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类型和特点
- 格式:pptx
- 大小:786.97 KB
- 文档页数:69
第三章汉语的词义第一节词义的性质词义指词的词汇意义,是被语音形式所承载的词的内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和反映。
它具有以下性质:一、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词义是客观世界在人们脑中的概括反映。
词义所反映的内容,不管是真实还是虚幻的,不管是事物还是现象,都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和根据。
如果没有“阳光、电视机、股票、雨、导弹、死”这些事物或现象,就不会产生这些词,其词义也就不复存在。
至于有些词,诸如“神仙、鬼怪、妖精、地狱、嫦娥、上帝、天堂、孙悟空”等,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与这些词义相对应的真实的事物或现象,但是这些词的产生依然不能离开自然和社会,只不过这些词的意义所反映的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原始的、愚昧的或虚幻、歪曲的认识而已,虽然这些词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但它们又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确实存在。
这些词义所反映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尽管是不正确的,但都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事物或现象,都是来自客观世界。
我们在一些书籍、神话传说、戏剧中仍可看到对这类事物现象的描绘和模拟,它们都和人类社会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紧密相联。
词义具有客观性,但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本身并不就是词义。
词义产生于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长期的思维活动的结果。
例如,当“肺结核”还没有被认识时,它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没有形成词义;当医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时,才把“一种常见的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肺部病变”称作“肺结核”。
词义既然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反映,那么词义的形成离不开人的主观认识,人们对词义的认识往往具有主观性。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在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又往往因为年龄、文化水平、经历、社会地位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对词义的认识和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如对“激光”的词义的认识,物理学家和普通人的理解就不会完全相同,对“家庭”的词义,小孩子和成人在认识上也决不会一样。
此外,词所标志的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客观事物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代表这个事物的词义却相应发生很大变化。
普通语言学概要(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第四章语义语义可大致分为词义和句义两大类。
第一节词义一、词义(一)词义的含义词义就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负载的全部信息内容。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附加意义和语法意义。
一般所说的词汇意义指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就是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
如“书”:成本的著作;信;文件等。
本章讨论的词义只限于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词的语法意义我们将在语法一章中讨论。
(二)词义三角词义是用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
那么,词义同语音形式、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奥克登和查利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做过论述。
他们首先提出了“词义三角”理论。
所谓“词义三角”指:概念(词义)、符号(语音形式)、所指物(客观事物)之间处于一种三足鼎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
主要内容是:概念与符号、概念与所指对象之间有直接关系,符号与所指对象之间有间接关系。
语音和词义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语音形式表达语义内容,也就是表达和表达的关系;词义与客观事物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发音和客观事物没有必然联系。
语音形式只能通过词义成为客观事物的符号,指代客观事物。
它们是指称和被指称的关系。
(三)词汇意义词汇意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
词汇意义主要由实词来表达。
1、理性意义/概念意义/逻辑意义/指称意义词的理性意义是通过人的抽象思维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对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的。
也叫概念意义。
是词义的核心。
我们研究词义主要是掌握它的理性意义。
词典里字词的意义主要是理性意义。
理性意义是语义标记功能和交际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核心的地位(基本意义→收录在词典中)。
它属于语言范畴,职能是交际→人们相互理解,抓住区别性特征即可;但理性意义不等于概念。
概念是思维范畴,它用来认识反映客观世界→全面深刻。
2、附加色彩指附着在理性意义上的附加意义。
词的附加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时地色彩。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二、词义的性质词义是词的语音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内容。
如“人”的意义就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的高等动物。
”词义的性质有多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为客观性、概括性和民族性。
(一)客观性词义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客观存在是词义形成的基础,所以词义具有客观性。
如“雪”的词义是“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多为六角形,是气温降低到零度以下时,空气层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现代汉语词典》)“雪”的词义内容中的颜色、形状、形成原理等无不是由其客观存在的特点概括而来。
即使是一些以虚幻的事物、现象为基础形成的词义依然有其客观性。
如“仙人”,是“神话和童话里指长生不老并且有种种神通的人”。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客观世界并不真正存在该类人,但这也只能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虚幻、错误反映的结果,当时造词时在人们的认知世界里“仙人”被认为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来看待。
所以无论是建立在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还是歪曲反映基础上的词义,都毫无疑问地具备客观性特征。
(二)概括性词义一般是对某一类客观对象的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它要舍弃同类客观对象中不同个体的具体特征,从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
如“树”,客观世界中存在各种不同种类的树,它们的形状、颜色、高矮等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具体特征,但是“树”的词义却不能容纳所有的具体特征,而只能从中提炼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木本植物的通称”。
正是因为这种概括性,词义才能涵盖其外延范围内的每一个个体事物。
即使是专有名词也不例外。
如“黄河”专指一条河流,但它的意义却概括了黄河的发源、流域、水质、水量等各个方面不同的特点以及黄河的历史、现状等情况,所以“黄河”的词义依然是概括的。
语言中所有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特点(三)民族性不同民族在用语言标记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由于民族思维、语言系统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词义出现民族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选择不同的语言单位概括相同的事物现象或者选择不同数量的词来概括相同的事物现象,等等。
第五章语义**************************************** 没有语义的语言是毫无意义的。
没有意义地发出声音,就象鸟在树林里唧唧喳喳叫,就象水在溪流里哗啦哗啦响。
我们在语音上捕捉语义,也许象风声过去一样一无所获,也许象熟练的渔民一样满载而归。
**************************************** 第一节 词义一个词有两方面的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一般所说的词义指词汇意义,就是词典中对词项所作的说明。
词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并以一定的语音形式固定下来。
书、人、蛇。
1、概括性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辨证统一3、模糊性4、全民性词或名称是标志一类事物的符号。
词义概括了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共同特性。
桌子 椅子 书 车英雄——旧指勇武过人的人;今指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敬的人2、词义客观性词义概括了词所指称的事物的共同特性。
这种概括,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而词义既有客观性,同时,又有一定的主观性,是客观性同主观性的辩证统一。
词义概括的对象可以是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使用语言的人们想象出来的。
桌子 椅子 火 走 跑 高兴 悲伤鬼怪 神仙 上帝 天堂 地狱通过概括而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指称的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
但词义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
年龄词的模糊性2002年8月30日中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有一题目: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下列哪一年龄段为中年人的年龄段?A、30——45岁 B、40——59岁 C、30——55岁 D、45——59岁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 45岁以下为年轻人; 45——59岁为中年人; 60——74岁位年轻的老年人; 75以上为老年人; 90岁以上为长寿的老年人; “中年、青年,怎样划分计算?算生命除去几分之几,还是时光走了大半?” ——黄宗英《给中青年科技工作者》 这段诗的前两行说明中年、青年是两个模糊概念,后两行说明模糊概念是不能用精密数学去处理的。
十类实词和四类虚词的特点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1)辨析词义的轻重(或程度高低)。
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仰慕意,程度更重。
(2)辨析词义范围大小。
如:年龄、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物、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有上千岁。
“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3)辨析词义的侧重点。
如“景点”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4)弄清具体与概括的不同。
例:“船”和“船只”都指水上的主要运输工具。
但“船”是具体的,“船只”是概括的。
虚词虚词是指汉语中一般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助于造句功能的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正确使用虚词可看以下几个方面。
(1)看词性。
如:“偶然”和“偶尔”都含有“有时候、不经常”的意思。
但“偶尔”常做副词,修饰动词;“偶然”常做形容词,修饰名词。
(2)看搭配。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有:(3)看语气。
如:“未免”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免”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不能避免某种消极的结果。
(4)看假设与事实。
这种方法其实是“看语气辨析”的延伸。
关联词语中有些表示的是假设语气,如“即使”“不管”;有些表示的是既成事实,如“虽然”“尽管”。
(5)看标点。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如“因此”。
“因而”一般不能用标点将其与分句隔开。
(6)看位置。
虚词的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
关联词语有固定的位置,有的只能用于前一分句,比如“由于”;有的只能用于后一分句,比如“却”“然而”“至于”“以致”。
(7)看语体。
有些虚词使用随意,属日常口语,不能用于书面语色彩浓重的句子中。
(8)看主客体。
如果不能正确辨别介词(如“对”和“对于”)引出的对象是主体还是客体,就容易导致主客体颠倒,误用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