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 格式:doc
- 大小:125.00 KB
- 文档页数:29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描述地球大小的常用数据1.赤道半径:6 378千米;2.极半径:6 357千米;3.平均半径:6 371千米;4.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5.经线圈周长:约4万千米;6.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7.体积:10833亿立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相关概念(1)地球仪:使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2)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极点。
(3)赤道:在地球仪上,同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4)两级:地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的一端是地球的北极,另一端是地球的南极。
三、经度和纬度的比较经度纬度示意图定义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与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纬度是线面角,即本地与地心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起点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 赤道(0°纬线)划分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划分180°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数的递变顺地球自转方向看,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北纬度越往北越大,南纬度越往南越大用途1.确定位置:根据经纬度进行空间定位2.判定方向:北半球,纬度越高位置越北;南半球,纬度越高位置越南3.计算距离:纬度1°的经线弧长≈111千米;经度1°的纬线弧长≈111×cosα千米(α为所在地纬度数)4.估算面积:跨相同经纬度数的两个地区,纬度越高面积越小1、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1)东经位于0°以东,180°以西;度数越向东越大。
(2)西经位于0°以西,180°以东;度数越向西越大。
(3)北纬位于0°(赤道)以北,度数越向北越大,北极为90°N;(4)南纬位于0°(赤道)以南,度数越向南越大,南极为90°S 。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带答案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选择题1、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自然现象是()A.极昼、极夜B.四季更替C.昼夜更替D.昼夜长短变化2、下面四幅景观图与地形类型对应正确的是A.高原、丘陵、盆地、平原B.山地、丘陵、盆地、平原C.山地、盆地、平原、高原D.山地、盆地、丘陵、平原3、下列各图能正确指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B.C.D.4、地球的表面积约为()A.2 .2万千米B.4万千米C.6371千米D.5 .1亿平方千米5、下列图例代表国界的是()A.B.C.D.6、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变化的规律是()A.先变小后变大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D.由小变大再变小7、在同一大小的纸张上,要绘制下列区域的地图,采用比例尺最小的是()A.世界政区图B.亚洲政区图C.中国政区图D.北京政区图8、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A.B.C.D.填空题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_向______;地球昼夜交替的周期是______。
10、陆地地形的基本类型。
11、拨动地球仪,地球转动所围绕的轴称为________,该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地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
解答题12、如图是甲国、乙国本土的轮廓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如果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M、N两地的时间相差_________小时.N地的经纬度位置是_________,M地白昼最长,N地正值_________(季节).(2)甲国北部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_.(3)甲国北部有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该河的航运价值比乙国东北部的世界最大淡水湖群_________(高、低),原因是_________.(4)甲国的天然橡胶通过海洋运输到乙国西海岸的最短航线需经过_________运河.乙国农业发达,但咖啡、可可、天然橡胶等农产品需要从甲国进口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13、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知识点第一章〔共5篇〕篇1:七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知识点第一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不规那么球体。
②地球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2.纬线与纬度(1)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A.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B.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C.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低、中、高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北纬北半球,南纬南半球。
3.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A.形状:半圆状;B.长度:相等;C.方向:指示南北方向。
(3)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4)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组成经线圈的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两条经线中一条为东经,另一条那么为西经。
(0度和180度除外)(5)几条特殊经线:A、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限;B、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限;20°W以东,过0度经线到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过180度到160°E为西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切记:经度在0°--20°在东半球;160°——180°在西半球。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全部重要知识点选择题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①至③所示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体C.港口的水面高D.海平面上升答案:B图中反映的事实是从远年归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反映的是地球是个球体的事实,与其余三个事实无关,故选B。
小提示:2、人们常说“天衣无缝”,假如真给地球缝制一件外衣,那么所需的布料大约是()A.4万平方千米B.6371平方千米C.5 .1亿平方千米D.960万平方千米答案:C地球的半径分为赤道半径和极半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6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约为5 .1亿平方千米,表面积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巨大的海洋,所以要给地球做一件外衣,所需的布料大约是5 .1亿平方千米,故选C。
3、下列叙述中,不是地图基本要素的是A.比例尺B.方向C.图例D.等高线答案:D地图语言即地图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注记,不论是政区图、地形图还是各种各样的交通图、旅游图等都离不开以上三个要素,等高线不一定要有,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地图的有关知识.4、在1:50000000的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是10cm,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A.500千米B.2500千米C.5000千米D.50000千米答案: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图上的比例尺,是指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1:50000000,即图上距离1cm代表实地距离500km,那么两点间的距离是10cm,则两地的实地距离是5000千米。
结合题意,故选C项。
5、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当我们在公园游览时,需要寻找景点,最适合使用的地图是()A.公园导游图B.城市地形图C.城市政区图D.气候分布图答案:A分析:地图的家族非常庞大,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精品教案前言与同学们谈地理教学目标:1、解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生活离不开地理。
2、了解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学期开始,课程表中有一门新课,就是地理课。
地理课是学什么的呢?在讲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现在,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学生回答,分类)(讲授新课)学生的理想分类后大体有这些:第一类:建筑师。
告诉学生要想当建筑师要学习地理,比如说,画图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啦,要学地图,比如说在什么地方设计建筑,当地的地形条件如何等等,都到用到地理知识。
第二类:服装设计师。
还得学地理,比如说在国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面料,也就是各地的棉花以及蚕丝等的分布,什么季节什么时候设计什么样的衣服,比如说给非洲设计什么样的衣服呀,皮袍可以吗?所以你得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因地制宜,设计人们喜欢的衣服。
(就是说,不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一句话,干什么都得学地理)老师介绍初中地理内容。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提出问题: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说出下列地区收入以什么为主?在生产生活中应注意些什么?见课件图片。
看p3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巴比伦介绍提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3、综合分析问题4、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交谈,你们一定感到地理是一门十分有用、有趣的科学。
地理课将带领你们进一步观察世界,认识中国,让你们感受到世界的发展和变化,感受到祖国的伟大,激发建设祖国的热情。
不论地理课选择讲述的地区距你是否遥远,传达的地理思想却是共同的,是终生受用的。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课程标准:1.地球的形状、大小●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
3.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4.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
5.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某地位置。
教学难点:1.地球在宇宙中空间位置及经纬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半球的划分。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
但是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教师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或直接看教材图)学生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学生汇报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人类认识地球形状过程的各个阶段,并说出理由(其他小组同学可质疑或作补充):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教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你所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想到的,你能说出一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2.地球形状的认识(1)分组按照教材中的要求,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
如果有同学到海边亲身体验过,也可以交流一下。
还可以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学生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只总是船身先消失。
(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可做实验演示,无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本图1.3解释)(2)图1.4是一幅月食照片。
古铜色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
注意观察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什么形状?(弧形)。
学生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教师多媒体展示月食照片(或看课本图1.4),帮助学生理解。
(3)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或者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作图来说明更好)(4)进一步设问:凭借这些证据,能不能肯定地球是球形?为什么?3.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结合阅读材料)。
4.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5.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6.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1:通过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说明。
学生2: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易而举的,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甚至以牺牲生命为代价。
学生3:科学技术是检验真理的最终方法。
我们要从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7. 教师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大小。
学生读图,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为4万千米。
学生指图说明.。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请同学们观察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分成组成小组进行讨论。
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2.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1)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3. 认识地球仪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
1.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纬线和经线】1.活动一(1)观察经纬网模型,说出经线、纬线特点。
观察有经纬网世界地图:找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说出经纬度的变化特点和作用。
学生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2.活动二(1)观察地球仪,填表(表中某些项目的内容由教师写出,其余项目的内容让学生分成两大组,分别通过观察,自己归纳、总结出经纬线、经纬度、赤道等地理名词的几何形状特征及作用)。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④. 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讨论交流,学生展示。
3.活动三学生自学问题①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②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问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③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④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⑤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⑥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在以上活动过程中,教师边组织讨论,边请学生将讨论结果书写到表格中。
【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师提问:“要说明一个地点的确切位置应如何表述?”说出下列地点的确切位置:北京、伦敦、莫斯科。
然后再请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下列地点:(利用教科书中的活动3)(1)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 S、150° W;(2)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 N、 125.3° E。
各小组自己安排训练项目,或相互提问。
总结本节内容,利用板书总结。
板书设计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球体直觉臆想证实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三、经线和纬线(列表)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圆圈半个圆圈指示的方向东西南北长度的分布赤道最长向两极缩短。
相等标度的范围由0°纬线向南北各分作90°。
由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
度数的变化规律北增北纬,南增南纬东增东经,西增西经相同度数的区分 S : “南纬”N :“北纬”E :“东经”W:“西经”零度线的确定赤道(即0°纬线)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赤道以20°W 和160°E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四、经纬网——定位课堂训练: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A B C D E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教师点拨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1.先定方向: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判定经线和纬线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1.说明判定方法: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1课程标准:1.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