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扎染
- 格式:doc
- 大小:776.50 KB
- 文档页数:4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民族之一白族的传统手工艺技术。
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印染技法,通过捆绑面料,使染料只进入特定区域,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
白族扎染在民族服饰、家居用品、装饰品等方面广泛应用,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的重要载体。
白族扎染源于中国南方的云南省,主要分布在白族的聚居地区,如大理、临沧、昆明等地。
白族扎染以其纯手工制作的方式而闻名,无需使用任何机器设备,完全靠工匠的巧手和经验来完成。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十分繁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面料,一般以棉织物为主。
接着,将面料分割,根据设计的图案和色彩需求,将面料用线条捆绑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捆绑技术被称为“打结”。
打结完成后,需要将面料浸泡在染料中,使染料渗入到非打结部分,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以保证染色效果均匀和饱满。
将染色后的面料晾干,剪去打结的线条,就能得到独特的扎染面料了。
白族扎染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案和色彩的呈现。
白族传统的图案常常以花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题,寓意吉祥、美好和自然。
而色彩方面,白族扎染采用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和矿石,如茜草、蓝墨、蓝矾等。
这些天然染料不仅能够保持面料的柔软和光泽,还能使扎染面料更加环保和健康。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手工制作的过程和图案的呈现使每一件扎染面料都独一无二,充满了人文和艺术的力量。
白族扎染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扎染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秉持和传承。
如今,白族扎染已经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白族扎染技术,希望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白族扎染也在市场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成为时尚和精致生活的代表。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的璞真,成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中的瑰宝。
其独特的工艺过程和图案呈现,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云南非遗文化作文素材《云南非遗文化作文素材》素材一《白族扎染:一抹蓝白间的艺术传奇》在云南大理的一个小镇上,我有幸亲眼见识到了白族扎染的神奇之处。
那是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我走进了一家小小的扎染作坊。
一进去,各种蓝白相间的布制品就像一片片湛蓝天空中的云朵,琳琅满目。
作坊的主人是一位白族老奶奶,她的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但眼睛里却透着对扎染无限的热爱。
老奶奶先是拿出一块洁白如雪的布,然后熟练地将布折叠、扭转,再用针线像缝补一个珍贵的宝贝一样,仔细地把有褶皱的地方扎起来。
她的手像是有魔法一样,每一针每一线都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
接着,老奶奶就把这块布浸到蓝色的染缸里,染缸里那蓝色的液体就像是一片小小的海洋。
布在里面慢慢浸染,颜色一点点渗透进去,这个过程老奶奶始终紧紧盯着,像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过了一会儿,老奶奶把染好的布拉出来,当她把布展开的时候,就像魔法被解除了一样,原本白色的地方被蓝色侵染出了一幅幅像雪花、像蝴蝶、像花朵的图案,好看极了,我在旁边兴奋得差点叫出来,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这样的白族扎染充满了手工人的巧思与大自然的质朴美感。
素材二《彝族刺绣:针线飞舞的民族画卷》有一次在云南的彝族村落游玩,恰逢一场彝族刺绣展示会。
那是个热热闹闹的场子,不少彝族姑娘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针线和色彩斑斓的布。
我看到一个年轻的彝族姑娘,她面前的布上绣着的图案像是一座热闹的彝族村落。
她手中的绣针上下翻飞,如同一只灵活的小燕子。
她刺绣用的线那颜色可真是丰富极了,红得像燃烧的火焰,蓝得像幽深的湖水,黄得像灿烂的阳光。
她从线团里抽出一根红色的线,熟练地穿过针眼,然后就开始在布上绣起来。
她绣的每一针都特别专注,有时为了绣出一片小小的花瓣,她会反复调整针法。
我凑近一看,她绣的花瓣就像真的一样娇艳欲滴。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刺绣里有彝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像那些展翅的飞鸟代表着自由,蜿蜒的线条可能是他们崇拜的山川河流。
这个年轻姑娘针线之下的画面仿佛讲述着彝族的生活故事,充满了浓浓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底蕴。
扎染古称扎缬,俗称扎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
扎染在制作过程中倾注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因此好的扎染制品便是一件极好的美术作品。
云南大理扎染是由中原传入的,目前主要在大理周城、巍山大仓和庙街等地制作。
其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为植物蓝靛。
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折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内地扎染的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圆型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大理扎染则取材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
云南大理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素雅,质薄如烟雾、轻若蝉翅,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
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
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
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是白族地区的代表,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可以体验的白族特色文化: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工艺店购买到各
种扎染制品,如扎染布、扎染服饰等。
此外,还可以参观扎染制作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手工艺技术。
2.白族民居:大理古城内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的代表,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民居,了
解白族人民的居住文化和建筑风格。
3.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传统茶艺表演,游客可以在当地的茶馆欣赏
到这种独特的表演。
在品尝三道茶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白族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4.白族歌舞:白族歌舞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大理古城内的表演场
所欣赏到白族歌舞表演,感受白族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5.白族节庆:大理古城内有许多白族的节庆活动,如火把节、三月街等。
在这些节庆
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大理古城内的白族特色文化非常丰富,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和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留下难忘的回忆。
白族扎染一、大理民族扎染,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泠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2 白族扎染介绍编辑本段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该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环节。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或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大理白族扎染以纯绵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咱外,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
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巍山彝族扎染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发挥传统民间扎花工艺特色,做工精致、当然精美、图案新颖多变,具有古朴、典雅、自然、大方的特点,既有较高明的艺术欣赏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彝族扎染有蓝染、彩染、贴花等系列产品。
制成品有台布、壁挂、门帘、衣服、裙、帽、包、地毯及各种面料。
用户可根据各种图案花布,用来制作衣裙、围腰、被面、床单、门窗、窗帘、桌椅帽等。
用扎染制作的衣裙、床单、门窗、窗帘穿在身上,挂在室内,别一番古朴、典雅的风味。
10月26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镇周城村的白族妇女段银开在给扎染布料拆线。
白族扎染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人民的传统手工印染工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族扎染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图案,整个工序分为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等。
传统白族扎染常以大理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以蓝白二色为主色调,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近年来白族扎染推陈出新,发展出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扎染的图案也逐渐多样化,并融入众多时尚元素。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扎染就是白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大特色。
扎染是一种在织物上进行手工艺品装饰的传统技艺,而白族的扎染则是以天然植物染料、一针一线的细致工艺而闻名。
白族扎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白族先民利用植物染料,在布料上织出不同的图案和纹理,形成了扎染工艺。
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族扎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手工艺传统,成为白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白族扎染的图案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几何图案和几何纹理。
白族扎染工艺师善于利用线条和颜色的搭配,在布料上织出各种形式的图案和纹理,如鱼鳞纹、菱形格、流水线等。
这些图案和纹理既能展现出自然界的美丽景观,又能传达出白族人民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除了图案和纹理,白族扎染还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在白族扎染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象征着白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图案,如龙、凤、猫头、鸟羽等。
这些图案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能通过寓意和象征的方式传递出白族人民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热爱和崇尚。
在当今世界,白族扎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时代和地域,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手工艺品。
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追求,白族扎染所蕴含的天然和原始成趣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时尚潮流。
许多设计师和品牌纷纷将白族扎染的图案和纹理融入到服装、家居用品等产品中,使之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时尚艺术品。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受到了热烈追捧,而且也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尽管白族扎染在当代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和认可,但这一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许多人们开始选择机械化生产和化学染料代替传统的手工艺品。
这些产品虽然制作工艺和成本较低,但却缺乏原始的质感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白族扎染的传承和培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由于扎染技艺的传承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年轻一代对于这一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认可度不高,导致了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一定的考验。
白族扎染的工艺和文化传承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地区。
白族文化悠久而独特,其中的扎染工艺更是独具特色,扎染是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它融合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白族扎染的工艺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选择合适的棉织品或丝织品作为底布,然后将底布进行漂白,以确保染料的颜色更加鲜艳。
接下来,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染色,白族人民经常使用的染料有蓝莓、蓼草、木蓝等。
染色过程中,需要将染料煮沸,然后将底布浸入染料中,保持一段时间以确保染料能够渗透到布料中。
染色完成后,需要晾晒和洗涤,以确保染料的颜色更加持久和鲜艳。
扎染的最大特点是其制作过程非常艰巨而耗时,手工染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扎染还要求艺人拥有出色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这门艺术。
白族扎染的作品以其优雅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它常常运用象征性的图案和符号,如龙、凤、蝴蝶等,这些图案和符号既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也能够传递出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白族扎染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它还承载着白族人民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
白族人民崇尚自然和谐,他们尊重自然并与之相融。
白族扎染作品中常见的植物图案,反映了白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此外,白族人民还将扎染作品作为重要的礼仪用品。
在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仪式中,扎染的作品常常被用作装饰和馈赠,以表示对客人和亲友的尊敬和友好。
扎染作为礼仪用品的传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白族扎染工艺已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不再传承这门技艺,导致白族扎染工艺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传统工艺,云南省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开展扎染技艺培训班、设立扎染制作工作室等。
总之,白族扎染是中国独特而古老的传统工艺,它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承载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态度。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人民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工艺而闻名于世,其中扎染技艺就是白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通过将绢、棉布等传统材料细腻勾勒,然后浸染天然植物染料,借助太阳光的作用使其染色从而得以完成。
白族扎染以其简约、质朴和天然的特点广受人们喜爱,被誉为“天然成趣的璞真”。
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而白族的扎染技艺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全部来自于大自然,如蓝靛、茜草、栀子、苘麻、柳丝、蓼丝等,它们都具有天然的抗菌、防虫、防腐等特性,因此扎染出来的布料不易褪色、不易变形、有光泽和亮丽的颜色。
白族扎染不仅在服装、鞋帽方面有所应用,还常常被用来装饰家居用品,比如桌布、窗帘、挂布等,为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和趣味。
白族扎染的工艺十分繁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制作。
制作布料需要选用优质的棉和绢,然后经过多次的洗涤和晒干,使得布料具有了一定的柔软度和光泽感。
在这之后,就需要进行图案的设计,这是整个工艺中最为重要的一步,设计师需要结合传统纹样和现代元素,巧妙地运用几何图形和抽象图案,使得扎染作品既具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又不失时尚的气息。
设计好图案之后,就需要将其印刷在布料上,这是需要一定技巧和经验的工作。
就是染色了,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都是用天然植物制成的,对于颜色的搭配和浸染的时间都极为讲究,染色完成后,还需要晒干和定型等步骤,整个过程纯手工操作,每一步都需要极为专注和细致,使得扎染出来的布料色彩饱满、图案清晰。
白族扎染所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多姿多彩、别具一格。
其图案多样,有兽面、几何图案、花鸟鱼虫等自然图案,还有一些象征性的图腾,如龙凤、虎豹等。
色彩丰富,除了常见的红、黄、蓝、绿之外,还有一些古老的颜色如紫、茶等。
纹样简洁明快,线条硬朗、简练,但又不失韵味和时尚感。
整个作品展现出的是一种质朴、天然的美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安宁。
白族扎染——大理神韵绘于其间“一个旅行者如果走到大理,就再也不想离开。
”在旅行家阿瑟·米兰达写的《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一书中,大理排名第三。
美国探险家洛克曾经说过,“当我行走到大理时,便不想再前行了。
”云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省,目前,大理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全州有8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今天,怡美君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白族扎染。
源起扎染,古称“绞缬”、“扎缬”,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染布工艺。
据文献记载,它起源于黄河流域,至迟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大理布均是当时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至民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周城扎染的历史十分悠久,白族民间传说扎染是苍山的溪水所化,或说是仙女织出带到人间,都表现了白族人民对这种工艺的珍爱。
当地人制作靛兰的方法与《齐民要术》、《天工开物》所载的制靛法基本相同。
扎染是当地的常用装饰工具主要有用于提取植物染料的大木桶,浸染用的木制大染缸,搅拌染料的木染棒,还有用木棍、竹杆或钢材等搭成的晒架。
过去,还有压平布料的石碾。
现在,多用烘干机、脱水机、熨烫机等现代机械工具。
白族扎染制作工序简单地可以叙述为:印花-扎花-浸染-凉干-拆线-漂洗-碾平。
印花:在白布上画或印好图样,再根据图案才能进行扎花。
一般是由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
扎花: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是扎染中第一道关键的工序,漏扎、错扎、多扎均会影响图案成形。
没有扎紧的,浸染后图案就不清晰。
白族扎染技艺用途
过去,白族扎染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扎染产品较为单一,主要是手帕、头帕、方围巾等。
在花纹图案的设计制作上也仅限于小蝴蝶花、小梅花、毛虫花、马齿花等简单的图案。
如今,周城白族扎染制品种类已涵盖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手帕、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垫、围腰、服装等多个品种。
扎染的花纹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到近2000多种。
在染料的选用上,白族扎染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
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仅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如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扩展: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
扎染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纺织染色工艺之一。
《实仪录》中曾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而据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中的人物服饰研究证明,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
宋代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着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这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
盛唐时期,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是向皇宫进献的贡品之一。
白族扎染技艺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承至今,以大理州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的白族扎染最具代表性。
2006年5月,白族扎染技艺被国务院公布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大理旅游有哪些当地特色纪念品可买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手工艺品。
当你踏上这片土地,一定会想要带些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这份美好。
接下来,就让我为你介绍一些在大理值得购买的特色纪念品。
一、扎染制品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扎染的图案精美,色彩鲜艳且独特,多以蓝白两色为主,展现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美。
你可以购买扎染的围巾、桌布、衣物等,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作为礼物送给他人,都非常合适。
这些扎染制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能让你感受到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大理的周城,有许多扎染工坊,你可以亲自观看扎染的制作过程,了解这门传统技艺的魅力。
同时,还能挑选到自己心仪的扎染作品。
二、银饰大理的银饰也是非常有名的纪念品之一。
白族人民擅长制作银饰,其工艺精湛,造型多样。
常见的有银手镯、银耳环、银项链等。
银饰上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如花卉、动物等,寓意着吉祥如意。
购买银饰时,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店铺,确保银饰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选择不同款式的银饰。
三、木雕大理的木雕工艺源远流长,以其细腻的雕刻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木雕作品题材广泛,有佛像、人物、花鸟等。
用优质的木材经过工匠们的精心雕琢,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你可以购买小型的木雕摆件放在家中作为装饰,也可以选择较大的木雕屏风等,为家居增添一份艺术气息。
四、普洱茶大理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之一。
普洱茶具有独特的陈香和醇厚的口感,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在大理购买普洱茶,可以选择生茶或熟茶,也可以根据年份和产地进行挑选。
购买时,要注意辨别茶叶的品质,选择正规的商家购买。
同时,还可以请教当地的茶农或茶艺师,了解更多关于普洱茶的知识和品鉴方法。
五、大理石工艺品大理因盛产大理石而得名,大理石质地细腻,纹理美观。
用大理石制作的工艺品,如屏风、花瓶、摆件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白族扎染
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主产地在大理。
扎染,古称扎花布,又叫绞缬染,是白族民间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盛唐时期由中原传入大理。
其中以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最为出名。
村里几乎“家家有染缸,户户有扎染”。
1996年,周城扎染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周城扎染艺术之乡”。
扎染的方法是:将纯棉白布按不同的花形图案用手工卷缝好,不使颜色浸透,放入染缸浸泡,待染好、晾干好,再折去缝好,花纹图案便显现出来。
扎染用的大木缸可容30余挑水,一次可染土布上百件。
其染料选用本地种植的“土靛”制成。
浸染的技术、火候是扎染质量的关键,一般是三天才能染成。
同时,染缸还需置于向阳的地方,染出的布才经久不变色。
2006年6月2日,白族扎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的步骤
白族扎染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一般通过两步染色法可以实现。
首先,准备工作。
在准备工作中,要认真检查原料,如织物或棉布等,以确保织物的品质及扎染的效果;清洗织物并处理好污渍;用海绵沾
取适量清水,将织物置于海绵上,拧湿,以便扎染。
第二步,就是开始扎染了,它包括四个主要部分:扎模型,扎染,烘干和印染。
首先,要根据客户需求,制作模型,然后将模型放置在
湿布上,用棉线缠绕固定,以免移位。
然后,将染料浸泡在水里,加
入木渣染料,混合至指定颜色。
接下来,将染料和模型一起置于织物上,然后用铁模挤扎,使染料与织物相互粘合,以确保扎染均匀。
接着,将织物放置在棚子里,用布包紧,加热半小时左右,使染料与织
物的颜色更持久。
最后,将织物取出,用清水将残余染料冲洗干净,
晾干,即可完成扎染。
云南民间工艺品收集
1.大理白族扎染的历史回顾
在“风花雪月”的大理白族地区盛行着一种将文化、艺术与市场融为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扎染。
大理扎染已经由民间传统工艺发展成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
扎染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无论从白族的民族服饰,还是从他们的传统民俗、宗教礼仪等,个中都能发现扎染的影子。
白族扎染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艺术装饰品,是白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可以说扎染是白族人的土布艺术;扎染制品又是旅行者非常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在云南,扎染主要盛行于大理白族地区。
白族姑娘染制的扎染制品、图案古朴典雅,线条飘逸洒脱,颜色朴实,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扎染是白族古老的手工印染工艺,古称“绞缬染”、“扎缬”;俗称"扎花布"或“印花布”,是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大理的,最早始于公元前二世纪。
据《实仪录》记载,“汉年间有染缬色法,不知何人所造。
”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1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
尤其在盛唐时期,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
2.扎染的特点
其一物美价廉。
从扎染的整个过程了来看,工序繁多,而且每一道工序都是费工耗时的操作,特别是扎花,全凭手工一针一线缝扎而成,生产成本高。
但是买价很低,真所谓是物美价廉。
其二实用。
扎染制品既是精美的民主工艺品,又是实用的生活用品。
姑且不论各种扎染制品可应用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很普通的一方形扎染布,便可用于许多场合,既可做头巾,又可做披肩,还可以盖电冰箱,电视机,还可做小方桌的桌布,或者的挂在墙上的小壁画,集多种用途为一身。
其三携带方便。
扎
染采用纯棉布料制成,柔软而轻便,与大理石等相比,不存在想购买而不便携带的后顾之忧。
其四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白族扎染从制作工艺到扎染纹样都是颇为独特的,集工艺品和实用品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民主地方特色。
染布用的土靛是白族民间自己种植、自己制作的植物原料,无疑这是白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是白族人民应用大自然美化生活的具体事例。
手工缝扎的纹样图案千姿百态、变化无穷,是白族妇女聪颖和智慧的体现、审美水准的写真。
他们所缝制的纹样很多。
有花草植物类,如:菊花、牡丹、桃花、
荷花、山茶花、葵花、
粉团花、莲花、,兰花、
水仙花、君子花、樱
花、郁金香、米兰等
等。
也有鱼虫鸟兽类
的,如:金鱼、鲤鱼、
热带鱼。
龟、泥鳅、
蜗牛。
毛虫、蚯蚓、蜘蛛、蜜蜂、蜻蜓、蝴蝶。
燕子、
画眉、大雁、喜鹊、凤凰、孔雀。
鸡、鸭、鹅、马、羊、牛、熊猫、蝙蝠。
有的是想象的动物,如有一种叫做龙麟的动物。
他们的图案图形纹样有:三角花、
四角花、六角花、八角花、三角形、正
方形、圆形、椭圆形万字形等。
字体有:
汉字、英文字母、日语加名三种形式等
等。
正是由于扎染土布具有这么多的优
点。
以及植物染料既有是药用功效,因
而一块块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扎染
布料,才日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抢手货,
时常令人驻族留连、爱不释手、引动心绪。
3。
图片的解说
就这张图片而言。
单从
他的染色说起,扎染说
简单并不简单,说复杂
也复杂不到哪儿去。
扎染的主要染料来自
板蓝根。
以前用来染布
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
生的,属多年生草本,
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
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
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
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
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被染的布一般就是生白布,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村里的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染的程序也不复杂,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反复染过几次后,取出晾干,拆了线熨平整,就是一块带各样图案的扎染布。
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制作时,根据作者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纹,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
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
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
构图严谨,布局丰满,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这幅图是白族扎染的第一步——手工缝
制。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
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
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
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
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
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现在土布已较少,主要
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
质地柔软。
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
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
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
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村里的妇女将
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
染厂或各家染坊。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
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
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
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
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
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复浸
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
青出于蓝"。
缝了线的部分,
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
"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白族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布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大理最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