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0.12 KB
- 文档页数: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运动和力”为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力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一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研讨: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拓展:介绍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二)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拉动纸盒,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能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摩擦力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和探究热情。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5篇范文)第一篇: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教材简析】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刹车,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为什么我们需要摩擦力?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实验二:在毛巾上放置滑轮组,拉动滑轮组,观察滑轮组在毛巾上的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什么关系?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3.5《运动与摩擦力》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指导。
此外,学生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科学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2.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实验材料:毛巾、木块、铅笔等。
3.教学课件:教材中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可以运动?为什么物体有时会停止运动?让学生认识到物体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摩擦力的存在。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与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关系?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根据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教科版(2023秋)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前面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并与之前的滑动摩擦力进行比较;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
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有接触并且有运动趋势或者正在运动时,就会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学会利用身边常发生的事情去发现一些科学知识。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用轮子改装小车。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滑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验,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产生了好奇心。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勇于提出新观点,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弹簧测力计、木块、毛巾、斜面等。
2.教学课件:有关摩擦力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走路、开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讨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总结摩擦力的规律。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问题,如如何减小摩擦力、增大摩擦力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板书(5分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回顾和记忆。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探究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斜面等。
2.准备实验材料:铅笔、纸张、砂纸等。
3.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
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实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
两根车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
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
)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
)
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
)
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4.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提问: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预设:使用滚木。
)
提问:人们在搬运巨石等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如何减小摩擦力呢?(预设:减少接触面积、改变运动方式等)将学生说的方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5.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
二、探索:(预设25分钟)
活动一:直接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直接拉动重物,可能需要多大的力?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纸盒装载重物是如何前进的?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
(板书滑动)
活动二:使用滚木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铅笔5只、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古人有什么好方法拉动重物?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滚木是如何带着重物前进的?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
(板书滚动)
活动三:改进滚木,使用轮子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轮子四个、车轴两根、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有比使用滚木更好的办法搬运重物吗?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
(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轮子是如何运动的?用轮子和滚木相比有什么好处?
(预设:像滚木一样滚动。
)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记录、班级记录表]
1.学生根据活动记录的数据,反馈交流: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比较省力?
(预设:使用滚木或轮子。
)
2.为什么?(预设:根据拉动重物的垫圈个数,知道滑动比滚动受到的摩擦力大。
)(板书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
)
3.提问:三种方式中,你认为哪种搬运重物的方法最好?为什么?(预设:略)
4.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预设:略)将学
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四、拓展: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预设5分钟)
出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图片。
讨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力,行驶得更快?
【板书设计】
5.运动与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滑动摩擦力大
运动方式
滚动摩擦力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表格中“我的发现”是开放性的,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与研究内容相关即可。
【作业设计】
1.下面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最省力,最方便?( C )
A.直接拉动
B.使用滚木
C.使用轮子
2.下面哪种情况是减小摩擦力?( B )
A.冰面上铺稻草
B.拉链上涂润滑油
C.跑步用的钉鞋
3.为什么使用轮子拉动重物比直接拉动重物更省力?( A )
A.改变运动方式
B.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
C.改变了重物的轻重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