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内部讲义(十五)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二、中成药配伍(一)功似配伍1. 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证属气虚血滞、脉络痹阻者,在选用能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的同时,常配服能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以增强活血通脉之功。
又如治高血压,久治效不佳,证属肝阳上亢者,在选用能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的天麻钩藤颗粒的同时,常配服能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的脑立清丸或能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
2. 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症见肛门肿痛瘙痒者,可先以能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止痒的复方荆芥熏洗剂,或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患处30分钟;然后再将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的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肛门内,或再将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的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肛门痔疮处。
3. 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证属宫冷者,可嘱患者内服能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的艾附暖宫丸;外贴能暖宫散寒、温中止痛的十香暖脐膏或能温经散寒、暖宫止痛的妇科万应膏,以共奏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之效。
治瘰疬痰核,证属痰火内结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能解毒消肿、化痰散结的化核膏,以共奏化痰散结、解毒消肿之效。
治痔疮肿痛,证属血热毒盛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肠疏风、凉血止血、解毒消肿的槐角丸;局部外敷能消肿止痛、生肌止血的九华软膏,以共奏清肠泻火、凉血消痔之效。
治筋骨折伤,证属瘀血内停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的跌打丸;外敷能化瘀消肿、止痛止血的七厘散或能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正骨水,以共奏活血消肿、止痛接骨之效。
治咽喉肿痛,证属火毒上攻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冰硼散吹喉,以共奏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
(二)功异配伍(此部分可能会出C型题)1. 同为内服的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1【主治】外感风寒挟湿所致的感冒【注意事项】慎用——风热感冒或湿热证。
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3. 午时茶颗粒【功能】祛风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
【用法用量】口服。
开水冲化,一次6g 一日1~2次。
【注意事项】慎用——孕妇及风热感冒者;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四、祛暑解表剂1. 藿香正气水【药物组成】广藿香油、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紫苏叶油。
藿香正气水又含乙醇。
口诀:半夜三(枣姜草为三)更陈主指令复扑火。
【功能】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配伍意义】君药——广藿香油:解表化湿,理气和中;臣药——苍术:燥湿而健脾,散风寒而除痹发表;姜厚朴:燥湿、下气;生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运脾、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2大腹皮:行气燥湿、除满消胀;佐药——紫苏叶油: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白芷:散风解表、燥湿;使药——甘草浸膏:既和中,又调和诸药。
【注意事项】慎用——孕妇及风热感冒者。
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服——滋补性中药;不得——驾驶机、车、船、从事高空作业、机械作业及操作精密仪器;过敏——对藿香正气水及乙醇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2. 保济丸【功能】解表,祛湿,和中。
【主治】暑湿感冒【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 85~3. 7g ,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外感燥热者不宜服用。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五、扶正解表剂参苏丸【功能】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
【主治】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的感冒【注意事项】风热感冒者及孕妇慎用。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典型例题【A 型题】例题1. 风寒感冒患者宜选用的中成药是A. 莲花清瘟胶囊B. 双黄连颗粒3C. 银翘解毒颗粒D. 桑菊感冒颗粒E. 感冒清热颗粒【答案】E【A 型题】例题2. 具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功效 的常用中成药是A. 感冒清热颗粒B. 参苏丸C. 双黄连口服液D. 正柴胡饮颗粒E. 荆防颗粒【答案】B【C 型题】例题3. 患者,女,17岁,感冒后,咳嗽,身不热,口微渴,自行服用表实感冒颗粒后1 日后,病情未见好转故来医就诊,此时其症如前,其脉浮数,舌苔薄黄,诊为风温初起,肺气失宣证。
第一部分常用单味中药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特点】四气——有偏温者,有偏凉者;五味——多味辛,辛散轻扬;升降浮沉——多升浮;归经——多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毒性——多无毒。
【功效】发汗解表;部分解表药兼能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消疮等。
【适应范围】主治外感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等。
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使用注意事项】1. 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气伤阴。
2. 自汗、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 注意因时因地而异,如春夏腠理疏松,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季腠理致密,解表药用量宜重;北方严寒地区用药宜重;南方炎热地区用药宜轻。
4. 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配伍方法】表证兼虚者,须视其阳虚、气虚、阴虚之不同情况,分别配伍助阳、益气、养阴等扶正之品,以扶正祛邪;辛凉解表药用于温病初起,应适当配伍清热解毒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性能特点】性味多属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功效】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部分药物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
【适应证】1. 主治风寒表证。
2. 部分药物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
麻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辛散质轻,苦泄温通,重在宣肺,药力较强。
入肺与膀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孔,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以平喘。
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风寒感冒。
本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宜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中药学二》中药功效总结一,解表药(发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共性:解表散寒麻桂紫苏和生姜荆防羌细芷薷香藁仓辛夷西河柳发汗解表齐帮忙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肺气壅遏咳喘要药)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风寒感冒常药)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呕家圣药)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发表散寒)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寒饮伏肺)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辛夷散风寒,通鼻窍(鼻渊要药)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第二节:发散风热药共性:疏风散热(树上疯人)薄荷蝉蜕牛蒡子桑菊葛根蔓荆子柴升浮木淡豆豉辛凉解表莫忘记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项背强痛要药)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肝胆,少阳要药)(疟疾寒热常药)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淡豆豉解表除烦二,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膏知栀子天花粉枯草芦根淡竹叶竹叶密蒙决明子谷精草来青葙子石膏(生)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收湿敛创,生肌止血(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泻肺胃二经气分实热要药)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肝阳眩晕,目珠夜痛,瘰疬肿结)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竹叶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不止呕。
(4)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及孕妇不宜用。
赤芍【性味归经】苦、微寒。
归肝经。
【性能特点】苦而微寒,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
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
【主治病证】(1)温病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火热内伤之血热吐衄、皮下出血。
(2)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等。
(3)痈肿疮毒,目赤肿痛,肝郁化火胁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血寒经闭不宜用。
反藜芦。
【鉴别用药】牡丹皮、赤芍药:同源于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归肝经,均善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治热入营血之斑疹吐衄、血滞经闭、痛经、肠痈腹痛、痈疮肿毒及跌打瘀肿等证。
不同点:牡丹皮兼辛味,并人心肾经,又善透阴分伏热而退虚热,治热病后期之阴虚发热、久病阴伤之无汗骨蒸;赤芍药苦泄而专入肝经,又善清泄肝火与止疼痛,治肝郁化火胸胁痛及肝火目赤肿痛。
紫草【性味归经】甘、咸、寒。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病证】(1)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熬膏或用植物油浸泡涂搽。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性味归经】苦、咸、寒。
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主治病证】高热神昏,血热斑疹吐衄,惊风。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
水牛角浓缩粉冲服,每次1. 5~3g,每日2次。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脾胃虚寒不宜。
第四节清热解毒药【性能特点】本类药性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
【适应范围】热毒证——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虫蛇咬伤、癌肿、水火烫伤以及其他急性热病等。
金银花【性味归经】甘,寒。
归肺、胃、大肠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香燥,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鉴别用药】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均为辛温发散、宣通鼻窍之品。
均善散风寒、通鼻窍、止疼痛,为治风寒感冒或鼻渊之鼻塞头痛的要药。
不同:细辛入肺肾,芳香气烈,散寒止痛力强,闭塞头痛重症每用,又兼治阳虚外感、风寒湿痹痛、头风头痛、牙痛;还能温肺化饮,治寒饮咳喘。
白芷主入阳明胃经,芳香味浓,药力较强,又兼治眉棱骨痛、牙痛还能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治风寒湿痹痛、寒湿带下、疮痒肿毒及风湿痒疹。
辛夷主入肺经,芳香而力弱,专治风寒头痛鼻塞。
苍耳子有小毒,主入肺经,又能除湿止痒,治表症夹湿、风寒湿痹、风湿痒疹及疥癣瘙痒等。
西河柳【性味归经】辛、微温。
【功效】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主治病证】(1)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2)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散,用量过大能令人心烦,故内服不宜过量。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用。
典型例题【A型题】例题1. 下面哪两药合用,善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治咳喘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佳者为:A. 麻黄配石膏B. 麻黄配杏仁C. 杏仁配桂枝D. 麻黄配薏茹仁E. 石膏配杏仁【答案】B【A型题】例题2. 叶长于发表散寒,梗长于理气宽中、安胎的药物是A. 防风B. 羌活C. 生姜D. 半夏E. 紫苏【答案】E【A型题】例题3. 既能温肺止咳,又善温中止呕的药物是A. 白芷B. 桂枝C. 紫苏D. 生姜E. 香薷【答案】D【A型题】例题4. 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的是A. 紫苏B. 香薷C. 羌活D. 防风E. 细辛【答案】C【A型题】例题5. 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A. 羌活B. 薄荷C. 蝉蜕D. 菊花E. 香薷【答案】E【X型题】例题6. 下面关于桂枝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A. 归心、肺、膀胱经B. 发汗力不如麻黄,但长于助阳、温通经脉C. 能温通胸阳D. 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E.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答案】ABCDE第二节辛凉解表药【性能特点】性味多辛凉。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1:辛温解表药:发汗力强中药功效主治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风寒表实无汗证;肺气不宣之喘咳证;水肿兼有表证者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胸痹作痛,阳虚心悸;虚寒腹痛;阳虚水肿,痰饮证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水肿,小便不利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风寒感冒,咳嗽胸闷;脾胃气滞证;气滞胎动胎,解鱼蟹毒证;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风寒表证;胃寒呕吐;风寒客肺之咳嗽;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呕家圣药”考点2:利咽、明目的辛凉解表药中药功效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考点3:明目的清热泻火药中药功效主治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肝阳或肝火上升之头目眩晕;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肝热或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热结肠燥便秘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退翳肝热目赤,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风热目赤,肿痛羞明,目生翳膜;风热头痛。
青葙子清肝泻火,明目退翳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考点4:清热解毒药的相似与不同中药相似功效不同点金银花、连翘均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还能消肿散结,利尿,被称为“疮家圣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均清热解毒,凉血大青叶还能消斑,利咽消肿;板蓝根治大头瘟及痄腮最宜;青黛还能消斑,凉肝定惊射干、山豆根、马勃、木蝴蝶均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射干有小毒,善治久疟疟母;山豆根还能治肺热咳嗽,湿热黄疸;马勃还能清肺,止血;木蝴蝶还能疏肝和胃蒲公英、紫均清热解蒲公英能消痈散结,花地丁、重楼、野菊花毒,治痈肿疮毒利湿通淋,治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能凉血,消痈散结;重楼有小毒,能消肿止痛,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野菊花能疏风平肝穿心莲、白鲜皮均清热解毒燥湿穿心莲主治温病初起,感冒发热;白鲜皮能祛风止痒鱼腥草、金荞麦均清热解毒消痈鱼腥草治肺痈吐脓,兼利尿通淋;金荞麦能祛痰排脓,散瘀止痛,健脾除湿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垂盆草、地锦草均清热解毒利湿白花蛇舌草主治肠痈、毒蛇咬伤,用于抗癌;土茯苓能通利关节,治疗梅毒;垂盆草能退黄,治毒蛇咬伤,水火烫伤;地锦草能活血止血,利湿退黄半枝莲、半边莲均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半枝莲能散瘀止血,治癌肿;半边莲治蛇虫咬伤,蜂蜇大血藤、败酱草均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大血藤能祛风通络,活血止痛力更强;败酱草能消痈排脓,治肝痈,肠痈考点5:清热解毒药:止痢中药功效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淋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痢截疟,腐鸦胆子蚀赘疣考点6:攻下药中药功效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芒硝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芦荟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泻热通便考点7:“藤类”祛风湿药中药功效主治雷公藤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风湿顽痹,拘挛疼痛;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疥癣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喉痹,痈肿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拘挛麻木;脚气浮肿考点8:相似功效的祛风湿药中药功效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五加皮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香加皮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消肿蕲蛇祛风通络,定惊止痉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臭梧桐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考点9:芳香化湿药中药功效与主治配伍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发汗,明目(1)湿阻中焦证,痰饮,水肿(2)风寒湿痹,表证夹湿(3)湿盛脚气、痿证(4)夜盲,眼目昏涩苍术配厚朴、陈皮:三药相配,温燥除湿力强,且善行气,故寒湿中阻、脾胃气滞者尤宜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1)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2)食积或便秘脘腹胀满(3)咳喘痰多厚朴配枳实: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或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喘咳、胸满广藿香化湿,止呕,发表解暑(1)湿阻中焦证广藿香配佩兰:两药相配,尤善化湿和(2)阴寒闭暑,暑湿证,湿温初起(3)呕吐,尤宜湿浊中阻者中、解暑、发表,无论寒热,有无表证都能用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1)湿阻中焦证(2)脾胃气滞证(3)脾胃虚寒之吐泻(4)妊娠恶阻,气滞之胎动不安砂仁配木香:两药相配,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胜,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的腕腹胀痛皆可投用,脾虚者还可配伍健脾药物考点10:治疗黄疸的利水渗湿药中药功效区别点相同点广金钱草清热除湿,利尿通淋,退黄----“钱草”共同点:利尿通淋、除湿退黄,均可治石淋、热连钱草利湿通淋,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疗跌打损伤淋、黄疸金钱草利水通淋,除湿退黄,解毒消肿金黄色的草可以解毒消肿,治疗毒蛇咬伤;治肝胆结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的要药-----考点11:温里药中药功效与主治干姜温中,回阳,温肺化饮(1)脾胃受寒或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泄泻(2)亡阳欲脱(3)寒饮咳喘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1)亡阳欲脱(2)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畏寒肢冷、阳痿、宫冷、尿频(3)脾肾阳虚之脘腹冷痛、泄泻、水肿(4)心阳虚衰之心悸、胸痹(5)寒湿痹痛,阳虚外感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1)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阳痿、宫冷、畏寒肢冷(2)下元虚冷、虚阳上浮之上热下寒证(3)阳虚中寒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4)经寒血滞之痛经、闭经,寒庙腹痛,寒湿痹痛,腰痛(5)阴疽,痈肿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丁香温中降逆,温肾助阳(1)中寒呃逆、呕吐、泄泻,脘腹冷痛(2)肾阳虚之阳痿、宫冷吴茱萸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止泻(1)中寒肝逆之头痛、吐涎沫(2)脚气肿痛,或上冲入腹之腹胀、困闷欲死(3)寒疝腹痛,经寒痛经(4)呕吐吞酸(5)虚寒腹痛泄泻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1)脘腹冷痛,中寒呕吐、泄泻(2)虫积腹痛,蛔虫、蛲虫所致者尤宜(3)湿疹,阴痒高良姜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中寒腹痛、呕吐、泄泻考点12:理气药:带“香”字中药功效主治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脾运失常、肝失疏泄之胁肋胀痛、泄泻;脾虚气滞之食少吐泻沉香行气止痛,温中止呕,温肾纳气寒凝气滞之胸腹胀闷作痛;胃寒呕吐;下元虚冷、肾不纳气之虚喘,痰饮咳喘属上盛下虚者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肝气郁滞之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痛;肝郁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胀痛青木香行气止痛,解毒消肿肝胃气滞之胸胁胀满、脘腹疼痛;痧胀腹痛,泻痢腹痛;蛇虫咬伤,痈肿疔毒,湿疮香橼疏肝理气,和中化痰肝郁气滞之胸闷胁痛;脾胃气滞之院腹胀痛;咳嗽痰多考点13:重点的消食药中药功效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鸡内金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神曲消食和胃稻芽消食和中,健脾开胃考点14:驱虫药用法用量使君子小儿每岁每天1-1.5粒,每日总不超过20粒,炒香嚼服,空腹服,不宜超量服,服药时忌饮茶。
大黄配巴豆、干姜:大黄苦寒,功善泻热通便、攻积导滞;巴豆辛热,功善峻下冷积;干姜辛热,功善温中散寒。
三药合用,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0g,热结重症用15~20g,生大黄泻下力强,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
酒大黄多用于上部火热证,制大黄活血较好;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脾胃虚寒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泻下、利尿、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降血脂、利胆、保肝、促进胰腺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止血、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芒硝【性味归经】咸、苦,寒。
归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苦寒降泄,咸能软坚,入胃与大肠,药力颇强。
内服既泻热通肠,又润软燥坚之大便,为治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
外用除能清热外,又能消除坚硬之肿块,为治疮肿、痔肿所常用。
【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
【主治病证】(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药理】本品有泻下、抗菌、利胆的作用。
【鉴别用药】大黄、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则均善攻下通便泻热,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相须为用;二则均清热泻火,治目赤肿痛、口疮、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等。
相异的是:大黄大苦大寒,泻热攻积力强,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
此外,大黄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热而止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烫伤;清利湿热,治湿热黄疸、淋证涩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趺引损伤。
芒硝外用可回乳。
番泻叶【性味归经】甘、苦、寒。
归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消积健胃。
第四章祛风湿药
概述
【性能特点】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功效】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的风湿之邪,有的还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等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风湿痹证之肢体疼痛,关节不利、肿大,筋脉拘挛等症。
部分药物还适用于腰膝酸软、下肢痿弱等。
【使用注意】辛温性燥的祛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配伍】病邪在表,或疼痛偏于上部者,配祛风解表药;病邪入络,血凝气滞者,配活血通络药;寒湿偏盛者,配温经药;郁久化热者,配清热药;病久气血不足者,配益气养血药;肝肾亏损,腰痛脚弱者,配补养肝肾药。
独活
【性味归经】辛、苦,微温。
归肾、肝、膀胱经。
【性能特点】辛散枯燥,微温能通,主入肝肾经,兼入膀胱经,药力较羌活较缓。
作用偏理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主治病证】
(1)风寒湿痹。
为治风湿痹痛主药,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
(2)风寒挟湿表证。
(3)少阴头痛,皮肤瘙痒。
【配伍】羌活配独活:羌活性温,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发表,善散肌表游风及寒湿,治上半身风寒湿痹;两药相合,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用量用法】3~10g。
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无风寒湿邪或气血虚者慎用。
威灵仙
【性味归经】辛、咸,温。
归膀胱经。
【性能特点】辛散温通,味咸兼软,走窜力强,入膀胱经。
善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为治痹痛拘挛麻木之要药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主治病证】
(1)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
(2)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用量用法】5~10g,治骨鲠可用30g。
【使用注意】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宜慎用。
防己
【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
习称“汉防己”。
木防己来源于防己科的木防己;广防己来源于马兜铃科。
【性味归经】苦、辛,寒。
归膀胱、肾、脾经。
【性能特点】苦寒降泄,辛能走散,既入膀胱经,又入肾脾经。
善祛风除湿而止痛,能力水而消肿,兼清热,尤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
此外,还清泻下焦血分湿热,用于湿热下注诸证。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主治病证】
(1)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
(2)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量用法】5~10g。
治水肿尿少宜用汉防己,治风湿痹痛宜用木防己或广防己。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故不宜大量内服,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药理】抗炎、镇痛、解热、抗菌、抗过敏、免疫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抑制心脏和抗心律失常、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氧、抗肿瘤、抗矽肺、抗过氧化及松弛横纹肌等作用。
秦艽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
归胃、肝、胆经。
【性能特点】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平和不燥,兼利二便,入胃与肝胆经。
能祛风湿、舒筋络,虽为治痹证通用药,但以风湿热痹最宜。
又能退虚热、透表邪,还能导湿热从二便出而利胆退黄。
【功效】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主治病证】
(1)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2)骨蒸潮热
(3)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5~10g。
【使用注意】本品微寒而无补虚之功,故久病虚羸,溲多、便溏者慎服。
【药理】本品有消炎、镇痛、镇静、解热、抗菌、抗过敏、降血压、升高血糖、利尿等作用。
徐长卿
【性味归经】辛,温。
归肝、胃经。
【性能特点】辛散温通,芳香走窜,入肝胃经。
既祛风,又活血通络,故止痛力强,善治痹证痛重及内外伤诸痛。
还止痒、解蛇毒,治风湿疹痒、毒蛇咬伤。
【功效】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主治病证】
(1)风湿痹痛,脘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2)跌打肿痛。
(3)风疹,湿疹,顽癣。
(4)毒蛇咬伤。
【用量用法】3~10g,煎汤或浸酒服。
研末服1. 5~3g。
不宜久煎。
木瓜
【性味归经】酸,温。
归肝、脾经。
【性能特点】入肝脾经。
味酸,既益筋血而舒筋活络,又开胃生津而消食止渴;性温,能湿而和中。
具有酸收敛湿邪、温不燥烈伤阴之长。
善治痹证酸重拘挛麻木、脚气肿痛、吐泻转筋及消化不良。
【功效】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主治病证】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2)湿浊中阻所致吐泻转筋。
(3)消化不良证。
【用量用法】6~12g。
煎汤或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本品酸温,故阴虚腰膝酸痛及胃酸过多者忌服。
桑寄生
【性味归经】苦、甘,平。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枯燥甘补,性平不偏,入肝肾经。
善祛风湿而止痹痛,养血、益肝肾而强筋骨、安胎元。
既为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不足之要药,又为治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及胎漏、胎动之佳品。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主治病证】
(1)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2)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胎漏、胎动不安。
【配伍】独活配桑寄生: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又能强筋骨。
两药相合,既祛风寒湿,又能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用量】10~20g。
五加皮
【性味归经】辛、苦、微甘,温。
归肝、肾经。
【性能特点】辛散枯燥,甘温补利,入肝肾经。
善祛风湿而止痹痛,能补肝肾而强筋骨,为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
兼利水,治水肿、脚气浮肿可投。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