叫绝地,足不践土,一个叫翻羽,行越飞禽;一个叫奔霄,夜行万里;一个叫超影,逐日而行;一个叫逾辉,毛色炳耀;一个叫超光,一行十影;一个叫腾雾,乘云而奔;一个叫挟翼,身有内翅。
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分别有好听的名字的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
)其实,这些品种的马之外,传说中还有一种马,名叫天马,非常神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陈树青的作品《天马》,了解一下。
《天马》教案课题天马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能力目标会观察方法,培养学生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观察的能力。
从构思设计上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体会"天马"所体现的奇特艺术想象力。
教学难点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具准备挂图、教学要点如何解决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要充分利用教学和教学挂图的作用,出示天马的有关图影让学生仔细观察后,依据马的各部分的形态指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像,并结合课文进行合理的联想,从而体现天马的奇特艺术性。
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要解决教学的难点必须讲述有关的物理知识,为了能让学生详细掌握其科学原理,让学生利用一些物体试着放置,看看怎么才能放稳,了解铜奔马在整体上保持平衡所包含的科学原理。
需要识记和特别注意的问题识记描写天马外形的词语和语句,了解天马为什么成为旅游标志的原因。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天马构思奇妙后蹄踏飞燕卓越的创造才能飞燕安然无恙平衡教学活动预设教学步骤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课时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三、小结四、学习第七节,总结全文。
一、直奔中心,学习第3——6自然段。
二、读写结合,强化训练。
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认识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骄艳的一朵小花,我们五千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它,就是名闻中外的艺术珍品--“天马”。
(板书:天马)齐读课题出示生字词:三、学习课文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领会一下这匹天马无穷魅力。
朗读指导:怎样表现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是朗读的要点。
同学们都知道,“马踏飞燕”的飞燕,而是一只龙雀,龙雀是传说中天上的神鸟,是传说中的风神,飞行速度很快,这匹骏马从飞燕身上飞快地踏过,而龙雀安然无恙,可见马的动作是何等的轻快。
我们不由得为它惊人的速度而惊叹,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力而拍案叫绝。
《天马》教材理解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记的“天马”。
全文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个部分理解:第一自然段,开篇点明“天马”是我国旅游局1983年确定的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语言简练。
第二自然段先介绍了这个图形标记的来历――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刻工艺品描绘的;然后介绍了这件文物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三、四、五自然段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描写细致入微、收放自如,让读者感受到了“天马”艺术造型的形神兼备。
第六自然段笔锋一转,介绍“天马”名称的由来,突出“天马”艺术造型设计构思的高超奇妙,更进一步地让人领悟到“天马”的艺术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第七自然段是在前面对“天马”详细介绍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
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这也是课后思考问题的答案。
要点提示1.本文虽然是篇知识性较强的文章,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尤其是写“天马”外形特征那一部分,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边读边展开想像,也可以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这件艺术作品所表现的马的健美、奔放。
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应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积累。
2.本文在表达上不但生动而且严谨,比如“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中“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的表达都相当准确,同时也传达给读者一种细致负责的态度。
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
3.本文的说明顺序清晰、自然,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划分结构段。
划分方法不强求统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悟说明顺序和文章层次.教学建议1.帮助学生建立真实感受,通过展示图片、记录片、实物给学生创造直观形象的感受。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解决开展阅读进行学习,如:“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为什么曾普遍采用的形象优雅的马踏飞燕这一称呼被改变了呢?”为什么在马尾巴末梢打了个结?”等等。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一、引言本课是五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4课,主要介绍了《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金色的鱼钩》、《天马》、《木笛》等课文。
这些课文描绘了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历史文化的生动形象,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课文内容1.《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讲述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敌的故事。
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精神。
2.《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抗日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雨来在日寇扫荡时机智勇敢地保护了村里的百姓。
他的故事鼓舞着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地与敌人斗争。
3.《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讲述了邱少云在执行任务时,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着烈火烧身的痛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4.《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事迹。
他们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志愿军战士们的伟大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老班长在长征途中为了照顾伤员,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
他的精神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6.《天马》这篇课文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马文化,让学生了解马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7.《木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音乐家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上演奏木笛的故事。
他的音乐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和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重要性,培养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反思。
三、结语本课通过介绍《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我的战友邱少云》、《谁是最可爱的人》、《金色的鱼钩》、《天马》、《木笛》等课文,让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历史文化内涵。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珍惜和平生活,反思历史教训。
天马读后感天马读后感(一)学习了《天马》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天马是1969年在甘肃出土的,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工艺品,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被确定为我国旅游图形的标记,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从课文的图片上,我们没有看见天马身上配有辔头、鞍镫、僵绳,却看见了天马头上有一穗璎骆,尾巴末稍还打了个结,这说明天马是一匹自由奔放的马,而且造型很别致、细腻,天马的脚下踏着一只龙雀,说明了天马奔跑时的动作和速度是何等的轻快。
天马之所以为我国旅游图形的标记,正是因为天马象征着我们具有悠久历史,正在飞速前进的祖国。
课文写出了天马所蕴涵的悠久历史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以及天马的象征意义,使我感受到了天马的独特魅力,我不得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超凡的智慧,同时,我也相信我们的祖国会像天马一样飞速前进!天马真无愧于我国旅游图形的标记,我真想亲眼目睹天马的风采!天马读后感(二)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着哲理的,就好像其中的一段话:所以童话就只能是童话,它无法变成事实所以现实就只能是现实,它无法变法变成童话也许有些断然,但这才是事实与真理的并存.《说谎的孩子》通过结合童话故事与自己的心理状况,展现出一个在许多人脑海中曾经存在过的疑惑,文章在开头就介绍了皮诺曹--那个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木偶.然后又写了自己在说那句话之后的想法.作者没有确定自己的鼻子有没有变长,也不确定自己的鼻子是不是一开始就很短.就在这时,他开始羡慕皮诺曹了,因为有一个仙女会帮它把鼻子变会原样.就这样,作者在等,到等着仙女的出现,等着自己的鼻子变回去.但是现在他知道了,知道仙女不存在,皮诺曹不存在,因为鼻子没有变长,只是自己心虚了,皮诺曹不知道,所以在最后,作者说了一句话-- 所以童话中皮诺曹永远也不会知道是他救了自己. 就这样,故事又结束在了皮诺曹自己身上也许这一篇文章看起来很像一个数学推导公式,用了四个其实和四个所以结束了整个故事,同时也告诉大家童话不可能是真理,真理也不等于童话.我觉得这篇文章很熟悉,因为我也曾经等那个仙女的出现,恐惧自己的谎言被戳穿,这种恐惧是带着童话色彩的,正如你说了谎之后,脑海里一个声音告诉你,这是不会被发现的,而另一个声音告诉你,纸是包不住火的.不过,绝大部分人在说了谎之后,是不会听后者的,因此,在你说了谎之后,就必须制造另一个谎言去掩饰它.可惜,曾经有一个结论展示了谎言的不可靠性--没有一个人能说出真正完美的谎言,除非他能记住从会说话起到生命最后一秒讲的所有的话.很明显,这一句话可以刺破所有被谎言包装过的心灵,基于它的不可能.但我们能做到不说谎吗?其实,我们只看了事情的结果;其实,谎言都是一样的,真的存在着美丽的谎言吗?是,亦或不是,这只不过取决于每个人内心的想法罢了,因为总有人的答案是相反的是啊! 童话就只能是童话,它无法变成事实现实就只能是现实,它无法变成童话。
北师版《天马》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所谓教案,简单地说,就是老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天马》课文及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天马》课文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这个标志的形象是根据东汉(25—220)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工艺品描绘的。
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
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化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
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足,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身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
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
“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
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
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
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龙雀是风神,飞行急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天马》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新学到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卓越;"构思奇妙""匠心独运"等词语的意思。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材解读第十七小学李云一、教材内容解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马,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它体态优美,奔放有力,狂放不羁。
伟大的性格,坚毅进取的精神使它成为自由奔放的象征,文明崇高的化身。
本单元以“马”为主题,编选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拓展阅读课文。
编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题材来选编课文。
本单元由一篇说明文、一篇散文、两首古诗、一首现代自由体诗歌组成。
其中陈树青的《天马》是一篇说明文,杜甫的《房兵曹胡马》、李贺的《马诗》是古诗,周涛的《巩乃斯的马》是散文,李幼容的《马背小学》是一首现代诗。
选编的这些课文,不论是古代作品,还是当代作品,作者们都以自己细腻的文笔,丰富的想象来状物抒情,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马的外形特点:静态中的马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苍劲有力;动态中的马如“山洪奔泻”般雄伟壮阔,气势恢宏。
无论是哪一篇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对马的亲切、热爱、敬仰之情。
“语文天地”安排了“畅所欲言”,积累带有“马”字的成语,讲讲“马”的成语故事。
“初显身手”,是一个查找关于马的艺术品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习作方面,写关于马的习作,设计了三个题目,有写实的,有想象的,有的是有关“马”的作品的介绍,有的是故事的叙述,体裁不限,自由拟题。
这些题目都与单元主题、所选的课文、“畅所欲言”、“初显身手”有密切的关系,是有源之水,使学生有的可写,能写得好。
二、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能做摘录笔记,批注笔记;初步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主要说明方法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查阅资料的能力。
因此通过自学及结合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马,与作者产生共鸣。
但是学生整体感悟不深,对于较深层次的内容学生很难感悟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语言文字,加强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天马》是小学五年级语文课程中一篇比较典型的课文,它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主人公通过勇气和智慧战胜了魔鬼,成功拯救了天马。
本篇文章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四个方面对《天马》进行综合分析。
一、教材分析《天马》是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章,它是由曹文轩所编写的。
该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主人公阿豆子与天马之间的故事。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跌宕起伏,层层推进。
同时,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插入感人至深的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本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熟练掌握文章中生词和固定词组。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用意。
(3)培养学生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意思深刻的诗句。
2.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倾向。
3.学生能够抓住故事的主题,并从中体会到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较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故事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情景再现法通过情境再现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故事情节,从而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情节。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探讨。
(3)读书笔记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对所学习到的内容进行记录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涵和情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天马》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它以生动的笔触、细致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获得了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通过认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山海经》马成山.天马拼音课文南山之首曰【昔隹】(què)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huā),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huā)四照,其名曰迷榖(gǔ),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y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xing),食之善走。
丽【上鹿下旨】(j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jiǎ)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yǎn)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huǐ),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niǔ)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
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huǐ)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wéi)底(dǐ)。
又东三百里,曰柢(dǐ)山,多水,无草、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xié)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lù),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chán)爰(yuán)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貍(lí) 而有髦(máo),其名曰类,自为(wéi)牝(pìn)牡(mǔ),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bó)訑(yí),佩之不畏。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敝去攵+鳥】(biē) 【付+鳥】(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wò)。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ǔ)。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概述或中心思想第一单元-----马《天马》课文是一篇说明文,首先介绍了“天马”是我国旅游局确定的图形标志,接着介绍了这个图形标志是根据东汉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描绘的然后详细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征及其“天马”这个名称的由来,最后作者在介绍“天马”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点明了把“天马”作为旅游局图形标志的意义所在,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赞美之情。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全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四句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
其中“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两句借胡马的品格,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诗中通过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
其中“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两句表达了诗人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巩乃斯的马》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秀散文,课文通过对马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精神的赞美,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
第二单元-----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课文通过描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浙江之潮》课文首先总写了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接着写了海潮最盛的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六到八月十八,然后作者传神地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观潮》课文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
既有写景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散文。
《红树林》课文首先写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海上森林-----红树林,接着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红树林,远看红树林时绿浪滚滚;近看红树林,盘根错节;以及红树林“胎生”的特点,赞美了红树林的奉献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山海经》马成山.天马拼音课文《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传说中的地理经典,其中有关马成山的部分约有以下内容:
马成山,天马所居。
马成山,山名。
其上有没药,草木皆养。
其下有龙虎,鳞甲在其间。
用拼音表示为:
Mǎ chéng shān, tiān mǎ suǒ jū. Mǎ chéng shān, shān míng. Qí shàng yǒu méi yào, cǎo mù jiē yǎng. Qí xià yǒu lóng hǔ, lín jiǎ zài qí jiān.
其中“马成山“的拼音为“Mǎ chéng shān“,“天马“的拼音
是“tiān mǎ“。
在《山海经》中,马成山被描述为天马的居所,并有着神奇的植物和动物生长。
它的上方有着没药这种神奇的植物,而下方则有着龙虎这种传说中的动物。
在这段课文中,“马成山“的拼音是“Mǎ chéng
shān“,“天马“的拼音是“tiān mǎ“。
《天马》课文
导读:1983年,我国旅游局确定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这个国形标志的形象是根据东汉(公元25-220年)时期的一件青铜雕塑工艺品描绘的。
1969年,这件文物珍品在甘肃武威出土,立刻震惊全国,轰动世界。
它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代表性杰作。
天马体态轻盈,神形兼备,无化从正面、侧面哪个角度去看,都极为生动健美。
天马昂首扬尾,四蹄腾空,自由奔放,动作协调,既使人感受到力量,又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令人惊叹的是,马的一只后足,正踏在一只龙雀的背上。
龙雀是整个艺术品的一部分,又是马的底座,从而使凌空的天马能巧妙地保持平衡,解决了主体形象的支撑问题。
这个飞行时的瞬间形象无比神奇,其高超的设计构思,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令人叹服叫绝。
马背上没有辔头、鞍镫、缰绳,头上却有一穗迎风飘动的璎珞,尾巴末梢还打了一个结。
这种细微的艺术处理,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
“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采用。
后来研究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
龙雀是传说中的神鸟,也叫飞廉。
古书上有“明帝至长安,迎取飞廉并铜马”的记载。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
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龙雀是风神,飞行疾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
用这个中外驰名的古代艺术品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是颇有象征意义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