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9.33 KB
- 文档页数:5
1.人的血液的组成成分?
2.血细胞是由什么组成?
3、血浆的成分包括哪些?血浆有什么功能?
4、红细胞的功能是?白细胞的功能是?血小板的功能是?
5.什么是血红蛋白?
6.什么是贫血?有什么症状?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有方向性
第四步:班级交流、释疑升华
第1环节: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一边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
8分钟【处理方式】课件展示“演示实验”
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血液的组成成分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1)血浆:血浆是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55%。
①成分:血浆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物质。
②主要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后,下层暗红色、不透明的物质是红细胞,中间一薄层白色物质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处理方式】课件展示人血永久图片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归纳
1、最多的是红细胞,最少的是白细胞。
2、体积最大的是白细胞,最小的是血小板。
3、红细胞、白细胞无细胞核,白细胞有细胞核。
【设计意图】我们身上都流淌着血液,学生通过学习归
纳总结,就能知道血液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功能
第2环节:学生识记巩固所学知识点。
3分钟
1.人的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组成的。
2.血细胞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3.血浆的主要成份包括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和废物。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3.1《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济南版《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的第一节,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
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四个环节,其中新课学习主要是通过第二个环节中的四个活动来完成的,敬请指导老师和专家指点。
教学过程环节设计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多媒体展示“白求恩大夫为战士输血的图片”,让学生讲述白求恩大夫为八路军战士输血的故事。
我接着导入陈述:“由此可见血液对人类有重要意义,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运输的载体》,一起来认识人体内物质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血液。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又不能解释清楚的问题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
参与活动,探究新知(35分钟)活动一观察思考获取真知⑴首先让学生畅谈对血液的认识,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体验,会就血液的颜色、出血状况、化验抽血等畅谈自己对血液的认识。
我在学生畅谈后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⑵接着我开始做演示实验“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观察思考:加入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出现什么现象?血液有几部分组成?为什么说血液是流动的组织?⑶学生分成四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展开组内互动.讨论后填写《导学案》中的观察报告。
⑷最后各组推荐一位代表汇报观察结果。
设计情境和意图:结合学生平时对血液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血液的认识,了解血液的颜色和状态,引发问题,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观察、思考、讨论得到答案,这是感性认识上升理性认识的过程。
活动二自己动手分组实验⑴按照课本实验的要求,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辨认红细胞、白细胞,并比较它们的形态特点和数量,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写在《导学案》中的探究实验报告中。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指导思想】通过导学案的引导,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注重课堂生成,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中,以学定教、力求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习效率,践行高效课堂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第一课时。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空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三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而本节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习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血液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视频演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区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1、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
2、学会用比较法提升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难点】解读血液化验单。
【教学方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师准备】导学案、多媒体课件、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准备】预习完成导学案的自学检测,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疾病。
【教学流程图】【板书设计】 3.1物质运输的载体 【教学过程】血细胞成分防御保护功能红细胞白细胞 运输。
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案课题物运输质的载体序号授课时间主备人课型实验探究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识别血细胞的形态(2)说出人体内的血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3)举例说明贫血和发炎等病症的表现和原因。
2、技能目标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熟练使用显微镜3、情感目标认同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有无偿献血的义务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血液的成分和各自的主要功能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板书设计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的组成功能:血浆水蛋白质葡萄糖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红细胞运输氧等血细胞白细胞防御疾病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教学策略创设点按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活泼生动,有效的生物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各自的功能。
学生对血液感到很新鲜,甚至有些恐惧,因此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出示一张医院的血液化验单,让学生回忆和讨论血液化验单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好的血液分层演示装置(可以用畜禽的血)演示给学生看,并让学生讨论资料分析中的2个问题,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血液的有关知识。
教法边讲述,边观察,边实验,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后反思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收集各种血液化验单。
2、准备加抗凝剂的和未加抗凝剂的家畜(家禽)血样,准备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
3、查询相关资料和视频。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血液方面的资料,预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前延伸了解预习情况课内探究(一)明确学习目标(二)学案导学,引导诱思与展示交流1、血液分层现象演示实验2、分析归纳血液的组成:根据课前的准备,自由发言,提出有关血液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对血液的认识,积极相互补充。
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后,是如何运输到组织细胞的呢?(血液)血液、血管、心脏构成了人体的循环系统。
联系前面学习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兴趣小组同学代表上台讲解实验过程赠你一把钥匙——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用心观察,初步探究血液的组成血浆的成分与功能赠你一把钥匙—柠檬酸钠溶液展示抗凝剂,将它加入血液以后能防止血液凝固。
下面,同学们进行实验观察吧,完成学案任务一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请同学们上台总结一下刚才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由此现象判断血液可能有几部分组成?有没有哪个组的同学观察的更仔细呢?教师演示将试管倾斜,仔细观察,可发现中间有一层很薄的白色物质,这是由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的,下面暗红色的为红细胞。
可见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大量的血细胞构成细胞群,完成物质运输的功能,这些细胞群我们可以称为?血液属于结缔组织,而且可以流动。
比较不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有什么区别血浆成分示意图可以看出,血浆最主要的成分是什么?除此之外还含有一部分蛋白质,葡萄糖,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学案任务一上台讲解,并把相应的词条贴到黑板上。
总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补充学案组织观察图片,注意血清和血浆的区别加入抗凝剂不加抗凝剂借你一双慧眼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分组实验,微观探究氨基酸,无机盐,二氧化碳等,这些是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溶解在水中一起运输,所以血浆的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其次血浆还能运载血细胞。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三种血细胞,因为很小,肉眼无法看到,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
出示显微镜使用步骤注意事项(1)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细胞后再换成高倍物镜(2)观察到细胞后,移动装片,看看不同视野内能观察到几种细胞?(3)温馨提示:白细胞染色后细胞核特别明显,根据这个特点仔细观察,看看能否找到白细胞?根据课本实验要求,明确实验材料,阅读课本明确三种血细胞形态,头脑中有一定印象,同学合作观察血细胞的形态,指出观察时的疑惑:1、未看到白细胞和血小板2、红细胞中间是中空的?巡视学生实验情况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看图,总结学生三人一组运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图片并完成学案的填图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