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 格式:docx
- 大小:37.23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这个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赵国公孙信。
公孙信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一个聪明智慧、有才干的人,被誉为“战国之龙”。
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
公孙信是赵国的宰相,他为人忠诚、正直,以国家利益为重,深受君主和百姓的喜爱。
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才华和清廉,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忌惮。
公孙信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形势的险恶,他时刻警惕着可能会遭受暗算和杀害。
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安全,他发明了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马革裹尸”。
所谓“马革裹尸”,即用一匹马的皮革裹住自己的尸体,以此来迷惑敌人。
公孙信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将自身潜入马革之中,伪装成一具尸体,让敌人误以为他已经死去,从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要善于运用智慧和手段来应对,保护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公孙信的“马革裹尸”不仅是一种机智的策略,更是一种智慧的象征。
同时,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
尽管公孙信深知生死劫难,但他不愿意通过背叛忠诚来保全自己。
相反,他依然坚守着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责任和原则。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公孙信高尚的品质和崇高的信仰。
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带来一个深刻的启示:在危机时刻,保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人民付出。
公孙信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更是为了保住国家和大众的利益。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牺牲精神,保卫了赵国的安全和繁荣。
总结起来,马革裹尸这个典故生动地展示了公孙信的智慧、勇气和高尚品质。
他不仅在保护自己方面有了极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付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危机,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和勇气,坚守原则,坚守信仰,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关于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是指古代中国的一位名将马援用自己的战袍将战死的好友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将其送回故乡安葬的典故。
据说,马革裹尸的典故发生在公元前203年,当时,在刚刚平定了楚汉战争后,卫青病逝在海外平定南越叛乱的路途中。
消息传回后,马援深感悲伤,但卫青的尸体远在太行山山谷之中。
为了将好友的尸体带回汉朝安葬,马援决定亲自去太行山谷寻找。
然而,当他找到卫青的尸体时,已经过了很久,遗体已经腐烂并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由于无法找到合适的棺材,马援只好割下自己的战袍,将卫青的尸体包裹起来,再将其背负回国。
最终,马援成功将卫青的尸体带回故乡,进行了隆重的葬礼。
这个故事表达了马援对卫青的深厚友情和对战友的忠诚。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忠义、兄弟情谊的象征之一。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马革裹尸_250字
马革裹尸,是一个成语,用来比喻忠诚无私地为国家或者人民献身。
下面是一个关于
马革裹尸的成语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孙膑的军事奇才,他精通兵法,训练了一支实
力雄厚的军队。
在他的带领下,楚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势力逐渐扩大。
一天,楚国遭到了邻国齐国的进攻,齐国的军队势如破竹,楚国节节败退。
孙膑身为
楚国的主要将领,不惜一切代价,奋力抵抗齐国的进攻。
可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孙膑
身负重伤,已经奄奄一息。
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站在战场上,但他仍然不愿意放弃。
在将士们的劝说下,孙膑躺在一匹忠诚的战马背上,让它带着自己向前冲锋。
孙膑的
马闻令而动,毫不犹豫地冲到了敌阵中,挡住了齐国军队的进攻。
孙膑则拼尽最后的力气,指挥着士兵进行反击。
最终,楚国士兵趁势反击,大败齐国军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就在战斗结束时,孙膑的马也在战场上奄奄一息地倒下了,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孙膑
的尸体。
这匹马犹如一位忠诚的战士一样,马革裹尸,不惜舍命保护主人,展现了无私的
忠诚和牺牲精神。
后人铭记着孙膑和他的战马的英勇事迹,将他们的故事传颂开来,马革裹尸成为了中
国文化中一个蕴含深刻道德和情感的成语,表达了忠诚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马援一生忠心为国,战死沙场,后世流传的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本文导读:马援的典故有哪些马援平生都在为国征战,涌现出了不少有关他的典故,包括善鉴名马、马伏波射潮、虮虱无依、画虎不成反类犬以及比较出名的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马援铜柱,其中很多都体现了马援尽忠报国的精神。
老当益壮的马援老当益壮出自范晔所写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一个人却拥有壮志。
马援自小志向高远,到边郡去放牧,长大后当过郡督邮,丢官后依然从事放牧,却把积累的财富慷慨地送给好友与亲人。
马援说:“大丈夫,越是贫穷,就越要坚定志向,年纪越老,就越要有壮志豪情。
”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东汉的元勋。
马援铜柱是比较出名的典故,关乎到我国古代与越南的国界问题。
公元40年,征侧、征贰在交趾叛乱,“二征起义”爆发,攻陷交趾郡,跟周边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败朝廷的军队,占领了六十余座城。
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设立了铜柱作为汉朝南边的国界,刻上了“铜柱折,交趾灭”。
越人每次经过此柱都会扔石头,于是成为了山丘。
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同样出自《马援传》,是他在南征胜利归来与亲友聚会时说的话,表达了他志在边疆、舍身为国的气概,不拘泥于儿女情长。
马援最终的结局也兑现了自己的期望。
马革裹尸典故的主人公马援马援经常带兵出战,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阳,亲友们都出来迎接和祝贺,当中有个叫孟冀的人,善于谋划,让大家共同祝贺他。
马援面有不悦,就说:“我希望您能说些劝教的话,怎么也跟着起哄,跟大家一样只说好话你呢?我只是立了一点小功,就享受到大封地和重赏,这样下去怎么会长久呢?您怎么不教导我呢?”孟冀说:“我才疏学浅,不知道怎么作答。
”马援进一步说道:“现在乌桓和匈奴屡屡在北疆进犯,我要去平定。
身为大丈夫,就要战死在边关,以马皮包括尸体送回来下葬,怎能躺于床上在儿女的围绕下死去呢?”孟冀感叹:“将军是真烈士。
”马援晚年在平定岭南时,被困在壶头山,炎热的天气加上真正疲惫让很多士兵都得了病,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仍坚持督战,最终死在南征中,也算是圆了他当初许下的“马革裹尸”的心愿。
马革裹尸还的典故
马革裹尸,是一则古老的典故。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公子
项羽与秦国军队作战。
当时,项羽的部队很强大,战争进行得非常顺利。
然而,秦军的统帅项梁却背叛了项羽,向秦始皇屈服。
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十分愤怒,他随即率领部队直冲项梁的营寨。
然而当他赶到时,营寨已被秦军夺占,项梁已经自杀。
可悲的是,项羽在收复营寨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挚友和军师范增也在战斗中战死了。
项羽悲痛欲绝,并不愿意看到范增的尸体被秦军掩埋,他下令将
范增的尸体用马皮包裹起来,带回自己的营寨。
大家都以为项羽要进
行仪式化的殡葬,但是项羽要求所有士兵在每个人面前轮流献上范增
的纪念品,以示对范增的敬意。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战乱中,人们也会尊重并纪念那些
为国家和正义献出生命的英雄。
马革裹尸成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对逝
者的敬意和纪念。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革裹尸这个是用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的。
也是一个成语故事!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的解答,供大家阅读!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是也!马援(前20xx年-49年),字文渊。
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
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
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
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
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
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的故事虮虱无依有一次,马援在寻阳平定山林乱者,曾上表给皇帝,其中有这样的话:“破贼须灭巢,除掉山林竹木,敌人就没有藏身之地了。
好比小孩头上生了虮虱,剃一个光头,虮虱也就无所依附了。
”据说,光武帝览书后,觉得马援这办法、这比喻,都堪称绝妙,赞叹之余,来了个当场运用,下令把宫中小黄门头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头。
善鉴名马马援好骑马,也善于鉴别名马。
他在交趾时,获得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
他在表章中说:“在天上走莫如龙,在地上走莫如马。
马是兵甲的根本,国家的大用。
国家太平时可用以识别尊卑顺序,国家有变乱时可以克服远近的患难。
过去有麒麟,一日可行千里,伯乐见了,明白不疑。
近代有西河子舆,也明相法。
子舆传给了西河仪长孺,长孺传给了茂陵丁君都,君都传给了成纪杨子阿,我曾经拜子阿为师,接受了相马骨法。
在事实上考验,时见功效。
我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影不如察形。
今想以活马为形,则骨法难备于一马之身,又不可传于后世。
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上,皇帝下诏把此马立于鲁班门外,并把鲁班门改名为金马门。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马革裹尸_250字
马革裹尸是指马皮裹尸的意思。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勇敢善战的将领叫蒙恬。
他是秦国的诸葛亮和赵国的白起齐名的军事奇才。
蒙恬继承了父亲传下来的军事天赋,在
军队中崭露头角。
他一生都致力于保卫楚国的领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一次,秦国趁楚军人员有所松懈之机,突然发动了一波猛攻。
蒙恬带领着部队与敌
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楚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精锐之师,士气高昂,战斗起来十分勇敢。
蒙恬率领部队奋勇杀敌,几次反攻都取得了胜利。
命运却对蒙恬不太眷顾。
在一次战斗中,他中了敌人的计,身中重伤,不能再战。
蒙
恬大呼:”不可!不可!”他用尽最后的气力,昂首挺胸,永世不退。
最终,他在战场上
壮烈牺牲,鞠躬而逝。
楚军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的将领,特地把他的尸体埋葬在军营之中,并用马皮把他整个
尸体包裹起来。
马革裹尸,表示将领留下的一种精神和传统。
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比喻坚持信念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
马革裹尸的小故事
“马革裹尸”是一个成语,比喻为了维护正义、捍卫真理而不惜献出生命。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历史上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国君,他是齐国的国君之一。
有一次,齐国受到邻国鲁国的侵扰,孟尝君派遣了使者去鲁国交涉。
但是鲁国的国君并不愿意接见使者,反而用粗鲁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一事件激怒了孟尝君,他决定亲自率军讨伐鲁国。
但在出征之前,他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
他把自己最喜欢的马裹上了尸体,示意要不惜一切代价报仇雪恨。
这个举动体现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孟尝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鲁国,并且这个成语也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中国古代英勇忠诚的象征。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为了正义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和行为。
马革裹尸的典故马革裹尸,指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即战士牺牲于战场。
寓意将士要英勇牺牲在战场方为天职的英雄气概。
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成语典故】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
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
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
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
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
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
光武帝见他精神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词语,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那么你知道马革裹尸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马革裹尸典故,希望大家喜欢!马革裹尸典故马援是东汉名将。
他年轻时当官。
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
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
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
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
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
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
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解析[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
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
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反义] 临阵逃脱[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马革裹尸造句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八、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九、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十一、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二、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十三、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十四、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