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批判力批判》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6
1、你怎样理解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将崇高区分成: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他是如何分析这两种崇高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
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无限大。
例如浩渺的星空,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耸入云山的高山等等。
康德认为:“真正的崇高只能在评判者的心情里寻找,不能在对于评判而引起崇高情调的自然对象里寻找。
谁会把杂乱无章,冰峰相互乱叠的山岳群,或那阴惨狂啸的海洋之类唤作崇高呢?但是当官找他们的时候,不顾及他们的形式,听任想象力和那虽然没有明确目的而只是扩张着的理性结合在一起,而想象力的全部威力仍觉得同理性的观念不相称,这时,心情就会感到在自己的判断中提高了。
”可见,在康德看来,正由于“对象”超过了感官的极限,主体要求掌握无限的理性才得以把他当做整体思维,这就证明我们内部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力,我们并因此而产生了愉快。
力学的崇高指的是巨大的威力。
康德下定义说:“威力是一种超过巨大阻碍的能力。
如果它也超过了本身就具有威力的东西的抵抗,它就叫做支配力在审美判断中,当自然被看成对我们没有支配力的威力时,它就是力学的崇高。
”康德对此举例说:“好像要压倒人的陡峭的悬崖,密布在天空中迸射出迅雷疾电的黑云,带有毁灭威力的火山,势如扫空一切的狂飙,惊涛骇浪,无边无际的汪洋以及从巨大河流投下来的瀑布之类的景物是我们的抵抗力在它们的威力下相形见绌,显得渺小不足道。
但是只要我们自觉安全,它们的形状愈可怕,也就愈有吸引力,我们就欣然把这些对象当做崇高的,因为它们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惯常的凡庸,使我们显示出另一种抵抗力,有勇气去和自然地这种表面的万能进行较量。
”这里讲的“另一种抵抗力”,就是我们在精神上显示出来的比自然威力更大的威力。
就对象巨大的威力来说,他认为,我们物理上确实是无力的,但在自觉安全的情况下,我们却不屈服于对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对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们在内心里发现另一类的“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气和自我尊严感。
叶秀山提要: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退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
在审美鉴赏中,“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
“无一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世界有一个“无…‘在”。
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看”到了“整体”,提前进入“整体”。
“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有“自己”。
“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
“自己”就是“自由”,“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
^必须是理性者.是自由者,是目的。
关键词:判断力审美鉴赏事物自身目的论自由作者叶秀山,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100732)康德在讨论实践理性道德问题时,已经将目标引向了宗教,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持否定态度的“超越”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下一步,人们或许期望着他将随着实践理性的思路,使他的“批判哲学”“上升”到“宗教”问题,果然,康德有《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一文问世。
但是在这之前,与他的“批判哲学”直接相应的,则是《判断力批判》,而这个批判,却是把目光拉回到活生生的人世,拉回到人的“生活世界”,而经过实践理性道德哲学洗礼之后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于为我们提供“知识对象”的“理论(必然)世界”,而是美一艺术和目的的世界。
康德这个做法,或许说明他的哲学思考的重心,仍然是围绕着“人”的问题,“人”作为有理智的存在者,或者“有理性的动物”是哲学问题的核心部分,因此他将人的“理性”分别为“理论”的和~5一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实践”的两大领域之后,感到有必要将这两大块“统一”于完整的“人”的“基地”上,因为在活生生的经验中,“人”之所以为“人”,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生命”并不町以真的分割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块,如何在“同一”的“理性”中,“理解”“人”的完整性,当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
第二章审美论第二节康德美学对审美的理论提升:《判断力批判》一、康德的理论体系以下引自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1. 主体性原则的确立苏格拉底从当时自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转向研究理性本身,即受特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和阿那柯萨哥拉“心”的原则的启发,从起着主导能动作用的认识与对象的关系的角度来研究理性及理性原则把握对象的可能性,并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理性的主导地位,将理念看成是从功能的角度对对象的把握,将善视为理性的运用。
他毕生的使命就是寻求真理,并且以此来将雅典的公民从一种麻木的状态中唤醒,引导他们去思索生活的意义和他们自身最高的善。
……康德曾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指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从主体理性和思维本身的角度去建构哲学体系,确实不是康德的发明,但是,康德的主体性原则并不是直接来自于苏格拉底,也不是他同时代学者的现成的成果,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地将他的方法论上的变动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了。
如果说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只是指研究对象的转换,而且还进一步指理性中的先天法则的话,那么这个法则乃是直接受惠于笛卡尔及受其影响的莱布尼茨等人。
如果说从理性本身出发去建构哲学是源于苏格拉底的话,继起的柏拉图包含着神秘主义的先验思想,尤其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其中也包含着柏拉图的深刻影响)将它割断了,而亚里士多德弘扬理性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展开。
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才再度恢复了对人类理性的重视,将人类理性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教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且研究理性自身的自律性原则,使人类获得重新运用自己理性的勇气与信心。
理性再度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乃是启蒙的宗旨。
而笛卡尔正是开辟道路的先锋。
正因如此,笛卡尔才被视为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什么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你知道这三大批判具体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纯粹理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深受启发。
康德曾说过:“一切属事物的知识都始于直觉,而先天直觉的根据是没有变更的一类体验。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也是通过理性思维来加以分析和判断的。
《判断力批判》主要探讨了判断力的概念,并分析了判断力对认识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理性的形式,是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判断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对事实的描述,更是对事物真相的认知。
康德通过对判断力的批判,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理性的极限,指出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的。
康德将认识分为两个层面,即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取的认识,它是最初的认识,也是判断力的基础。
概念认识是通过思维和推理来形成的认识,它是对感性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作用就是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进行整合和判断,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康德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
先天直觉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知识和认识能力,它是判断力的基础。
经验直觉是指通过感觉和直觉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它是判断力的来源。
康德强调,判断力的发展离不开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共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对人类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觉开始的,通过判断力进行整合和判断,最终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同时,康德也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受到先天直觉和经验直觉的限制,因此我们无法对事物的本质有绝对的认识。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深奥而值得思考的哲学著作。
它让我对人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认识的局限性。
这本书对于哲学和认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个人的思维和判断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著作,通过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探讨了人类认识、理性和判断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也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让我意识到,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能力,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和先验条件。
康德认为,人类的理性只能认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而判断力的作用则是将经验世界中的有限部分进行整理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但是,由于人类的理性和判断力都存在先验条件,因此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总是受到限制和扭曲。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更加谦虚和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
其次,康德对审美判断的探讨让我深感哲学的智慧和美感。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基于主观感受的,但同时也是一种理性的判断。
美不在于事物的本质和属性,而在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美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我们对于世界的感受和体验的反映。
同时,康德也强调了美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个人感受和经验的普遍必然现象。
这种思考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
最后,康德对判断力的探讨也让我意识到自身在思考问题和判断事物时所存在的局限和偏差。
通过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过程,我发现自己的判断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而忽视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全面的思考。
康德的思考方式提醒我要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陷入主观偏见和狭隘视野的局限。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判断力的本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康德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先验条件,提醒我要更加谦虚、谨慎地对待知识和真理;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美的本质和意义,培养了自己更加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和洞察力。
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康德里程碑式的“批判哲学”三大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新的中译本,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三大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简介《纯粹理性批判》(德语: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被公认为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流传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初版于1781年,并于1787年再版的该书,常被称做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于1781年,在1787年第二版时做了较大的修改。
学术界对这两个版本的重视几乎是同等的。
在出单行本时,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以第二版为基准,将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以注释或附录的方式标出。
这部译文沿袭了上述通行做法。
也就是说,根据1968年普鲁士王家科学院的"Akademie-Textausgabe"翻译,以第二版为基准,凡是第一版与第二版有异之处,文字较少者均以脚注的方式标出,文字较多者则附于合适的地方。
当然,康德对第一版的一些纯然行文风格的改动,因不涉及汉译内容,就不一一标出了。
翻译难,翻译康德难,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更难。
难不仅在于康德的著作本身,不仅在于康德的语言和思想,更在于康德的这部著作为国人所熟悉的程度。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汉译版本,在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这些版本的成功译法。
对所有这些先行者已作出的贡献,译者始终保持着崇高的敬意,更因吸取了这些先行者的研究成果而特致谢意。
译者力求能够在康德的翻译和理解方面有所创新,对一些术语的翻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自知学养有限,"众口难调",谨欢迎学界和读者提出批评。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哲学三部曲中的压轴之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美学的著作,更是对人类认知与判断能力的深入剖析。
这部作品让我深感震撼,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哲学视角,更因为它对我个人的认知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主要探讨了审美判断力的问题。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它不同于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这种判断力的特点是,它既不完全依赖于概念,也不完全依赖于经验,而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反思方式,将两者结合起来。
这种反思方式,康德称之为“判断力”。
在康德看来,审美判断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它不受任何外在目的和规则的束缚,只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这种自由性,让审美判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它不仅能够超越经验和概念的限制,还能够揭示出事物的内在本质。
此外,康德还深入探讨了审美判断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审美判断虽然是一种自由的游戏,但它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相反,它对于道德判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审美判断,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判断的本质和意义,从而更加坚定地追求道德理想。
在阅读《判断力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
康德对于审美判断的独特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方式。
我发现,自己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经验和概念的限制,无法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
而康德所倡导的反思方式,让我意识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即通过超越经验和概念的束缚,来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极具深度的哲学著作。
它不仅揭示了审美判断的本质和意义,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方式。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深化了对康德哲学的理解,还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这种认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深刻洞察,也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于认识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而判断力则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需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理解和解释所接触到的事物,这种判断力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感觉,更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
康德强调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理性和道德的引导,人们才能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在读完《判断力批判》后,我对于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意识到自己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感觉和经验的影响,而忽视了理性和道德的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和观点的影响,很难做出真正正确的判断。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意识到了理性和道德在判断力中的重要性,也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过程。
除此之外,《判断力批判》对于道德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康德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绝对性,他认为道德不是基于个人感情和欲望的,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法则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难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而通过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到真正的道德行为。
总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思考的著作,通过对认识能力和判断力的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思考。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道德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判断力批判》将会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使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道德的人。
康德判断力批判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是他对理性和认识的重要贡献。
其中,他详细阐述了判断力的概念和功能,并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本文将对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进行探讨,并介绍他的观点。
1. 判断力的定义和功能在康德的哲学理论中,判断力是人类理性的一部分,用于对感性经验进行思考和判断。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能够根据给定的感性材料进行判断,以达到认识规律和普遍性的目的。
判断力的主要功能有两个方面: - 通过概念的运用,判断力能够将感性经验中的各种感观材料进行归类和组织,以形成有组织的认识; - 判断力能够将各种概念和认识相互关联,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到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存在。
2. 康德对判断力的批判尽管康德高度评价判断力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他也对其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提出了批判。
2.1 判断力的主观性康德认为,判断力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个体的主观偏好和倾向可能会影响判断力的发挥。
他指出,个体的主观经验和观点可能会影响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导致认识的偏差。
为了克服这种主观性带来的局限,康德主张以纯粹理性对待判断力的运用,即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摒弃主观感受和偏好的影响。
2.2 判断力的局限性康德进一步指出,判断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认为,判断力不能直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而只能基于感性经验进行判断和推断。
因此,判断力无法穷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所有规律。
这种局限性与康德的理性主义观点相一致。
康德主张,判断力只能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判断,而真正的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则由纯粹理性来决定。
2.3 判断力的价值和局限性的统一康德并不将判断力的局限性视为其缺陷,相反,他认为判断力的局限性是人类认识的一种必然条件。
判断力的局限性使得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不能知道的事物和规律,并激发我们进一步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此外,康德认为判断力的主观性也有其价值。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哲学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对后来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展示了康德对人类基本问题的深刻关注和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判断力的深刻洞见,并引导我们思考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本质和界限。
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指出了如何突破这些局限,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和认知水平。
其次,这部作品将判断力视为人类认知的基础,认为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分析和判断外部世界。
通过对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本质。
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信息和问题。
《判断力批判》尤其显得重要。
康德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的本质和价值,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从而在信息时代中游刃有余。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洞悉人类思维奥秘的哲学宝典。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身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运作规律,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你知道吗?康德觉得美是没有功利性的。
啥意思呢?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个东西美的时候,不是因为它能给咱带来啥实际的好处,就单纯是觉得它好看、让咱心里舒服。
比如说,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咱不会想着把它摘下来卖钱,就是纯粹觉得它美,这种美是不掺杂任何功利想法的。
还有哦,康德说审美判断是具有普遍性的。
比如说,你觉得这片晚霞美极了,你会觉得别人也应该觉得美。
不是说因为你自己的特殊经历或者爱好才觉得美,而是好像有一种普遍的标准,让大家都能感受到这种美。
他还提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这听起来有点绕哈,但其实就是说,美的东西好像没有特定的目的,但又好像有一种隐藏的目的,让它变得恰到好处。
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是为了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创作的,但就是能让人欣赏和喜爱。
另外呀,康德强调了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
咱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脑子会自动发挥想象力,同时理解力也在工作,两者配合得好,才能真正感受到美。
比如说看到一幅抽象画,想象力让我们天马行空,理解力又帮我们抓住一些线索,这样美的感受就更深刻啦。
怎么样,康德的这些美学观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咱们以后看美的东西的时候,说不定就能想起这些观点,对美有更深的体会呢!好啦,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咱们再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知识!。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读后感。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康德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严密的逻辑,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思考和对于判断力的重视,同时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首先对认知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理性的一种表现,是人类与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
而判断力则是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对于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康德指出,判断力不仅仅是一种直觉或者主观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对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深入研究,康德提出了“先验认知”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并不是完全依赖于经验和感觉,而是在经验和感觉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知识。
这一思想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颖和深刻的,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让我意识到了理性思考的重要性。
另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还对美学和伦理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美学和伦理学是人类判断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这一观点让我对美学和伦理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了美学和伦理学对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德对于人类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重视,也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意识到,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严密的逻辑,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只有通过对美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和理性思维。
因此,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康德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也希望能够在美学和伦理学方面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判断力批判》是一部思想深刻、逻辑严密的著作,它对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批判,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判断力批判读后感《判断力批判》是伟大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经典之作,它是康德在哲学领域的巅峰之作。
这本书对我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让我深刻明白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判断力批判》的一些个人感悟。
第一,判断力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康德指出,判断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不仅仅是一种客观而准确的认知能力,更是一种主观活动,需要个体自身的主动参与。
通过判断力,我们可以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建立起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规范。
判断力不仅仅是凭借观察和经验形成的直觉判断,更是需要通过概念和思维的运作来进一步完善。
第二,判断力需要遵循规则和原则。
康德认为,判断力的运作需要遵循两个重要的原则:可能性原则和必然性原则。
可能性原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保持开放和灵活,不仅要接受已有的经验,更要主动寻求新的可能性。
而必然性原则则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要有一定的逻辑和规律可循,不能随意主观臆断。
判断力需要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寻求真理和客观性。
第三,判断力需要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完善。
康德提出了判断力的三个层次:感性判断、概念判断和理念判断。
感性判断是指通过感官和直觉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知,它是判断力的基石。
概念判断是通过概念和思维来提炼和归纳感性认识,使之具有更广泛和普遍的适用性。
理念判断则是通过对概念的综合和推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适用的规范和原则。
这三个层次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判断力的运作链条。
第四,判断力需要培养和发展。
康德认为,判断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在教育领域,判断力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念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践中,判断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逐渐提升和完善。
通过阅读《判断力批判》,我深刻感受到了判断力在我们的思维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仅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能力,更是一种对真理和客观性的追求。
邓晓芒解读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2014-03-06 13:18阅读:1,919“鉴赏”一词用的是“Geschmack”,这个词同时也有“口味”、“品味”、“味道”、“滋味”的意思,但康德用的通常是最高级的含义,即审美和艺术的“鉴赏”的含义。
至于“契机”一词,原文为“Moment”,有“因素”、“瞬间”的意思,这里指鉴赏中最关紧要的那些要素。
那么,这些契机分为四个方面,它们是根据康德的范畴表而来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四种契机。
但与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不同的是,在那里量的范畴放在质的范畴之前,而在这里道德讨论质的契机,然后才讨论量的契机。
为什么这样?康德在“第一契机”的标题“鉴赏判断按照质来看的契机”之下作了一个注释,这个注释相当重要,它不但解释了什么是鉴赏,而且提到了上述量和质的颠倒。
他说:鉴赏是评判美的能力。
但是要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这必须由对鉴赏判断的分析来揭示。
这种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那些契机我是根据判断的逻辑机能的指引来寻找的(因为在鉴赏判断中总还是含有对知性的某种关系)。
在考察中我首先引入的是质的机能,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可见,鉴赏就是“评判美的能力”;“契机”则是对于“把一个对象称之为美需要什么”的回答,即一个对象之所以被称之为美,是由于它们包含这样一些契机,它们是审美判断力“在其反思中所注意到的”;而这些契机是通过《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判断的逻辑机能表的指引来寻找的。
之所以要通过判断的逻辑机能表来找,则是由于鉴赏判断是知性能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协调活动,里面含有知性的作用,而知性是唯一能够给予这些活动以逻辑上的条理性的。
最后,为什么要讨论质的契机?“因为关于美的感性判断[审美判断]首先考虑的是质”。
最后一句没有展开,有点语焉不详。
我们来帮他解释一下,所谓“感性判断”,原文为“das asthetische Urteil”,这个“感性的”(asthetische)在康德第三批判中同时具有“审美的”含义,但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就是感性的,与理性的相对。
《判断力批判》名词解释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创作的哲学著作,该书首次出版于 1790 年。
《判断力批判》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
前两个部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主要探讨了认识和道德问题,而《判断力批判》则主要探讨了审美和目的论问题。
在该书中,康德试图通过对审美和目的论的分析,来解决哲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自然和自由的统一、理性和感性的关系等。
《判断力批判》全书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分析和讨论了审美判断的性质和原理,后一部分则主要探讨了目的论判断的性质和原理,以及目的论判断与审美判断的关系。
该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后来的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最初对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计划中,他并未考虑到《判断力批判》的写作工作①,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目的论这部分作为联接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中介和桥梁,“被认为最缺乏先天规定的根据”②。
康德期望在此方面取得突破,他以情感能力为突破口,将自然和自由之间的中介任务托付给了审美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知、情、意”的三分体系,审美作为人的情感方面,成为中介知识和意志的桥梁。
不过,在《判断力批判》对中介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中,我们会发现,康德往往在关键的论述中使用“类比”式的修辞方式。
这类现象的意义不可小觑,因为使用一种模糊的“类比”方式进行论证,这本身与逻辑论证所要求的高度严谨性是背离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类比”现象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往往出现在论证的关键环节上,它们涉及的问题非常紧要,从中辐射出的问题更是广泛而深入,几乎涵盖了康德美学中的大部分主题。
关于此种“类比”现象,如果缺乏相应的敏感性而忽视它们的话,那么对于《判断力批判》和康德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难免会理解不清,得不到有效的梳理或解答。
另一方面,如果将其中的“类比”单单理解为表面修辞意义上的运用,那么无疑又会将康德相关论述的可靠性置于非常不利的情况,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对于康德的误解和非难。
在笔者看来,“类比”现象绝非仅仅是康德偶然不经意为之的修辞方式,也不是面对分裂问题无可奈何的妥协之策,它其实是康德在知识的逻辑论证之外,对于一种新的可能性论证的尝试,而且也只有这种迥异于逻辑推论的方式,才有可能打通自然和自由,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连接为一个整体。
下面,试对上述看法做一个初步论证。
一导论中“类比”的引入和确立《判断力批判》的导论是整本书的核心和概要,此导论有先后两个版本,正式出版的是第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类比”尝试◎熊滕摘要:在《判断力批判》中,为了阐述判断力的先天原则,康德首次引入“类比”思维,借助于反思判断力的提出,以及情感能力的主观性特征,将“类比”从单纯的修辞性话语提升为一种原则高度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