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判断力批判_中四个审美契机的效果和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41.26 KB
- 文档页数:3
浅析康德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一)审美判断第一契机:审美无利害审美无利害或称审美无功利,是指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主体放弃同对象的利害关系,也就是对所关照对象的实存失去兴趣。
我们欣赏一个人.一件事物的美,当目光与事物蜻蜓点水一触碰,美的信号被接收,随即审美主体在大脑中给对象贴上美的标签,审美主体需要保持心灵的纯净,美的就是美的,审美鉴赏是不带任何利害的愉悦或不悦的,人具有这种独特的评判能力,假设我和某人是仇敌,我对其进行美的评判是无功利的,无利害性的,我会站在公正的立场来评判,保持内心的纯客观,带有杂质的审美是违心的。
(二)审美判断第二契机: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审美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性是将个人独特的单一判断量化为众人普遍的审美判断,但这种普遍的审美判断不是客观的,是一种假定的普遍赞同。
人往往在看到自己认为美的东西时发出感叹,希望同行的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目的是想达到普遍的审美判断。
美无处不在,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人在接触到它而满足感官,心理享受时,人以一种主观看法去定义一事物是美的,这才达到美的实质。
建筑物,人体,色彩,线条等等往往得到人的喜爱,它们都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人们在评判什么是美时是无完整的,无具体的概念与定义的,美的东西能引起人普遍的心理契合。
换句话,虽说人对美的东西的判断无概念性,但却存在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是所谓的主观普遍性,使人们对美的东西有认同感,以此达成对美看法的一致。
(三)审美判断第三契机: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的无目的”即不涉及其他逻辑性概念,也不以外在的有用性或道德的完善性为目的。
美与主体的实用性目的也无关,主体不应因对象的属性、质料而认为对象是美的。
人的大脑在对一件东西进行美的认识时,肯定不是以那东西的原材料,使用价值等为美的依据,这一切与美无直接的,无间接的关系,从前面分析知,美与人的主观意向很亲密。
康德是健全、理性的哲学家。
终极的关心?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人文主义式的理性主义,重视道德、人伦,终极关心是天。
西方的理性主义不是用人文来表现,而是用逻辑、数学来表示。
对人类理性所涉及到的全部学问通通做一个安排,这就是康德全部哲学的工作。
康德第一批判的工作是衡量我们的知解理性,也就是衡量我们能够成功知识的逻辑理性,衡量我们的逻辑理性、数学理性所涉及的范围有多大,可及的与不可及的范围划分清楚,不能随意夸大。
这就是健康的理性。
所谓形式逻辑就是抽象的、把那些内容抽掉了。
西方哲学传统是分解的。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是善,其方法论是如何使道德法则在我们的现实生命上有影响,能落实。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讲的判断是反省性的判断,不是决定性的判断。
判断一般而言是依附在知性上表现的。
判断就是把一个具体的东西归属到一个普遍原则之下。
康德讲知识论的时候首先分三个成分:知性、判断性、理性。
决定性判断是属于知识的、知解理性方面的,都是从概念而来,依靠概念。
康德分析审美判断有四个特性:没有任何利害关心、不依靠任何概念、没有激情、没有魅力。
就是把以上四者通通去掉,直接对一个对象感到很舒服和愉快,这时候有愉快之感,就是纯美。
审美判断既不能决定知识的是非,也不能决定道德的善恶。
无向判断就是没有一个原则可以使其归属。
审美判断属于无向判断,因为美不是属于一个对象的特性,在对象方面没有一个原则可以为其归属。
所以,美是主观的。
属于对象的特性才能成为对象的只是,而美、善不属于知识的对象。
照康德讲,范畴是成功知识的基本条件,那是指自然现象自然对象最普遍的条件讲。
康德说知性所管的世界是自然现象界,这是无所谓美不美的,这里没有美的问题。
美学判断之所以是反省判断,就是它对对象的质、量、关系通通接触不到。
因果性康德名之曰范畴。
但偶然的现象很多,不能单靠因果范畴就能知道,还要靠经验。
所以康德就说,完成那些特殊现象的特殊法则,是要靠经验的。
知性供给的是那个范畴的普遍条件。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审美经验的分析和阐释。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体验,需要特定的判断力才能欣赏和领悟。
他将审美判断的四个要素称为“契机”,分别是感性契机、形式契机、感觉契机和目的契机。
下面将对这四个契机进行详细解释。
首先是感性契机。
康德认为,审美经验中最基本的要素是感性契机,它与我们的感官直接相连。
感性契机是我们对审美作品感官体验的基础,没有感性契机就无法感受到任何审美的乐趣。
感性契机包括我们的感官能力,如视觉、听觉等,以及感官所接触到的外部刺激。
感性契机是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知和感触的基础,是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条件。
其次是形式契机。
康德认为,形式契机是审美经验中的关键要素,它是我们对审美对象的结构和组织进行理解和把握的能力。
形式契机是我们对审美作品形式和结构的感知和理解,它使我们能够意识到审美作品的有序性和协调性,从而产生审美享受。
形式契机是审美判断的重要依据,它关注的是审美对象的内在结构和形式特点,而不是其具体内容。
第三是感觉契机。
康德认为,感觉契机是我们对审美对象所引发的感情和情感的认识和体验。
感觉契机是我们对审美作品所产生的美感和情感的感知和理解,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审美作品所给予我们的艺术享受和情感共鸣。
感觉契机是审美经验中的情感维度,它关注的是审美对象所能引发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与认知。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审美经验的建构过程和要素。
通过感性契机,我们可以感知和感受审美对象;通过形式契机,我们可以理解和把握审美对象的结构和组织;通过感觉契机,我们可以体验和认知审美对象的美感和情感;通过目的契机,我们可以揭示和领悟审美对象的意义和价值。
这四个契机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对审美对象的认知和体验,而审美经验是在这种互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为理解审美经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框架。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作者:王瑾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9年第12期【摘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审美判断进行了重点分析,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契机说。
康德在前人的经验上对这些观点进行集中和概括,从哲学的高度上重新赋予它们先验的性质。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康德把判断分为两类——一般判断和反思判断。
一般判断用于科学研究领域,而对于反思判断,則应用于审美和艺术领域,这样审美判断第一次被赋予了反思判断的属性。
从康德起,审美不再是任何其他认识能力的附属物,从此,审美判断与其他认识能力平起平坐。
一、第一契机从质的方面对审美判断做出了说明质作为哲学范畴,是指一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所以第一契机是对审美判断的最根本的规定性的说明。
他说:“为了分辨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客体来认识,而是通过想象力(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这里,他提出了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的区别,即审美是通过想象力与主体的情感相关,这表明审美判断是主体作用于客体表象产生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
康德把审美判断看成使主体产生愉快的、和主体情感相关的。
可以涉及到主体情感的感觉有三种——对快适的愉悦、对善的愉悦和审美判断产生的愉悦。
他分别进行了说明并对这三者进行了比较。
“对快适的愉悦是与利害结合着的”,快适就是使主体的感官得到满足的快感——生理上的快感,是欲望的满足。
人的吃喝等生理需求只有在对象的“实存”前提下才能满足,也就是说满足欲望的东西必须是“实存”的,也只有它的“实存”才能满足人的欲望,所以快感是与对象的实际存在而不是形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二、第二契机从量的方面对审美判断做出了说明在这一部分中,康德首先提出了第二契机和第一契机在理论上的关联,即第二契机是由第一契机——“美是无任何利害的愉悦对象”推导出来的。
康德认为既然审美判断是超越个人利害关系的,所以它不仅仅代表个体的爱好和利益,而是一种对每个人普遍有效的要求。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的理论阐释。
他认为,审美体验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需要通过四个要素来构成。
第一个要素是美的原料(感性的元素)。
美的原料指的是感性材料,包括刺激感官的色彩、音响、形状等性质。
这些感性元素能够通过感官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知觉,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认知和感受。
第二个要素是美的形式(表达方式)。
美的形式包括创作艺术作品所使用的结构、构图、比例等美学规律。
美的形式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组织和表达感性元素的方式,它是艺术作品与现实感性材料之间的桥梁。
第三个要素是心灵(感性之上的主观能力)。
心灵是指欣赏者心理活动中的能力,是欣赏并体验美的能力。
心灵能够通过感性材料和美的形式的互动,对审美对象进行理解和感受,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康德认为,心灵是理解和赏析美的作品的关键要素。
第四个要素是审美判断力(主观能力的运用)。
审美判断力是指欣赏者对于审美体验的评价和判断能力。
它是对感性元素和美的形式的理解和感受的主观性评价,同时也是对审美对象的评价和判断。
审美判断力是基于欣赏者的个人感受和背景知识形成的,不同的欣赏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判断。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为我们理解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它揭示了审美体验和判断的复杂性和主观性,并强调了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它也提醒我们,欣赏艺术作品需要通过思考和评价,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感性的刺激。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1. 引言1.1 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是对美的审美感知和判断的研究,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它与理性判断不同,不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而是基于感性直觉和情感的。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是主体对客体美的感知和评价。
康德明确指出,审美判断不应受到客观逻辑和规则的制约,而是应该根据主体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来进行。
康德的审美哲学强调感性直觉和情感在审美判断中的重要性,主张审美判断是主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评价。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应该是纯粹的感性活动,而不受理性规则和概念的干扰。
康德的审美哲学对后世的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对审美判断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究。
通过研究康德的审美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审美判断的本质和规律,拓展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1.2 四契机说的背景康德的审美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中他提出的“四契机说”被认为是其审美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契机说作为康德审美判断的重要理论基础,对后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谈论四契机说的背景时,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回顾一下康德审美哲学的整体脉络。
康德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能力,不同于理性认识和实践判断。
审美判断具有独特的主观性和普遍性,成为康德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四契机说则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并得到进一步完善的。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无目的性和公正性等特点,而四契机说正是对这些特点的阐释和系统化。
四契机说包括美感的普遍性、美感的无目的性、美感的公正性和美的目的性。
这些概念贯穿于康德审美哲学的整个体系,为我们理解康德的审美观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综上所述,四契机说的背景是康德审美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理解康德的审美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通过对四契机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审美哲学的深刻思考。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1. 引言1.1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指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审美理论中的重要内容。
康德认为,人们对美的审美判断是基于四种主要的能力或机制,即直接观感、喜悦、审美反思和无意图性。
直接观感是指人们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和感觉,是审美体验的起点;喜悦则是审美感受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指人们因观赏作品而产生的愉悦和满足感;审美反思则是审美判断过程中的反思和思考,包括对作品的内在结构、符号意义等方面的思考;无意图性则是指审美体验中对作品的不带有任何实际目的或目标的欣赏。
康德认为,这四个机制共同构成了人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使人能够对作品进行客观、深入的审美评价。
康德的这一理论在其时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后人对审美心理和审美价值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000字以上部分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全部显示,请自行补充】。
1.2 研究意义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对于审美学和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康德的审美理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审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可以深入理解康德对于审美经验的认知结构和理论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审美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康德的审美理论不仅涉及到审美经验的主体与客体关系,还涉及到审美判断的主体性和客观性问题,对于理解审美判断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通过研究康德的审美理论,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审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审美经验的主客观关系,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审美判断的认识和理解。
2. 正文2.1 直接观感康德认为,审美判断的第一个要素是直接观感。
直接观感是审美判断的基础,是主观感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
康德强调,直接观感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是纯粹的审美体验。
在直接观感阶段,人们对作品的美丽与否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而是凭借直观的感受和直觉进行判断。
康德《判断力批判》二:审美和崇高的分析论在前文的序言和导言当中,康德已经将整本书的内容方向和结构都已经总结说明了,对此我们需要在后文当中注意几个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去把握《判断力批判》的内容。
首先,判断力之于整个人类的高级认识能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也就是说对判断力的研究,是研究人类认识能力的必须的一步。
知性、理性和判断力,对应的就是真、善、美,有了对判断力的研究,就等于在整体上对人类高级认知能力进行把握。
其次,对于康德自身的理论体系来说,他已经构筑了自然形而上学体系和道德形而上学体系(虽然自然形而上学没有全部给出),但在自然和自由之间,总是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所以对判断力以及其关联的情感的研究,也是康德为了弥合自然和自由之间的差异的一个努力,同样是为了追求他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最后,由于判断力的落脚点是在“审美”上,康德同时要对当时社会上的审美观念,包括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美学理念进行批判性的整合,一方面用自己的理论驳斥,另一方面在二者之间进行综合。
就如他在前两个批判中做过的事情一样,康德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论体系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在同一个体系中实现完美的融合。
另外,有趣的是,康德对认知体系的梳理以及提出对判断力的理论的过程,本身就是符合康德对判断力先天原则所下的结论——合目的性。
比如在高级认识能力中,知性和理性都有其先天的原则,康德由此去推测,同属高级认识能力的判断力,也应该有先天原则;知性与认识能力相对,理性与欲求能力相对,还剩下一个情感,是不是就应该跟判断力相对,这也是康德基于一种对理论的“审美”的判断而做出的推断。
所以说康德的哲学体系构建本身就具有一种“合目的性”。
在理清了一些基本问题后,我们就要进入康德对判断力的具体分析中。
按照康德一贯的理论体系构建习惯,他对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分为分析论(包括原理和演绎)、辩证论以及方法论。
而康德将判断力分为审美的判断力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所以后文就是针对这两方面分别构建了一套体系。
2008年4月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Apr 2008第27卷第4期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Vol 27No 4康德审美批判力美的分析及其影响李天铭(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 要: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无概念的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从而形成了其矛盾着的美学观,为后世美学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康德;判断力;审美判断;美中图分类号:B8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8)04-0012-03收稿日期:2007-12-20作者简介:李天铭(1983-),男,广西玉林人,2006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西方文论研究。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是连接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过渡。
判断力批判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审美判断力批判,一部分是目的论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力批判体现了康德的美学观,研究康德美学,必须深入地分析和挖掘他的审美判断力批判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美的分析。
理解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首先要理解康德的!判断力∀的概念。
所谓!判断力∀,是一种精神机能,即判断的功能或能力。
康德认为,人的心灵或精神有三种能力,即认识的能力、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能力和欲望能力。
与此相适应,人的认识能力也有三种,即知性、判断力和理性。
康德指出:!一般判断力是特殊思考为包含在普遍之下的能力。
如果普遍的东西(规则、原则、规律)被给予了,那么把特殊归摄于他们之下的那个判断力就是规定性的。
但如果只有特殊被给予了,判断力必须为此去寻求普遍,那么这种判断力就只是反思的。
∀[1]康德根据特殊和普遍的关系,把判断力分为!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
规定的判断力属于知识判断,它是认识某一特殊事物是否从属于某一普遍规律的能力。
关于《判断力批判》中美的分析作者:皇甫卫东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3期【内容摘要】康德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方面阐述了对美的分析,鉴赏判断只能通过“合目的性”去把握“美”,在“共通感”的前提下形成审美判断的普遍性的愉悦。
【关键词】鉴赏判断共通感鉴赏的愉悦合目的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第一次系统地讨论“美”。
我们从“美的分析论”中,通过梳理“美”来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
当苏格拉底在讨论美是什么,在分析了美和美的本质区别后,得出的结论是:美是难的。
而康德在分析美时,提出了美的四个契机。
并分别从质、量、关系(目的)、方式四个角度来分析美,从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思维去剖析美,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对我们理解美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的阐述康德在“美的分析”中,从质(肯定、否定等)、量(普通、个别等)、关系(因果、目的等)和方式(必然、偶然等)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
从质上讲,“那规定鉴赏(discriminate and apperciate)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从量上讲,“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从关系上讲,“美,它的判定只以一种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的”,这也就是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却有符合目的性的矛盾或二律背反;从方式上讲,“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必然是建立在人都有“共同感受力”(又称“共通感”)这个前提上的。
二、解析康德论述美的分析在欣赏美的时候,是快感在判断之前,还是判断在快感之前?康德的解释是,判断在快感之前。
快感分为身体的快感和审美的快感,无论在前述中康德如何赞美审美的快感是如何起作用。
提倡审美的研究首先就是一种感性的认知。
可是在后述中,康德依旧提出了判断力的重要性。
判断力是审美主体所拥有的想象力和知解力。
而康德的整个理论都是在提倡审美主体的重要性。
当然,理性的认知与判断依旧是高于感性。
谈《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权威资料] 谈《判断力批判》中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始祖,其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是西方近代美学向现当代美学演变的转折点。
他从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分析,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对中西方审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四个契机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戈洛索夫克尔在《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康德》中说过:“在哲学这条道路上,一个思想家不论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
”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三大著作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是要克服自然的必然性与先验自由的对立,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
他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分析审美判断和美的特性,按照其逻辑范畴――“质”、“量”、“关系”和“模态”(样式)的顺序对美进行分析。
对于审美,每个东西都是从“质”开始,然后再到“量”,再到“关系”,再到“模态”(样式),由此形成了美的四个契机。
康德曾说过:“为了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审美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一、质:审美无功利康德认为审美的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所谓“合目的性”,就是说面对一个审美对象的时候,会调动各种认识能力,这些认识能力不是为了快适,不是为了道德,也不是为了利益,而是为了它们本身具有一种协调活动,这种协调活动好像是趋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一样相互配合着,但又没有目的。
比如我看到一朵花觉得是美丽的,这种审美判断只涉及花的形式而不涉及花的内容意义,是这朵花的形式引起了我的主观快适,我就是从这个快适来判定花的美,因此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
关于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的理论阐释【摘要】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审美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四契机说是他关于审美判断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文将从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和重要性入手,介绍康德审美判断的概念,详细解释四契机说的内在逻辑,探讨四契机说的应用范围,并讨论其中存在的争议。
总结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说对我们的启示,以及康德审美哲学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释,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康德的审美哲学理论,以及其在当代美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康德、审美哲学、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背景、重要性、概念、内在逻辑、应用范围、争议、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审美哲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在审美哲学领域,康德的理论被视为开创性的,对后世哲学家的审美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审美哲学的背景主要是在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强调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追求真理和美的理念也逐渐被提倡。
康德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独特的审美理论,试图通过理性来解释美的本质和审美体验的价值。
康德的审美哲学在当时具有重要性,不仅是因为他对美的定义和价值做出了新的探讨,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审美判断四契机说”这一理论,为后世的审美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康德的审美哲学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的本质以及审美体验的意义。
1.2 康德审美哲学的重要性康德的审美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对审美经验的深入分析和理论建构上。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审美不仅仅是个人主观的感受,更是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审美标准的体现。
康德对审美经验的概念和判断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颇具启发性的见解,对后世的审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康德审美四契机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摘要: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在美的分析论里,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美的无利害的愉悦性、无概念的普遍性、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无概念的必然性,其中,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审美判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康德在他著名的《判断力批判》中,通过四个契机对美进行了分析:第一契机,无利害的愉悦,认为“鉴赏判断是审美的”,而“那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第二契机,无概念的普遍性,认为美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指的是对象和它的“目的”之间的关系;第四契机,无概念的必然性,认为一切审美的判断,如果它是审美的话,都必然有一种共通感。
在这四个契机当中,从康德美学思想的整体来看,第三契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他美的分析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四者中最复杂的一项,彻底弄清第三契机,对于读懂康德美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象和“目的”之间的关系康德把“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定义为:“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的话”。
他认为,美的对象是无目的的,然而又是合目的性的。
所谓无目的性。
指审美既与伦理、功用、欲望无关,又没有明确的逻辑认识活动,因而与任何特定的目的无关。
所谓目的性,是指对象的形式恰恰合于主体的审美功能,从而引起审美愉悦因而似乎有一种合目的性,即是说,对象的形式完全符合人的诸心里功能的自由活动,这就构成了美的合目的性。
在康德看来,二者的对立是假象,它们都是真实的,可以并行不悖的。
所谓“无目的”,是指既无伦理、功用、欲望等主观意志方面的目的,又无概念、逻辑等客观认识方面的目的;既与实践理性不同,又与纯粹理性不同,凡“目的”总是与需要、厉害相联系的,所以“无目的”也就没有利害感,也就没有理性方面的利害强迫我们去判断,因而这种“无目的”的判断就是一种超脱的自由的意识。
浅谈康德审美判断内涵康德于《判断力批判》一书对审美判断进行批判。
将康德对审美判断四个契机重新进行整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以及共通感三个方面来分析康德对审美判断内涵的理解,发掘审美判断力的内在属性。
标签: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美学思想是建立在唯理论美学和经验论美学基础之上。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连接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桥梁,将知性与理性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形成完整哲学。
康德没有对美的对象是什么进行批判,而是对主体的审美能力进行批判。
康德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审美判断的四个契机。
这四个契机是按照知性的四个先验范畴质、量、关系、模态来划分。
这种划分方式是康德依照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进行的,并不符合美的本质,甚至有牵强附会之嫌。
而且这四个契机之中存在内在联系,如第一、二、四契机之间有共通性,可以进行二次归类。
因此本文放弃按照四个契机的方式论证,将从审美判断的无利害关系、主观性、共通感三方面来论述审美判断。
一在康德看来,美只是纯粹的愉快,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
对于“美”的判断,其标准只是主体是否愉快,不具有目的性。
康德说:“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感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
”[1]42康德区分了审美、快适、善这三种不同特性的愉快。
快适是纯感性的,也是有目的的,此外快适的“愉快”是感觉上的满足,其目的是满足感觉上的需要。
而审美则是纯粹的、无利害关系的,这种无利害关系体现在主体不因客体对主体是否有利,而产生愉快感,只是因为对象是美的而产生愉快感。
康德认为快适是一切动物都具有的,善是一切有理性灵魂的生物(假设除人之外还存在其他具有理性灵魂的生物)都具有的,只有审美才是人类独有的。
快适在与美在诸多地方有其相似性,二者都是直观的、无概念的。
在日常生活中易将快适与美混淆,纯粹的美与生理上的快适在目的性上有区别,但其根本区别在于“快乐的情感”与“判断”出现的先后。
从康德浅谈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谈谈对美的认识从康德浅谈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谈谈对美的认识【摘要】:康德的关于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概括出对于美的普遍一般的说明:质、量、关系和状态,前两个契机提出鉴赏的愉快的两个特点,既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后两个契机则追溯到这两个特点的先无根据,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和人类的共通感,从而说明了鉴赏制是想像力和知性这两种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它所制定的普遍可传达的愉快感,这就是美。
【摘要】:鉴赏判断、四个契机、无利害、无概念、无根据、无目的、审美、愉快感。
【正文】: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康德曾作过如下明确的说明:“为了判断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
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这说明一切对审美客体的研究都被排除于康德的美学理论之外,他所研究的只是人的主观判断怎样成为审美判断的依据与条件,因此对美的分析实质上是对鉴赏或美感的分析。
一、美是无利害的快感。
1、审美,作为区别于认识判断和道德判断的一种特殊判断,康德首先强调它是一种没有任何利害观念的快感。
一个审美判断只要夹杂极少的利害感,就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审美判断了。
因此,一切利害观念都必须为审美判断所摒弃,而达到一种对对象的纯然淡漠的静观境界。
一是感官的快感,它产生于对象对感官的刺激;另一种由于道德上的赞许产生的快感,如一件物品、一种行为因对人有用、有益而使人愉快,它与目的性相关,是由道德上的善引发而生的快感;第三种则完全出自对对象的欣赏,它只与愉快不愉快的情感相连。
上述三种快感虽然是一种感觉状态,但有质的区别的。
首先,感官上的快感和由道德的赞许引起的快感,必须以对象的实际存在为前提,否则感官的满足和实用的目的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