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腰椎穿刺术及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2.52 MB
- 文档页数:19
腰椎穿刺术技巧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用于采集脑脊液或注射药物的常用医学操作。
在进行此操作时,医生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以避免损伤患者的神经系统或引起其他并发症。
以下是一些有助于顺利进行腰椎穿刺术的技巧:
1. 患者的体位:患者需要面向侧面躺在手术床上,将膝盖弯曲并靠
在胸部,这样可以使腰椎间隙扩大,方便医生进行穿刺操作。
2. 穿刺点的选择:在进行腰椎穿刺术时,医生需要选择正确的穿刺点。
通常情况下,穿刺点位于脊柱下方的第四个和第五个腰椎椎间隙之间。
在选择穿刺点时,医生需要避开神经和血管,并确保穿刺点位于腰椎椎体的正中央。
3. 术前准备:在进行腰椎穿刺术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
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过敏史。
此外,医生还需要准备好必要的手术器械和药物,并确保手术环境的清洁和无菌。
4. 穿刺操作:在进行穿刺操作时,医生需要用局部麻醉药将穿刺点
处麻醉。
然后,医生会插入一根长而细的穿刺针,并逐渐向下穿刺到达腰椎神经的蛛网膜下腔。
当医生感到针头进入蛛网膜下腔时,就可以开始采集脑脊液或注射药物了。
5. 术后护理:在完成腰椎穿刺术之后,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观察,以确保患者没有出现并发症。
患者需要保持卧床休息,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总之,在进行腰椎穿刺术时,医生需要非常小心和精确,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通过正确的技巧和术前准备,医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保障患者的健康。
腰椎穿刺术后注意事项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穿刺腰椎间隙,将针管插入蛛网膜下腔进行检查或治疗的一种医疗操作。
术后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护理和注意事项,来保证患者术后的康复。
首先,术后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腰椎穿刺术后的患者需要尽量保持平躺的姿势,避免过度活动或扭转腰部,以减少蛛网膜下腔和鞘膜的刺激,防止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
其次,术后患者需要维持液体和食物摄入。
腰椎穿刺术后往往会出现一定的渗漏,可能导致脑脊液的流失,因此患者需要增加液体的摄入,保持良好的水分代谢。
此外,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品为主,避免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防止消化不良和腹泻。
第三,术后患者需要定期观察伤口情况。
腰椎穿刺术后,患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有疼痛、发红、淤血等情况,这是正常的手术反应。
患者应注意观察伤口,并及时咨询医生,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术后患者需要避免饮酒和抽烟。
酒精和烟草中的化学物质对伤口的愈合不利,会延迟伤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术后患者需要戒烟、戒酒,以促进伤口的康复。
第五,术后患者需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劳累和精神压力会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增加伤口愈合的困难,因此患者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助于术后康复。
此外,术后患者还需要遵循医嘱,定期复诊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护理方案,患者应按时进行复诊检查,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腰椎穿刺术后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保持卧床休息、维持液体和食物摄入、观察伤口情况、避免酒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以及按医嘱定期复诊检查。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身体,促进术后的康复。
腰穿一般选择腰3-4间隙,如果这一间隙太窄也可向上一个或者向下选择一个间隙,依次经过的结构有: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过黄韧带就到达了硬膜外腔,通过往硬膜外腔主要可以达到硬膜外麻醉的目的,再往前进针穿破硬脊膜和蛛网膜就到达了蛛网膜下腔,也就是到达了腰穿的目的地。
腰椎穿刺术(一)适应证1.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等。
2.脑血管意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包括脑溢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用于诊断脑膜白血病,并通过腰椎穿刺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脑膜白血病。
(二)操作方法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部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呈弓形。
或由助手立于术者对面,用一手搂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搂住双下肢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突,以增加椎间隙宽度,便于进针。
2.以髂后上棘连线与后正中线交会处为穿刺点,通常取第3~4腰椎棘突间隙,也可在上一个或下一个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戴无菌手套、铺消毒洞巾,以2%利多卡因自皮肤至椎间韧带作局部浸润麻醉。
4.术者以左手拇、示二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方向缓慢刺入,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脊膜时,可感到阻力突然消失(成人进针深度为4~6cm,儿童为2~4cm),此时将针蕊缓慢拔出,即可见无色透明脑脊液流出。
5.当见到脑脊液即将流出时,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准确读数,亦可计数脑脊液滴数估计压力(正常为70~180mmH2 O或40~50滴.min)。
若压力不高,可令助手压迫一侧颈静脉约10s,然后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双侧颈静脉,若脑脊液压力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又迅速降至原来水平,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静脉后压力不升高,表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若压迫后压力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表示不完全阻塞。
腰椎穿刺术
1.术前护理
(1)如果病人清醒,要向他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术中配合的方法,取得病人的合作。
如果病人存在意识障碍,可以向家属说明检查注意事项。
(2)嘱清醒病人洗澡或清洁背部皮肤。
(3)术前让病人排空小便。
昏迷、神志不清、躁动的病人可遵医嘱予镇静剂。
(4)物品、药品准备:备无菌腰椎穿刺包、无菌手套、标本采集试管、局麻药等。
2.术中护理
(1)让病人取侧卧位,背部与床沿垂直,去枕,低头双手抱膝向腹部弯曲,尽量充分暴露椎间隙。
嘱清醒病人避免咳嗽。
(2)协助医生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打开无菌腰椎穿刺包,协助医生进行局麻。
(3)协助医生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先测定脑脊液压力,再留取脑脊液标本送化验。
(4)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
生停止穿刺,并协助进行相应处理。
(5)术毕,拔除针头后再次消毒皮肤,以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并固定。
3.术后护理
(1)病人去枕平卧4~6小时,头部制动,以预防低颅压综合征。
(2)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有无脑疝的征兆,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紧急处理。
(3)嘱病人多饮水,及时补充脑脊液。
(4)如果病人主诉头晕、头痛等,应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5)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嘱病人24小时内不能洗澡。
如果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疼痛、渗液、发热等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腰椎穿刺术护理常规
【适应症】
1、诊断性穿刺: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脑肿瘤;脊髓病变;脑脊液循环障碍;
2、治疗性穿刺:了解症状和促进恢复;鞘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
颅内病变伴有明显颅高压或已有脑疝先兆;穿刺部位皮肤和软组织有局灶性感染或有脊柱结核者;开放性颅脑损伤或有脑脊液漏者;脊髓压迫症的脊髓功能处于即将丧失的临界状态;血小板计数<50×109/L者。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了解、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以下情况禁做腰穿:
(1)高颅内压或脑疝患儿;
(2)穿刺部位有感染灶;
(3)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病情为重者;
2、宣教腰穿的目的,重要性,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3、测基础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情况并记录;
4、对烦躁不合作患儿,术前30分钟使用镇静剂;
5、对颅压较高,而又必须作腰穿者,术前一定要使用足量的甘露醇方可手术。
二、术中护理
1、对年长儿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信任与合作;
2、协助患儿保持正确体位:
(1)患儿双膝屈曲,使大腿贴近腹部,颈部向前曲,下颌贴前胸,腰部向后成弓形,以加大腰椎间隙,穿刺部位与治疗面垂直;
(2)暴露穿刺部位:两髂前上棘的连线,在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
(3)消毒范围位穿刺点直径15~20cm;
3、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注意保暖。
三、术后护理
1、督导患儿去枕平卧4~6小时,反复向家属强调患儿吃饭、喝水、大小便
等均在床上进
行,必须保持头部低于躯干,发生头痛患儿可采取膝胸卧位;
2、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瞳孔、呕吐、头痛情况。
腰椎穿刺术操作指南腰椎穿刺术操作指南一、概述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腰部皮下组织和椎骨间隙穿刺,进入脊髓腔或硬膜外腔进行检查、治疗或麻醉的操作方法。
本操作指南旨在提供腰椎穿刺术的详细步骤,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适应症腰椎穿刺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脑脊液检查,如脊髓炎、脑膜炎等疾病的诊断;2、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3、脊髓腔内治疗,如脊髓穿刺引流等。
三、术前准备1、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取得患者的同意;2、检查患者的病史和体征,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腰椎穿刺术;3、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4、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药物,如穿刺针、消毒液、麻醉药物等;5、提前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如出血倾向、感染等。
四、操作步骤1、让患者保持侧卧位,膝关节弯曲,头部稍微下垂,以充分张开腰椎间隙;2、消毒穿刺部位,避免交叉感染;3、局部麻醉,使用2%利多卡因或其他局麻药;4、用一个透明膜覆盖穿刺部位,以便观察穿刺过程;5、使用穿刺针进行穿刺,注意穿刺方向和深度;6、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检查脑脊液流出情况;7、完成操作后,缓慢拔出穿刺针,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8、激活血压控制机制,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五、术后护理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频率等;2、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3、监测脑脊液引流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定期检查穿刺部位,观察有无感染迹象;5、给予患者充分的休息和康复时间。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腰椎穿刺术操作记录表2、穿刺针规格和选择指南3、穿刺部位消毒液选择指南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脊髓腔:指脊椎骨和脊髓软膜之间的空隙,包括硬脊膜和软脊膜。
2、硬膜外腔:指硬脊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空隙,脑脊液流动的通道之一。
3、局麻药:局部麻醉药物,用于麻醉局部组织以减轻疼痛感。
4、并发症:指在操作过程中或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或异常反应。
5、透明膜:通常指聚乙烯薄膜,用于保护无菌环境和观察穿刺过程。
腰椎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腰椎穿刺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操作技术,用于脑脊液检查、医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下面是腰椎穿刺的详细步骤及要点说明。
1.穿刺前准备:-确认患者的明确指征,特别是对于有疑似颅内占位病变或颅脑高压的患者。
-向患者解释穿刺的目的、步骤和可能的并发症风险,并征得患者的同意。
-准备穿刺操作所需的设备和药品,包括针刀、穿刺针、注射器、麻醉药、消毒液等。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过敏史等。
2.术前准备:-采取无菌操作,穿戴手套、口罩、帽子和无纺布衣物,为患者铺好无菌巾。
-患者取躺位,可以采用侧卧位或坐位,双腿屈曲,头部向前屈。
-对于需要麻醉的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一般选择在L3-L4或L4-L5的椎间孔处。
3.穿刺操作:-先用消毒液清洁穿刺部位,然后进行局部麻醉。
一般采用皮下浸润法,注射麻醉药物。
-抓取穿刺针,针头朝向患者的正中线,插入皮肤向椎间孔方向刺入针孔,同时与患者沟通感觉以确定正确位置。
-当感到穿刺针抵达椎间孔时,要尽量保持稳定,然后调整穿刺角度(30-40度),缓慢将针推进。
-穿刺过程中,与患者保持沟通,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以判断是否遇到脊膜或硬脊膜。
-当感到穿刺针穿破硬脊膜时,会感到一种明显的电击样感觉,针进入硬脊膜腔之后,会有脑脊液自针内流出。
-如果需要收集脑脊液样本,可以用注射器采集,同时可继续观察脑脊液的外观和性质。
-拔出针头后,用无菌纱布贴压穿刺点,观察穿刺点是否有渗血。
4.穿刺后处理:-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相关检查。
-护理患者,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心率、体温等变化。
-向患者解释穿刺后注意事项,包括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活动、避免打呵欠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穿刺过程中要细心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及时处理并记录。
-技术要求准确,穿刺点的选择、穿刺角度和深度的调整都需要仔细操作。
-硬脊膜穿破后,针头要停留一段时间,确保脑脊液充分排流,并用透明胶布固定住针头,防止脑脊液漏出。
腰椎穿刺术及护理研究报告
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通过向脊椎内注射药物或抽取脊液来诊断或治疗疾病的医疗技术。
腰椎穿刺通常在腰背部进行,穿刺点位于脊柱的第3到第4腰椎之间,或第4到第5腰椎之间。
腰椎
穿刺术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脑脊液压力异常、脑膜炎、脑脊液感染、脑脊液出血、脑脊液肿瘤、麻醉逆行性性功能障碍等病症非常重要。
在进行腰椎穿刺术之前,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患者通常需要保持平躺位,并且可能需要皮肤消毒,并麻醉局部麻醉剂。
医生会用一根长而细的针从腰骨后方进入脊椎,并穿破硬脊膜层,直到达到脊液区域。
在能量输出时,医生会抽取一定量的脊液样本,或者注射药物,或者测量脊液的压力。
完成腰椎穿刺后,患者需要保持平躺位,并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并发症,如头痛或脑脊液漏。
医护人员应该留意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如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并及时报告给医生。
患者通常需要在暂时休息期后再次进行检查,以确保没有出现并发症。
总结而言,腰椎穿刺术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
在执行腰椎穿刺术时,医生和护理人员需要仔细了解患者的情况,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