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 格式:pptx
- 大小:27.48 M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要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依次从低位到高位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个位对齐;
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依次从低位到高位去乘三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两位数的十位对齐;
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2.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者除以几,积也乘几或者除以几。
3.单价、数量和总价
(1)含义
单价:每件商品的价钱。
数量:买了多少。
总价:一共要用的钱数。
(2)数量关系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4.速度、时间和路程
(1)含义
路程:一共行驶了多长的路。
速度:每小时(或者每分钟)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时间:行驶了几小时(或者几分钟)。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规律内涵,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运用数量间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本单元是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常见数量关系。
具体结构如下:本单元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总结整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本单元是整数乘法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
结合梳理进一步学会在整数乘法运算中采用估算的方法,初步确定结果的大致范围。
进一步强调对乘法运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二是研究“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基于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用乘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作准备。
2.教材编排特点(1)选择便于学生解释算理的情境。
本单元内容涉及的知识背景比较广,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也较密切。
如对常见数量关系的梳理,教材创设的情境及选择的学习材料,是学生很熟悉的,而且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又如在例1的内容呈现中,创设了一个已知速度、时间,求路程的情境,并以12小时作为讨论点,学生比较容易想到将12小时拆成10小时和2小时来解释,这与乘数是两位数时用“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分别乘另一个因数比较吻合。
(2)体现了总结整理的教学意图。
首先表现在对口算、估算、笔算以及验算等计算要求的整体设计上。
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单元内容不再单独编排口算与估算的例题,而是将其渗透在问题解决与相关练习中。
如例1将估算与笔算结合起来学习,例2则将口算的方法融于笔算中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2.亿以内数的读法: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3.亿以内数的写法: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5.“万”做单位的数: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6.求近似数: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9.亿以上数的读法: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10.亿以上数的写法: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11.“万”做单位的数: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射线.角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只有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射线.直线.射线与线段有什么联系和区别?①.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因此无法量出长短.②.线段可以量出长度.③.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2.角大小的比较: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把半圆平分成180 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l 度.记做1°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3.角的分类:锐角<90°,直角=90°,90°<钝角<180°,平角=180°=2个直角,周角=360°=2个平角=4个平角4.画角步骤:①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封线的端点重合,0 刻度线和射线重合.②在量角器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③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口算乘法:2.笔算乘法1:先算个位上的2乘以145等于290,再算十位上的1乘以145等145,两数相加等于17403.笔算乘法2:口算法:先口算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两个0,等于4800.笔算法:先笔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填两个04.笔算乘法3:口算法:先口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填一个0,等于3180.笔算法:先算106×3=318,再在积的末尾填一个0.5.行程问题:小结:在上面的例题中,特快列车每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可以写成160千米/时.普通列车的速度可以写成106千米/时.“小林步行的速度是60米/分,就是说小林每分钟走60米.”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路程6.积的变化规律: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7.乘法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垂直与平行: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图一:“直线A和直线B是平行线;直线A的平行线是直线B”②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图二:“直线A和直线B相互垂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点C 是垂足.”2.画垂线:①例一: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方法?答: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靠近直线上的点,然后用笔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就可以了.②例二: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方法?答: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三角尺上的另一条边靠近直线外的点,然后用笔沿这条边画直线就可以了.③例三: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所画线段哪个最短?小结: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即“点A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点A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10厘米”3.画平行线:①例一:怎样画平行线?答: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②例二: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特点?小结: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③例三:怎样画出一条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提示: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因此可以用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小结: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线段端点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再过另一个点也画一条2厘米的垂线;连接两个端点就可以了.4.平行四边形:小结: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5.梯形:小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它不具有稳定性.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目录2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4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5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 (7)11 第五单元三角形 ...................................................................................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减法 .. (13)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17)第八单元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20)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21)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期末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计数单位与数位的区别。
2、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 4, 5 ,6 ,7 ,8 ,9 ,10,……. 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
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万 万位。
3、数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
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4、数位顺序表: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数位顺序表,如下。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6. 数字表示: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位。
如:12367 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某个数级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
如: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3647个万”7.大数的读法:可以先分级,再读数。
(1)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含有三级数的读法: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每级末尾不论有几个0,都不读;每一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8、大数的写法:可以先分级,再写数。
(1)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2)含有三级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9.读写数检验方法: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10、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11、改写成不同计数单位的数:(1)整万、整亿的数:将个级的4个0改写成“万”,将万级、个级共8个0改写成“亿”注意:整万、整亿的数的改写属于准确数,要用“=”连接.(2)非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将万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3)非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将亿位以后的数作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千万位)四舍五入,再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12、省略尾数(求近似数):先分级,再看省略的最高位上的数,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或舍去。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数的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一(个)、十、百、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3、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4、位数:一个数含有几个数位,就是几位数,如652100是个六位数。
5、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6、亿以上数的读法:①先分级,从高位开始读起。
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②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7、亿以上数的写法:①从最高位写起,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②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8、比较数的大小:①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数比较大。
②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9、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
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小于5就舍去尾数,等于或大于5就向前一位进1,再舍去尾数。
10、表示物体个数:1,2 ,3, 4, 5 ,6 ,7 ,8 ,9 ,10, ……. 都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
11、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1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13、ON╱CE:开关及清除屏键,清除显示屏上的内容。
AC: 清除键,清除所有内容。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及期末模拟试卷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小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小结:①、从高位数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
②、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③、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3、亿以内数的写法:小结:①、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往下写。
②、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
4、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小结:①、位数多的时候,这个数就比较大。
②、当这两个数位数相同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左起的第一位比起,也就是从最高位开始比,哪个数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③、如果碰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的时候,就再比下一位,以此类推,直到我们比较出相同的数位上的那个数,哪个数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数比较大。
5、“万”做单位的数:小结:有时候,为了读写方便,我们把整万的数改写成有“万”做单位的数。
6、求近似数:小结: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 还是等于或大于5 。
7、表示物体个数:1 2 3 4 5 6 ……. 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来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8、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9、亿以上数的读法:小结:亿以上的数也是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级末尾的0不读,中间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010、亿以上数的写法:小结:1、从高级写起,一级一级地往下写。
2 、当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11、“万”做单位的数:小结: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就要看千万位进行四舍五入。
12、计算工具的认识:算盘,计算器13、1亿有多大?100张纸的厚度是1厘米,一亿=一百万个100, 1厘米×一百万=1000000厘米=1万米第二单元【角的度量】1、直线、射线、角小结: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这种线叫直角。
第二、三、四单元知识点一、测量土地的面积,可以用“公顷”作单位(如校园、运动场等);计量比较大的土地面积,常用“平方千米”(km2)作单位(如国家、城市面积)。
二、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三、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亩≈667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一、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测量长度,不能无限延长。
表示为:线段AB等射线:有一个端点,不能测量长度,一端无限延长。
表示为:射线AB等AB或直线l二、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从一点引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A.有1+2+3+4+5=15条线段。
有1+2+3+4=10个角六、测量大小的工具--------量角器。
七、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o”。
如90度记作:90o八、量角器是将半圆分成180等份制成的,每1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记作1o九、量角的步骤:(两重合,一对应)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o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2.角的另一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注意:测量角度时,角的边与右边的0o刻度线对齐时,要读内圈的刻度。
角的边与左边的0o刻度线对齐时,要读外圈的刻度。
十、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十一、锐角:大于0度,小于90度。
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直角=900 平角=1800 周角=36001周角=2平角=4直角1平角=2直角1直角=2个450角十二、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十三、把一个钟面平均分成12等份(即12格),每一格是300.3点、9点整时,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即900.6点整时,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是平角,即1800.十四、画角:【一画线(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即找刻度)、四连线、五标数】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o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基本知识点概括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1、要明确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三者的含义:数级是指: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我们现在学到的有3个数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
数位是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计数单位是指:个、十、百、千、万……。
易错题目如:亿级中所包含的计数单位是(亿、十亿、百亿、千亿)。
▲▲▲▲万级中所包含的数位是(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
▲▲2、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特别注意判断题,如:(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2)每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3、看数位表说一说数的组成:如10个一千万是一亿;一千万是10个一百万,要多练一练、说一说。
10个十亿是多少等4、举例说一说大数的组成。
如:30840000860是由3个百亿、8个亿、4个千万、8个百、6个十组成的;也可以说是由308个亿、4000个万和861个一组成的。
5、读数时,遇到“读作”要写成大写的。
0的读法要特别注意,每级末尾0不读,每级开头与中间,不管有几个都读一个零。
读数步骤分三步:先分级;再从高级写起,写完亿级,要加“亿”字,写完万级要加“万”字;最后读一遍对照检查。
6、写大数时,要牢记两个数位:第五位是万位、第九位是亿位。
写数步骤分三步:先看分几级;再对应数位分级写;最后读一读、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7、比大小时,按照儿歌步骤做题:比大小,先分级,数位多的数就大。
数位相同从左比,数字大的数就大。
数字相同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来。
8、用一些数字排列最大的数或最小的数:如:0、9、3、5、8做题诀窍:(1)排列最大的和最小的数时,遵循的规律是:没有0时,最大的数直接把数字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最小的数直接从小到大排就行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5课时_速度、时间、路程》(教案)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课时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感知和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小明骑车的速度是多少?他用了多少时间?他骑了多远的路程?从而引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系列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图片和生活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如:图片1,小明骑自行车去学校,速度是5km/h,用了20分钟,路程是10km。
图片2,小红跑步,速度是8km/h,用了15分钟,路程是12km。
以此类推,呈现5-10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张图片,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03课时_积的变化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积的变化规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一些积的变化规律的问题,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0除外),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途径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积的变化规律的实例。
2.学具:小卡片、计数器等。
3.练习题:巩固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价格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积的变化实例,如2×3=6,2×6=1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积会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卡片、计数器等学具,进行积的变化规律的操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解答。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1.垂直与平行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三编排特点1. 联系现实素材,利用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
2. 垂直与平行3. 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及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
(一)主题图: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原型:单杠、双杠、攀杆、跳高杆、跑道。
【例1】两条直线的关系――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1. 通过小组画直线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又有不同的情况,有成直角的和不成直角的。
在此基础上给出平行和垂直的概念。
2. 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图,让学生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以后,发现相交了。
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二)教学时注意三点:1. 两条直线的关系整体把握垂直与平行的概念。
因为这都是两直线的特殊关系。
2. 不能孤立地说某条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要注意相对性。
3. 避免思维定势,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才能说垂直或平行,要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
【例2】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直线上一点、直线外一点)、点到直线的距离过直线上一点画该直线的垂线,通过动态图描述画垂线的方法;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垂线,让学生自己探索画法。
提供了两组(直线水平或斜着),使学生更明确地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实验、尝试,发现点到直线间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例3】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利用方方形的特点画一个长方形1.用直观图呈现平行线的画法,教材上只给出直尺和原直线垂直的示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把直尺斜过来,看看画出的是不是平行线,其实是利用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性质。
2.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人教版)
1、垂直与平行:
①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画垂线:
①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靠近直线上的点,然后用笔沿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直线就可以了。
②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方法?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靠近直线,三角尺上的另一条边靠近直线外的点,然后用笔沿这条边画直线就可以了。
③把直线外一点A与直线上任意一点连接,所画线段哪个最短?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3、画平行线:
①画平行线?用直尺和三角尺来画平行线,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直线,再把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这时沿直尺平移三角尺,再画一条直线就可以了。
②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特点?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③怎样画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因此可以用画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画。
4、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5、梯形: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它不具有稳定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1、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万位。
2、数位:个位、十位、百位、……亿位等等,都是数位。
数位名称就是在相应的计数单位后添一个“位”字,如:万3、数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数级,一个数级包括四个数位。
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
4、数位顺序表:含有数级、数位和相应的计数单位的表格叫数位顺序表,如下: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6、数字表示的意义:(1)某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位的计数单位。
如:12367 中的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 (2)某个数级上的数字表示几个这个数级的计数单位。
如:36472845中的3647在万级上,表示 “3647个万” 7、大数的读法:可以先分级,再读数。
(1)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2)含有三级数的读法: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每级末尾不论有几个0,都不读;每一级中间和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8、大数的写法:可以先分级,再写数。
(1)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整数部分数级 …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计数单位 …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一数字表示… … … … … … … …10000 1000 100 10 1(2)含有三级数的写法: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9、读、写数检验方法:读数和写数可以互相检验,即读数后再写出来和原数比对,而写数后可以自己读出。
10、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