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 格式:pdf
- 大小:274.58 KB
- 文档页数:4
龙源期刊网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作者:杨淑艳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2年第08期
脊髓损伤不仅可导致膀胱和排尿功能障碍,而且长期使用导尿管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对该类患者进行间断导尿结合膀胱功能的训练,使其尽早形成反射性膀胱和恢复膀胱一定的功能,以减少泌尿系感染和结石,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促使患者尽早拔除尿管、建立良好排尿规律、减少各可能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应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
现本文浅谈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4月对21例脊髓损伤
患者进行的膀胱康复训练如下。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早期康复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取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比两种护理模式的影响效果。
结果: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经早期康复训练后膀胱容量为(448.86±29.64)ml,残余尿量为(29.86±4.78)ml,对照组经常规护理后膀胱容量为(305.25±30.11)ml,残余尿量为(92.34±8.46)ml,膀胱功能恢复效果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重脊髓损伤患者在临床护理措施中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增加膀胱容量,减少膀胱内残留的尿液,促进患者尽早恢复生活常态。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是由各种不同伤病因素引起脊髓结构的损害,造成损害水平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的障碍。
表现为损伤水平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立即丧失,出现软瘫,排尿排便功能丧失,各种脊髓反射消失,甚至累及呼吸;膀胱功能障碍,最直观的危害就是影响患者的生活日常,生理上出现不能储尿,排尿费力,排尿踌躇等问题,甚至引起尿路病变,不能排尿,导致肾功能衰竭,危机生命。
对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介入早期康复训练,降低患者尿路病变感染风险,是十分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一个举措,加快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恢复的进度[1]。
由此,本次以我院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介入早期康复训练的影响效果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8年04月~2019年04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45.5±4.4)岁,执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6.0±4.7)岁,介入早期康复训练护理。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探讨作者:刘昌桃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科学的膀胱管理方法。
方法:将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
结果:两组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效果等级比较,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膀胱功能训练尿路感染发生率的比较,康复组发生尿路感染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康复组通过对脊髓损伤伴截瘫患者进行多种形式的膀胱功能的康复训练,特别是进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能明显改善截瘫患者排尿功能。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康复训练脊髓损伤或脊髓横断伤时引起的脊髓休克,运动反射受到抑制膀胱松弛,出现充溢性尿失禁。
[1]此期患者因排尿力不足,致大量残余尿,而长期留置导尿也是造成膀胱上行感染的因素,为了使截瘫患者排尿功能能够有效的恢复,我们对此类病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膀胱管理,实行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再训练,以促进患者自律性膀胱的行成,早日恢复膀胱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颈、胸、腰椎骨折合并完全性脊髓损伤且病情稳定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康复组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22-62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55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脊髓损伤平面与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骨科手术、常规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
对照组的膀胱训练和尿管护理、拨尿管时机、方法按常规进行。
康复组则给予:(1)对于留置尿管开放引流的患者如无尿路感染、血尿等情况时采用水柱法膀胱容量和压力测定方法来初步评估患者膀胱内压力和容量之间的关系【2】。
组hs-CRP含量(9.9ʃ0.4)mg/L,中型组(13.6ʃ2.1)mg/L,重型组(19.3ʃ4.1)mg/L。
中型组、重型组与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中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3讨论CRP是一种由白细胞介素-6(IL-6)刺激肝脏产生的炎性反应急性时相反应蛋白[3],CRP被公认为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的炎性反应标志物。
与配体结合后的CRP能激活经典的补体系统,与免疫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相结合,并且能刺激与炎性反应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补体的分泌与表达,因此加剧了炎性反应性的缺血性的损伤。
并且,CRP能刺激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相关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炎性反应,CRP能与细胞核中的物质结合,损害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高出(P<0.01),充分说明hs-CRP与脑梗死有关,考虑其机制与炎性反应促发斑块破裂和局部血栓形成有关。
对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hs-CRP含量再进行深入的研究发现,hs-CRP含量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5,P<0.05)。
血清CRP水平的增高,血液中促炎性反应细胞因子的含量和活性也增高,意味着体内炎性反应的强烈程度增高[4]。
以上研究表明,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水平升高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因此降低血清hs-CRP水平可能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新靶点。
4参考文献[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2]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王爱民,周颖,肖波,等.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53.[4]郭毅,周志斌,姜昕,等.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5):266.[收稿日期:2012-10-16编校:郑英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韦荣(陕西省镇安县医院骨科,陕西镇安711500)[摘要]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和效果。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350000摘要: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方法:选取本医院自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常规膀胱引流护理与早期膀胱功能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留置尿管时间(31.86±7.52)、膀胱容量(453.83±33.85)、残余容量(31.15±6.77)、护理满意度(96.00%)与对照组(103.14±22.35、294.75±22.04、98.46±8.93、80.00%)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脊髓损伤是临床常见疾病,膀胱功能障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外界因素影响而引发的脊髓损伤。
多伴随有受损节段运动、扩约肌功能障碍等,且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膀胱功能障碍,甚至引发肾功能衰竭[1]。
临床通常将导尿管排尿作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的方式,但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往往会影响患者膀胱功能,且会加剧膀胱纤维化速度。
因此,应加强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锻炼。
本文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选择100例脊髓损伤患者,时间来源于2020年12月-2021年12月。
其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具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患者给予磁共振检查后发现有腰骶段骨折,且伴随有骨髓损伤;临床资料完整者;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外伤史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者;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依从性较差者;意识障碍者;精神病者;不配合临床研究者。
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n=50)与研究组(n=50),其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方法脊髓损伤(SCI)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患者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进行有效的膀胱功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膀胱功能训练方法。
1. 膀胱训练:膀胱训练是膀胱功能恢复的核心内容。
通过定期排尿,可以逐渐延长排尿时间间隔,增加膀胱容量。
初始时,患者可以每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为每3小时、每4小时一次。
同时,要保持排尿过程中的放松和顺畅,避免过度用力或强迫性尿液排出。
2. 膀胱按摩:膀胱按摩可以刺激膀胱的神经末梢,促进膀胱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增强膀胱功能。
患者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摩下腹部,从耻骨向上按摩至肚脐,每次约5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
3. 膀胱训练器:膀胱训练器是一种辅助工具,可以帮助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
训练器通常包括一个导尿管和一个计时器。
患者可以通过定时排尿,并记录排尿时间和膀胱容量,以便了解膀胱功能的改善情况。
4. 膀胱电刺激:膀胱电刺激是一种通过电流刺激膀胱神经,促进膀胱肌肉收缩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常用于膀胱无反射的患者。
电刺激可以通过电极贴片或者直接植入到膀胱壁上实现。
电刺激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膀胱训练与药物联合治疗:对于膀胱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膀胱训练常常需要与药物治疗相结合。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药物和α-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膀胱的过度活动,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6. 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康复训练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膀胱功能训练、膀胱肌肉锻炼、膀胱按摩等多种方法。
通过综合性的康复训练,可以全面提升膀胱功能,改善排尿困难等症状。
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通过膀胱训练、膀胱按摩、膀胱训练器、膀胱电刺激、药物治疗和膀胱康复训练等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然而,膀胱功能训练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训练方案。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脊髓损伤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
比较两组膀胱容量水平、残留尿量、留置尿管时间、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
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残留尿量低于对照组,留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存质量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膀胱功能和缩短治疗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脊髓损伤是由于多种创伤因素导致的脊髓结构受损,导致脊髓神经功能受损。
其主要症状是脊髓神经功能在受损程度以下迅速丧失,并有软瘫、排尿和排便功能减退、各种脊髓反射消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呼吸;膀胱功能障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会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会出现尿意不畅、排尿困难、排尿迟缓等问题,甚至会造成尿道疾病,无法排尿,造成肾脏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对脊髓损伤病人进行早期的膀胱功能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的感染风险,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1-2]。
因此,本研究以70名住院治疗的脊髓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评价其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
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脊髓损伤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
其中,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4-78(47.22±2.21)岁。
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6-79(47.12±2.24)岁。
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
1.2方法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训练。
(1)进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讲解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制订康复训练方案,引导病人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逐步提高其运动技能。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06-01T07:51:59.973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8期作者:刘雯[导读] 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刘雯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25300摘要:目的: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常规康复护理)与观察组(35例,基于目标控制的康复训练方案),对两组干预前后膀胱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膀胱功能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康复训练干预,对患者旁观功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康复训练;膀胱功能;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患者以膀胱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引起膀胱内高压、尿路感染、排尿功能上是或紊乱等,严重时可诱发慢性肾功能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
所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需实施规范的治疗及康复训练,对患者膀胱功能进行恢复。
本次对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康复训练实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科室7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间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根据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41~68岁,平均(56.82±3.58)岁,其中15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20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8±3.52)岁,其中16例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19例不完全性脊柱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
作者:龚敏, 孙其凤, 殷梅妹
作者单位:518035,广东,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刊名:
现代护理
英文刊名:MODERN NURSING
年,卷(期):2004,10(7)
被引用次数:9次
1.李宁护理诊断手册 2001
2.孙玉华;王洪涛;梅芳瑞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功能康复[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 1999(09)
3.梁管娥;李萍;李秀梅截瘫病人尿路感染与尿管类型相关性分析[期刊论文]-护理研究 2002(03)
4.Sato A;Packi KJ;Gode CJ Neural mechanism of autonomic responses elicited by somatic sensory stimulation 1997
1.杨桂芹.孙翠珍预见性膀胱功能锻炼防治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拔管后尿潴留效果评价[期刊论文]-实用医技杂志2002,9(10)
2.黄崇平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期刊论文]-护理与康复2009,8(3)
3.刘永辉.王锦辉.刘春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1例[期刊论文]-中国综合临床2002,18(11)
4.吴东.曾立志.朱崇田针灸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35例[期刊论文]-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0)
5.潘华舫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致紧迫性尿失禁体会[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1)
6.杨义.解永林.李春青.洪云峰.赵莉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期刊论文]-吉林医学2007,28(14)
7.王诗波.侯春林.刁颖敏.陈爱民.雷波.尹承慧.张伟.匡勇骶神经前根电刺激器恢复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的远期疗效[期刊论文]-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8)
8.周容君.丁明福.钟慧燕.杨霖托特罗定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临床报道[期刊论文]-华西医学2007,22(2)
9.陈传仙脊髓损伤后膀胱护理策略[期刊论文]-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
10.孙智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的康复护理[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09,28(25)
1.曾伟萍.黄农锐.卢春秀.杨梅外伤性截瘫患者排尿障碍71例康复训练的体会[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08(11)
2.陈治忠.彭慧渊.高海燕针刺会阴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致排尿障碍29例疗效观察[期刊论文]-新中医 2005(12)
3.杨荆艳.李莹电话随访对间歇导尿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2011(36)
4.李佳音针刺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41例[期刊论文]-针灸临床杂志 2009(11)
5.刘文伟脊髓损伤患者个体化膀胱功能锻炼联合饮水计划的实施[期刊论文]-护理学杂志 2010(18)
6.陶琼.刘凯红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8)
7.阎小萍.李兰芝.尹少海不同训练方法对急性胸腰段椎体损伤截瘫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10)
8.林丽芳.罗宝凤.徐红英.熊玉凤.洪钦骨科病人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现状[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6)
9.党爱林脊柱侧弯矫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8)
引用本文格式:龚敏.孙其凤.殷梅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期刊论文]-现代护理 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