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分式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说课稿15.2 分式的运算一. 教材分析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的15.2分式的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分式的概念、分式的性质和分式的化简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分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这部分内容中,学生需要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式的运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具备了分式的基本知识,对分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进行分式的运算时,还存在着对运算规则理解不深,运算步骤不清晰等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分式运算的规则,明确运算的步骤,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分式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对分式运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2.教学难点:分式运算步骤的清晰和运算规则的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总结,深入理解分式的运算规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分式的运算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总结,明确分式运算的步骤。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式运算的规则。
5.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提升,明确分式运算的重点和难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板书中,可以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用图示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八年级分式的乘除说课稿9篇八年级分式的乘除说课稿(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2.会进行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1.类比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法则。
探索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法则。
2.在分式乘除法运算过程中,体会因式分解在分式乘除法中的作用,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用分式的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用数学”的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师生共同交流探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探求教具准备投影片四张第一张:探索交流,(记作§3.2 A);第二张:例1,(记作§3.2 B);第三张:例2,(记作§3.2 C);第四张:做一做,(记作§3.2 D)。
教学过程Ⅰ。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那么分式的运算是否也和分数的运算类似呢?下面我们看投影片(§3.2 A)探索交流--观察下列算式:× = , × = ,÷ = × = , ÷ = × = .猜一猜× =? ÷ =?与同伴交流。
[生]观察上面运算,可知:两个分数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数相除,把除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数相乘。
即× = ;÷ = × = .这里字母a,b,c,d都是整数,但a,c,d不为零。
[师]如果让字母代表整式,那么就得到类似于分数的分式的乘除法。
Ⅱ。
讲授新课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师生共析]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分式基本性质》说课稿1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我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值为0的条件。
因为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整式及因式分解的基础上,又一代数学习的基本内容,是小学所学分数的延伸和扩展,而学好本节课,为今后继续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特别是对“分式有无意义的讨论”为以后学习反比例函数作了铺垫。
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
依据新课程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3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从而了解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代数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难点及关键:分式概念是《分式》这一章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因此我把理解分式的概念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又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这样的障碍: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所以判定分式有意义、分式的值为0时的条件,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分式方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方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中的第三节内容。
分式方程是方程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它是分式与方程的有机结合,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分式方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分式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学习分式方程,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方程的认识,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分式方程的解法涉及到去分母、整式方程的求解等知识,为后续学习其他类型的方程和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方程的概念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了较好的掌握。
但分式方程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其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在去分母时出现漏乘、忽略分母不为零的条件等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目,注重细节,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式方程的概念,掌握分式方程的解法。
(2)能熟练地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并会检验根的合理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经历分式方程的形成和求解过程,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
(2)明确解分式方程验根的必要性。
2、教学难点(1)准确找出最简公分母进行去分母。
(2)对分式方程增根产生原因的理解。
分式的通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通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式的通分”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它是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分式方程的关键。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和约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分式的通分,为学生解决分式的加减运算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分式通分的概念,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思考、归纳等数学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知识和运算能力,能够理解分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但是,对于分式的通分,学生可能会在确定最简公分母时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总结。
此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式通分的概念,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和步骤。
(2)能够正确地将几个异分母分式通分为同分母分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分数的通分,经历分式通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类比、转化和归纳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分式通分的方法和步骤,确定最简公分母。
2、教学难点准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类比教学法类比分数的通分,帮助学生理解分式通分的概念和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分式方程说课稿分式方程说课稿精选5篇(一)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讲解一下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分式方程是一个含有分式的等式,它的未知数出现在分母中。
学习分式方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中涉及到分式的计算。
接下来,我将按照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第一部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分式方程的基本概念。
分式方程是指方程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分式的等式,在这个等式中,分母中的未知数被称为该分式方程的解。
第二部分,接下来我们会讲解一下如何解决含有分式的方程。
解分式方程的关键在于寻找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消去分母的方法将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然后求解整式方程得到未知数的值,最后再将此值代入分母中验证。
第三部分,我将给大家演示一些具体的例题,并详细解答每一步的思路。
通过这些例题的讲解,相信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分式方程的解题方法。
第四部分,最后我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分式方程的应用场景,例如时间、速度、液体的混合等,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应该对分式方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解决分式方程的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大家!分式方程说课稿精选5篇(二)大家好,今天我将对分式的乘除法进行讲解。
在初中数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分式的乘除运算,因此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十分重要。
首先,我们先回顾一下分式的乘法。
分式的乘法遵循如下的规则:两个分式相乘,就是将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例如,$\\frac{a}{b} \\times \\frac{c}{d} = \\frac{a \\times c}{b \\times d}$。
这个规则非常简单,只需记住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即可。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分式的除法。
分式的除法可以通过乘以被除数的倒数来实现。
具体来说,将除数的分子与被除数的分母相乘,除数的分母与被除数的分子相乘。
例如,$\\frac{a}{b} \\div \\frac{c}{d} = \\frac{a}{b} \\times \\frac{d}{c} = \\frac{a\\times d}{b \\times c}$。
《分式方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分式方程》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那么运算的根底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根底。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进一步开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开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根本思路和解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学情分析:《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开展的过程。
〞从教师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开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学生是主体作用我们这学生根底知识较扎实,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的学习方法:1、类比学习的方法。
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得到分式方程的解法。
2、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互助下进行学习。
〔六〕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
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式的乘除》的说课稿《<分式的乘除>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式的乘除》。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式的乘除》是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式的乘除运算是分式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以及分式方程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分式乘除运算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教材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和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乘除运算以及分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运算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
但是,对于分式的运算,学生可能会受到分数运算的负迁移影响,容易出现符号错误和运算顺序错误等问题。
此外,学生对于分式乘除运算的应用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引导。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分式的乘除运算。
(2)能解决一些与分式乘除运算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经历探索分式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和推理能力。
(2)在分式乘除运算的过程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分式乘除法运算中符号的确定以及分式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类比教学法和讲练结合法。
《分式》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分式》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分两个课时,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我们知道,分式是继整式之后对代数式的进一步研究。
与整式一样,分式也是表示具体问题情境中数量关系的一种工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模型之一。
学好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分式的性质、运算以及解分式方程的前提。
本节课是新授课,使学生掌握分式的概念以及分式是否有意义的条件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初中学生不善于概括数学材料、缺乏对字母及其他数学符号用于运算的能力,在具体解题中,学生极易将分式无意义的情形与分式值为零的情形相混淆,因此,理解和掌握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便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明确分式与整式的区别,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体会“观察—探究—归纳”的数学方法,发展迅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3)情感与态度目标: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实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说教法本节课是数学基础知识,学生的可接受性较强,因此,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我将主要采用“启发—探究”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类比、归纳、概括等途径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问题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规律的概括过程,尤其是合作交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和新课标对学生知识及能力层面的要求,以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在学法上,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相互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让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分式方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4节分式方程
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理: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分式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本节课是分式方程的起始课,他是在掌握了整式运算、一次方程、分式四则运算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分式有关知识在解方程中的应用,也为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提供了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因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丰富的问题情境出发,经历建立“分式方程模型”,从而概括分式方程概念这一数学化的过程,为后面两课时研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和应用做好准备,打破了学生只能列整式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局限,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拓宽了路子
(二)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和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分式方程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分式方程的定义,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
能用分式方程来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问题情境——分式方程模型——分式方程定义”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发现、概括等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丰富的现实情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并结合实例渗透德育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分式方程概念,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找等量关系列分式方程。
突破难点关键:寻找实际问题中关键语句,确定等量关系
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节课采用情境探究,师生互动,启发式与类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富有挑战性问题情境,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5分钟
2、师生互动 探求新知20分钟
3、运用新知 深化概念13分钟
4、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5分钟
5、布置作业 引导预习2分钟
(
1)创设情境
知识回顾:
1、什么叫分式?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举例说明我们学过哪些方程?(如:3x+4=5x)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方程两边,是整式还是分式?归纳得出以前学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便于学生对比,为本节课重点引入分式方程概念做好铺垫。
)
2、你还记得我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关键的一步是
什么?(类比学习,为本节课的难点“分式方程建模”作好准备。
) 问题情境
为响应“绿色奥运”的号召,某中学初二(8)班组织部分同学义务植树180棵,由于同学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实际参加植树人数比原计划增加了15人,结果每人比原计划少栽2棵,原计划有多少人参加义务植树?----
引入课题
师生互动 实例1.有两块面积相同的小麦试验田,第一块使用原品种,第二块使用新品种,分别收获小麦9000kg 和15000kg 。
已知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比第二块少3000kg ,分别求出这两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第1步:先引导学生阅读,理解题意后找出所有的等量关系。
可能学生找不全,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汇总出所有的等量关系。
第一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3000=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 每公顷的产量=
第2步:教师引导学生,设出未知数(本节课只研究直接设):
如果设第一块每公顷的产量为xkg,那么第二块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是 (x+3000) kg
第3步:确定主要的等量关系,这是关键。
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已知总产量,又设出单位产量,可以表示出哪个量?”学生结合刚才的等量关系,很容易得出答案:面积 。
那么面积之间有何等量关系呢? 老师再引导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分式的知识,把方程两边用分式表示出来,即
这样环环相扣,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从甲地到乙有两条公路:一条是全600km 的普通公路,另一条是全长480km 的高速公路。
某客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平均速度比在普通公路上快45km /h,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是由普通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时土地产量总产量21s
s =3000150009000+=x x
间的一半。
求该客车由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
类比实例1的分析过程,让学生经过阅读理解,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后进行小组交流,找出所有的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根据已知确定主要的等量关系,容易得出分式方程:
但此方程学生容易出错,往往列成: 老师不妨提问:“在高速路上的速度快还是普通公路上速度快?”引导学生再审题,把握关键字眼,让学生去比较鉴别,这样印象深刻,避免再次犯错。
做一做
为了帮助遭受风雪灾害的地区重建家园,某学校号召同学们自愿捐款。
已知第一次捐款 总额为4800元,第二次捐款总额为5000元,第二次捐款人数比第一次多20人,而且两次人均捐款恰好相等。
如果设第一次捐款人数为x 人,那么x 满足怎样的方程?
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风雪灾害,渗透德育教育。
有了前两个实例的铺垫,这个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探索,交流解决。
老师只关注学生是否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最后把同学列的方程写在黑板上
仔细观察,对比以前学过的方程,这些方程有什么共同点?
老师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然后再与同伴讨论,交流自己的结果。
老师逐步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得出分式方程的确切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运用新知
设置了4组题目,由浅入深,便于分层次教学。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x ÷(3-x)=7 2.随堂练习课本p87 1:(学生讨论列出所有方程,并独立做出判断,进一步巩固概念。
)
3.解决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4.变式训练
实例1:老师把问题改为:求每块小麦试验田的面积?
实例2,做一做:让学生当编辑,提出新问题,并利用分式方程解决问题?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男方和女方进行PK ,决出胜负。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设、列、讨论、交流,板演的同学讲解,老师只是组织者
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452600480=-x x 454802600=-x x 3000150009000+=x x 205000x 4800+=x 7x 52-85x =4x 6-5x 8=6754=-x x 452600480=-x x
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归类总结,并进行学法指导。
从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
编一道与下列分式方程相符的实际问题: 提出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设置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
1.作业:习题3.6 问题解决
2.本节课列出了方程,怎么解呢,你能尝试解出来吗?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215
x 180-x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