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2
- 格式:ppt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本课主要学习了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和《机械生物的产生》。
一、《机器人三定律与人类行为的差异》1. 阿西莫夫最著名的贡献就是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即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必须保护自身安全。
2. 三定律是基于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出发,但人类自身行为常常违反自己的利益和安全。
3. 人类在面临利益冲突时,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他人的利益。
但机器人是不会有利益冲突的,因为它们永远只会考虑到人类的利益。
4. 思考题:你认为机器人三定律在哪些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帮助?又会在哪些方面带来挑战?二、《机械生物的产生》1. 生命的来源始终是个谜,但这并没有阻止科学家探索人造机械生命的可能性。
2. 机械生命可以模仿真实生命的各种形态和功能,甚至可以超越真实生命。
3. 机械生命的出现可能会引起人类的恐惧和抵触,因为它们并不是自然进化的产物。
4. 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定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地处理机械生命的权利和人类的利益。
5. 思考题:你认为机械生命的出现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处理机械生命与人类的关系?思考这两个问题,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和未来发展。
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是科幻作品和哲学思辨的热门话题,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场景,而变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机器人作为一种非有机体的人造生命,其三定律的出现可以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帮助和便利。
尤其在现代产业和服务领域,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如自动化工厂、智能家居、人形机器人等。
这些机器人可以高效地完成重复性和高难度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实体劳动的危险和劳累程度,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解决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例如,机器人在火星和月球等行星上探测、勘测和采样,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探索提供宝贵的数据。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课时共 2 课时第 2 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5.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6.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教学难点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准备学生借阅科普读物,从中找出与本文内容相关的科学知识,大家共同学习研讨。
教学过程修注栏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
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
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一)明确目标1.本文有关恐龙灭绝的观点要把握。
2.本文说明其观点的依据、顺序及方法。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讨论明确:1.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