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品质和组织能力由于体育课绝大多数都属于室外活动,要达到教学的目的就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合理的组织,才可能使学生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并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品质和组织能力。
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老师的协调组织是上好体育课锻炼学生品质和组织能力的关键。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意志品质组织能力一、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概念所谓意志是能够自己确定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心理预期的心理活动。
意志的强弱非常关键,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很大,坚强的意志指导一个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并最终取得成功。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性。
体育就恰好是培养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增强自信,勇于面对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组织能力也是从小开始锻炼的,试问一个人不经过锻炼和尝试怎么能够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呢?组织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全凭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体育就是一个极好的手段。
所以小学体育不但肩负着强身健体,培养兴趣的责任,还肩负着锻炼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重任。
这也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精华所在。
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能保持稳定,心情能够保持愉快,智力水平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学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会形成心理习惯和心理逐渐成熟,是孩子的所谓“第二断乳期”。
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好,会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吸收消化的好。
反之,则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体育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但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对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锻炼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的途径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和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二年级体育教案:如何根据孩子特点设计合适的运动课程如何根据孩子特点设计合适的运动课程作为学校体育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孩子们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更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他们的潜力和性格等方面。
那么,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一节合适的运动课程呢?本篇文章将会从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孩子个体差异的分析体育教师需要从孩子个体差异方面进分析。
具体地说,教师需要分析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情感因素、行为特征等方面,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差异和需要。
在体质方面,体育教师可以运用专业的测试工具,如BMI、灵敏度、耐力等,对学生的运动素质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为教师调整运动课程提供有用的参考依据。
在技能方面,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熟练程度。
这样,就能为课程的设计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情感因素和行为特征也是影响课程设计的重要因素。
比如说,教师发现某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可能会在运动课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他们需要特别的心理辅导。
又或者,一些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过于纵容、过于自卑等行为习惯,也需要经过详细的约谈后进行规范。
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了解他们的特点,才能提供更适合他们的运动课程。
二、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分组教学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为不同分组的学生提供不同课程设计。
其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情感因素和行为特征等方面来进行按需分组,以达到最好的课程效果。
举个例子,当教师发现某些学生身体素质高、技能水平也相对较高时,可以将他们分为一个组别,提供更具有挑战性和复杂性的运动项目。
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供简单易懂、适合他们练习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在努力练习中慢慢提升自身素质。
此外,还有一类特别的学生,他们的行为或情感因素较为特殊,需要进行单独辅导。
对这种学生,教师更需要耐心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和兴趣,最终达到成长的目的。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摘要】: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发挥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体育工作中,面对存在个性差异的众多同学,要充分的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并使其健康发展具有很大难度。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在体育课中发展学生个性进行研究,从面临的教学对象特征出发,对体育课如何发展学生个性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旨在以体育课为平台,充分挖掘学生个性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个性发展差异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过分强调技术动作规格、运动负荷、练习密度等生理学指标,使学校体育教育带有过多的强制性,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进行教育,导致教学过程趋于集体化、统一化、程式化,忽视或压抑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因而降低了学校体育的育人效果。
作为体育学科,开展体育个性化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但也容易存在着片面的认识。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教育学》讲到:能不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机会和良好的氛围,是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对于体育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改革,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应借此之机,切实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课堂是我们实践的舞台,怎样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自己的浅见。
一、准备活动是发展个性的极好方法。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过程,传统的沿袭了几十年的准备部分和教学过程具有比较稳固的特点,这些特点,几十年来为我国体育教学的发展,尤其是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其中还有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仍具有指导意义。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中小学体育课,以及课中准备部分的教学过程已经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准备部分的教学不应该单纯地为基本部分的主要教材服务。
体育教学的方法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体育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分享一些体育教学的方法。
首先,体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体育技能都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示范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指导等不同的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体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重趣味性。
体育教学是一项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学过程单调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再次,体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重系统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比如,在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内容,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最后,体育教学的方法需要注重实践性。
体育教学是一个需要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比如,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时,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教学、反复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的方法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性化、趣味性、系统性和实践性是体育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些特点,才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各位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浅谈如何上好体育课为了保证学生体育活动和学生主要的内部动机,适合学生好奇、好动的需要,就要培养和激发他们的体育动机,这样才能够激发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长期的坚持参加体育活动。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要上好体育课,让每个学生都快乐的动起来,从而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构造生动趣味的教学语言中国的语言词汇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奇妙无穷。
语调的抑扬顿挫带给人们不同的听觉效果。
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有不同的意思。
一篇文章由不同的人朗读,会使同一听众产生不同的感觉。
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语言的运用。
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快速地动起来,开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开拓他们进取拼搏的精神。
生动活泼的语言能带给同学们的无限遐想,如说长期参加形体锻炼能带给你健美的体态,我们就常用“婀娜多姿”来形容。
学生就会联想到“沉渔落雁、闭月休花”之美的西施。
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动作质量的追求,效果就非常好。
2运用科学方法进行锻炼伴随体育运动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伤害,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在进行体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也贯穿其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对自己有所了解。
明确自己参与的体育锻炼对自己那些部位有利,学生会有目标的参加锻炼。
这样一来,他们会知道过量的运动带来伤害,所以在锻炼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也懂得合理的运动负荷会使自己更加强健。
从小建立一个科学锻炼的概念,减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恐惧感并有利于“终身体育”地开展。
3树立良好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师应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神,语言要文明、准确、精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教学语言要有音调、语气、节律的变化。
浅谈如何从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学我在小学已有快两年的时间了,不仅学习了许多经验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所在。
如何教学以及如何才能教好学是我当务之急的职责和任务。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因为学校体育在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独生子女教学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我国小学生中独生子女已占绝对多数。
因此研究独生子女的身心特点,并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组织方式等方面适时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不仅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宏观研究,同时也是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需要,怎样扩大教育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紧迫课题。
“独生子女不可独处”,要让独生子女从“独处”的环境中解放出来。
独生子女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相对较少,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因此,独生子女有强烈的交际欲望,追求集体活动。
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调整体育教学内容,提高集体项目的比重。
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分组练习,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一定的优势。
分组练习就是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练习。
以小组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顽强进取的
精神。
分组练习是一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以各个小组在达到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
这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集体主义的观念。
小组练习将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相互作用视为教学活动中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
小组练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要竞争。
学生之间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全力以赴,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
分组练习能够增加独生子女之间的接触,使得优、差生在帮助和被帮助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有利于改变独生子女不合群和胆小的不良性格。
此外,体育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
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
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
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
课堂气氛。
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
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
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
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另外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
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
上好体育课,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
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
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
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
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
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
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
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
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
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
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
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
儿童少年关节的关节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培养体育兴趣,于此还要善于观察,多发现多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多从学生的心理以及特点出发,使他们在外校这个桃李芬芳的家园里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