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调节集合功能检查--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72
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accommodation convergegence test)通过对调节和集合的定量分析,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处方能否支持舒适持久的近读,必要时对处方进行调整,以缓解眼镜源性的注视性劳累,注视性眼位异常,维持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一、眼的调节1.调节概述(1)定义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调节。
调节时,晶状体前外表的曲率半径缩小,屈光焦值增加,呈双曲线状面改变;同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直径缩小。
(2)调节的机制 注视近目标时,注视目标在视网膜之后成象,由于目标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尚未聚焦,故形成模糊影象,从而启动了中枢性视一动因素,诱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放松其对晶状体前囊的牵拉张力,晶状体前外表借自身的弹性隆起,恢复其固有的球面形态。
同时因睫状肌收缩,使其前方的脉络膜牵拉紧张,迫使玻璃体向前推移,限制了品状体的向后隆起,故在调节时品状体前囊最薄的中央局部发生充分的隆起。
(3)调节的神经支配和联动注视近目标时,第三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副交感支快乐,发生调节紧张,睫状肌环形纤维(M üller 肌)收缩。
而在注视远目标时,交感神经快乐,发生调节放松,睫状肌经线纤维(Br ücke 肌)收缩(图13-1)。
可知无论调节紧张抑或调节放松均为睫状肌纤维收缩所完成的。
由于相近的神经传导通路,近目标的刺激可引起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等反射,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
在视远时,双眼调节放松,视轴平行,瞳孔放大;在视近时,近目标因素作为向心性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的视网膜影象模糊,离心性冲动诱发睫状肌收缩,导致调节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双眼复视,离心性冲动诱发内直肌收缩,导致集合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球面象差增加、目标反光亮度增加等,离心性冲动诱发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调节的定量分析(1)远点在调节静止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为眼的远点。
远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
调节与集合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应用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调节与集合不良患者的视觉质量及其解决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意义及提出初步性的解决方案。
方法:对100例屈光不正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100例患者中调节与集合不良的人数为31例,31例当中调节功能不良的人数为21人,集合功能不良的人数为10人。
15~25岁之间的患者人数为26人,25~30岁之间的人数为5人。
结论:视功能不良患者占有很大比例,尤以学生和近距离工作者常见。
在不同的屈光状态下,其发生比例及类型各异。
视功能不良患者在采用相应解决措施后视觉质量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调节;集合;视觉质量;医学验光屈光不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发病人数占眼病的第1位。
我国屈光不正的患者约占全国总人数的30%,但是由于我国对视光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具有专业视光知识的人才相对稀缺,再加上人们普遍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部份医务人员)对验光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解决清晰度的程度上,而忽略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份患者戴镜后的视觉质量反而下降了。
因此,探讨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应用与分析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拟以视功能中的调节和集合功能检查为重点对100例屈光不正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配镜中的重要性,并且探讨如何解决患者因视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视觉质量问题。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自2005年起的15~30岁之间屈光不正的患者病例共100例,其中男54例(占54%),女46例(占46%)。
职业:学生51例(占51%),近距离工作者(教师、科技工作者、文职人员、经常使用电脑者、裁缝、其他手工产品制作者等)30例(占30%),体力劳动者19例(占19%)。
注:上述所有病例均经过追查其既往眼科诊疗史证实为在我院检查以前已配镜却未做视功能检查。
调节与集合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应用与分析摘要:目的:通过观察调节与集合不良患者的视觉质量及其解决方法和临床效果,分析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意义及提出初步性的解决方案。
方法:对100例屈光不正的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结果:100例患者中调节与集合不良的人数为31例,31例当中调节功能不良的人数为21人,集合功能不良的人数为10人。
15~25岁之间的患者人数为26人,25~30岁之间的人数为5人。
结论:视功能不良患者占有很大比例,尤以学生和近距离工作者常见。
在不同的屈光状态下,其发生比例及类型各异。
视功能不良患者在采用相应解决措施后视觉质量大幅度提升。
关键词:调节;集合;视觉质量;医学验光屈光不正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发病人数占眼病的第1位。
我国屈光不正的患者约占全国总人数的30%,但是由于我国对视光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具有专业视光知识的人才相对稀缺,再加上人们普遍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我国现阶段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一部份医务人员)对验光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解决清晰度的程度上,而忽略了患者视功能方面的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份患者戴镜后的视觉质量反而下降了。
因此,探讨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与配镜中的应用与分析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笔者拟以视功能中的调节和集合功能检查为重点对100例屈光不正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目的在于揭示视功能检查在医学验光配镜中的重要性,并且探讨如何解决患者因视功能障碍而导致的视觉质量问题。
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了自2005年起的15~30岁之间屈光不正的患者病例共100例,其中男54例(占54%),女46例(占46%)。
职业:学生51例(占51%),近距离工作者(教师、科技工作者、文职人员、经常使用电脑者、裁缝、其他手工产品制作者等)30例(占30%),体力劳动者19例(占19%)。
注:上述所有病例均经过追查其既往眼科诊疗史证实为在我院检查以前已配镜却未做视功能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