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窑况的原因及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6
回转窑运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回转窑的处理能力异常丰富,这一特点已将其推向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
虽然回转窑是可靠的机器,但它们可能会遇到问题,尤其是在设计,监控或维护不当的情况下。
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此类问题,以及如何识别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回转窑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尽管问题通常是特定于手头操作的独特参数,但这里重点介绍了回转窑操作员面临的一些最常见挑战,以及其原因,如何发现它们以及解决问题的潜在途径。
这些问题中的许多问题也可以通过过程或设备审核来确定。
环(渣)形成窑炉中的炉渣或坝环形成是指在窑炉内部周围形成的堆积物,其作用是防止材料通过或受到显着抑制。
在窑炉中形成物料环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影响停留时间和引起产品质量问题,在进料端密封件中积聚物料,降低产量以及促进窑炉中的物料备份等问题。
它还会大大降低吞吐量。
此外,如果环(或环的一部分)断裂,则有可能完全堵塞窑炉出口,从而导致更严重的问题。
形成环经常需要经常停机以清除材料,废品以及对后处理的更高需求。
简而言之,它降低了整个过程的效率。
是什么原因导致窑炉成环?成环非常普遍,大约占85%的商业窑炉中。
通常是结渣温度变化的结果。
结渣温度是材料融合在一起并使其固化的温度。
如果允许进料成分发生变化以降低排渣温度,则会形成环。
同样,如果窑温度没有正确测量和控制,则温度可能会超过结渣的温度,从而导致成环。
成环的迹象窑中形成环的潜在迹象包括从窑中排出的物料显着减少或完全停止。
您如何解决成环问题?炉渣环可以手动移除,也可以通过提高系统的工作温度使其溶解。
如果采用温度调节方法,一旦环破裂,温度可再次降低至可能形成炉渣的温度以下。
为了防止将来产生额外的结渣,应检查燃烧室热电偶和监控系统,以确保它们正常运行以进行足够的温度监控。
进料的规格也应与原始工艺参数进行比较,以确保不对原料的变化负责。
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提高窑的转速来消除炉渣的形成,从而使物料更快地通过窑。
回转窑瓦温高原因及处理方案一转眼,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就在指尖溜走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回转窑瓦温高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先不说别的,咱们直接进入主题。
一、原因分析1.窑体结构不合理有些回转窑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到瓦温过高的问题,导致窑体结构不合理。
比如说,窑体过长、直径过小,或者是窑衬材料选择不当,都会导致热量在窑内积聚,进而引发瓦温过高。
2.窑内物料分布不均物料在窑内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热量在局部区域积聚,使得瓦温升高。
这主要是因为配料不当、窑速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
3.窑内气氛异常回转窑内的气氛异常,如氧气含量过高或过低,也会导致瓦温过高。
氧气含量过高,会使得燃烧速度加快,热量无法及时散出;氧气含量过低,则会导致燃烧不充分,热量在窑内积聚。
4.窑尾冷却效果不佳窑尾冷却效果不佳,会导致热量无法及时从窑尾排出,使得瓦温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冷却水系统故障、冷却风系统故障等原因造成的。
5.窑内耐火材料老化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窑内的耐火材料会逐渐老化,导致热量无法及时传导到窑体外,使得瓦温升高。
二、处理方案1.优化窑体结构针对窑体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对窑体进行改造,如缩短窑体长度、增大直径等。
同时,选用合适的窑衬材料,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2.调整物料分布通过优化配料方案、调整窑速等手段,使得物料在窑内分布均匀,降低瓦温。
3.调整窑内气氛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氧气含量,使得燃烧充分,热量能够及时散出。
同时,注意控制窑内气氛的稳定性。
4.改善窑尾冷却效果修复冷却水系统、冷却风系统等故障,确保窑尾冷却效果良好。
可以考虑增加冷却装置,如增设冷却塔等。
5.更换窑内耐火材料定期检查窑内耐火材料的使用情况,发现老化、破损等问题及时更换,确保热量能够及时传导到窑体外。
三、实施与监控1.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上述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
2.监控瓦温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实时监控瓦温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
4.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方案,持续改进生产过程。
链篦机-回转窑的常见故障和解决方法一、堵塞现象回转窑生产工艺存在一个“通病”——预热系统堵塞。
堵塞的发生不仅扰乱了窑的热工制度,降低了窑产量和熟料质量,而巨处理起来费时费力,甚至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大事故。
预热系统堵塞时,一般有以下几种“症兆”;1、排灰阀静止不动。
2、堵料部位以上各处负压剧烈上升;堵塞部位以下部位则出现了正压,捅料孔、排风阀等处向外冒灰;窑头通风不好,严重时往外冒火。
3、排风机入口、一级筒出口、分解炉出口、窑尾等处温度异常升高,甚至达到或超过危险温度范围。
4、预热器锥体负压急剧减小或下料温度减小。
如果发现不及时,旋风筒内几分钟就积满了料粉,但往窑内下料却很少。
当堵窑料量过大时,就会出现突然塌料,料粉冲出窑外,酿出事故。
对于五级旋风预热器或预分解密来说,预热系统内容易堵塞的部位主要有以下几处:①四级旋风筒C4垂直烟道、C4锥体;两者堵塞物相似,主要是高温未燃尽的煤粒和生料沉积物。
②窑尾烟室缩口和窑尾斜坡;堵塞物主要是结皮物料,冷却后很硬,碱含量(R2O)高。
③五级旋风筒C4锥体及下料管;堵塞物主要是结皮物料。
①分解炉及其连接管道。
C4筒及分解炉连接管道堵塞物中有大量结皮,有的质地很硬,结皮物上有大量未燃尽的煤粒子,用高压风吹时,会出现明火。
二、原因分析预热系统堵塞的主要原因是在预热器和窑之间的“内部循环”。
当窑尾废气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粉尘就粘附在废气管道壁上,而这种粉尘由于吸附了碱、氯、硫,故粘性很大。
随着温度的上升,粉尘粘附的数量和硬度也增加了,这便形成结皮。
管道实际通风截面就要减少,有时旋风筒顶部的粘灰脱落排在旋风筒内,就使旋风筒下部堵塞。
当预热器内生料和燃料含硫、碱较高时,温度达到400~600℃时SO2就会转化为SO3。
SO3被生料粉吸收以后生成CaSO4,在860℃下CaSO4熔融并容易与料粉在预热器底部和窑尾内部结成碱圈。
预热系统的结皮和堵塞最容易在最低级的两个预热器内产生,特别是最下一级旋风筒是最容易发生结皮的地方。
回转窑窑后结圈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巩义市恒昌冶金建材设备厂生产的1000t/d熟料生产线是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的,主要包括TDF型分解炉、单系列五级旋风预热器、Φ3.2m×50m回转窑及TC-836篦式冷却机。
自2007年2月以来,窑后频繁发生结圈、结球的工艺事故,巩义市恒昌冶金建材设备厂技术人员现将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1、结圈情况2007年3月19日最为严重,窑前返火,窑尾有漏料现象,无法操作煅烧,迫使停窑处理。
从窑内看,主窑皮长达22m,副窑皮长到窑尾,35~37m处形成后结圈,结圈最小孔洞呈不规则状,直径约l.5m,进窑观察该圈明显分为两层,且层次明确、清晰,第一层厚约150mm,呈黄白色,第二层厚约460mm,呈黑色,圈体非常致密。
对圈体取样分析见表1。
表1 圈体取样分析结果从表l可以看出,第一层硫碱含量较高,是硫碱圈,第二层明显是煤粉圈,熟料液相出现过早、过多导致结圈。
2、原因分析(1)由于2006年煤价不断上涨,加之公路运输距离远,为了降低成本,采用当地劣质煤煅烧,煤质下降,灰分高,挥发分低,发热值低,煤工业分析如表2、3。
实际生产中,煤可燃性差,煤粉燃烧不完全,大量煤灰不均掺入生料中,液相在窑后面提前出现,而未燃尽的煤灰产生沉积及液相的提前出现结圈。
(2)2007年以来,由于机械原因,高温风机l号轴与密封圈强烈摩擦,产生局部高温,使轴侧曲,水平振动最高达6.4mm/s。
为了降低振动,不得不降低高温风机转速,由原来的1130r/min降至l060r/min,有时更低,严重影响了窑内通风,加上煤质又差,更多的窑头燃烧不完全的煤粉沉积在窑后燃烧,使窑内后部温度升高,液相量增加,加速了窑后结圈的形成。
(3)为了处理窑后结圈,我厂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停窑烧后圈,由于煤质差,二、三次风温低,燃料不完全或未燃烧的煤粉落在圈上及圈后的积料上,不断燃烧,造成物料发粘,不但圈未烧掉,反而越结越厚,这也是第一层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回转窑后结圈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发布时间:2022-04-25T02:30:40.14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1期作者:田硕[导读] 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生产,从而加大了对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改革田硕山东申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枣庄市 277300引言:近年来,由于国家倡导节能减排的生产,从而加大了对一些浪费资源和污染比较大的企业改革,这就给了新型熟料回转窑一个重要的市场,让他们可以快速的发展起来。
熟料回转窑设备结构坚固、运转平稳、出窑产品质量高。
此外,在环保方面,利用熟料窑焚烧危险废物、垃圾,这不仅使废物减量化、无害化,而且将废物作为燃料利用,节省煤粉,做到废物的资源化。
关键词:回转窑后结圈解决措施摘要:熟料回转窑后结圈往往形成于烧成带和过渡带之间。
在熟料煅烧过程中,当窑内温度达到1280℃时,其液相粘度较大,此时,如果生料的KH、n率值较低,操作使窑内拉风较大,火焰太长,烧成带后边浮窑皮逐渐增长、增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熟料回转窑的后结圈。
一、后结圈情况A企业配置一条5000t/d预分解熟料回转窑。
于2021年10月份在窑尾38米、43米处出现两道结圈,严重时窑尾出现漏料,窑投料量下降,熟料质量波动,窑况很不稳定。
二、原因分析2.1原煤内水偏高加剧了结圈的发生2021年煤价不断上涨,原煤库存为0吨,原煤随来随用,严重影响煤的均化效果。
煤粉内水偏高,窑头喷煤管燃烧速度慢、燃烧时间长,火焰的热力分散,燃烧时热力强度低,高温点后移,烧成带拉长,高温点不集中,熟料烧结不致密,二次风温偏低,恶性循环更加加剧了火焰燃烧速度。
物料预烧不好,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没有燃尽的煤粉颗粒和CO不能在烧成带燃烧,部分聚集在窑尾燃烧,促使液相在过渡带提前出现,将未熔的物料黏结在一起,形成后结圈。
停窑后取结圈料化学分析结果发现:正常熟料烧失量为0.42%,结圈料为1.66%、2.06%也验证了这一点。
回转窑结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转窑结圈是指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窑内物料堆积过多,导致物料无法顺利通过窑内,从而形成的窑内结块现象。
这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对设备造成损坏,严重时甚至影响窑内物料的质量。
那么,造成回转窑结圈的原因有哪些呢?又该如何处理呢?下面就来具体探讨。
一、造成回转窑结圈的原因1.物料性质不适宜物料的粘度、湿度等性质对回转窑结圈有很大影响。
如果物料粘度过大,或湿度过高,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堆积过多,从而形成结块。
2.进料量过大回转窑的进料量与生产效率直接相关,但是进料量过大也容易导致窑内物料堆积过多,形成结块。
因此,需要根据生产需要合理控制进料量。
3.热风温度过高回转窑生产过程中,热风温度的高低也会影响窑内物料的堆积情况。
如果热风温度过高,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过早熔化,从而形成结块。
4.窑转速不适宜回转窑的转速也会影响窑内物料的堆积情况。
如果转速过快,就会导致物料在窑内无法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结块。
二、回转窑结圈的处理方法1.减少进料量当回转窑结圈发生时,可以适当减少进料量,以缓解窑内物料堆积过多的情况。
2.调整热风温度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热风温度过高导致的,可以适当降低热风温度,以减少窑内物料的过早熔化。
3.调整窑转速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窑转速不适宜导致的,可以适当调整窑转速,以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
4.清理窑内物料当回转窑结圈严重时,需要停窑清理窑内物料。
清理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坏。
5.加入流化剂在窑内加入一定量的流化剂,可以有效地缓解回转窑结圈现象。
流化剂可以使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减少结块的情况。
6.调整物料配比如果回转窑结圈是由于物料配比不合理导致的,可以适当调整物料配比,以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减少结块的情况。
回转窑结圈是一种常见的生产问题,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其发生。
因此,在回转窑生产过程中,需要做好预防措施,保证物料在窑内均匀分布,避免结块的发生。
同时,一旦发生回转窑结圈,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回转窑不正常情况及处理在回转窑的操作中,不正常情况时有发生,严重的影响生产的有结圈、掉窑皮、红窑等。
1. 硫酸盐结圈(1)硫酸盐(CaSO4)粘结的原因①开车时容易造成窑内强氧化气氛,部分焦炭过早被烧掉,还原剂少了,CaSO4分解不完全。
熔点为1226℃的CaSO4大量进入1350-1450℃的烧成区发生熔化变成液相,正常状态下液相物料不超过物料总量的25%-30%,液相成分增加,浆状物变得粘稠,造成物料粘结。
②窑的转速太快,加速物料在窑内运动速度,部分CaSO4未及时分解就进入最高温度区,引起物料熔融。
③窑内装料负荷不足,燃煤不足,生料中的C和SiO2含量相对降低是危险的,C低了,还原剂少了,CaSO4熔点低易粘接;SiO2低了,CaO就多了,熔点也降低了,临界点偏向下降趋势,易粘结。
④生料组成不好,Al2O3、Fe2O3、P2O5碱类含量高,烧成液相出现早,物料粘而结圈。
(2)硫酸盐粘结的特征熟料结成非圆形的不规则形状,生成的块料具有质脆而多孔隙,呈海绵状。
熟料组成中不存在CaO,CaSO4含量>3%,长时间的氧化气氛导致窑皮及窑衬里破坏和产量下降,强氧化气氛,CaSO4剧烈加热并熔融,引起烧成区向深处(8-10m)退宿。
(3)硫酸盐结圈处理①禁止窑快速运行②加大焦炭和燃煤量,纠正窑内强氧化气氛,回复窑的正常气氛,结圈通常可脱落。
③当氧化气氛持续时间较长时,应限制窑中的抽气量。
如果属微调可以通过加减脱气塔空气量以及一洗、二洗的水压来达到,大幅度调节则由转化风机进口阀调节。
④采取骤烧、骤冷以及调节煤、风、下料量等手段处理结圈。
也有使用有锁扣的煤粉喷嘴,火焰较短,但尖端温度较高,并使用移动喷煤枪,移动位臵烧掉结圈,增加煤量,提高温度,也可使结圈熔化掉。
2.硫化物结圈(1)硫化物(CaS)粘结的原因①窑气中氧不足而导致还原性气氛,出现另一种物料粘结。
②还原气氛下生成二价硅酸铁,其量达到2%-4%时能使物料的熔化温度急剧降低,此时窑气中的CO2增高到20%以上,O2含量下降到0.5%以下,SO2含量急剧下降。
回转窑窑况的原因及处理大倾角皮带因预热器溢料而造成破损故障现象:预热器入口处溢料,导致皮带停止运转而电机正常运转,皮带与头、尾轮产生磨擦。
原因分析:1.预热器料位计上限位故障。
2.设备保护系统失灵。
3.岗位工与中控工责任心不强。
预防及解决措施:1.岗位工与中控工要勤沟通,掌握当班生产计划及每次上料所需的时间。
2.上料时岗位工要对所辖区域内的设备进行监护,防止预热器入口处溢料。
3.上岗时,岗位工与中控工一旦发现皮带机不转时,要立即停机,并及时通知调度室,以防止皮带与头、尾轮磨擦产生损坏,造成重大生产事故。
窑体弯曲出现刮、卡现象原因:1.在停窑初期,窑内温度较高未及时转窑。
2.烘窑时,遇到雨天或雪天,造成窑体受热不均。
3.停窑后长时间不转窑。
4.因停电,设备故障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回转窑突然停转,石灰石集中在下部,局部高温。
影响:1.窑位窜动,影响窑头、窑尾密封。
2.窑体受力不均,震动大易损坏传动机构。
3.易损坏托轮。
防止及处理方法:1.停电时,及时启动备用电源转窑(15min以内),防止回转窑停转时间过长。
2.烘窑时,如遇到雨天或雪天应立即启动辅传转窑,使窑筒体受热均匀。
3.通常弯曲的凸向部分在下。
如弯曲不大,可将窑筒体弯曲部分向上,稍停片刻加热弯曲部分的筒体。
温度较高时,需慢转窑几周后,再使弯曲的凸向部分停在上方。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基本复原为止。
4.如果筒体弯曲较大,拖轮与轮带有较大间隙,电机无法启动,应考虑大修处理。
5.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操作。
结圈原因:1.石灰石中小粒灰石比例大,杂质含量多(Sio2、FeO3、A1i2O3.粉尘)。
2.操作不当,工艺参数不合理,致火点后移、燃烧带伸长使液相过早出现。
3.高温状态下带料停窑。
4.窑温、窑速、给料量不匹配,造成物料在高温区域内停留时间过长。
5.煤气质量差、发热植低、压力波动大,煤气在窑内未充分燃烧,导致煤气在窑尾和预热仓室内继续燃烧。
回转窑掉砖红窑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一、故障表现及故障分析回转窑内所有的耐火材料,要满足窑炉对它的一下要求:1、耐火度高;2、热膨胀及重烧线变化小;3、常温耐压强度及高温荷重变形温度高;4、抗热震性、抗渣性、耐磨性及抗震性好;5、尺寸准确、外形整齐等。
水泥回转窑用耐火转是根据回转窑系统各部位的使用条件,并注意选择不同品种的耐火材料进行合理匹配而砌筑在窑上的:A. 窑的卸料口使用硅莫砖以刚玉为骨料的耐火热混凝土,有时也使用碳化硅砖。
B. 窑的进料带一般使用AL2O3,含量为70%~80%的高铝砖、耐热震高铝砖、尖晶石转和镁铬砖。
C. 窑的烧成带普遍使用镁铬转质碱性耐火材料,也有的用高镁铝砖、聚磷酸钠结合镁砖、水玻璃结合镁砖等。
目前大部分使用镁铝尖晶石砖。
D. 过渡带使用以刚玉和50%~80%AL2O3的铝钒制成的高铝砖、直接结合镁铬砖、普通镁铬砖和尖晶石砖等。
E. 分解带(第二过渡带)使用粘土砖、高铝砖、煅烧成结合的轻质转或普通镁铬砖;在与过渡带相连的高磨损、高温度区域内,可采用含量50%~60%的高铝砖,普通鉻铬砖或尖晶石砖。
F. 预热带一段一般使用耐碱隔热粘土砖。
G. 预热器及分解炉的直筒、锥体部分以及连接管道内,采用耐碱粘土转及硅铝质耐磨转,并加隔热复合层,以及源砌筑;顶盖部分可采用火转挂顶,背衬矿棉,也可采用混凝土浇注;各处弯头多使用浇注料;窑尾上什管道等处使用结构致密的半硅质粘土砖。
H. 冷却机系统使用耐火转、轻质浇注料、隔热转、隔热板材等,下料喉部区域及高温区采用普通镁铬砖、高强高铝砖和普通高铝砖;中低温区域可采用粘土转等。
当具备下列情况之一时,回转窑就可能发生掉砖红窑现象而被迫停窑处理。
(一)、回转窑所用的耐火砖质量很差,不具备工业窑炉对耐火砖的起码要求;或未按使用场合进行匹配与否的选择;(二)、窑衬的镶砌不规范,砌筑质量差;或者镶砌方法选择不当,如采用横向环砌法,方法虽简单,技术容易掌握、镶砌速度也快,但当砖缝超过一定范围时,就容易从环内掉转,严重时整环砖都有脱落的危险;(三)、窑衬砌筑质量尚可,但窑皮未挂好,对耐火砖没有保护好;(四)、回转窑煅烧操作不当,如窑点火后升温速度过快等;(五)、喂煤过多,喷煤燃烧器净风旋流风比例过高,致使局部高温也会导致掉砖红窑。
回转窑常见故障及处理一、预热器堵料预热器堵塞是新型干法窑常见的工艺故障,也是比较严重的工艺故障。
主要原因有:1、操作不当或煤质差后燃烧,预热器系统高温,特别是C5溜子高温,导致的物料流动差,严重时有液相出现;2、由于结皮或翻板阀变形等导致的翻板阀卡死;3、长时间高温或漏风导致下料溜管结皮严重;4、内筒脱落或预热器耐火材料等异物脱落;5、风料不平衡,导致的塌料现象;6、有害成分:碱、氯、硫和镁等超标,这些有害成分熔点低、易挥发,在预热器内易循环富集导致大量结皮的出现。
当预热器发生堵塞时,旋风筒锥部负压急剧减小直至正压,下料溜管温度持续下降。
预热器出口负压增大,下级筒及分解炉出口温度迅速上升。
当判断出是预热器发生堵塞时立即止料停炉称,防止烧高温,降506转速及挡板压篦冷机风,注意在此过程中应控制好窑头负压,防止窑头正压。
根据窑电流退窑速至0.4rpm,窑头煤给定1-2t/h保温。
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清通,则停窑熄火。
因现场巡检工在清料,应控制系统保持一定的负压,清料时窑头、篦冷机及熟料拉链机严禁作业或站人,防止生料粉涌出伤人。
二、飞沙料飞沙料是回转窑烧成带形成的大量细颗粒并飞扬的熟料,这种料一般1mm以下,在窑内到处飞扬,对窑的操作和熟料强度都有很大影响。
飞沙料形成原因:1、熟料KH、SM高,熔剂矿物少,熟料烧结主要在液相中进行,液相多熟料易结大块,液相少熟料结粒细小,易产生飞沙料。
2、操作不当,窑尾温度过高,物料预烧过好,充分分解,降低了物料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活性,阻碍了阿利特矿的形成。
熟料中的液相也由于可浸润的表面减少了难以将物料粘结成粒,严重时造成熟料过烧又有大量粉料,即飞砂料。
3、生料中氧化铝和碱含量高,易产生飞沙料。
粘散料的特点是烧成带物料过粘,成片状滑动,很少滚动,熟料难结粒,产生大量飞沙。
原燃材料中有害成分含量高,熟料硫酸盐饱和度过高降低了液相粘度和液相表面张力,熟料结粒差产生飞沙料。
飞沙料的操作和处理:选择合理的配料方案和煅烧温度,熟料的三率值要适中;煅烧温度越高熟料液相量越多,反之越低。
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和处理结果一、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原因回转窑是一种常用于石灰生产和水泥生产的设备,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窑后结圈的情况。
结圈是指窑内物料在烧结过程中出现结块现象,导致窑内热量传递不畅,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而窑后结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成分不稳定:回转窑生产过程中,原料成分的不稳定性是导致结圈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料成分中的各种氧化物、硅酸盐和铝酸盐等物质,对烧结过程中的矿物相转化和结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原料成分的变化超出了窑内控制范围,就容易引起结圈。
2.燃烧条件不理想:回转窑的燃烧条件对结圈问题也有一定影响。
燃料的选择、供氧方式、燃烧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窑内气氛的稳定性和热量分布情况。
如果燃烧条件不理想,窑内温度分布不均匀,就容易导致结圈的发生。
3.窑内温度过高:窑内温度是影响回转窑结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窑内温度过高时,原料中的一些物质会发生过度烧结,形成块状物质,从而导致结圈。
窑内温度过高可能是由于燃烧条件不理想、窑内热量分布不均匀等原因引起的。
4.窑内物料层厚度不均匀:窑内物料层厚度的不均匀也容易导致结圈。
如果窑内物料层厚度不均匀,热量传递不均匀,就会导致部分物料温度过高,发生结圈。
二、回转窑窑后结圈的处理结果针对回转窑窑后结圈的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处理,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产品质量的稳定。
1.优化原料配比和成分控制:通过对原料配比和成分的优化,可以减少原料成分的波动范围,降低结圈的发生概率。
同时,加强对原料成分的在线监测和调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原料成分异常,以避免结圈的发生。
2.改进窑内燃烧条件:优化燃料选择、供氧方式和燃烧温度等因素,改善窑内燃烧条件,提高窑内气氛的稳定性和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通过调整燃烧条件,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结圈的发生。
3.控制窑内温度:合理控制窑内温度,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窑内物料进行适当的保护和调控。
通过优化燃烧条件、改善窑内热量分布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窑内温度的波动,减少结圈的发生。
回转窑故障原因及处理方法原电流烧不起来原因1、喂煤量不稳泄,窑内煤粉燃烧不完全。
2、篦冷机急冷效果差,三次风中氧含量不足,促使系统产生还原气氛。
3、原材料波动大,分解炉温度控制不当,物料在分解炉内提前形成熔相,严重时形成颗粒状,导致解炉锥部、缩口、三次风进风口结料严重,分解炉岀口负压升髙,严重影响了窑内通风。
4、系统漏风严重。
其中包括窑尾密封圈漏风、烟室淸料口变形漏风、分解炉与烟室连接处膨胀节漏风等,相对减小了窑内通风量,漏风处也容易形成结皮。
采用措施:1、减少燃煤质量波动。
2、对喂煤称重新矫正,合理控制头、尾用煤比例。
3、加强原来控制,合理均化,减少液相量提前岀现,减少窑尾结皮;4、对系统漏风点进行处理,保证窑内通风量。
5、合理控制分解炉温度,减少局部髙温,保证煤粉在分解炉内完全燃烧。
6、加强烟室、分解炉淸结皮工作,保证烟室、分解炉负压。
三. 回转窑的分类按照外型分分为变径回转窑和通径回转窑,按照用途分可以分为水泥回转窑、陶粒砂回转窑、髙岭土回转窑、石灰回转窑等,按照供能效果不同又分为燃气回转窑,燃煤回转窑, 混合燃料回转窑。
1、通径回转窑就是前后直径一样的回转窑,我们常见的回转窑类型,1883年由徳国狄茨世发明。
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回转窑已经成为通用设备」比传统立窑有更好的效果和更髙的产量。
加工简单,只是比变径回转窑更加耗能。
2、变径回转窑前后直径有变化的回转窑。
一般前后直径变化约30cm。
比较传统的通径回转窑有节能, 髙产的优点,只是变径回转窑加工难度大,比传统通径回转窑更难加工。
对设备要求更严格。
回转窑烧成带长厚窑皮的分析与处理回转窑是一种常用于生产水泥的设备,其特点是能够连续烧制大量的生料,达到高温下的物质烧结。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带长厚窑皮的情况。
本文将从分析带长厚窑皮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分析带长厚窑皮的原因。
带长厚窑皮主要是指在回转窑壳内表面形成的厚实物质,它可能是结合物质、炉料或灰尘等。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温度过低:回转窑的烧结温度过低可能导致物料无法完全烧结,从而形成长厚窑皮。
2.炉料成分不合理:炉料中的成分如果不合理,可能会导致物质无法充分烧结,从而形成长厚窑皮。
3.燃烧不充分:如果回转窑的燃烧过程不充分,会导致燃料没有完全燃烧,从而形成长厚窑皮。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处理带长厚窑皮的方法。
1.加大烧结温度:通过提高回转窑的烧结温度,可以促进炉料的烧结,使其充分烧结,减少长厚窑皮的形成。
2.调整炉料成分:合理调整炉料中的成分,使其达到理想的比例,以提高物质的烧结性能,减少长厚窑皮的形成。
3.改善燃烧状况:加强燃烧设备的维护,保证燃料能够充分燃烧,减少长厚窑皮的形成。
4.清洁窑壳内表面:定期对回转窑壳内表面进行清洁,清除附着在表面的物质,减少长厚窑皮的堆积。
5.提高窑内通风条件:改善窑内的通风条件,加强热风混合,对物质进行均匀的加热,减少长厚窑皮的形成。
总之,带长厚窑皮是回转窑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个问题,其原因往往与烧结温度、炉料成分和燃烧状况等因素相关。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提高烧结温度、调整炉料成分、改善燃烧状况、清洁窑壳内表面和提高窑内通风条件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回转窑的正常运行,生产出良好品质的水泥产品。
回转窑在运行中出现异常现象、处理方法及安全事项回转窑是水泥工业中常用的一种设备,主要用于熟料的烧制。
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运行不稳定、温度过高、电机负载过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设备损坏、生产停顿、安全事故等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排查和处理异常现象,并严格遵守安全事项和操作规程。
下面就回转窑在运行中出现异常现象、处理方法及安全事项进行介绍。
一、回转窑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1.运行不稳定现象回转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现象,主要表现为转速不均匀、运行频率不稳定等,这些问题通常与电机负载、传动系统配合、支承装置等相关。
2.温度过高现象回转窑在运行过程中,温度要求比较严格,若温度过高,会对设备产生很大的损害,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炉体内部有瓦斯等易燃物质的存在,也可能是由于设备密封性不达标等原因。
3.电机负载过大现象回转窑的电机负载过大,不仅会使得转速不稳定,而且会使得电机产生过热现象,从而使得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二、处理方法1.针对运行不稳定现象针对回转窑运行不稳定的情况,需要首先检查支承装置、传动系统等设备是否正常,如果没有问题,可以对电机负载进行调节,保证回转窑稳定运行。
2.针对温度过高现象首先需要开启集尘器,释放炉内压力。
其次,对炉体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存在瓦斯等易燃物质,及时处理。
如果是密封性不合格造成的问题,需要重新进行密封,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针对电机负载过大现象当回转窑的电机负载过大时,需要进行紧急处理。
首先需要关闭设备,然后检查传动系统、支承装置等,找出问题点,及时进行更换或修理。
三、安全事项1.回转窑开机前,必须检查传动系统、支承装置等设备的状态,确保设备运行稳定。
2.运行过程中,回转窑必须进行严格监测,对于超出温度范围、电机负载过大等异常现象要及时处理并采取安全措施。
3.设备开机后,必须进行密封性检查,防止易燃物进入设备内部,造成安全事故。
大倾角皮带因预热器溢料而造成破损故障现象:预热器入口处溢料,导致皮带停止运转而电机正常运转,皮带与头、尾轮产生磨擦。
原因分析:1.预热器料位计上限位故障。
2.设备保护系统失灵。
3.岗位工与中控工责任心不强。
预防及解决措施:1.岗位工与中控工要勤沟通,掌握当班生产计划及每次上料所需的时间。
2.上料时岗位工要对所辖区域内的设备进行监护,防止预热器入口处溢料。
3.上岗时,岗位工与中控工一旦发现皮带机不转时,要立即停机,并及时通知调度室,以防止皮带与头、尾轮磨擦产生损坏,造成重大生产事故。
窑体弯曲出现刮、卡现象原因:1.在停窑初期,窑内温度较高未及时转窑。
2.烘窑时,遇到雨天或雪天,造成窑体受热不均。
3.停窑后长时间不转窑。
4.因停电,设备故障或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导致回转窑突然停转,石灰石集中在下部,局部高温。
影响:1.窑位窜动,影响窑头、窑尾密封。
2.窑体受力不均,震动大易损坏传动机构。
3.易损坏托轮。
防止及处理方法:1.停电时,及时启动备用电源转窑(15min以内),防止回转窑停转时间过长。
2.烘窑时,如遇到雨天或雪天应立即启动辅传转窑,使窑筒体受热均匀。
3.通常弯曲的凸向部分在下。
如弯曲不大,可将窑筒体弯曲部分向上,稍停片刻加热弯曲部分的筒体。
温度较高时,需慢转窑几周后,再使弯曲的凸向部分停在上方。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基本复原为止。
4.如果筒体弯曲较大,拖轮与轮带有较大间隙,电机无法启动,应考虑大修处理。
5.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标准化操作。
结圈原因:1.石灰石中小粒灰石比例大,杂质含量多(SiO2、FeO3、Ali2O3、粉尘)。
2.操作不当,工艺参数不合理,致火点后移、煅烧带伸长使液相过早出现。
3.高温状态下带料停窑。
4.窑温、窑速、给料量不匹配,造成物料在高温区域内停留时间过长。
5.煤气质量差、发热植低、压力波动大,煤气在窑内未充分燃烧,导致煤气在窑尾和预热仓室内继续燃烧。
6.回转窑窑内温度控制过高,未及时调整,造成局部高温。
现象:1.火焰短而粗,结圈出火焰白亮,窑内浑浊气流不畅,火焰受阻。
窑头侧温度升高,结圈后侧筒体表面温度也升高。
2.窑尾温度降低,负压明显上升。
窑尾有漏料现象。
3.窑头负压降低,并频繁出现正压,窑头有返火、窜灰现象。
4.结圈后侧来料不均匀,导致主传电机电流波动大。
影响:1.破坏窑的受力平衡,增加传动机构的负荷,容易导致窜窑。
2.降低窑内的有效容积,增加气体及物料的运动阻力。
3.局部高温,破坏窑衬,影响热交换。
4.在清除过程中容易导致窑衬的脱落。
防止结圈的措施:1.严格控制原料成分,必须达到工艺技术要求。
2.严格控制窑温在正常工艺范围内,避免局部长时间高温,严禁高温停窑。
3.加强操作,保证合理的工艺参数。
正常生产时,严禁随意改变工艺参数。
根据窑温及时调整窑速和给料量。
4.操作人员要统一操作,在窑况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处理方法:1.烧圈:冷却及热烧交替烧法。
首先,减少或停止入窑的给料量(视结圈程度而定)加大煤气量和风量,提高结圈处温度,再停止喷煤气,降低结圈处温度,这样反复处理使结圈受冷热交替相互作用造成开裂脱落。
2.冷烧:在正常生产时,在结圈部位形成低温气氛,使其自然脱落。
3.冷法除圈:停窑,采用风镐、钎子、大锤等工具,人工除圈。
严禁损坏窑皮。
预热器蓬料原因:1.预热器推杆故障。
2.预热器进口温度过高。
3.原料中粉尘过多。
处理方法:1.发现蓬料后,将故障推杆对应的检修孔和观察孔打开,使物料冷却。
如果推杆故障,通知检修人员处理。
2.如果蓬料不严重,将推杆操作箱的旋钮选至“现场”,现场手动操作推杆推料,多次试推将物料推下。
3.如果蓬料较严重,将故障推杆停止运转。
进行人工捣打处理,处理结束后,恢复推杆动作,先手动试推几次,再投入自动运行。
4.调整热工参数,使预热器进口温度达到要求。
5.检查振动筛的筛分率。
预热器出温度升高口原因:1.预热器本体的物料不足或突然断料。
2.煤气量引风量过大。
处理方法:1.检查上料系统排除故障,迅速投料。
2.根据生产情况调整煤气用量和引风量。
3.开启掺冷风阀进行控制。
窑尾负压过高原因:1.系统引风量过大。
2.窑内结圈。
3.压力表失灵。
处理方法:1.减少系统引风量。
2.处理结圈。
3.检查仪表。
窑尾负压过低原因:1.窑内通风不畅,引风量不足。
2.预热器断料。
3.压力表失灵或负压测压孔堵塞。
处理方法:1.加大系统引风量。
2.迅速给预热器投料。
3.检查仪表及测压孔,疏通测压孔。
窑皮温度过高原因:风气配比不当,窑速低,窑内衬砖磨损严重(超过1∕2)或出现结圈等窑况。
处理方法:1、发现窑皮温度过高时,应减少入窑煤气量和一次风量,使窑温降低。
2、上述方法不行时,如窑速可调,可以提高窑速相应增加给料量;如不允许提高窑速,应立即采取短时间停煤气,待窑皮温度降至正常后再逐渐给煤气。
3、先处理窑况,然后再降窑温。
4、如果确认为衬砖磨损严重(超过1∕2)应停窑更换。
火焰太长:1、燃烧器外流风太大,内流风太小,风煤气混合不好。
2、二次风温偏低。
3、系统排风过大,火焰被拉长。
4、煤气热值低或煤气杂质高,煤气不易着火燃烧,黑火头长。
火焰太短:1、窑头负压偏小,甚至出现正压。
2、二次风温度高,煤气燃烧速度快。
3、窑内结圈、结厚窑皮,或预热器系统结皮堵塞。
4、燃烧器内流风太大,外流风太小。
5、煤气质量好,着火点低,燃烧速度快。
耐火材料脱落原因:不正常的升、降窑速及较大的温度变化或处理窑况不当,容易造成窑内掉砖或浇注料。
现象:窑筒体局部温度过高,冷却器篦条筛上发现有砖或浇注料。
预防措施:1.烘窑时严格按照烘窑曲线进行升温。
2.避免窑的热工制度大起大落。
3.事故停窑后要注意窑内的保温,不能急剧降温。
4.事故时停窑、启窑的速度不能过快,升温要按升温曲线进行升温。
5.处理窑况时要注意保护窑衬。
煅烧效果差的原因及调整原因:1.窑内填充率过大,窑速过快,煅烧时间不够。
2.风气配比不当,窑内煅烧温度低,热交换效果差。
调整措施:1.调整推杆间隔时间,调整窑速,保证煅烧时间。
2.提高窑内煅烧温度,合理匹配一、二次风量、引风量和煤气量。
冷却器电振给料机不下料的分析与处理原因:1.冷却器锥形斗内有大块物料卡住下料口,导致无法下料。
2.冷却器锥形斗内有蓬料现象。
3.电振给料机参数设定不合理。
4.窑内大块物料过多从篦条筛处落下或冷却器内的耐火材料脱落造成堵料。
现象:1.冷却器下料口处温度在卸料时,如有一个温度点始终不变或缓慢下降。
2.皮带称显示读数与电振给料机设定的振幅不符。
3.窑头观察冷却器料仓时,对应那一温度点的料位较高。
预防及处理:1.冷却器篦条筛上的大块物料及杂物要及时清理。
2.对不下料的电振给料机要及时处理,小块物料堵料要用锤子敲打疏通堵料处,大块物料堵料需要将冷却器锥形斗割开处理。
窑头、窑尾没有负压原因:1.预热器顶部料仓料位低造成漏风。
2.推杆与窑速不匹配,造成窑内填充率过大,烟气受阻。
3.工艺参数调整不合理,烟气中含尘量大,使引风能力下降。
4.窑内结大圈影响引风量。
5.高温风机烟气管道闸扳阀阀前积灰过多或闸扳阀关闭造成烟气受阻或引风量小。
6.二次风流量表显示不准,实际值比表的读数大。
预防及处理:1.严格按工艺参数操作,参数突变要及时调整。
2.保证预热器顶部料仓料位充足。
3.适当调整推杆间隔时间以保证窑内的填充率正常。
4.及时处理结圈。
5.检查高温风机烟气管道闸扳阀方向是否正确,处理闸扳阀阀前积灰或加大引风量。
6.检查二次风阀的开度及流量是否准确或适当调小二次风量。
丧失窑皮原因:窑内的温度过高或耐火砖的炸裂,以及火焰形状发散产生打﹙漂﹚窑,窑内来料不规律或处理结圈不当,操作方法不规范造成的结果。
预防及处理:1.保证窑内正常的煅烧温度。
2.加强操作,调整风气配比,稳定热工参数,保证火焰的形状。
3.保证上料系统稳定给料。
4.处理结圈时要精心,注意保护窑皮。
推杆多推或连推原因:推杆控制程序故障现象:推杆故障报警,推杆多推或连推,主传电机电流增高,预热仓单仓温度低。
处理:1.岗位工到现场确认并通知调度室。
2.注意观察主传电机电流,如果波动大要及时查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