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熔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29.50 KB
- 文档页数:3
10.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版)第一篇:10.2熔化和凝固教案(教师版)熔化和凝固一、知识要点1、物态变化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
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①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分析:AB:固态(吸热升温)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FG:固态(放热降温)该图说明:① 该物质是晶体。
② 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
③ 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 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 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 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熔化和凝固教案熔化和凝固教案4篇熔化和凝固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及状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通过实验培养善于实践和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及协作精神2学情分析“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
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
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
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学习利用图像分析数据找规律方法;教学难点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画图、并分析图像找到规律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提问: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几种?ppt图片展示“水的不同物态”,再问:物质的3种状态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吗?(ppt课件辅助教学)活动2【讲授】讲授演示实验并实物投影:“冰棍化了”“蜡烛液的凝固”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提问:铁能熔化吗?用什么方式可以使铁熔化?ppt图片展示“铁熔化成铁水”,提出问题:再问:铁在熔化过程中状态是怎么变的呢?它的温度变化情况又如何呢?提出问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设计交流对于实验的设计已经让同学们预习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下面请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实验报告,并说明如何设计的实验。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第一篇: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
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记录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是一节包含探究内容的课。
探究式学习是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
而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加强指导,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用书》提出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完成探究过程。
而我考虑到本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且海波的熔化过程中的温度“阶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十分明显,反而会误导学生。
另外实验时间比较长,再花费过多时间进行解释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CAI动画来模拟实验,把重点放在实验的设计上,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的过程,来体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学情分析]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接触。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岚山区实验中学
杨布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固体熔化时状态的观察,感受物质由固态向液态转变的过程。
(2)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测量,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3)通过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温度曲线的对比研究,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2)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熔化图像的描绘,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
海波和蜡的熔化实验
【教学方法】
讨论式学生探究式合作与交流
【教学主要手段】
1.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及对数据的处理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具体图像。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搅拌器、表、火柴、温水(35-60)、海波、蜡、记录画图纸。
教案:3.2 熔化和凝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第3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
本节课主要介绍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特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以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难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课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如冬季冰雪融化、夏季冰淇淋凝固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1)讲解熔化的概念,介绍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2)讲解凝固的概念,介绍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3)讲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强调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3. 实验演示(1)进行熔化实验,观察冰熔化为水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2)进行凝固实验,观察水凝固为冰的过程,记录温度变化。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5. 知识拓展介绍晶体和非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晶体材料的制备、非晶体材料的优点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如下:3.2 熔化和凝固概念:熔化:固体变为液体的过程凝固: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特点: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和凝固点,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逐渐降低。
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课题熔化和凝固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实验报告等.教学难点1.对熔化、凝固的理解及晶体与非晶体性质的理解.2.晶体、非晶体熔化与凝固图像的区别.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预习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3.固态物质分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有规则的,非晶体中分子排列是杂乱无章的.备课笔记进行新课熔化和凝固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生: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等,这些都是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成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熔化和凝固是固态和液态之间相互变化的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的初、末状态相反,它们是互逆的两个过程.板书:1.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作物态变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质的温度有关.2.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3.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4.熔化和凝固是相反的两个过程.【例1】(多媒体展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物质状态.(选填“固”、“液”或“气”)(1)用铁水铸造成铁锅:态变成态.(2)钢锭变为钢水:态变成态.(3)衣柜中的樟脑丸变小了:态变成态.答案:(1)液固(2)固液(3)固气【例2】(多媒体展示)夏天,久放在冰箱里的西瓜会变得很硬,甚至刀都切不动,则西瓜在冰箱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熔化B.溶化C.凝固D.融化解析:西瓜虽是固体,但里面含的汁液是液体,液体在低温状态下变成了固体,所以是凝固现象.答案:C备课笔记规律总结:(1)熔化、溶化和融化三者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不可以混淆.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吸热转变成水;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溶化;融化是冰、雪等变成水.(2)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而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布置的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冰、雪、雨、霜的图片,以及烧杯中的水烧开后越来越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题目.思考题:(1)刚才播放的冰、雪、霜是什么物态?(2)雨水是什么物态?(3)水蒸气是什么物态?学生回答:(1)冰、雪、霜是固态.(2)雨水是液态.(3)水蒸气是气态.物质的聚集状态叫做物态,物态通常有三种: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进行新课研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陶土网、烧杯、试管、计时器、海波、石蜡、水等.②进行实验:a.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代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熔化和凝固现象熔化和凝固实验素养目标1.能区分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知道物质的各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掌握熔化过程,知道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
熔化时的图象特点。
3.能够绘制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温度变化曲线,并根据图像知道物态变化。
重点难点重点:海波和石蜡熔化温度变化规律。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固体熔化时的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像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导入:现代建筑出现了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
这种非晶体材料为什么能保温呢?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 物态变化自主学习:自主阅读教材P53“物态变化”部分,回答下面问题:1.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是哪三种?答:固态、液态和气态。
2.什么叫物态变化?答: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
3.常温下水、铁、氧气分别处于什么状态?当温度变化时,它们的状态能否改变?答:常温下水、铁、氧气分别处于液态、固态和气态;当温度变化时,它们的状态能改变。
活动体验: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的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蜡块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过程?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蜡块先熔化后凝固了。
探究点二熔化和凝固提出问题:物质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呢?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呢?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计时表、海波(硫代硫酸钠)、石蜡、水等介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介绍各器材的作用,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进行实验:组装实验装置(自下而上),把硫代硫酸钠(石蜡)装入试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会区别晶体和非晶体。
(3)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通过对比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区分不同物质的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晶体、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2)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教学难点(1)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熔化图像,并通过图像分析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海波、石蜡、大烧杯、小试管、搅拌棒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变化的图片,如冰的熔化、水的凝固、蜡烛的熔化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教学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2)猜想与假设: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海波、石蜡、大烧杯、小试管、搅拌棒等。
实验步骤:将海波和石蜡分别装入小试管中,插入温度计,把试管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大烧杯,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海波和石蜡的温度,并观察其状态变化。
当固体完全熔化后,再记录几次温度。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的。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像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优点。
通过对比,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
【教学用具】酒精灯、烧杯、冰、松香、温度计【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探究、讨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从气态变为液态或液态变为气态,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固态和液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新课教学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1.活动:探究冰、松香的熔化特点请四位同学,两人一组合作,分别对冰和松香进行研究,每过半分钟,一人读温度计,一人描述物质的状态,其它同学把数据填入书上的表格。
实验完成后,让同学把所测得数据在时间温度图上描点,并引导他们用光滑的曲线描绘出来。
引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在熔化时两物质的不同点。
结论: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晶体:固体在熔化时,虽然受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同时此时的温度我们称之为熔点。
非晶体:固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主要看固体在熔化时有没有固定的温度,即有没有熔点。
2.引导学生查表:查钨、锡、冰、固态水银的熔点并分别做出一些解释,白炽灯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在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3.由于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它的过程与熔化恰恰相反。
根据熔化的曲线图,让学生推导出凝固的曲线图,并分别讨论、争论、操作、作图得出凝固结论。
液体不同点相同点有无凝固点熔融状态的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放热有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凝固过程温度下降放热无4.熔化、凝固的应用课外活动: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熔化、凝固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如何避免?。
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通过形状的规则与否
教师提问:玻璃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
学生:可能存在疑问
教师解惑:碎块或者天然颗粒的形状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雪花、漂亮的钻石、黄铁矿、石英砂等晶体的图片以及玻璃、蜂蜡、沥青、橡胶、松香等非晶体的图片。
2. 学生说出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板书)
二、实验探究环节
1..多媒体播放课件:金属容器(锅)和玻璃用品(酒杯的制作工艺。
师问:为什么二者的加工工艺不同呢?
金属是晶体,玻璃是非晶体,那么晶体和非晶体在什么条件下熔化?二者的熔化规律究竟有何不同?
学生观察思考后,猜想:可能二者的熔化规律有所不同。
2、实验探究
①制定探究方案
②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③数据处理;④讨论交流;⑤成果展示;⑥教师点评
3、实验回顾
①当冰或松香熔化时,将试管从热水中拿出来,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停止熔化,说明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②当看到温度计示数不变时,你是怎么想的?
晶体熔化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③师生总结出晶体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4、实验总结
师问: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是什么呢?
生答: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三、知识反馈环节
1.关于熔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非晶体熔化时不吸热
B.晶体熔化时不吸热,所以温度不变
C.非晶体熔化时一定吸热,温度也在升高
D.晶体、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都是不变的
2.在图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3.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强化对晶体的认识
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体现教学的民主化、科学化
有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