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教育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终身教育的提出;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1.家庭教育的特点: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二)古代社会教育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以探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目标,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
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涵盖广泛,主要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历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管理等。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领域进行介绍,并探讨教育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本质的学科,通过对教育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育原则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寻求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哲学研究的重点包括教育思想史、教育理论、教育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承等。
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和文献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引用,提出对教育问题的理性判断和解决方案。
二、教育历史教育历史研究的是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的变迁。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的分析,研究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教育历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考证、历史比较和事实分析等,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当代教育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学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关注学习、教学和发展的心理过程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学习理论、教育评价、学生发展和教育干预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揭示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四、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教育的社会分配和教育的社会不平等等。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和文献研究等,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教育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揭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
五、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研究教育组织和教育管理活动的学科,旨在提高教育组织和管理的效能和效果。
教育管理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管理实践等。
教育学原理选择填空题及答案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
– A. 学生– B. 教师– C. 教育行为– D. 教育方法–正确答案:C2.教育学的本质特征是______。
– A. 在于人的教育活动– B. 在于世界观的培养– C. 在于学习动机的培养– D. 在于人的全面发展–正确答案:A3.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______。
– A. 研究教育制度– B. 研究教育方法– C. 研究教育现象– D. 研究人的教育行为与人的教育作用–正确答案:D4.教育学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 A.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B. 个别差异问题– C. 心理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D. 教育的社会性问题–正确答案:A5.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是______。
– A. 主观性– B. 客观性– C. 综合性– D. 理论性–正确答案:C6.教育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______。
– A. 笼统性– B. 具体性– C. 理论性– D. 实践性–正确答案:C7.教育方法的主要分类有______。
– A. 教育原理和教育技术– B. 有形教学和无形教学– C. 逻辑教学和感性教学– D. 讲授法和研究法–正确答案:A8.教师的职业特点包括______。
– A. 个人与群体性– B. 自由与自律性– C. 创造性与创新性– D. 公正与公平性–正确答案:A9.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______。
– A. 知识能力– B. 教育学理论知识– C. 教育操作技能– D. 个人素质–正确答案:D10.教育目标的层次分为______。
– A. 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 B. 教育原则和教育任务– C. 教育任务和教育方法– D. 教育目的和教育标准–正确答案:D11.教育原则是______。
– A. 指导教育实践的规范– B. 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C. 指导教育实践的目标– D. 指导教育实践的途径–正确答案:A12.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科研方法界说一、概念:1 、研究:是一种有着明确目的或目标的探索活动,是旨在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方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运用一定的方法。
2 、教育研究:指人们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富有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3 、方法:是指人们从实践上或理论上把握现实,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或方式的总和。
4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一定的教育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二、教育研究方法发展历史:(不同时代出现的各种方法)(一)、萌芽时期:又名直觉观察时期,经验——描述阶段。
1 、古希腊时期——16世纪2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产婆术),亚里士多德,昆体良3 、特点:古代的教育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描述和主管分析,推断的水平上;缺乏全面系统的逻辑论证,科学实验的论证以及精确的定量分析。
(二)、发展期:又名哲学——思辨阶段1 、17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2 、以分析为主: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百科全书式的教学,班级授课制。
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学的教育性。
班级——中国——1862京师国文馆——1898京师大学堂。
3 、发展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1)、从单纯的经验描述上升为理论的概括。
(2)、心理学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
(3)、实验方法开始在教育研究中得以运用。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初现端倪。
(三)、教育科学方法形成体系时期:又名科学——实证时期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战结束(1)、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之中。
1879年,冯特。
1804年,裴斯泰洛齐“贫儿之家”。
杜威——平民教育运动。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教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早在17世纪就确立起来,这要比课程领域的独立早了整整300年。
但是,教学研究科学化进程的长足发展还是在20世纪。
一、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献(一)拉特克的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研究的重心是“如何教”的问题。
第二,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第三,确立了“自然教学法”,即由易到难的方法。
第四,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
1632《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夸美纽斯的这一主张与拉特克的“自然教学法”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包含两层含义。
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
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
1650年,夸美纽斯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的时候,他曾把他所有的教学原则简化为三条:第一,“循序渐进”;第二,“自己检验每一件事,而不是在成年人面前放弃自己的权利”;第三,“根据自己的主动意愿行事:‘自己干’”。
在这里,学习者的自发学习、自主探索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
3.活动原理夸认为,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
因此他强调活动的首要性:“凡是应当做的都必须从实践中学习。
”4.直观原理夸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他由此创立了教学的直观原理。
夸虽提倡教学应当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开始,但这并不意味着使学生停留于单纯的直观性知觉,还必须在感性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事物,即认识事物的一般原理,认识事物整体的本质和偶然性。
历史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一直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历史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影响。
在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首先,讲解式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呈现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讨论式教学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另外,案例式教学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让学生通过研读案例,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使历史知识更加具体和生动。
此外,实践式教学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历史事件的再现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对历史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考察、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1.历史法历史法是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1)历史法的步骤①搜集史料:史料包括文字的和非文字的两种;②鉴别史料:在研究问题时,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鉴别,去伪存真;③分类史料:按照不同的方式对史料分类,以便于问题的研究。
(2)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①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②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1)教育调查的分类①全面调查:是用来调查某一事物和现象在某一地区的全面情况或对某一单位全面情况的了解。
②重点调查:是选择一部分能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单位进行调查。
③抽样调查:是从总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中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作为调查的对象,借以推断、说明总体的一种调查。
④个案调查:是对一个事件或一个学生进行调查。
如果这种研究是长期的调查研究,又称为跟踪调查.(2)经常采用的调查方法①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观察可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认识。
②谈话(口头访问):谈话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问题,通过与教师、学生、学校领导或学生家长等人的谈话,了解研究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历史情况,以及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③查阅学生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学生的作业和教育文件资料对于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④问卷:问卷法是研究者将研究的问题编制成许多问题或调查表的形式,发给被调查者填写。
3.实验法教育学中所使用的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也称为教育实验法.(1)教育实验法的概念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2)教育实验法的种类①单组实验法:是在一个组或一个班、况与施加实验因素(因子)后的情况作比较,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里进行实验,将实验前的情况与施加实验因素(因子)后的情况作比较,以检验实验因素发生的效应。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笔记绪论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四个阶段)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
1.我国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
包括:‘道而弗牵’----引导而不拉;‘强而弗抑’---鼓励而非批评;‘开而弗达’---启发而非直接告诉;‘教学相长’---教学与学习相互促进2.①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内容:A.提出普及初等教育 B.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 C.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 D.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 E.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 F.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评价: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19C50y以来)①1861年英斯宾塞《教育论》著名实证主义者他提出了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他主张启发性学生的自觉性,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
②“实验教育学”---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于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次提出。
而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评价:但是,实验教育学者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把儿童的发展解释为纯生物学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③19C末20C初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
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的色彩西方教育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历史学研究方法历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其研究方法对于历史事件的还原和解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学研究中,研究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深度。
因此,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对于古代史的研究,由于史料的稀缺性和真实性的考证问题,需要更多地运用文献研究和考古学方法。
而对于近现代史的研究,则可以更多地侧重于采访、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
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与研究对象的特点相适应,以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
其次,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者自身的背景和能力。
不同的研究者可能具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因此在选择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到自身的专长和优势,以便更好地运用研究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
此外,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那么可以采用更多的文献研究和考证方法;如果研究的目的是解释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那么可以采用更多的比较分析和统计方法。
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与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相契合,以便更好地解决研究问题。
最后,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还应当考虑到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
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研究方法,而研究条件和资源的限制也会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产生影响。
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兼顾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以便更好地开展历史学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历史学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研究者自身的背景和能力、研究的目的和问题,以及研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确定。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
1、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学是以实证为基础的富有实践意义的独立的教育理论学科,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对历史教育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
2、基础的历史知识是指在中外历史各个发展阶段中,最能体现其基本面貌、基本特征的带有主干性质的确定无疑的那一部分历史知识。
3、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分为事实性概念和理论性概念。
4、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反映。
它指明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5、智能指智力和能力。
智力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综合性的潜在的人脑机能。
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某些活动的个性心理特点的综合。
智力一般体现为内在的认识力,能力则一般体现为外在的实践力。
由于智力和能力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我们常把二者合并起来称为智能。
6、历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委根据教学计划统一制定颁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指导教学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它指出了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规定历史课的知识体系、中心内容和范围等,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7、历史教科书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由专家编写出来。
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的历史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和智力能力培养的要求,是历史教学大纲内容的具体化。
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凭借,又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的基本依据。
8、历史教学过程即历史教学遵循历史教育目的和任务,领导学生学习历史教材的过程。
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
9、实例论证法这是先提出命题(结论),再以具体史实加以解释说明来明确历史概念的方法,适用于阐明名词性的历史概念。
10、分析综合法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中,是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分析是把一个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命题热点1.教育的三种历史发展形态及其特点。
2.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概念。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标志。
考点精讲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活动的产生,教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主要包括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一)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生物起源论”,他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
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在原始社会,儿童通过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
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产、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以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
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
所以,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
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历史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主要靠打猎、采集和纺织来维持基本的生活,所有的生产资料归全体成员所有,基本没有剩余产品。
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具有下列特点1、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社会的学校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能和独立的社会过程;脑力劳动者也逐渐从体力劳动者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官方教育机构是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在古代社会,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选择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承担着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和教化或愚弄百姓的双重任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
古代社会分为两个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与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的状态相比,奴隶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出现了阶级性。
奴隶主的子女不用再下地劳动,他们只用学习如何去统治奴隶,这就是所谓的“劳心者”;而被压迫的奴隶则承包了所有的生产的劳动,成为所谓的“劳力者”。
所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主要体现的是教育的阶级性。
3、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分离和对立,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主要传递一些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军事、道德或宗教知识,人文学科在学校中占据主要位置。
古代学校提倡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考取功名,才是功成名就。
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古代社会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虽然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古代社会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5、官学、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社会,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增加,既有国家和统治者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私人办学也逐渐兴起,教育体制呈现官、私并行的特点。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教育还具有很强的专制性。
一国之君控制着百姓的思想文化,要求百姓的思想与君王的思想相同,要忠君爱君,规定百姓可以学习的内容。
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都是教育思想专制的产物。
都是为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人才。
第二节历史教育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一、历史教育学的特点当代科学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是宏观领域的扩展,即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一是微观领域的深入,即学科内部的高度分化。
这种发展趋势,为我们开拓历史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提供了客观可能性,也为我们应用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方法,认识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内容,增进了主体思维性。
客观与主体的双向结合,使历史教育学应运而生。
从历史教育学的特点来说,它是一门边缘学科,其性质属于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1.学科领域��边缘学科。
历史教育学是历史学与教育学(包括其他相关学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具有“跨学科”和“边缘性”的特点。
它以与其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学、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但是,这种密切关系绝非是“教育学的原则、心理学的名词、历史学的例子”,也不是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简单地加以凑合,而应当以历史学为主体,以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导,综合研究构成历史教育、教学活动多种因素的内在关联,有历史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适合于历史教育的理论系统,并具有鲜明历史学特点。
教育学、心理学侧重于从宏观角度研究一般教育和心理规律、原理和方法。
历史教育学则是从宏观领域着眼,依据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功能,具体探讨历史教育、教学的现象、规律、原理和方法,揭示历史与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教育、教学内容的科学化,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提高历史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发挥理论指导作用。
也就是说,它立足于教育总目标的基础上,以提高人才素质为出发点,多视角地考察历史教育、教学中的宏观、微观诸问题,并以此探索一个中观研究的层次,更有效地沟通教育基本理论、一般原理和历史教育实践的脉络,即普遍性中的特殊性问题。
比如,教育目的与历史学科的教育目的,德育与历史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素质培养与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培养;教学论与历史学科的教学论,课程论与历史学科的课程论;教育史与历史学科教育史,教育评价与历史学科学业评价,教育比较与历史学科教育比较,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教育技术,教育心理与历史学科教育心理,等等。
不仅如此,历史教育学还将交织着心理的、生理的、逻辑的和社会的种种特征。
建立在上述思维方式上的历史教育学,其明显作用有三点:一是有效地克服了学科教育研究的单一性,目标范围的狭隘性,方法与原理脱离的局限性;二是大大拓宽了学科教育研究的视野,有助于从教育的整体性上,多层次多侧面地来思考学科教育的地位及其相应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科教育的社会功能,以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清楚表明了历史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既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独有特点、发展规律及最新成果,也要反映教有科学共有的基本原理及其新兴理论成果,有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化,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以使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学科性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
历史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仍是历史教育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因此,深入中学实际,开展教学实验,总结优秀教师经验,应当成为研究、建设历史教育学的源泉和出发点。
但我们也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而否认理论的重大作用。
究竟怎样看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目前认识并不一致。
有人认为,以往的历史教学法之所以不受师范生和中学教师的重视,原因在于过于理论化,缺少实践性,人们学了教学法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主张在历史教育学中削枝强干,淡化理论,注重实践,突出应用。
这不仅涉及对原有历史教学法积弊的看法问题,也关系到对历史教育学性质的认识问题。
如同上述,历史教学法的积弊,主要在于缺乏自身的学科理论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因而对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实践,就难以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根据我们现在的构想,历史教育学要想在教学法基础上得到升华、发展和提高,关键在于搞好理论建设,符合应用理论要求。
我们认为,所谓“应用理论”,一是指历史教育学处于历史学科与教育学科的交界处,它综合这些学科理论,并依靠它们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教育理论;二是指它的理论来自历史教育、教学实践,又反映在指导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上,并以此检验它的理论价值。
只有这样认识,才能帮助我们正确把握历史教育学的性质特点。
也有人认为,既然历史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那么只有等待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搞好了,教学经验积累了,历史教育学的建设才会具备坚实的基础。
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实践经验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到理论的超前作用。
将具体的个别的实践经验,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提炼加工为科学理论,当然是历史教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理论的超前性又能促使实践朝向新的目标作出努力,这同样是历史教育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没有历史教育的理论,就不会产生历史教育的实践活动。
理论是一整套相互联系的概念、定义和命题,为人们了解现象的内部关系,帮助人们解释现象,预测将要发生的现象提出系统的观点。
理论具有综合信息的作用,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具有推广的作用。
事实业已表明,当代一些国家的学科教育、教学之所以能有迅猛的发展,并不是单靠自发的实践取得的,而是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思想主张分不开的。
譬如,布鲁纳提出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方法上提出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发现来掌握规律性知识或知识基本结构的主张(即“发现法”),促使当时美国的学校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热潮;原苏联的赞可夫通过对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统一规律的全面研究,提出“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对改革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教育理论对于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教育理论应该为教育实践开辟道路。
这也是历史教育学应该具有的特点和作用。
二、历史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教育学与其他教育科学一样,在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被观察对象处在自然状态下,由研究者通过眼看、耳听、手记直接观察对象的言语、动作、表情等外部表现来收集材料的方法。
它是历史教育研究的一种最简便而又常用的方法。
观察法与日常的随意观察是不同的,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中心的观察活动。
观察法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课外活动;既可观察教师的教,也可观察学生的学,或者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既可观察群体,也可观察个别。
观察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它主要包括确定目的、中心和范围,拟订计划与步骤,对所观察对象的一般了解,观察标准的统一等。
在观察中,要善于抓住现象中所需要观察的事实和材料,并发现各种现象间的联系,及时作好全面记录。
观察后,要集中、分类和整理材料,进行分析,写出报告。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教学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某些带有规律性的结论,以指导以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调查法的一般步骤是:1.准备阶段。
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
2.进行阶段。
按计划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材料。
3.结束阶段。
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改变或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让一种或几种教育、教学因素发挥作用,使之产生某种教育、教学现象并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揭示出其原因和规律,得出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基本特征是实验前先对研究课题提出设想(理论假设),实验中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及实验结果的重复验证。
实验法既可用于教育体制改革,也可用于历史课程设置的变化、历史新教材的试用或历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效果等。
务验法的组织形式一般分三种:1.单组形式。
就一个组或班进行实验,观察施加某一实验因子与不施加实验因子或在不同时期施加另一实验因子,在效果上有何不同。
2.等组形式。
即选择两个在各方面条件相似的班或组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或组称为实验组,施加一定的实验因子,另一个班或组称为对照组,作为对比的标准,不施加类似的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和比较两个班或组的成绩,通过比较以确定该实验因子所产生的影响,得出研究的结论。
3.循环形式。
即把几种不同的实验因子,按照预定的排列顺序,分别施加在几个不同的班或组,然后将各班或组对因子所产生的变化或效果加在一起,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的结果。
这种组织形式的最大优点是不受所选择班、组的原有条件必须十分相似的限制,只要具有两个以上的实验因子,便可自由选择相应数量的实验班、组,而且比较可靠、精确。
实验法进行的步骤是:1.确定实验方法和组织形式,拟定实验计划。
2.根据实验目的,拟定测验题目,准备用具、记录表格、统一标准,拟定记录方法、符号等,设法控制实验因素,使重要因素不变或少变。
3.在实验过程中要作精确而详尽的记录,在各阶段中要作准确的测验。
为了排除偶然性,可反复实验多次。
4.处理实验结果。
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慎重核对结论,力求排除偶然因素的作用。
个案研究法是对个别的、典型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研究的一种方法。
它也可以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从中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工作。
个案研究所用的具体方法随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对象为转移,一般常同典型调查结合进行。
其步骤为:进行了解,确定个案研究对象;进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进行个案分析研究,写出分析报告。
个案研究应注意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
2.做好材料的积累,必须较全面地记录关于研究对象的个案材料。
3.对获得的资料作出分析和解释,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在历史教育学的研究中,科学地解决历史教育、教学问题,不仅要求善于运用适当的、具体的研究方法,从历史教育学的特点来看,还要求重视抓好下述四点:第一,要认真学习、研究当今国内外的新兴教育科学理论。
由于历史教育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处于历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界处,并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理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教育理论,因此,只有认真学习、用心研究当今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新成果,密切联系历史学科的实际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加工提炼,为我所用,才能建立新的历史教育学理论。
第二,要重视研究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教育和教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