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尿管不同的训练方法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两种训练方法对拔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摘要】手术对妇科病人的创伤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很多妇科病人手术后免疫力和抵抗力会下降,在第一次排尿时,会出现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等情况。
这就需要对妇科手术病人采取留置尿管的基本护理操作。
传统的拔管会导致病人自行排尿的时间延长,为了减轻病患的痛苦,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医院也开始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减轻留置导尿管拔除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本文目的探讨留置尿管病人训练膀胱的方法,以减少拔除尿管后各种排尿异常的发生;方法对留置导尿病人采取按需放尿的方法,并与定时放尿的常规方法对比,进行排尿异常发生百分比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采取按需排尿训练法可明显减少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结论临床上采用按需放尿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
【关键词】排尿功能;训练方法;留置导尿在妇产科病房,由于手术的需要和病情的观察等原因,经常要为病人留置导尿管,且留置时间较长。
在留置导尿管期间,如果持续开放尿管,膀胱括约肌会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久之易导致膀胱肌肉挛缩,影响排尿的功能。
以往的做法中,在拔尿管之前常采取定时放尿的方法,即按医嘱q4h或q2h间断开放尿管,这种方法在个体差异。
目前提倡按需排尿和温生理盐水膀胱灌注的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组采用按需放尿的方式来训练膀胱括约肌的功能,对照组则采取传统的定时放尿方式。
现将资料如下:1 对象与资料将2003年10月~2007年12月我科住院需留置导尿女性病人共100例(子宫肌瘤患者60例,宫颈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留置尿管天数5~10天,平均天数8.5天;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48.3岁;体重50~65kg,平均体重58.6kg;研究组50例,留置尿管天数6~10天,平均天数9.1天;年龄40~55岁,平均年龄49.8岁;体重48~65kg,平均体重56.2kg;两组病人都是意识清醒的病人。
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夹闭尿管必要性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留置尿管在手术后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用于监测尿量、评估肾功能以及预防和治疗尿潴留等。
然而,留置尿管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尿路感染、尿道损伤等。
因此,如何在确保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短留置尿管的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成为了临床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夹闭尿管作为一种常用的方法,被认为可以训练膀胱功能,促进患者早日拔管。
然而,夹闭尿管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和应用时机仍存在争议。
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在拔管前夹闭尿管的必要性。
通过对比分析夹闭尿管与不夹闭尿管对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尿路感染发生率、拔管后排尿情况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尿管管理策略,提高患者的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二、文献综述留置尿管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干预措施,广泛应用于术后患者的护理中。
然而,关于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是否应夹闭尿管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夹闭尿管在拔管前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夹闭尿管可以减少术后患者的尿道刺激症状,降低尿路感染的风险。
夹闭尿管可以模拟正常排尿过程,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
同时,夹闭尿管还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夹闭尿管并非所有术后患者都适用。
在某些情况下,夹闭尿管可能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增加患者的痛苦。
夹闭尿管的时间和频率也需要仔细控制,以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关于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拔管前是否应夹闭尿管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观点。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夹闭尿管的最佳时机、频率和方法,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准确的指导。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夹闭尿管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设计,以评估术后短期留置尿管患者在拔管前夹闭尿管的必要性。
留置尿管患者的护理定义:留置尿管术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无菌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出尿液的方法,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
一.导尿术的目的:1、直接从膀胱导出不受污染的尿标本,作细菌培养,测量膀胱容量、压力及检查残余尿量,鉴别尿闭及尿潴留,以助诊断。
2、为尿潴留病员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3、盆腔内器官手术前,为病员导尿,以排空膀胱,避免手术中误伤。
4、昏迷、尿失禁或会阴部有损伤时,保留导尿管以保持局部干燥,清洁。
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手术后,为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及切口的愈合,常需做留置导尿术。
5、抢救休克或垂危病员,正确记录尿量、比重,以观察肾功能。
二、了解病情,做好心理护理在置管之前,护士应面带微笑与患者交谈,语气亲切、温和,举止文雅,态度诚恳,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讲解其病情,介绍留置尿管的目的和重要性,尿管长度、操作步骤和置管过程中如何配合等注意事项,让其患者对留置尿管有所认识,有心里准备,增强患者信心、勇气,使其及时得到救治,身体早日康复。
三、正确选择尿管在了解患者病情的情况下,根据患者情况,正确选择尿管,橡胶导尿管对粘膜的刺激较大,乳胶尿管易造成尿粪石、磷酸钙沉积而致引流不畅,使残尿增加,而致尿路感染。
气囊硅胶尿管,组织相容性较大;头端较硬,便于顺利插入尿道;管壁柔软,对粘膜刺激小,毒性很小;气囊的内固定也避免了胶布外固定易污染及固定不牢的缺点。
另外,尿管的选择还要注意口径大小的选择,应根据尿液的颜色、性质、导尿的目的、性别等综合考虑。
如尿液澄清,可选择口径较小的尿管;尿液混浊或有沉淀及凝块时,应选择口径较大的尿管。
前列腺切除术的病人常规选用F18~20的尿管。
四、导尿方法的选择清醒病人应该向其解释导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积极,主动的配合。
操作人员应该处于病人右侧,病人取仰卧位,在严格无菌操作的原则下将选好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cm,女性插入4~6cm。
气囊导尿管因为其头部到气囊的距离为5~6cm,要将气囊完全送入膀胱,还应该见尿再插6厘米以上才能避免损伤尿道。
留置导尿管的并发症及护理措施摘要:留置导尿管术是基础护理中最常用的技术操作之一,在临床上极为广泛。
但它所带来的并发症也不忽视,长期留置导尿管,不恰当的导尿护理可能导致泌尿感染、尿道损伤、膀胱痉挛、膀胱结石等并发症。
今年来,护理界对尿管相关并发症及护理进行大量研究。
常用于手术、截瘫或昏迷等患者。
目的是避免术中误伤,术后引流,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减少并发症。
目前临床常用气囊导尿管,其优点易固定、不易脱落、易于会阴清洁。
临床常见的留置导尿术护理技术,术侵入性操作之一。
若护理操作不当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愈后,甚至危及生命。
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对留置导尿的认识,加强导尿的护理管理.关键词:留置导尿管、并发症、护理措施1导尿管导尿管是以天然橡胶,硅橡胶或聚氢乙烯制成的管道。
可以经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
导尿管插入膀胱后,靠近导尿管头端有一个气囊固定导尿管留在膀胱,而不易脱出,且引流管连接尿袋收集尿液。
导尿容易引起医源性感染,因为在导尿的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极易造成膀胱、尿道粘膜的损伤及细菌入侵。
如果细菌入侵,将很快扩散至整个泌尿系统,导致泌尿系统的感染。
因此,必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导尿。
2留置导尿术2.1 定义及目的留置导尿书是指在导尿后,将导尿管保留在膀胱以引流尿液的方法。
留置导尿管术用于抢救为重、休克病人时,能正确记录尿量、测量尿比重,以观察病情变化。
盆腔手术病人术前留置导尿管,引流出尿液,以保持盆腔空虚,避免术中误伤。
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术后留置导尿管,便于引流及冲洗,还可以减轻手术切口的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尿失禁、昏迷、会阴或肛门附近有伤口不宜自行排尿者,留置导尿管可引流尿液,以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为尿失禁病人行膀胱功能的训练。
2.2 注意事项双腔气囊导管固定应注意膨胀气囊不能卡在尿道口,以避免压迫膀胱壁使粘膜损伤。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清洁:女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病人用消毒液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
拔尿管前定时夹闭尿管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到底有没有意义?拔除导尿管前的膀胱功能训练,即在拔管前间歇性地夹闭尿管,这一操作可追溯到1936年。
当时的观点认为在留置尿管期间,膀胱处于空虚状态,无功能活动,间歇充盈膀胱可模仿膀胱的生理活动,唤醒膀胱功能,减少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操作在临床广泛使用,操作细节进一步具体化,比如夹管3小时,开放5分钟。
但这一操作真的必要吗?在1936年这一操作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数据,可能是某位医护人员“想当然”的灵光一现。
这真的可以减少尿潴留的发生吗?二我们来看看相关的研究数据:一个研究来自骨科。
骨折患者术后一般留置尿管3-4天。
研究者在拔管前把这部分病人分成2组,分别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和直接拔出尿管。
结果显示,两组间需再次留置尿管的患者比例无差别。
神经内科的研究显示,对于长期留置尿管30天以上的中风患者,拔管前是否进行尿管夹闭对患者的残余尿无影响。
妇科的研究显示,是否进行膀胱训练对于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尿潴留发生率和再次置管率没有影响。
因此,2014年中国《留置尿管护理指南》明确提出,拔管前无需夹闭导尿管。
当然,研究并未发现夹闭尿管的坏处。
如果医生或护士工作比较轻松,完全可以继续这一操作,但我们并不推荐以这种方式刷存在感。
三今天先从力学原理的角度来分析此问题!关于膀胱逼尿肌的力学原理膀胱从物理属性上,和气球有相同的原理,逼尿肌就和气球一样,其容受性舒张和缩复作用和气球充气、放气的原理非常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相同之处在于,膀胱实现排尿,需要逼尿的力量突破放尿口(括约肌)的阻力阈值,实现排尿;气球放气,也是逼气的力量,要突破气球口的阻力阈值。
不同之处在于,膀胱无限扩张,还未到破裂程度逼尿力量就已经很弱了,突破不了阻力阈值从而出现尿潴留;而气球可以无限充气,而出口压力为零,随着充气量逐渐增加,气球内压力逐渐下降,直到气球撑破。
在破裂的问题上,原理也是相同的,随着膀胱无限充盈,膀胱壁受到的平均压力其实是越来越弱的,而随着壁越来越薄,最终无法承受静水压而破裂。
尿管留置和膀胱造瘘的护理这两个内容是息息相关的。
导尿术是通过尿道置管引流出尿液。
而膀胱造瘘术是腹壁造瘘人工置管引流出尿液。
说道留置尿管,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它就是留置导尿是在导尿后将尿管保留在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广泛应用于麻醉、手术后及危重患者,是临床上常用的侵入性护理操作。
那么什么情况需要留置导尿呢,也就是留置尿管的目的:总结三点:减少痛苦、减少损伤、促进健康。
(1)为尿潴留病人放出尿液,以减轻痛苦。
(2)腹腔、泌尿道、妇科、子宫手术等手术前排空膀胱,防止术中误伤。
(3)为膀胱肿瘤病人进行膀胱内化疗。
(4)协助临床诊断。
(5)麻醉术后、危重病人记录24小时尿量,协助治疗。
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
评估环境,关闭门窗,注意保暖,注意屏风遮挡。
用物准备:一次性导尿包。
1、选择合适的型号(对初次留置尿管者,不宜选择过粗或过细的尿管,老年人选择气囊导尿管以16~18F为宜。
导尿管的型号与患者年龄的一般配置有一定出入:12F尿管(13~20岁),14F和16F(21~45岁),18F以上规格(46岁以上)。
尿管型号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年龄、尿道情况及病情而定。
但对于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特别是女性,由于会阴部肌肉弹性较差,尿道括约肌松弛,导尿时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导尿管,既可以防止漏尿,又能保证引流通畅。
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也应选取小型号的导尿管,把患者的不适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对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由于尿道黏膜弹性差,比较薄脆,稍有不慎就容易引起尿道黏膜破裂,此时应选择相对较小型号的导尿管为佳。
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
操作前检查,包装内每个物品的质量,特别是尿管、气囊、引流袋。
护士准备:1、知识内涵:熟悉男女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技术要求:熟悉并熟练掌握留置导尿这项技术操作。
无菌观念深深的在思想中扎根。
其次:就是需要正确操作。
如何正确操作大概总结了五点:正确消毒;(1)女病人导尿时初步消毒外阴的顺序是:阴阜→大阴唇→小阴唇→尿道口;再次消毒的顺序是双侧小阴唇→尿道口2次。
留置导尿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措施摘要留置导尿是一项常见的护理操作,但操作中易出现尿道疼痛,尿道损伤,出血,尿路感染,尿管滑出等护理问题。
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
关键词导尿;常见护理问题;护理措施留置导尿技术是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是观察病情变化、治疗疾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诊断和治疗急、危、重症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临床上使用的留置导尿管固定性能好、不易滑脱、刺激性小,使病人减轻了痛苦,提高了生存的质量。
1 常见护理问题1.1 尿道疼痛1.1.1 解剖因素男性尿道全长16~22 cm,有3个狭窄,2个弯曲,且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上尿管时,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引起其强烈收缩,增加了插管的难度,给患者带来痛苦。
1.1.2 操作因素操作粗暴,插管速度过快,尿管型号过粗,润滑准备不够均会损伤尿道,而造成疼痛。
1.1.3 患者身体因素男性患者因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尿道炎症等,增加了插管的难度及尿道机械损伤[2]。
1.1.4 患者心理因素患者高度紧张使腹肌不能放松,进而引起尿道痉挛,使尿道阻力增大,插管时引起疼痛[3]。
1.2 出血1.2.1 气囊导尿管未进入膀胱完成常规导尿操作步骤后,导尿管气囊尚在尿道中,向气囊注入液体,致使未进入膀胱的充液气囊嵌顿在尿道内[4],膨胀的水囊就会将尿道膜部撑破,而致黏膜出血。
1.2.2 尿管牵拉过度使气囊滑入尿道狭窄处嵌顿,损伤尿道,造成出血。
1.2.3 气囊导尿管型号不合适实施导尿术时导尿管过粗,导尿管插入深度不够,囊内注入液体,造成患者尿道损伤,引起出血。
1.2.4 气囊导尿管质量不合格拔管时不能将气囊内的液体完全抽回,致使拔管时造成患者尿路黏膜损伤;气囊漏液,导致尿管滑出,需反复插管,以致黏膜水肿、出血[5]。
1.3 拔管损伤①注水管阻塞,气囊内液体未能完全抽出,直接拔管损伤尿道。
②气囊表面形成尿垢,使体积增大不易拔出。
③患者烦躁不安,自行将尿管强行拔除。
护理教学留置导尿教案模板第1篇: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留置导尿患者的护理:1防止泌尿系统逆行感染的措施(1保持尿道口清洁:女患者用消毒棉球擦拭外阴及尿道口,男患者用消毒棉球擦拭尿道口、龟头及包皮,每天1-2次。
排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及会阴部皮肤(2 集尿袋的更换:注意观察并及时排空集尿袋内尿液,并记录尿量。
通常每周更换集尿袋1-2次。
若尿液性状、颜色改变,需及时更换(3尿管的更换:定期更换导尿管,尿管的更换频率通常根据导尿管的材质决定,一般为1-4周更换一次2留置导尿期间,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每日摄入水分在2000ML以上(包括口服和筋脉输液灯),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3训练膀胱反射功能,可采用间歇性夹管方式。
夹闭导尿管,每3-4小时开放一次,是膀胱定时充盈和排空,促进膀胱功能的回复4注意患者的主诉并观察尿液情况,发现尿液混浊、沉淀、有结晶时,应及时处理,每周检查尿常规1次。
第2篇:留置导尿护理业务查房总结庆城县岐伯中医医院护理业务教学查房记录及总结时间:2021年9月18日15:00 地点:妇产科病区主持:潘美丽(产房护士长)参加人员:各科护士长及护理骨干查房目的:通过本次查房,掌握导尿术及膀胱冲洗的概念、目的、操作、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流程:一.潘美丽护士长讲解导尿术、膀胱冲洗的定义及目的。
二、潘美丽护士长示范导尿、膀胱冲洗操作。
三、潘美丽护士长讲解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
四、讨论总结。
[定义]导尿术: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引流尿液的方法。
[目的] 1.为尿潴留病人引流尿液,减轻痛苦。
2.协助临床诊断,如留取尿培养标本,测量膀胱容量、压力,检查残余尿,进行尿道或膀胱造影等。
3.术前膀胱减压以及下腹部、盆腔手术中持续排空膀胱,避免术中误伤。
4.某些泌尿系统疾病术后作为支架引流,便于冲洗,减轻手术切口张力,促进愈合。
5.尿失禁、会阴部损伤,昏迷患者引流尿液,保持外阴干燥。
6.抢救休克或危重患者时,准确记录尿量。
留置尿管不同的训练方法对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在拔出尿管后膀胱功能因不同的排尿方法其功能
有各种差异性。
方法留置导尿患者对常规定时夹闭尿管的排尿方法和采取按需放尿的方法对比。
结果拔出尿管后两种方法的首次排尿顺畅率和残余尿量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有效验证减少排尿异常发生率的就是按需排尿训练法。
结论临床上要恢复自主排尿功能必须采用按需放尿的方法,这样排尿异常才可以大大减少。
标签:留置尿管;放尿方法;膀胱功能
留置尿管是临床上对急性尿潴留患者采取的一种有效的暂时处理方法。
目前,临床上采用2种不同的放尿方式,即按需夹管排尿和定时放尿;但不同的排尿方式对膀胱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同。
采取按需放尿的方法可以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
由此推理,对照研究表明,研究组采用了按需放尿的方式来检测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功能,对照组还是采用定时放尿的传统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需留置尿管的患者共150例,留置导尿3 d 以上,排除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留置导尿时间0.05),具有可比性。
1.2 留置导尿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用湛江市事达实业有限公司的以天然浓缩乳胶为主要原料的采用离子沉淀积法多次浸渍成型和直接浸渍成气囊的工艺制品,管径为Fr16(5.3 mm),避免对尿道黏膜造成损伤,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置入导尿管。
两种不同的训练膀胱括约肌功能的方法:即为按需夹管排尿和定时放尿,记录留置导尿的时间及拔除导尿管后的膀胱功能。
1.2.1 按需排尿的方法①对于清醒的患者,让其自觉有尿意、想排便的时候,就让其做排尿动作,使得尿管每次开放后,减少了膀胱残余尿量。
②意识恍惚的患者,当出现躁动、手不停乱抓周围物品时,此时应该有尿意,为最佳的放尿时机。
③对于昏迷患者,由有经验的护士来掌握放尿时机,每天30 min巡视1次,夜间每小时行下腹部检查,检查膀胱区充盈明显,耻骨上方可扪及园形膨隆,叩诊实音,此时为最佳的放尿时机。
1.2.2 按定时放尿法分析其结果,观察并记录排尿异常的情况。
①排尿顺利:有尿意时就能自行排出,不需要任何诱导方法,排尿顺利,每次排出量≥200 mL。
②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患者自觉下腹憋胀,小便欲解不能,此时查体膀胱区充盈
明显,则需要再次置入导尿管。
③尿急、尿失禁。
1.3 统计学方法
拔除尿管后各组中排尿异常的发生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结果显示,按需放尿方法对膀胱的功能基本上没有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由患者自觉按需放尿可以明显减少停用尿管以后膀胱排尿后的残余量及排尿异常的发生。
两组排尿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3.33%、2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1。
3 讨论
肾脏生成尿液是连续不断的,而膀胱排尿是间断进行的。
因尿管刺激,在置入、拔出尿管及长时间留置尿管时护理不当就会引起尿道刺激症状,导致尿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尿急、尿痛的症状。
拔出尿管后出现排尿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尿道受刺激引起炎性反应与水肿、膀胱充盈感的改变,造成首次自行排尿困难;同时伤后疼痛刺激、精神高度紧张等可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从而抑制排尿反射,膀胱逼尿肌松弛无力,排尿完全不受意识控制而引起排尿困难。
脊柱骨折和骨盆骨折等患者因留置尿管时间较长,膀胱括约肌未得到充分锻炼,在拔出尿管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其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费力,排尿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尿潴留。
从生理角度讲,膀胱平滑肌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双重神经支配,平滑肌的收缩比较迟钝,它的收缩是由尿液膨胀刺激引起的;由于持续导尿使膀胱内尿液持续引流,失去了生理情况下的膀胱括约肌的规律性收缩与舒张,膀胱长时间处于空虚状态,膀胱内张力减弱,膀胱逼尿肌收缩力降低,以致不能正常排尿,久之易导致膀胱挛缩,出现尿潴留、尿失禁等并发症,需要尿管重置。
定时放尿能够维持膀胱平滑肌的张力,可以使膀胱括约肌定时收缩;定时排尿虽然可以使膀胱适度充盈,维持膀胱的生理功能;但是,由于膀胱括约肌的收缩后负荷不同,也就是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膀胱做功不同,对平滑肌的训练程度就不相同,因此,定时放尿对膀胱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按需放尿,也就是对膀胱功能基本上无不利影响,正常排尿是一种受意识控制的神经性反射活动,其完成的外功最多,这样就避免了拔除尿管后排尿异常的弊端。
重症脑出血和脑梗死危重患者大多处于昏迷状态,此时患者没有自主反应,采取按需排尿,首先检查膀胱区充盈明显,耻骨上方可扪及园形膨隆,目测腹部
膀胱的充盈程度,选择最佳的排尿时间;故此拔除尿管后不良影响就会明显减少,从而患者的痛苦也减少了,因排尿异常而重新置尿管的情况也明显减少,结果病程就缩短。
[参考文献]
[1] 刘彥飞. 气囊减压在危重症患者漏尿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907.
[2] 刘巧梨,杨秀玉,陈慧. 间歇导尿对脊柱损伤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J]. 护理进修杂志,2005,20(8):706-707.
[3] 孙海玲,赵岩,郭清阳,等. 老年男性患者术前导尿时机的选择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A):33.
[4] 周君桂,范建中,庞战军,等. 无菌间歇导尿对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的影响[J]. 护理学报,2012,18(16):90.
[5] 李玲,金楠,谢静平,等. 两种训练方法对拔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53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